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水懂我心 自然淮安 推介稿

水懂我心自然淮安推介稿千年古城淮安,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是历史上的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有着“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千年古城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淮安的灵魂。
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淮安成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融汇南北,刚柔并济,淮安充满了灵气,连下属区县的名字都水灵灵的。
淮安的“淮”字大有深意。
“隹”[zhuī]本指“鸟儿”,特指“鸟头”,引申为“高、精、尖”。
“水”与“隹”组成“淮”,表示“顶级水”、“水至清”的意思。
隹,又是“住”字下面多一横,是指人们依水而居,而淮水两岸就是首屈一指的安居乐业之地。
淮水安澜,淮安就是安居之地,是繁华之地,是崛起之地。
作为生态文旅水城,淮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卓越的水生态、深厚的水文化、一流的水科学、生态的水产业、时尚的水娱乐、优质的水养生。
如果你喜欢在自然美景里深呼吸,放飞身心,淮安处处水景迷人,水生态怡人。
如果你喜欢寻找城市的历史渊源,里运河、清江浦为你讲述淮安的漕运繁华。
如果你喜欢品味一座城市的地道美味,水滋水味的淮扬菜是待客佳肴。
如果你喜欢亲水戏水,在水中遨游撒欢,淮安就是好去处。
谁能懂我、知我?是自然生态优越的淮安,是人文底蕴深厚的淮安。
谁能圆我心中所念所想?当然是有着顶级水的休憩地、水韵十足的淮安。
淮安,懂得旅游者陶醉自然山水的绿色之心、感受璀璨文化的人文之心、品尝地道美味的美食之心、追求诗和远方的休闲之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赤子之心。
淮安,懂得旅游投资者商业发展的宏图之志、回馈社会的感恩之心。
淮安,懂得大家的期待,有着“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进取之心。
Fell in love with the water of Huai'an in the first,一滴水和一颗心,邂逅在淮安。
淮安,水城,水韵,邀您畅游。
淮安,懂你,知你,为你圆梦。
淮安,来过,就会心动。
淮安,我为你代言演讲稿600字

淮安,我为你代言
我的家乡淮安,地处江苏省中北部,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24万。
淮安有多种美食,著名的淮扬菜主要发源地就是淮安。
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是其一大结晶,也是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这一本质特征的一大体现。
,具有独特的风味。
淮扬菜注意刀工,刀法细腻,口味清淡,深受人们的喜爱。
主要菜色有:清香醇厚的软兜长鱼,味美汤浓的平桥豆腐,肥而不腻的红烧狮子头·····各有各的特色,如同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嫩,脆,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因此形成甜咸适中的独特风味。
淮安不仅有美味的淮安美食,还有许多名胜古迹。
淮安是物产丰富的淮河明珠,素有“运河之都”的美称。
平原广袤,土地肥沃。
曾有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更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爷爷的故乡。
还有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也都在淮安成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真可谓是人文荟萃。
淮安还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镇淮楼,韩信故里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骄傲,淮安,我为你代言。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6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位于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素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盛赞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在历史上,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既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淮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淮安运河文化之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此后邗沟经不断开凿整修,至公元1293年形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淮安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淮安运河博物馆就是一座具有厚重运河文化特征、鲜明地方文化气息和独特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类博物馆群,总占地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坐落在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运河中洲岛上,下辖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博物馆群运用图板、书画、人物蜡像、幻影成像、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多维全息数码互动游戏、声光电技术等复合方式布展,呈现了运河历史、地方戏曲、当地名人、河道治理、漕粮仓储运输对“运河之都”淮安的影响。
其中,淮安戏曲博物馆是展示和宣传淮安戏曲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
淮剧由苏北民歌、号子、民间说唱及香火戏发展而来,产生于两淮(淮阴、淮安),流行于盐阜(盐城、阜宁)、扬泰(扬州、泰州)以及沪宁沿线和皖东地区。
穿行于博物馆内,随处可以感受到王瑶卿、周信芳等戏曲大师和傩戏、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从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河以甘甜丰润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淮安人,也哺育了一位又一位历史丰碑式的将相之才和文学巨匠。
运河之都——淮安的兴衰

一、我们的家乡淮安属江苏省省辖市,位于苏北平原中心地域,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7.68万。
距今约四万年,淮安已出现人类足迹。
相传大禹曾治水于此,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
南齐时期,“淮安”之名始见。
历史上淮安曾经一度兴盛,成为全国性城市,走出了多位历史名人,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淮安,是一座拥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了解淮安的兴衰历程,有助于我们找出兴衰的原因,找到淮安发展的方向,为家乡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兴盛的基础夏朝伯益的后裔在淮安地区建立了封国——徐国,创造了发达的农牧业和纺织业。
今天出土了大量当时使用的钱币,说明当时的商贸也很发达。
淮安地区处于交通枢纽,淮阴故城、泗口镇和北辰镇(即淮安前身)先后兴起。
当时陆上交通干道善道也经过淮安,在这一古道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著名的陈璋圆壶。
淮安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有所发展。
淮安地区扼交通要津,富灌溉之利,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淮安地区的水利工程得到较大发展。
汉献帝时陈登筑高家堰30里,阻挡了淮河洪水,淮安土地丰饶,农业繁荣,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三、淮安的繁荣(1)大运河的开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余万人开通自洛阳至泗州的通济渠,又征发淮南十余万人将邗沟截弯取直。
隋大运河在淮安境内总长约300里,“渠广四十步,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这条劳动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开凿的大运河给淮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历史意义被后人无数次地评说。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民南迁,开发江南,我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
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南北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兴起。
感受运河之都——淮安

感受运河之都——淮安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
这里不但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故乡,还是周恩来同志的故乡,韩信故里。
并出了西汉辞赋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大师周信芳等名人。
淮安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我多少次想站在淮安的古老的“驸马巷”牌坊下面,或站在荡人心魄的“河下古镇”的牌楼下,感受古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厚重。
缘分淮安,我有幸乘着飞机来看你。
到达淮安下午三点,我们安排好住宿,就打地前往拜谒周恩来同志故居。
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市西北隅的驸马巷,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破格将侄女无娇封为庆阳公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赐名黄琛,驸马黄琛在淮安时一直居住于此,后将原名望仙巷改名为驸马巷。
如今依然保持旧日的风貌,巷道两侧青砖灰瓦、粉墙相间的座座民宅,古建筑上精美绝伦、富含寓意的砖雕、石雕,贯穿小巷南北的古老的青石板路,与周恩来故居整体协调,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格调。
总理故居的门口挂着牌匾,匾额上的“周恩来总理故居”七个大字由邓小平题写。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故居曾经做过专门指示,国务院吴庆彤同志给当时的淮安县委打电话,正式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准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故居是淮安县委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有关部门按照一九一零年周恩来总理离开淮安时的原貌修复的。
故居共有三十二间房屋,包括周恩来读书房、出生的房间、父母的房间、周恩来家世、图片画展等。
我们在故居前留影纪念,然后怀着朝圣的心情,依次进入故居,缅怀伟人。
望着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们的眼里都显得那么神圣。
周总理童年时的读书的家塾馆,处处透露着古色古香的气息。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
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在这里成长、生活至十二岁。
一九一零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踏上了为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道路,从此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小学生运河文化演讲稿

小学生运河文化演讲稿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轻经地,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感受那古运河的灵动与婉么,深送与绵延,沉淀万载的深厚底蕴,激荡千年的古运文明,我们为她昔日的繁华,深深所折服。
身在运河之都,我们为自己家乡的运河所骄傲!运河千里,贯通南北,贯穿历史,曾是南粮北运的经济动脉,曾是〝船舶往来,商旅辐凑〞的交通要道,曾是张择端国中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市井,世事变迁,时代更迭,多少风华沧桑流逝丁这曲折清波之中,涤荡历史尘埃,积淀古运情怀,幽深,近远,五千干年文明的历史,记录于她滚滚河水中,五千年奋斗的沧桑,隐藏在它的桥洞里。
古老的运河,凝聚着我们心血与智慧,汇聚着天地之精髓,它那—层层连漪,澎着中华儿女的勇气;它那浑浊的汗水,淘尽了上干年的历史沧桑!我们是运河的儿女,我们继承了运河的伟大。
贯穿历史的运河文化,在21世纪的济宁,又重登舞台,奔腾不息的运河,又与我们相逢于今朝!我们以运河为光荣,视运河为骄傲!我们因运河而兴,悠久的运河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倡导文明城市,创造和谐济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将被我们重新提起。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文明的城市,需要文明的人共同组成,才能创建个文明的家园!诗人艾青有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水,因为我对这片士地爱的深沉。
”广之所以想起这句话,因为它不仅包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更多包含着一种坚毅的时代精神与青春的气息,让我们为之激动和振奋!让我们回首历史,让我们眺望未来,文明的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创建,不能枉为“运河之都〞的传人!将一条源远流长的运河给子我们,我们应当完成自己的使命,继续创建一个文明的中国!“中国欲存争于天下,首其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讲文明、讲道德,来带动身边的朋友与他人,一起建设文明的济宁!〞不学礼,无以立〞,弘扬运河文化,做城市文明小卫士,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就应当贡献一份力量。
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

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赵明奇韩秋红[提要] 本文通过都城概念的界定,分别从政治决策中心、经济调控中心和文化辐射中心三个方面考察、论证淮安在运河史上的地位,认为淮安在运河城市中具有中心性、首位性和传承性特点,誉称运河之都是历史事实,名符其实。
[关键词] 运河历史运河城市漕政淮安一名词“都”的概念界定都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
但是它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的布局。
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
从周初在洛阳营建成周的城郭以后,中国都城的基本结构就已基本定型。
[1]“都”也因此很早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即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广韵》:“天子所宫曰都。
”《释名》:“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总之,从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中国,“都”作为“天子所宫,宗庙所在”,首先凸显的是国家政权中枢的政治性意义;既然“都”是天子、宗庙所在,则“城”(军事防御系统)和“市”(统治者及其治下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贸易的地理空间)当然也随之产生。
故人们往往以“都城”“都市”并称。
而在英文里,表示“都”的词组是“Captial City”。
“Captial”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apitalis”,其词根“caput”,具有“头”、“首位的”、“重要的”、“资本的”含义;“city”来自拉丁文“civitas”,具有城市、城邦等含义。
故而该词的准确翻译应为“首都城市”。
如此看来,在对“都”的认识上,中西确有相通之处。
“都”的内涵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带有国徽的一面,象征着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特殊意义;另一面则反映着其作为城市与社区的普遍意义。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都”的表现形式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今天大多数国家的“都”都已褪去了王权、神权色彩,但是“都”的本质与特征却没有变——它依然作为一种“普遍准则”而存在。
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运河之都——淮安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
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
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
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
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
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
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
(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
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
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
全长200多公里。
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
(图二:文通塔苑。
15页)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之都——淮安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
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
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
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
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
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
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
(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
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
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
全长200多公里。
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
(图二:文通塔苑。
15页)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又征发淮南民夫10余万人,再次拓宽改直,从山阳到扬子入江,全长150余公里,河“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紧接着又开凿了黄淮之间的运河,巨舟可直达洛阳。
还开了一条永济渠,北通涿郡,使大运河由淮向北分为两股,呈Y形,总长达2500余公里。
淮安一举成为漕运中枢、南北咽喉。
(图三:汴河入淮口。
45页)隋炀帝横征暴敛,浩大的凿河工程,征夫数百万,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在淮地甚至强征大量妇女挖河,民工伤亡极大,“白骨垒岸,血泪成河”。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后世鞭笞他的荒淫无耻,并没有抹杀他的功绩,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个评价,当然是由大运河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用决定的。
(图四:古运河大堤。
28页)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天然江河大多西水东流,造成古代南北隔绝。
自南北朝以后,粮食财赋大部分产自南方,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外患)主要来自北疆,国家政治、军事中心又不可偏处东南,故统一的中央政权多在北方定都。
正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和政治统一,成了维系唐宋元明清历朝封建统治的生命线。
通过淮安境内的淮河入海口和杭州湾等,连接了海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
即使到了现代交通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休闲旅游的黄金水道,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
饮水思源,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真正“夺天之工,补地之憾”,完成人类这一伟大壮举的,是两千多年来为开河治河流血流汗的亿万无名英雄。
四、京杭大运河与运河之都淮水,自古就是一条清澈甘甜安顺的河流,与运河携手后相得益彰,组成了安全便捷经济的南北大通道。
到了南宋与金对峙时期,以淮为界,运河对金国来说,无足轻重。
1194年,多年失修的黄河夺泗入淮,取道淮安入海,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强势的黄水挟大量泥沙滔滔东流,不断抬高淮运河床,形成了悬湖悬河。
元代基本放弃了河运,漕粮改由海运。
明永乐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的同时,作出重大决策:派亲信能臣陈瑄担任督漕总兵,驻节黄淮运三水交汇处——淮安,修凿了清江浦,新建了清江、移风等四座大闸及仁义礼智信五坝,创立了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清江督造船厂”,下设82分厂,厂区延绵23华里,各省漕船统一在此建造和修理。
又设常盈仓40区,储备漕粮170万担,号称“天下粮仓”。
在板闸设立了淮安关,是运河七关中最大的榷关。
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每年南方各省近万艘漕船鱼贯过淮,在此接受漕运总督衙门官员的盘点验收,同时领取路单与运夫水手的伙食津贴,使淮安由江海通津进一步成了漕运之都。
人们形容这一带,“群帆蔽日,众樯如林”,往返漕舟,捎来南北土特产品,百货山积,屯于河岸,再向全国流通。
(图五:漕运遗迹。
27页)淮河入海口所产盐通称淮盐,产量高质量好工艺先进,最高年份贡献税赋占国库收入四分之一。
而淮北盐全部及淮南盐的一部分就在淮安境内生产、纳税和集散。
明代中后期,中国特大水灾90%以上发生在淮安方圆200里内,清康熙初,又将河道总督从山东济宁迁到清江浦。
正常年景,修河经费五百万两左右,遇灾倍之,几乎用去国库年收入的六分之一。
其中最多三成用于治河,中饱私囊、吃喝靡费又各占三分之一。
(图六:清晏园。
35页)“天下四渎汇其二,天下九督居其二。
”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加之长达数百年的南船北马交通管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富庶和长达五百年的锦绣繁华。
衙署连云,冠盖遍地,文人幕僚、巨贾富商云集淮上。
清江浦两岸,遍布酒楼茶馆书肆教坊,以各类档次的饮食服务业为主,从业人员最多时达近十万人。
史称“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
”所以成了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
不仅将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列为运河上“四大都会”,明永乐朝的姚广孝更盛赞淮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图八:镇淮楼。
2页)一边是金穴琼厨、畸形繁荣的都市,一边是水患频仍、经济凋敝的乡村;一边是锦绣华屋,一边是土披茅棚;一边是食厌珍错,一边是饿殍遍野。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座城市像淮安这样,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
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淮安这样,对运河的依赖太大了,其命运升沉与运河的兴衰竟如此紧密相连。
五、运河治理与皇帝南巡“清江闸”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是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
当年闸下白浪翻涌,涛声轰传数里之外。
南方各省漕船,过此无不小心翼翼,稍不慎就险象环生,常有覆舟之患。
为了防止黄水倒灌淤塞运道,必须严控启闭:只有运粮漕艘与三品以上朝廷大员的官船可在规定月份过闸,其它北上的船只,一律以石码头为终点,客货上岸改雇车马陆行。
算来,近六百年中,共有三位皇帝的龙舟,穿行此间:即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清康熙和乾隆祖孙俩。
后来与此闸有瓜葛的还有个慈禧,那时她只不过是一个进京备选秀女的满族少女。
与众不同的是,陪伴她举家进京的还有一具父亲的棺柩。
(图九:慈云寺。
39页)六、淮安的文学艺术创造淮安的山水并非天下绝景,但这是一叶漂在水上的陆舟,湖环河绕;一方饱经忧患的土地,刻满沧桑;一个数千年来英杰奇才接踵辈出的名人之里;一片荡激着诗情、凝溢着画意的云水之乡。
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来极大的美的享受,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湛湛澹人心胸,濯烦洗闷,发人天真,使人陶然。
经常沉浸沐浴其中,可变化人的气质,潜移风俗民志。
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最直接和显著的文化效应,就是培养了淮安民众对美的深刻理解力与鉴赏力,激发了塑造美的巨大想象力与创造力,滋育了好神话,擅传奇,爱书画,喜吟讴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环境,助成了尚读书、重思索、讲究礼仪、仁厚平和等文化传统。
士大夫们赏花品石,寻幽访胜,或仰观俯瞰,或遐瞩近瞻;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四时之乐无穷也。
数不清的文酒诗会,又往往引发人们至性真情沛然流出,化作绮思妙墨,珠玉琳琅。
留下许多精美的作品,是淮安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美,对它们的欣赏与礼赞是永恒的。
《山阳诗徵》正续编,加之其他诗集,收录诗家近千人。
著名的有枚乘、枚皋、陈琳、鲍照、赵嘏、吉中孚、徐积、张耒、吴承恩、张虞山、潘德舆、鲁一同、周实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古代女诗人中占了三席:南朝女诗人鲍令晖,吉中孚妻子张夫人,擅长《罗唝曲》的民间艺人刘采春。
文学创作:吴承恩的《西游记》,比较著名的还有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黄均宰《金壶七墨》、《比玉楼传奇四种》,邱心如的《笔生花》,刘鹗的《老残游记》,陈白尘的《升官图》等剧作,吴强的《红日》等。
(图十:吴承恩著书处。
70页。
)山阳段朝端著《三洲画史》,所录北宋至清末历代淮之画家:有三百六十人之多。
著名的北宋杨道孚,善画墨竹。
南宋廉布,工山水,犹工枯竹木石;淮安汤垕著《画鉴》,谓其画学苏东坡;范成大《梅谱后序》中赞其墨梅高出时辈。
此后,淮安画梅者甚多,清代著名诗人鲁一同家族,亦擅墨梅。
宋末元初最著名的画家是龚开,最擅米家山水,亡国后,悲愤难抑,尽改画风。
寄寓吴门,安贫守志,无桌无椅,就趴在儿子龚浚背上,画天马,画钟馗。
与边寿民齐名的还有《中国绘画史》称作“清代画牛第一人”的朱紵。
(图十一:龚开瘦马。
78页)(图十二:边寿民芦雁。
79页)北宋绍圣四年(1197),米芾来知涟水军,名其衙斋曰“颠庐”。
署后有一泓清池,常洗笔砚,水为之染。
在任期间,政清词简,“凡涟地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及其去也,携笔诣池而涤之,谓此墨之濡染者亦涟物也,仍留之涟。
”这就是“米南宫洗墨池”的由来。
(图十三:涟水米公亭洗墨池。
47页)淮安著名壁画有:宋代大画家李公麟曾在万柳池紫极宫墙壁上画了一幅巨作:“猿戏马,马惊而圉人鞭之。
时称奇笔。
”苏轼有记,陈师道有诗赞之。
河下镇竹巷街上玉皇殿内原有壁画,十分壮观。
清江浦都天庙街广荫庵黄花道人在壁上画的四幅古柏“清奇古怪”,剩两幅,文革中用石灰水涂毁。
现代雕塑大家滑田友,摄影大师郎静山,书法家谢冰岩、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兄弟。
京剧四大名旦的恩师,人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南派京剧的领军人物、麒派唱腔的创始人周信芳,荀派表演艺术家宋长荣,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等。
(图十四:郎静山集锦摄影。
81页。
)淮安历史天空群星璀灿。
流风所被,很多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过的人,得山川人文之助,逐渐濡染了追求精神自由、超越物我、穿越无限时空的艺术品格,文化灵魂之中浸透了鲜灵灵的烟水气,创造出天地自然契合于人之内心的艺术大美。
这也是运河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