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宇宙与生命_系列讲座之一_万物之图
关于宇宙ppt课件

技术的不断进步。
宇宙观念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拓宽人类视野
宇宙的广阔和无限让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促 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哲学思考
宇宙观念对人类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如 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探讨。
激发探索精神
宇宙探索激发了人类的探索精神,鼓励人们不断 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知识和真理。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总结词
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热密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然后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了现 在的宇宙。
详细描述
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热密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极度高温 和高密度的状态,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宇 宙开始膨胀并冷却,星系、恒星和行星等逐渐形成。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目前科学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宇宙的组成与结构
总结词
宇宙由恒星、行星、星云、星系、黑洞等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动态平衡。
详细描述
宇宙由无数的恒星、行星、星云、星系等组成,这些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层次结构和动态平衡。此外,宇宙 中还存在黑洞、暗物质等神秘物质,它们的存在对宇宙的整体结构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宇宙的组成与结构是 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话题,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天体和物质。
关于宇宙的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宇宙的概述 • 星系与恒星 • 宇宙的探索与发现 • 宇宙的奥秘与未解之谜 • 宇宙对人类的意义与影响
CHAPTER 01
宇宙的概述
宇宙的定义
总结词
宇宙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包含了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地球和人类。
11《宇宙生命之谜》课件(共33张PPT)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 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 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 说又是沧海一粟。
两个“只是”突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渺小;“沧海一粟” 突出了银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运用作比 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宇宙是无限的”。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 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 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 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 且也有四季更替。
表面植物在变色。
表面特征 气候
表面有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以 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 化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 的颜色明暗变化。
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 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
土壤
一是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 二是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 微生物的存在。
1.火星的大气层中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 (√ )
2.科学家对陨石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 明太空存在生命。 ( × )
3. 金星表面温度极高的原因是“温室效应”。 (√ )
4.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 )
三、与“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
们别无去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C )。
宇宙生命之谜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yǎng
qīng
氧气 氧化 倾倒 倾斜
jiē bān
揭开 揭露 斑点 斑纹
zào
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燥热
mò
沙漠 漠然
cí
磁铁 磁性
_宇宙与生命_系列讲座之一_万物之图

“宇宙与生命”系列讲座之一——万物之图章德海2002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一门面向全院的公共选修新课程——“宇宙与生命”。
该课本来是为了介绍一些有关宇宙与生命的基础知识和精美图片,但是数年来许多同学的提问和与我的讨论,促使我思考了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宇宙为何如此?宇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宇宙特殊吗?当今前沿科学怎么认识我们的宇宙和其中的生命?开课6年以来,该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通过数年的备课、教学和思考,除了解到科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激烈争论外,还感觉到我自己也产生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
应《现代物理知识》的邀请,我特地对该课和我的一些独特看法加以总结,为该杂志写几篇介绍文章,以便抛砖引玉,启发读者获得更深入的见解。
以下是我的各篇文章标题:万物之图,万物之数,宇宙之大,生命之难,调控万物,核之精细,质量的生成,宇宙的格局、演变与未来,从弦与膜的世界到我们的宇宙——未解之谜,我们宇宙的中心角色——高级生命。
当今科学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推算越来越繁,隔行犹如隔山。
许多事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我们的宇宙与生命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作一些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的再思考,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企盼读者能积极参与我们的探讨。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居住的宇宙感到神奇和向往,渴望破解宇宙的奥秘。
宇宙中充满万事万物,它们争奇斗艳、多姿多彩。
宇宙向宏观上看去似乎无穷无尽,往微观上探索似乎也无限可分。
但是,物理的规律告诉我们,可见的宇宙在宏观上似乎有一个限度,从微观上看也未必能无限可分。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能够用一张有限的图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尽数标记在其中一个有限区域中,让人一览无余。
这样一张总体图很有可能启发我们对宇宙的深层思考,了解“宇宙为何如此”的基本原因。
现在让我们来描写一下。
这张万物图的横坐标是事物的尺度(对数刻度),从最短的微观距离10−33 cm到最长的宇宙可见距离1028 cm,跨越61个量级。
宇宙生命之谜ppt课件

依据表格,完成阅读任务
观点
没有生命
依据
阅读方法
2段:猜测 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浏览
3段: 四个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温度、水分、大气、
光和热。
4段:水星表面温度300度~400度;金星缺氧、缺水;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温度低于-140度,不可
能有生命存在。
5~8段: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猜测火星有生
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 文章?
◇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呢? ◇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选择一个问题,结合任务单,展开自主探究。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 其他星球有没有生 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 居火星?
五
任务一: 1.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 都需要知道些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梳理出 科学家的判断过程。
示例: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的第③ 段主要讲生命存在的条件,这是解决“其他 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的基础,所以 在朗读时要加强分析理解。
文章第④段主要讲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不 存在生命,应逐句细读,边读边做记录,了 解这些行星不存在生命的原因。
文章第⑤—⑧段在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应整体朗读并归纳概括。在朗读的过程中遇 到一些不懂的专业性术语,如“厌氧 菌”“温室效应”“自转轴”“公转轨道平 面”“磁场”“宇宙线”等,应及时查找资 料,弄清它们的意义,这样有利于解答问题。
分钟
任务二: 1.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 需要知道些什么? 2.仿照第三段,用“先总说 观点,在逐条说明理由” 的方式回答问题。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1.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需要知道些什么?
《宇宙生命之谜》PPT优秀课件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到达三百 至四百摄氏度,……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 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 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列数字具体说 明这些星体不 具备生命存在 的条件。
列举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 王星冥王星这是举例子的说明 方法。
10 宇宙生命之谜
RJ·六年级上册
助读资料
同学们,你们对 宇宙了解多少?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没有边际没有尽头,没 有开始和终结。目前人们认识到的是银河系,银河 系之外称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 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太阳系是银河系的 一个普通星系。
银河系是一个螺旋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 有受到太阳的引力束缚天体的 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按距 离太阳远近有: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 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 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 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 阳系小天体。
侧重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 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
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
通过实地( 考察),我们准备今晚在一个山洼里宿营。 学校定期(考查)同学们的学习成绩。
词语积累
描写很微小的四字词语: 沧海一粟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不值一提 秋毫之末 微乎其微 小巧玲珑 涓埃之微 立锥之地
会写字
谜嫦娥尚摄倾 揭斑燥磁御陨倾
多音字
奔 bēn(奔跑)(奔腾)
bèn(投奔) (疲于奔命)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奔( bēn )跑了一 百多里路,专门前来投奔( bèn )红军。
sì(类似)(类似)
似
shì(似的)
类似( sì )这种这道题的解法,老师好 像讲过似( shì )的,只不过我记不起来了。
哲学思想知识:宇宙与生命——哲学思考的深度探索

哲学思想知识:宇宙与生命——哲学思考的深度探索宇宙与生命,是人类永恒的探索课题。
自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答案。
无论是从物理、生物、化学、心理、哲学、宗教等方面,都有许多学者、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它做了不同的解释和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宇宙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探索这一课题的深度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宇宙本身入手。
宇宙是指包括一切事物的物质体系,其内部结构巨大复杂,存在着亿万星系、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星云等组成部分。
很多学者和哲学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而深邃的谜,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仅仅是一抹微不足道的尘埃。
在宇宙的大小与深度面前,人类无不倍感渺小和孤独。
然而,正是这个巨大的宇宙,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有机会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并最终在这个宇宙中活着。
在人类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和哲学家把生命看作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的产物之一。
生命的根源来自于物质,在宇宙的漫长历史中,控制生命存在和变化的规律也同样是宇宙自身存在的属性。
生命的存在和宇宙的存在密不可分,它们的存在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
另一些学者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宇宙向着更复杂和高级组织关联发展的表现形式。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宇宙的进化史,人类的智慧与能力也来自于宇宙的智慧与能力。
就像斯蒂芬·霍金所说的那样,“我们是生命史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宇宙史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把生命看做是宇宙的一部分,还是生命是宇宙的精华所在,都表明了生命和宇宙之间的密切联系。
归根到底,生命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关系。
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才使得宇宙更加丰富多彩;而宇宙的存在也为生命的产生和演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当我们谈及宇宙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
长期以来,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宇宙生命之迷课件

宇宙生命之迷的解释
1
自然科学
目前,天体物理、核物理等领域的知识储备,使研究人员有了更多的发现线索。Leabharlann 2外星文明学的角度
介绍阿波罗“阿尔茨海默效应”及“外星生命推断”:以地球为模板向前推断,外星生命概率 极高,不容忽视。
3
宗教和哲学的角度
课题将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考核,包括宗教,哲学,物理,生物等方向,以生命哲学为探索 主题。
探索宇宙的决心
面对宇宙生命之谜,人类 有着从未放弃的追寻,也 将不停探索,寻找答案。
宇宙生命之迷的种种迹象
外太空的异物
玻璃陨石、泥球状陨石等都是 可能的生命的“证据”
行星上的化石和生物痕迹
记录下生命的形态样貌、典型 形迹、发育遗物等。
宇宙射线中的生化分子
氨基酸、核功等。“RExIs”是一 个搜索标记,表示这些分子很 可能存在于同宇宙中。
宇宙生命之迷ppt课件
探讨宇宙生命之迷,从到目前各项研究成果入手,与听众一同展开未来探索 之旅。
什么是宇宙生命之迷
生命来源之谜
探寻宇宙中生命的来源以 及进化的起源,是宇宙生 命之迷的核心问题。
人类的好奇之心
人类对宇宙及其中生命的 探询,源于我们一直觉得, 在那样的广袤空间中,肯 定还有更多的奇妙之物存 在着。
这是人类对自身的信仰、对智慧生命的探 索、对科技前沿的开拓。
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释放出自然科学 的独有技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探索宇宙 生命之迷的事业。
结语
宇宙探索
不懈探索宇宙边疆,让我们 人类有了更多未知世界的体 检。 它是永远不会完全统一 完善的,它永远都是一个不 断探索、不断进化的过程。
宇宙生命之迷
是激动人心的课题,挑战前 人,启迪后人。 让我们一起, 为找寻宇宙生命而奋斗!
宇宙生命之迷课件(共20张PPT)

② 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光辐射的行星, 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③ 木星、土星、天王屋、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 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 可能有生命存在。
(3)为什么火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8)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 磁场和臭氧层,说明在火星上难以生存。
(9)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 在火屋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10)从近年来的陨石雨中,大家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 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四、总结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 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学习这篇课文,希望 大家要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因为至今为止, 地球还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五、作业
搜集有关字宙生命的资料
1 课后小结
《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介绍科学家如何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的文章。以下是对 本课的小结和知识点归纳:
①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 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 轨道平面有23度26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是24度, 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 和地球一样,被冰雪封冻着。
②猜测火星上的黑色条纹是火星人挖的运河,火星表面 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可能是火星表面植物随季节 变化而变化。
课 后 小 结
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生命之谜的探索过程和结论。文章首先介绍了科学 家们在寻找外星生命的努力,然后详细阐述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水、氧气等, 以及在火星等星球上寻找生命的过程和结果。最后,文章总结了科学家们对于外星生 命存在的可能性和未来的探索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与生命”系列讲座之一——万物之图章德海2002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一门面向全院的公共选修新课程——“宇宙与生命”。
该课本来是为了介绍一些有关宇宙与生命的基础知识和精美图片,但是数年来许多同学的提问和与我的讨论,促使我思考了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宇宙为何如此?宇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宇宙特殊吗?当今前沿科学怎么认识我们的宇宙和其中的生命?开课6年以来,该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通过数年的备课、教学和思考,除了解到科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激烈争论外,还感觉到我自己也产生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
应《现代物理知识》的邀请,我特地对该课和我的一些独特看法加以总结,为该杂志写几篇介绍文章,以便抛砖引玉,启发读者获得更深入的见解。
以下是我的各篇文章标题:万物之图,万物之数,宇宙之大,生命之难,调控万物,核之精细,质量的生成,宇宙的格局、演变与未来,从弦与膜的世界到我们的宇宙——未解之谜,我们宇宙的中心角色——高级生命。
当今科学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推算越来越繁,隔行犹如隔山。
许多事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我们的宇宙与生命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作一些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的再思考,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企盼读者能积极参与我们的探讨。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居住的宇宙感到神奇和向往,渴望破解宇宙的奥秘。
宇宙中充满万事万物,它们争奇斗艳、多姿多彩。
宇宙向宏观上看去似乎无穷无尽,往微观上探索似乎也无限可分。
但是,物理的规律告诉我们,可见的宇宙在宏观上似乎有一个限度,从微观上看也未必能无限可分。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能够用一张有限的图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尽数标记在其中一个有限区域中,让人一览无余。
这样一张总体图很有可能启发我们对宇宙的深层思考,了解“宇宙为何如此”的基本原因。
现在让我们来描写一下。
这张万物图的横坐标是事物的尺度(对数刻度),从最短的微观距离10−33 cm到最长的宇宙可见距离1028 cm,跨越61个量级。
此图的纵坐标是质量(也是对数刻度),从最小质量10−36g到最大质量1056 g,跨越92个量级。
稍后会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处在这样一个有限对数值的区域中。
我们首先看看该图的大格局,它由四个大板块构成,其中央大板块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第一大板块是底边上倾的左上方三角形,它代表了“黑洞排斥区”。
也就是说,如果宇宙中有某物体,它的质量足够大而尺度足够小,那么它们都将成为黑洞,从而其内部不可被观测,因此我们把这个黑洞区排斥在我们的观万物图:宇宙“万物”的尺度-质量图(章德海绘)测区以外。
第二大板块是底边下倾的左下方倒三角形,它代表了“量子排斥区”。
即,如果宇宙中有某物体,它的质量足够小,那么它的量子特征波长就足够大,我们难以分辨它们的在量子特征波长以下的在经典意义上的结构细节,因此我们把这个量子区排斥在我们的观测区以外。
由于这两个三角形的倾斜底边相交于一点(叫“普朗克标度”点),代表宇宙在普朗克标度已收缩为单一质量和单一尺度的原始对象,在其左边经典宇宙不复存在。
在该万物图的最右边有一条竖线,位置在137亿光年即约1028 cm处,这代表了光在我们宇宙的有限年龄(137亿年)中所能穿越的最远距离。
因此该线的右方,伴随将来我们宇宙年岁的变大,虽然可以被观测,但目前我们还不能观测到该区域的事物,我们把它排斥在观测区之外,叫做“宇宙年龄排斥区”。
于是在我们的万物图中只剩下了中间一个有限的区域,其形状是个长底边直立的左向大三角形,称作“可见区”。
但是这个可见区又划分成了三个较小区域。
这就是左边的一个小三角形,它代表宇宙早期经历过的状态,需要我们采用特殊手段用推理去想象而得知,叫做“早期宇宙区”。
中间一个深色的带状区就是我们今天的宇宙所能探测到的万事万物所处的区域,即“万物区”。
右边剩下的一个极大三角形(下部未被画出)几乎是空荡荡的。
这是由于我们的宇宙有非零真空能,这个非零真空能会使宇宙加速膨胀,导致宇宙空虚。
因此,在万物图的这部分区域,现在和将来都不大可能出现令人感兴趣的生命现象,我们叫它为“真空能排斥区”。
万物区的上下边界当然是由黑洞和量子两条线决定的。
它的左右两条边界是平行线,都是等密度线,质量除以尺度的3次方,因此在对数图上倾斜度更加陡峭。
右边界的等密度线叫“宇宙密度线”,密度值为ρ~10−29 g/cm3,相当稀薄,由宇宙总的重子质量除以宇宙总体积决定。
其上端通过最右上角的“可见宇宙”表示点,其下端接近“中微子”代表点。
这里有些细节问题,例如宇宙的各成分及比例等,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解释,但该线的大体位置在目前是明确的。
左边界的等密度线叫“恒星黑洞密度线”,密度值为ρ~10−18 g/cm3,相当稠密,由恒星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除以其体积决定。
该线的上端为“恒星黑洞”代表点,下端在“核子”代表点的左上方附近。
这两条密度线间的密度相差47个量级,可以从1cm的红色垂线向水平方向查看对应的质量,从而得知它跨越的巨大质量量级。
在一个中间位置,ρ~1 g/cm3,即水密度,是“原子密度线”。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线,几乎大多数重要的事物都在这条线附近,这当然是因为这些重要的事物大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总结为一句话说,由“可见宇宙”、“恒星黑洞”、“核子”和“中微子”这四个点为顶点的区域构成了我们的“万物区”。
这个区内,除“原子密度线”最著称外,还有几条直线值得进一步重视。
第一是其下边界,它叫“基本粒子下斜线”,有大量的基本粒子和其复合态在这条线上,除已被标出的“核子”和“中微子”边点外,我们只选择标出了“电子”、“上下夸克”等点。
第二是“太阳质量横线”,由“太阳”、“白矮星”、“中子星”和“恒星黑洞”四个代表点组成,呈水平分布。
第三是“星系斜线”,由“星团”、“星系”和“星系团”三点组成。
第四是“地球尺度纵线”,由“地球”、“海洋”、“有机界”和“人类”四个代表点组成。
在宇宙的等级结构中,我们选择了一共15个等级,每个等级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对象,后面紧跟的数字是其核子数:(1)核子及原子和小分子,1~102;(2)酶,106;(3)DNA,1012;(4)细胞,1018;(5)小生命个体(例如蜜蜂),1024;(6)人,1029;(7a)社区,1034;(7b)人类,1039;(8)有机界,1043;(9)海洋,1048;(10)地球,1052;(11)太阳,1057;(12)星团,1063;(13)银河,1068;(14)星系团,1072;(15)可见宇宙,1078。
有些等级所标的核子数并非绝对准确,可能有一个较宽的分布,我们只是为方便起见选取了一些典型数据。
这里个别小等级间相差约1万倍,大多数等级间一般相差100万倍,平均每个等级间约为105.5即31万倍,一共14×5.5=77个量级。
等级6与7之间实在跨越太大,于是把7分成了7a和7b,但后面的8、9、10这三个等级间的距离就会适当密集。
这个31万倍的等级倍数是非常典型和有趣的,例如太阳地球质量之比就是33万倍,与此数相当接近。
宇宙中典型事物还很多,之所以选择这些事物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等级,是因为它们对于在宇宙中出现高级生命——人类具有关键意义,在以后的讲解中我们会对各个层次做出仔细深入的分析。
整个万物图的基本轮廓已经出现。
最大特征是上倾的黑洞线和下倾的量子线。
我们非常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两条线的来历,以便深入理解这张万物图。
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能收缩得太小,否则就成了黑洞。
考虑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加速度为a g=F/m=GM/r2、离心加速度为a i=v2/r,如果旋转速度达到了最高速度——光速v=c,那么两个加速度的平衡a g=a i就决定了一个半径,叫作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的引力半径R~GMc−2,它与质量成正比,于是排除了尺度−质量图的左上三角区。
左下三角区被排除在外的原因是量子效应。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最精髓的观点,叫做“测不准定律”,认为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准确测量,表达为Δx ·Δp ~=。
它在一定意义上也能表达为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性ΔE ·Δt ~=。
而测不准的时间Δt 乘以光速c ,是一个距离的不确定性λ=c Δt 。
一个有静止质量M 的粒子在量子产生和湮灭时有静能的不确定性ΔE =Mc 2,于是得到λ~=/Mc ,表示由于量子效应使粒子具有一个典型的量子波长,叫康普顿波长。
可见,粒子质量越小,康普顿波长越长,“尺度−质量”图的左下三角被排除。
但是这个典型波长并不代表基本粒子的“尺度”,量子场论中往往把基本粒子看作在量子场论意义下的“点粒子”。
但实际上,量子场论的应用范围仍然是有限的,“点粒子”的概念并不绝对正确。
例如在普朗克能标的甚高能时,“点粒子”甚至可能被“弦”乃至“膜”所代替。
因此当我们把电子,中微子和夸克标在这条直线上时,向左画了条长长的横虚线,代表这些粒子可以在更小的尺度上被看作量子场论的“点粒子”。
由于这两种排斥对于质量依赖的相反行为(一个正比、一个反比),导致它们必然相交于一点GMc −2==/Mc ,决定了一个标度,叫“普朗克标度”,其质量叫“普朗克质量”,为19pl ~10g 1.210GeV m =μ=×;其长度叫“普朗克长度”:l pl ==/m pl c ~10−33cm 。
如果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正确的话,那就找不到比普朗克长度更小的经典事物了。
我们设想的物质无限可分,至少在经典意义上遇到了一个终止点。
中国古人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实际上照这么分下去,不到4个月就“竭”了!哪里用得着一年?更不用说“万世”了!我们的宇宙万物从尺度的对数来看,只能处于一个有限区域。
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宇宙在一定意义上讲往上往下都有限!一旦做出这张万物图,我们会感觉到它有惊人的和谐与美观!它们如此井然有序,相互关联,令人叹为观止!其内在的深刻联系有待发现。
我们的一个初步发现是,有三个明显的黄金分割(0.618)点决定了“人”在万物图中的位置:(1)“核子”质量是10−19个普朗克质量,“中微子”质量是10−31个普朗克质量,从对数来看“核子”点正好处在从“中微子”点到“普朗克”点的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附近(19/31 0.613)。
(2)原子密度比宇宙密度大29个量级,恒星黑洞密度比宇宙密度大47个量级,于是“原子密度线”正好在万物区的黄金分割点上(29/47 0.617)。
(3)“人”的质量为1029个核子,“可见宇宙”总核子数为1078,“人”似乎也处在“原子密度线”的黄金分割点附近,即 (78-29)/78 0.628。
总结起来,万物之灵的“人”,似乎处在这个对数图的中心位置!从“人”往小尺度看有5个重要的结构等级,从“人类”往大尺度看有8个重要的结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