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_侯朝军

合集下载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一、引言糖尿病和肝脏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黄秦艽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黄秦艽的药理作用黄秦艽,又称黄精、金不换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降糖保肝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在体内发挥多种药理作用。

三、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1. 降糖作用:研究表明,黄秦艽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其降糖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等。

2. 降糖机制:(1) 促进胰岛素分泌: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秦艽能够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3) 改善糖代谢: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和转化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四、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1. 保肝作用:黄秦艽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损伤。

2. 保肝机制:(1) 抗氧化作用:黄秦艽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

(2) 调节免疫功能: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

(3) 促进肝细胞修复: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五、研究展望尽管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探究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黄秦艽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3. 通过临床试验验证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1.黄芪多糖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释放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胰岛功能。

此外,黄芪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2.银杏多糖银杏(Ginkgo bilob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植物,其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银杏多糖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此外,银杏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枸杞多糖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枸杞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提高胰岛素的释放。

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枸杞多糖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脏损伤。

4.薏苡仁多糖薏苡仁(Coix lacryma-jobi)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薏苡仁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脂肪代谢和血脂水平。

此外,薏苡仁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植物多糖具有重要的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关于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完全理解、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伴随多种慢性并发症,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广泛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不良反应小,且作用机制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可见在天然药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2型糖尿病。

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降低血糖作用马山等[1]研究发现,用番石榴叶提取物的3个剂量组(3 g/kg、6 g/kg、12 g/kg)给T2DM大鼠灌胃,可以使其空腹血糖及喂食后血糖显著下降。

戚向阳等[2]研究发现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无影响;高剂量罗汉果粉(3.0 g/kg)及低、中剂量罗汉果提取物(0.5 g/kg~1.0 g/kg)具有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且罗汉果粉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增强,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较好。

而罗汉果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降低,低剂量组降血糖效果最好。

可见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有防治作用。

王玉芹等[3]实验证实维药鹰嘴豆的醇、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在给实验大鼠3个剂量组(5 g/kg、10 g/kg、20 g/kg)治疗后,三组大鼠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王小英等[4]研究发现,甘草可对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糖尿病。

在给予试验组大鼠0.44 g/kg甘草提取物治疗后,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下降。

山茱萸总萜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100 mg/kg剂量的山茱萸总萜可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100 mg/kg、60 mg/kg、30mg/kg三个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值,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值,增加肝糖原含量;60 mg/kg、30 mg/kg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5]。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糖尿病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慢性代谢病。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人,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和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本文就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一、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1、黄芪素黄芪是中国常见的传统药材,其主要化合物为黄芪素。

黄芪素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此外,黄芪素也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损伤,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2、鱼腥草素鱼腥草素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鱼腥草中。

研究表明,鱼腥草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和肝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鱼腥草素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

3、丹参素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素。

研究表明,丹参素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以提高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丹参素还具有保护肝脏和肾脏的作用。

二、中草药化合物降血糖的机制1、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草药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黄芪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例如,丹参素可以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作用效果。

3、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肠道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例如,鱼腥草素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中草药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肝脏和肾脏损害,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三、结论中草药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且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

详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上】(原创)

详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上】(原创)

详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上】(原创)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

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可以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是:“中国固有的医学”。

自清末民初始,已将外来的医学称为西医,将自己的医学称为国医。

后来亦称中医,一般意义上是指用中国固有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中药则是指中医所用的传统药物。

中医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庸医学”、“调和医学”。

认为人体五脏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都应该和谐,太过与不及皆为病;“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故中医通过医师的“辨证论治”,药物的“补偏救弊”,重新恢复到“无太过、无不及”的原本的平衡运行状态。

西方医学是对抗医学,借用药物消灭细菌、病毒,替代人体的某些功能,或借用手术等手段摘除或替换某些组织、器官。

所以,中医与西医是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不可通约。

既然中西医不能结合,则当并存并重,“万物并存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有各的优势,理应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的人类两大医疗保健体系。

通俗的讲: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下面分别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所谓特色,一般是指做事的方法或曰方法论。

治疗糖尿病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研究

治疗糖尿病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研究

%CR DM一0%CC a dDM— ru . u h y o lc mi a t i , 8 n Q go p B t eh p gy e c c vt i DM一0%CR go pwa o rdmak dy t i yn 8 ru slwee re l c mp rdwi o ae t DM— go p Co ae t h Q ru . mp rd wi DM r u , h o tnso h g o p t ec ne t f NO, MDA eu a dkd e r i sr m n in y wee n
it g s i d ns ain tebo d gu oec a g ds nf a t nr at ca mii rt ,h lo lc s h n e i ic nl i DM— DM-0%CR DM-0%CC a dDM- a r t o g i yn Q, 2 , 8 n
t aigda ee . t o s F r uaQ wa iie t refa t n ywae xrciga dac h l rcltt n r t ib ts Meh d o l sdvd d i ot e ci sb tre t t n lo o e ii i e n m n h r o a n p  ̄a o l
b o d g u o ew a s a e t1h b f r n fe d i srto Th o tn so l o l c s s a s y d a e o e a d a tra m nita in. e c n e t fNO,M DA n s r n n i n y i eu la d k d e we ea s y d Th i o p sto h fe t a t r r l i a l n lz d b r s a e . eman c m o i nsi t ee ci p rswe e p e i n r ya ay e yTLC. s ls At1h fe i n ve m i Re u t a tr

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的筛选

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的筛选

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的筛选
苗明三;牛红辉;孙艳红;杨亚蕾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9(20)7
【摘要】目的确立玉米须提取物降糖的有效活性部位,从不同角度观察玉米须提取物的降糖作用。

方法分别采用四氧嘧啶、肾上腺素造糖尿病模型,通过检测血糖来观察玉米须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结果玉米须提取物皂苷能显著或明显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

结论玉米须总皂苷是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

【总页数】2页(P1657-1658)
【关键词】玉米须;玉米须总皂苷;降糖
【作者】苗明三;牛红辉;孙艳红;杨亚蕾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仙鹤草降糖活性部位筛选 [J], 陈优生;张焜
2.苦瓜根皂苷苷元成分研究与降糖活性部位筛选 [J], 何秀丽;陈林;胡怀明
3.优选绿茶、桑叶、玉米须降糖代茶饮最佳配比及降糖活性研究 [J], 敖楠楠; 马晓丽; 才谦; 曲扬; 郑彧
4.玉米须、蚕蛹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及其降糖作用的研究 [J], 李坦城;张竹;胡光华;孙丽艳;李兰兰
5.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 [J], 侯朝军;苗明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金汀龙;陈霞波【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526-528)【关键词】糖尿病;降糖;中药;进展【作者】金汀龙;陈霞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宁波 315010【正文语种】中文研究证明,很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效果,而且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多向性作用,注重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近年来,对中草药降糖有效成分及机制用于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甚为活跃,现综述如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黄连、黄精、地黄(包括生地、熟地)、人参、山药、鬼箭羽、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而据《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1]在其名录下收载的共计有42种,都是临床常用药物,有的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有的还未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得到重视,以植物药为主,如人参、三七、女贞子、山茱萸、山药、川乌头、干地黄、五加皮、天花粉、木香、牛蒡子、牛膝、仙茅、玄参、玉竹、白术、地骨皮、竹节参、苍术、苍耳子、麦芽、刺五加、昆布、枇杷叶、知母、枸杞子、葫芦巴、夏枯草、拳参、桑叶、桑白皮、桔梗、萆薢、黄连、黄柏、黄精、紫草、葛根、黑芝麻、薏苡仁,共40种。

另有动物药(白僵蚕、蛤蚧)两种。

2.1 多糖类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

凡符合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多糖。

临床常用的含多糖类中药有人参、黄芪、山药、麦冬、当归等。

张静芳等[2]运用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PKB/Akt活性和GLUT4转位,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疾 病,是一组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糖代 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糖尿病 的患病率已呈现出全球性的上升趋势,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大杀手。对于糖尿 病,西医治疗主要是着眼于降血糖,中医则更加重视对其病 因的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活性 部位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本文主要 对近几年来中药活性部位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为以后筛选药物和新药开发提供思路和依据。
·1679·
2013 年 11 月 1 日 第 11 期 No. 11 1 November 2013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8 卷 总第 186 期 Vol. 28 Serial No. 186
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糖尿病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8]。苦 瓜碱提多糖可通过减弱 STZ 对胰岛 β 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 损 β 细胞的功能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9]。青刺果多糖能降 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 氮、丙氨酸转氨酶,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脂代谢,对糖尿病引 起的肾功能损伤有修复作用,此外对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 护肝作用[10]。枸杞多糖可以通过增加脂联素基因 mRNA 表 达、改善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以实现其 降血糖作用[11]。黄精多糖能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血 糖,提高胰岛素表达,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下 调半胱氨酸酶 3 表达有关[12]。柿叶多糖可显著改善糖尿病 小鼠的糖耐量,可提高肝脏 SOD 活性、降低 MDA 含量,同时 其对胰岛细胞还有较好的保护和修复作用[13]。
·1680·
糖[19]。虎杖总蒽醌 降 糖 与 其 促 进 胰 岛 素 分 泌、促 进 糖 元 合 成、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20]。
除上表外,还有水飞蓟素、沙棘籽渣和果渣中黄酮、苦骨 异黄酮 F、葛根素等。其降糖共同的特点是增强自由基的清 除作用,如藤茶总黄酮、桑叶总黄酮、卷柏、淫羊藿总黄酮等;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治疗糖尿病,如银杏叶总黄酮; 通过刺 激胰岛素的分泌,如卫矛的乙酸乙酯提取物( 主要成分是黄 酮) 等。
侯朝军 Hou Cha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un,苗明三 Miao Mingsan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4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活性部位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降糖特点。方法: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文献,整理筛选出在治疗糖尿病有较好 疗效的中药及其活性部位。结果: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服用剂量大,所 含成分复杂等,因此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结论: 随着中药活性部位研究的深入,将为以后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治疗药物和开 发新药提供思路。 文献引用: 侯朝军,苗明三. 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J]. 中医学报,2013,28( 11) : 1679 - 168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active si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thods: Consulting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filte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ctive site which has the better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Resul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targets and multiple ways,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rge doses,complex contains components,etc.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Conclusion: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active site of Chinese medicine,it will provide thread for further screening of drug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Reference citation: Hou Chaojun,Miao Mingsan. Analysis of Active Site and Characteristic of Hypoglycem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28( 11) : 1679 - 1681. 关键词: 中药活性部位; 糖尿病; 降糖作用 Key words: active si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betes mellitus; hypoglycemic effect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85. 1 文献标志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2013) 11 - 1679 - 03
1 多糖类
多糖是由糖苷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 10 个单糖组 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物。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及生物 活性,如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抗衰老活性,抗炎作用,降
*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112102310076) ; 河
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编号: 2012IRTSTHN011) ; 药效 评级工程技术中心项目[编号: 教科技( 2012) 78-12]; 河南中 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编号: 2010XCXTD03)
3 皂苷类
中药皂苷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许多常用中药都含有大 量皂苷,从海洋生物以及动物体内也分离得到活性皂苷,研 究发现中药皂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降血糖、抗肿瘤、抗炎、 防治心血管疾病等。玉米须皂苷降糖可能与其抑制 α-葡萄 糖苷酶活性有关[21]; 罗汉果皂苷能减弱胰岛 β 细胞的损伤 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降血脂、恢复糖尿病小鼠肝脏抗 氧化能力有关[22]; 人参皂苷 Rg1 能促进肌糖原的合成,剂量 依赖性地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23]; 绞股蓝皂苷 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并提高糖原合成来调节血糖 代谢。
血糖作用,抗应激作用等。多糖是天然植物中的主要活性部 位,研究发现多种植物中的多糖具有降糖活性。
地黄寡糖降糖与促进 2 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的合成、降 低肝脏中升高的 G-6-Pase 活性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1]。 石韦多糖使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血糖、血清及胰腺组 织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降低,能明显提高糖尿病小鼠对糖的 耐受能力[2]。马齿苋多糖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四氧嘧啶糖 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对肝脏等免疫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可以 提高机体对外周血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3]。黄芪多糖能 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诱导的 ATF6 活化,逆转 ATF6 在细胞 内转 位,抑 制 PTP1B 的 高 表 达,从 而 发 挥 胰 岛 素 增 敏 作 用[4]。茶多糖通过抑制小肠对糖消化和吸收共同降低血糖 的作用[5]。灰兜巴多糖可有效降低血糖值,显著提 高 SOD 活性,降低 MDA 和 BUN 含量[6]。菟丝子多糖可通过抑制胃 肠道中的 α-淀粉酶的活性、改善糖尿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 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条途径发挥降糖作用[7]。南瓜多糖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模型小鼠通过协调胰岛内不同细胞间的 功能,使体内降糖及升糖激素之间达到平衡,而发挥起降糖 作用。昆布 多 糖 可 升 高 血 清 中 胰 岛 素 水 平、降 低 血 清 中 MDA 和 NO 水平、增强 SOD 和 GSP-Px 活性,从而增强机体
2013 年 11 月 1 日 第 11 期 No. 11 1 November 2013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8 卷 总第 186 期 Vol. 28 Serial No. 186
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
Analysis of Active Site and Characteristic of Hypoglycem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成分还有丹 皮多糖-2b、灵芝多糖、豆豉多糖、银耳中的酸性多糖、番石榴 多糖、麦冬多糖 MDG-1 等。其作用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保护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如苦瓜碱提多糖、黄精多糖、 柿叶多糖等; 通过改善糖尿病脂质代谢,如青刺果多糖、枸杞 多糖、石韦多糖等; 通过基因表达调控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 症的,如黄芪多糖、枸杞多糖、黄精多糖等; 通过增强自由基 的清楚作用改善糖尿病症状,如昆布多糖、灰兜巴多糖等。
2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中产生的次级代谢 产物,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有 6 400 多种。不同类型黄 酮的理化性质不一样,但所有的黄酮化合物都由 3 个六元环 组成,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具有抗肿 瘤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藤茶总黄酮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 STZ 对胰岛 β 细胞 损伤,或促进已损伤的 β 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 从而减 轻 高 血 糖 反 应。桑 叶 总 黄 酮 降 糖 可 能 与 通 过 提 高 SOD 和 GSH-Px 活性,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胰岛 β 细胞和 血管内皮功能 降 糖[14]。 卷 柏 黄 酮 可 通 过 清 除 自 由 基,抑 制 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抗四氧嘧啶所致的 β 细胞损伤,促进 β 细胞修复和再生而降糖。淫羊藿总黄酮可使糖尿病小鼠血 清 SOD 含量升高,从而增加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使 MDA 含量降低,提示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也可能是淫羊藿总黄 酮的降糖机制 之 一[15]。 卫 矛 总 黄 酮 可 刺 激 胰 岛 素 分 泌,改 善葡糖糖摄取和氧化应激而降糖。黄芩苷通过促进肌糖原 的合成,剂量依赖性的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二降 糖[16]。银杏叶总黄酮可提高 Akt 的磷酸化程度,Akt 是调节 葡糖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的酶,Akt 经磷酸化而被激活,激活 的 Akt 增加细胞内 GLUT1 的表达水平,并可促进 GLUT4 从 细胞质移动到细胞膜上,进而促进葡糖糖的转运和吸收二降 糖[17]。柚皮 苷 能 逆 转 糖 尿 病 小 鼠 血 清 和 肝 脏 中 SOD 和 MDA 含量的异常改变,使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水平趋于正 常[18]。槐花总黄酮 可 对 抗 肾 上 腺 素 分 解 肝 糖 原、改 善 胰 岛 细胞形态 和 功 能、促 进 动 物 损 伤 的 胰 岛 β 细 胞 恢 复 二 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