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给排水中节水技术及中水系统设计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建筑的给水排水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保护环境,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技术越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技术分析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节水技术1. 灰水回收利用技术灰水是指家庭生活中使用后的洗手间、浴室、厨房等排水,通常不包含粪便和尿液。
通过适当的处理,灰水可以再利用于冲厕、浇花、地下灌溉等用途。
对灰水进行合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降低建筑的用水量。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灰水处理系统,将灰水收集起来进行初步的过滤和处理,然后再通过净化设备进行二次处理,得到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
灰水回收利用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的用水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节水技术。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雨水可以减少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露台等区域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再通过过滤和净化设备处理后用于冲洗卫生间、浇灌花草、洗车等用途。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用水量,还能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在建筑给水系统中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对于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效节水器具应用技术在建筑的给水系统中,高效节水器具的应用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节水型洗手盆、马桶、淋浴头、水龙头等,都能够通过降低用水量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建筑设计和装修中,应该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器具,并且合理设置,进行水流量的控制和节约。
还可以通过设置感应式自动关闭设备、增加节水提示标识等方式来引导人们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建筑给水系统的节水效果。
在建筑排水系统中,灰水排放技术是一种节水的重要手段。
灰水是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因此在排水系统中,应该对灰水进行合理收集和处理,降低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
2. 雨水集中排放技术在建筑排水系统中,对于屋顶、露台等区域的雨水,可以通过设置雨水集中排放系统,进行雨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
浅谈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水污染问题也日益明显,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应用节水技术不但能够使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能够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在建筑工程中给排水设计里应用节水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节水技术应用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情况,并提出了有效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技术;建筑给排水;设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不管是技术还是施工设备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而从当前施工当中来看,水资源浪费以及废水污水随意排放的情况仍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环境的发展。
建筑工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通过采用有效的节水技术能够节约水资源,那么在建筑工程中应广泛普及节水技术,另外建筑给排水里应用节水技术能够起到环保的效果,同时降低废水污水的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要越来越高,建筑业的发展,使得水资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健全建筑给排水设计法律法规及节水要求。
1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技术的应用1.1市政管网余压的应用市政管网提供建筑供水所需的压力。
通常来说,市政水管压力能够达到建筑用水需求,但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要想使高层楼房用户用水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在设计给排水过程中要应用二次加压技术,其会耗费较多能量,要起到能量节约的效果并确保高层用水量,在给排水设计时可采用市政管网压力,分小区展开供水工作,该设计形式不但能够很好地控制低层居民水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还符合高层对水资源要求。
1.2设置小区中水系统其可以二次利用多种排水,是重要的节水系统之一,人们日常生活里使用的水资源,如洗脸水、洗衣水、洗碗水通常直接丢弃,这使得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浪费。
小区中水系统是把这些水资源再次利用,称之是节水系统。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节约用水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建筑领域,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水资源的节约至关重要。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迫在眉睫。
本文将对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建筑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用水和环境保护。
在建筑节水技术中,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建筑节水目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
节水技术可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用水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节水技术还可以降低建筑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节水技术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在建筑行业推行节水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也在不断涌现。
1. 低流量水龙头在建筑中,日常生活用水主要包括洗浴、洗手、洗菜等。
水龙头是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出水口,因此采用低流量水龙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节水措施。
通过设置低流量水龙头,可以减少日常生活用水的流量,降低用水量。
一些高科技水龙头还可以通过智能感应控制水流,避免长时间的水流浪费。
采用低流量水龙头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省水型马桶卫生间是建筑中用水量较大的地方,而马桶是卫生间中最主要的用水设备。
传统的马桶用水量比较大,因此采用省水型马桶是降低建筑用水量的重要手段。
省水型马桶通过改良设计和技术,有效减少每次冲水的用水量,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一些高端省水型马桶还配备有智能节水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冲水量,实现智能节水。
3. 水循环系统建筑中的给水排水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水资源,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可以采用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将洗手间和浴室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再用于冲水、浇花、冷却等,实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
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后再用于冲洗、浇灌等,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不仅是一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整个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中实现节水已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低流量设备的应用低流量设备是建筑给水排水节水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采用低流量水龙头、淋浴器、马桶等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内的用水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采用低流量设备后的建筑用水量可以减少30%以上。
而在一些高标准建筑中,甚至可以实现50%以上的节水效果。
低流量设备的应用既可以减少直接的用水量,也可以减少由于过度用水带来的排水负荷,进而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负荷。
低流量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建筑的绿色节能标准,符合现代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中的节水技术中,雨水收集和利用是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排水系统大多采用将雨水迅速排放至城市排水系统,导致了城市雨水资源的浪费和排水负荷的增加。
而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建筑屋面和地面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储存起来,在需要时进行利用,比如灌溉、冲厕等。
这不仅可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还可以提高建筑的自给自足能力,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而且,雨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用于灌溉等需要清洁水的场合,也可以作为灭火水源使用,大大增加了雨水的综合利用价值。
三、灰水回收利用灰水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对灰水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过滤,使其达到再利用的标准,在满足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用于冲厕、灌溉、清洗等非饮用水场合。
这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用水量,还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负荷,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四、管网维护和管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管网维护和管理也是节水的关键环节。
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分析

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分析建筑给排水是指建筑物内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它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对于实现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居住者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日益重要。
本文将对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进行分析。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水系统节水技术:合理规划和设计供水系统,减少供水管道的长度和弯头等阻力,并采用节水型设备,如节水龙头、节水淋浴头等。
还可以利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冲厕、灌溉等非饮用水需求,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二、排水系统节水技术:在排水系统设计中考虑采用分流排水系统,将非饮用水和饮用水分开处理,减少对下水道的负荷。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将部分废水回收利用。
三、建筑节水装置:包括饮用水和非饮用水节水装置。
饮用水节水装置主要是在厕所、厨房等用水设备上安装节水装置,如压力敏感节水器、宽幅时段控制节水器等,通过减少用水量来实现节水效果。
非饮用水节水装置主要是利用雨水或处理后的废水用于非饮用用途,如冲厕、灌溉等。
四、建筑节水管理:建筑物的节水效果也与居住者的节水意识和管理密切相关。
建筑物应设置水表,及时监测和记录用水量;制定相关的节水管理制度和宣传教育措施,提高居住者的节水意识,并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限制和管理。
一、节约水资源: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正常建筑使用中的用水量,从而节约水资源的消耗,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降低能耗:节水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供水系统中的水流量,可以降低供水设备的能耗,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三、降低污水处理成本: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减少对污水处理厂的负荷,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四、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采用非饮用水用途的回收水或雨水冲厕,可以减少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从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技术

配水 点水压 偏大 的问题 ,若不采取减压节流措施 ,卫生器具
的实际 出水 流量 将会 是额定 流 量的4~5 ,随之 引起 水量 倍 浪 费、水压 过高 、漏水量增 加的弊病 ,同时 易产 生水击、噪
地 球表 面7 0%是水 ,淡水只 占2 %,并 且大部分 冻结在 极 地冰盖与高原冰 J ,而如今许 多江河湖 泊又遭到不 同程度 I l
G540 20 》, 是在国 内富水资源地 区,并 未强行推广 B00- 06 但
此项技术 。笔者 以为大力发展 雨水 回收利用工程对建筑节 水 带来 的作 用是非常显著 的。 目前 ,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 展开了 对雨水利 用的研 究 ,如德 国, 日本等 国在一些城市 的建筑 物 上设计 了收集 雨水的设施 ,将 收集 到的雨水 用于消 防、小区 绿化 、洗车 、厕所 洗和冷 却水补给等 ,也可 以经深 度处理 中 后供居 民饮 用。东京 、福 冈、大阪、名古屋 四个城市 的拱型 建筑棒 球场 的雨水利 用系统 。集水 面积在 16 一 .万m , .万 35
供水点超压 ,使竖 向分 区的水压分布更加均匀。
素 。据 水利部统计 ,上世 纪9 年代以来 ,我 国城 市缺水范 围 0
不 断扩 大 ,缺水程度不 断加剧 ,全国6 0 7 座建制城市 中有4 0 0
座不 同程度 的缺水 ,l 1 座严重缺水 。面对缺 水的现状 。 O
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在建筑给排水设计 中节 水的技术。
三、对建筑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应 该 说 , 目前 我 国 雨 水 回收 利 用 已 经 有 了一 定 的 重 视 ,并且在 一些缺水省份 已经取得 显著的成果 ,并且 在2 0 06
而 适合 卫生器 具 正 常使用 时的 水压 要小 的 多。通 常入 户管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分析建筑给水排水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节水技术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建筑节水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建筑给水排水中的节水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首先要分析的是建筑给水方面的节水技术。
建筑物的给水系统是指从自来水厂通过输水管线输送至建筑物内,供居民使用的一系列设施和设备。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减少供水量的同时保证正常的生活用水是一个挑战。
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管道设计方面的节水。
在建筑物的给水系统中,管道的设计对节水非常重要。
合理设计管道的走向、直径和连接方式,可以减小阻力、降低水流速度,从而节约用水。
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来制造管道,例如采用密封性更好的材料和增加管道内壁的光滑度能够减小水的阻力,提高供水效率。
其次是建筑内部的节水设备。
在现代建筑中,各种节水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
节水龙头可以通过限流器来减少水流量,淋浴喷头可以采用节水型设计,厕所可以采用节水冲洗系统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用水量。
再者是循环水利用技术。
在建筑给水系统中,循环水利用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节水手段。
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灌溉等。
灰水回收系统可以将浴室、厨房等产生的灰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
这些循环利用的方式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
最后是智能化控制技术。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控制技术在建筑给水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用水情况,合理地调节供水压力、供水量等参数,实现用水量的最优控制。
相比传统的供水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地应对复杂的供水环境,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
除了给水方面的节水技术,建筑排水方面也有相应的节水技术值得探讨。
建筑排水系统是指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用水后产生的污水的排放系统。
浅谈建筑给排水中的节水技术以及设计

浅谈建筑给排水中的节水技术以及设计[摘要]我国污染严重,又是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依据当地水资源及经济情况合理进行污废水利用已成当务之急。
建设中水系统,不但可以节约用水,并且可以一定程度防止水体污染。
目前中水系统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是设备的处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合理设计节水系统是节省资源和能源的关键。
这里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可采用不同的节水对策和技术:在住宅和办公楼中应改进马桶的冲洗方式,减少冲洗水量;在宾馆、饭店中,应考虑沐浴污水的处理及回用。
[关键词] 给排水;节水技术;设计我国污染严重,又是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依据当地水资源及经济情况合理进行污废水利用已成当务之急。
建设节水系统,不但可以节约用水,并且可以一定程度防止水体污染。
经有关专家对我国节水设施调查,发现大多数设施的处理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运行成本偏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对节水回用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
1建筑给排水节水技术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可采用不同的节水对策和技术:在住宅和办公楼中应改进马桶的冲洗方式,减少冲洗水量;在宾馆、饭店中,应考虑沐浴污水的处理及回用。
1.1减少马桶冲洗水量。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冲水量≥11L的坐便器,耗水量大。
若根据建设部的规定,全部使用冲水量≤9L的马桶,则住宅可节水4%,宾馆、饭店可节水3%,办公楼可节水11%。
目前美国及欧洲已经普遍使用6L的马桶,假如到2001年我国实现全部马桶采用6L冲洗水,则住宅可节水14%,宾馆、饭店可节水4%,办公楼可节水27%。
1.2厨房、沐浴、盥洗的节水。
厨房的洗涤盆、沐浴水嘴和盥洗室的面盆龙头若采用充气水嘴,可节水且不减小水柱的直径。
1.3真空节水技术。
为了保证卫生洁具及下水道的冲洗效果,可将真空技术运用于排水工程,用空气代替大部分水,依靠真空负压产生的气水混合物,快速将洁具内的污水,污物冲洗干净,达到节约用水、排走污浊空气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给排水中节水技术及中水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09-10-16T10:48:28.327Z 来源:《赤子》第16期供稿作者:黄振军[导读]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足年递增趋势,而水源水质却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无疑给水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足年递增趋势,而水源水质却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无疑给水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介绍建筑给排水中节水技
术及中水系统设计方案。
关键词:给排水;节水技术;系统设计我国污染严重,又是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依据当地水资源及经济情况合理进行污废水利用已成当务之急。
建设中水系统,不但可以节约用水,并且可以一定程度防止水体污染。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足年递增趋势,而水源水质却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无疑给给水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在节水上做文章。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的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
据测定滴水在一小时可以集到3.6公斤水;一个月可集到2.6吨水。
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
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12吨;哗哗响的“大水流”每小时可集670公斤,每月可集482吨。
所以,节水的潜力是很大的。
特别是城市生活用水其损耗是相当惊人的,城市生活用水的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要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必须挖掘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水中的应用。
1 防止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水量浪费应采取的措施 1.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由于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虽对给水配件和入户支管的最大压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规定,但这只是从防止给水承压过高会导致损坏的角度考虑的,并未从防止超压出流角度考虑。
因此压力要求过于宽松,对限制超压出流基本没有作用。
所以应根据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实际情况,对给水系统的压力作出合理限定。
1.2采取减压措施
在给水系统中合理配置减压装置是将水压控制在限值要求内,减少限压出流技术保障。
1.2.1减压阀。
减压阀是一种很好的减压装置。
可分为比例式和直接动作型。
前者是根据面积的比值来确定减压的比例,后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压力减压,当用水端停止用水时,也可以控制住被减压的管内水压不升高,既能实现动减压也能实现静减压。
1.2.2减压孔板和节流塞。
减压孔板相对于减压阀来说,系统比较简单,投资较少,管理方便。
一些单位的实践表明,节水效果相当明显。
节流塞的作用及优缺点与减压板基本相同,适用于在小管径及配件中安装使用。
1.2.3采用节水龙头。
有实验表明,陶瓷阀节水龙头和普通铸铁水龙头在全开状态下。
前者的出流量小于后者的出流量,即在同一压力下,节水龙头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节水量在20%~30%之间,静压越高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地方,节水龙头的节水量也越大。
因此应在建筑中(尤其在水压超标的配水点)安装使用节水水龙头可以减少水量浪费。
2 减少热水系统的无效冷水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建筑热水供应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调查各种热水供应系统。
大多存在着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比如:我们家在开启热水配置装置后,也就是浪费的水量,无效冷水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想办法从建筑热水系统的各个环节抓起,减少无效冷水的排放。
也可以有意识的将这部分收集起来用于厕所的冲洗。
2.1选用支管或立管循环方式
热水系统的循环方式直接决定了无效冷水是否存在及冷水量的相对大小,目前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提出了三种热水循环方式:干管循环—立管循环—支管循环。
同时允许热水供应系统较小使用要求不高的定时供应系统。
有调查表明支管循环方式最节水,立管循环方式的节水量虽比支管循环少,但投资回收期较短,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而干管循环方式无论从节水角度还是从工程成本回收的角度看均无优势。
无循环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无效冷水量,不符合节水要求,同时也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新建建筑热水系统不应在采取干管循环和无循环方式,而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选用支管循环或立管循环。
2.2对现有的无循环热水供应系统进行限期改造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公共浴室采用的是无循环定时热水供应系统,每天洗澡前要排出大量的无效冷水。
由于无循环系统管线较简单,故改造工程投资少,收效快,较易实施。
2.3减少调温造成的水量浪费
为了减少调温造成的水量浪费,公共浴室应采用单管热水系统,温控装置是控制其水温度关键部件。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现有温控装置是不够灵敏的,洗浴水忽冷忽热。
因此应积极开发性能稳定-灵敏度单管水温控制设备。
目前,我国建筑双管热水系统冷热水的混合方式大多采用混合龙头式和双阀门调节式,每次开启配水装置时,为获得适宜温度的水都需要反复调节,因此应逐步采用带恒温装置的冷热水混合龙头快速得到符合温度要求的热水,减少由于调温时间过长造成的水量浪费。
3 防止二次造成的水量浪费
二次污染事故的发生,使得建筑给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用户用水困难,同时受到污染的水将会被排出。
对供水系统的清洗处理也需耗费大量的自来水,因此防止建筑给水系统二次污染,对节约用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在高层建筑给水中采用变频调速泵供水
水池—水泵—高位水箱加压供水方式是目前高层建筑中使用广泛的供水方式。
3.2新建建筑的生活用水与消防水池分开设置
4 建筑给排水中水系统设计 4.1系统选择
中水处理及回用需按市政条件分三种情况考虑: 4.1.1有市政中水管网,有市政排水管网: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雨水系统单独考虑),排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中水系统水源为市政中水。
4.1.2无市政中水管网,有市政排水管网: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分流。
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经小区废水管网收集至小区中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回用。
中水系统原水为小区回收的杂排水。
4.1.3无市政管网,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
排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小区污水管网收集至小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后回用。
中水系统原水为小区内回收的排水.
4.2中水回用范围
合理设计中水回用系统,需要根据小区内用水情况,结合中水供应量,合理确定中水的回用范围。
4.3水量平衡
因原水和中水用水每小时都不是均匀的,而处理设备需在均匀水量符合的条件下运行,水量平衡措施就成了控制资源和能源浪费的关键。
4.3.1储存调节:原水调节池应按中水原水量及处理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得,中水池-存池应按处理量及中水用水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算。
原水变化曲线及中水用水曲线可根据排水建筑的性质-使用情况参照同地区类似建筑的资料拟定。
4.3.2运行调节:利用信号控制处理设备自动运行,并合理调整运行班次,可有效的调节水量平衡。
4.4处理工艺
由于中水原水多采用优质杂排水,含有较低的有机污染浓度,宜采用以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主的快速一段生物处理工艺: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中水。
结束语:节水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节水技术,而是人们的节水意识,人们的用水习惯。
据调查,目前这种观念尚未真正有效树立,所以倡导人们将淡水资源当作一种珍惜资源节制使用,呼吁全民节水势在必行。
只要采取一项措施或几项措施兼用,其节水效果都将是显著的。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不节约放在首位。
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的前提下,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在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内,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管理、经济、宣传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统一管理,科学配置,不仅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解决高峰期缺水问题。
还能减少污水排放量,保护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立节水型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