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供给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一、习题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2010-06-11 17:36:18| 分类: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但又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府理财机构),却又不完全听命于政府。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这个钱就从而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这个钱就收走。

水龙头怎么打开的?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时。

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如果我们拧紧了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的时候,你们想从5%-10%的时候,或者是10%-15%的时候,如果升了10%,是不是原来带95块钱现在只能带85块钱了。

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有一个亿,我按照这个数已经贷了,一个亿的95%,可以贷多少?九千五百万。

你现在可以贷多少?八千五百万,要收回多少钱?这时你要企业中必须赶快把钱收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同 一调整为10%
3 4
87年 88年9月
10% 12%
12% 13%
2% 1%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调整背景 东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 我国受其影 响出现通货 紧缩现象, 为了增加市 场流动性, 刺激经济
5
98年3月21日
13%
8%
-5%
6 7 8
99年11月21 日
03年9月21日 04年4月25日
调整后 11.5% 12% 12.5%
调整幅度 0.5% 0.5% 0.5%
调整背景
07年6月5 日
07年8月15 日 07年9月25 日 07年10月 25日
19 20
21 22
12.5% 13%
13.5% 14.5%
13% 13.5%
14.5% 15%
0.5% 0.5%
1% 0.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与使用, 以及其运用的经济金融背景 与政策效果。
定 义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被称为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个 部分,一部分是中央银行要求金融 机构存款的最低限额,称为法定存 款准备金,另一部分超出法定存款 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存款准备 金
定 义
作 用


1.确保金融机构在遇到大量提取资金时, 能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当金融机构出现严重流动性问题时,可 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满足其流动性需求。
作 用


2.影响货币供给量。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每吸收一 笔存款都会以货币乘数的倍数产生派生存款,所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的影响货币供给量。 Rc+1 货币乘数 = Rd+Re+Rc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Rc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1)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1)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 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通胀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热钱有流出的迹象,外汇占款持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单纯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让通胀卷土重来。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

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

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政策效应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

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

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通常情况下,央行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率,即金融机构需要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留存在央行中,作为备付金。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和稳定金融系统的运行。

存款准备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控货币供应量: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的存款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希望缩小货币供应量时,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金融机构留存更多的存款,减少可贷款额度,降低货币供应量;相反,当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稳定金融市场: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放贷和过度扩张,降低金融风险。

通过要求金融机构持有一定比例的备付金,能够保证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违约和金融危机。

3.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存款准备金制度能够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当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将相应调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借贷行为和消费投资决策。

4.金融监管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监控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水平来了解其风险暴露和业务状况,及时采取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

从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一政策工具是一种威力强大但不宜常用的政策工具。

之所以说它威力强大,乃因为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中央银行为迅速遏制通货膨胀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而之所以说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宜常用,乃因为该政策工具往往对一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尤其是当中央银行较大幅度地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时,商业银行将因为准备金短缺而不得不减少贷款,甚至必须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以弥补准备金之不足。

但是,对于借款企业而言,商业银行收回贷款,或者说即使不收回原有的未到期的贷款,但至少不提供新贷款,将使这些企业因资金来源减少或得不到连续的资金供应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遂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从基本原理来说,上述说法似乎言之有理,甚至无懈可击。

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存款准备金政策显然没有理论上所分析的那么有效。

所以,目前很多国家都已放弃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实行零准备金制度,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则采用其他政策工具。

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存款准备金政策却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工具,但效果有限。

实际上,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由此而引起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实现的。

如果这种政策工具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产生有效的调控,则这一政策工具可能是有效的。

而如果这种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很小或没有任何影响,则这一政策工具是无效的,至少是影响很有限的。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式入手,来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将可得出与传统的教科书理论大不相同的结论,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而这一结论或许能对现实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有限性作出一种新的解释。

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之所以存在上述矛盾,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理论往往片面地解释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两种:一种是法定准备金;另一种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必须保有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既可缴纳中央银行,以形成准备金存款,也可以库存现金形式持有。

超额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准备金。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法定准备金是强制性的,而超额准备金是自主性的。

也就是说,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必须足额持有的。

所以,如果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从而使某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则该商业银行就必须通过借入准备金、出售证券、收回贷款等措施以补足准备金。

然而,在按照规定的比率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商业银行是否留有超额准备金,留有多少超额准备金,则都应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利息收入。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款利差仍然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利用率越高,则其利润就越多。

然而,商业银行往往出于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不将全部可用的剩余准备金都用于发放贷款,以至形成超额准备金。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地持有超额准备金。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是否持有超额准备金以及这一超额准备金的多少,是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型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因此,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影响货币供给,决定于这种政策工具能否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所谓“基础货币”,是指货币当局的净负债,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流通中现金,即一般所谓的“通货”;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也包括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一般认为,这部分货币是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

而所谓“货币乘数”,则是指货币供给总额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

如以M表示货币供给总额;B表示基础货币;D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C表示通货;RR表示法定准备金;ER表示超额准备金,则由上式可看出,货币供给总额决定于如下四个因素:一是基础货币;二是通货对存款的比率,即通常所谓的“通货比率”;三是法定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四是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即超额准备金比率。

在这四个因素中,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正相关,而其余三个因素都与货币供给负相关。

同时,除基础货币以外的其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货币乘数。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影响甚微一些教科书或一些学术专著强调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时,往往就是通过上述货币供给决定模型加以论证的。

根据这种论证,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则货币乘数就会缩小,从而货币供给就会减少。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则货币乘数就会增大,从而货币供给就会增加。

从上述公式可清楚地看到,法定准备金比率位于货币乘数公式的分母。

分母增大,货币乘数自然会缩小;而分母缩小,则货币乘数自然会增大。

实际上,这种论证是片面的,因而往往是不正确的。

之所以说是片面的,是因为这种论证只是看到了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影响,而忽略了这种政策对超额准备金比率的相应影响,同时也忽略了这种政策对基础货币的相应影响。

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来看,商业银行可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甚至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则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法定准备金将增加,但其原来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将相应地减少。

于是,根据上述货币乘数公式,法定准备金比率提高,而超额准备金比率相应降低。

在通货比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金比率提高的幅度正好被超额准备金比率降低的幅度所抵消,则货币乘数将保持不变。

这就说明,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只是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而并不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

由此可见,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且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用并不影响货币供给。

当然,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不断提高,必将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不断减少。

当商业银行不再持有超额准备金时,或者只有很少的超额准备金时,如果中央银行再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则商业银行就不得不收缩信贷,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也未必会减少。

从理论上说,如果商业银行并不持有超额准备金,或者说,虽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但不足以抵消法定准备金增加的影响,则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上调自然将使货币乘数缩小。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自然将减少。

但问题是,在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上调幅度超过超额准备金比率下降的幅度,从而使货币乘数缩小时,基础货币是否能保持一定?如上所述,基础货币系由商业银行准备金与通货构成。

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既包括法定准备金,也包括超额准备金。

如果商业银行持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则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将只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而不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

于是,在通货一定时,基础货币将不受这一法定准备金比率上调的影响。

但是,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或者只有很少的超额准备金,则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上调将使货币乘数缩小,并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增加,从而在通货一定的条件下使基础货币相应地增加。

由于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如果货币乘数缩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适被基础货币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所抵消,则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上调对货币供给仍将影响甚微,或者没有任何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中央银行频繁地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

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法定准备金比率曾由13%下调至8%,再由8%继续下调至6%。

而后来,随着通货紧缩的结束,通货膨胀的开始,法定准备金比率开始了单边上调,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上调了十次,法定准备金比率已由6%上调至目前的14%,其调整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很有限的。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金融创新的进行,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这也正是目前一些国家相继放弃这一政策工具的主要原因(米什金,1998)。

四、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时,特别是当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比较充裕时,中央银行即使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其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对货币供给的作用更是有限。

因为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准备金时,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提高只是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即法定准备金增加,而超额准备金减少。

由于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共同构成基础货币,因此,准备金构成的改变并不导致基础货币的改变。

同时,由上述货币供给决定模型可看出,法定准备金比率与超额准备金比率都处在货币乘数公式的分母,因而二者都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于是,在商业银行持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时,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提高将被超额准备金比率的相应降低所抵消,从而也并不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由于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在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时,既然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上调既不影响基础货币,又不影响货币乘数,则货币供给自然就不会减少,即使减少也将是很有限的。

同时,我们还可看到,即使商业银行并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上调将使基础货币增加,而使货币乘数缩小,两相抵消后,货币供给仍将不受影响,至多只有很小的影响。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b29i332815p1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