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1.哈姆雷特所代表的弱小的人文主义力量与克劳迪斯所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对立。
12世纪末的丹麦王国封建势力强大,丹麦王国的统治者,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克劳迪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而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人文主义力量作为当时的新兴力量远不及封建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哈姆雷特昔日的朋友与情人,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而哈姆雷特不仅需要报仇,他还有重整乾坤的任务在身,孤独一人的他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对抗,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2.正如哈姆雷特自己所说的性格忧郁,柔弱,在安排“戏中戏”的时候,哈姆雷特有一段独白:“……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着一种本领的;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中了我的柔弱与忧郁,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这一段中哈姆雷特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柔弱和忧郁。
因此,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也是他延宕的原因之一。
3.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因为思索而拖宕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
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确实如此,作为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文主义者,他爱思考,他思考活在世间的人,思考社会与人生,思考爱与恨,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人的生死存亡……以至于在获得一个千载难逢的杀死仇人的好机会时,他还得思考一下:“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他本相信思考可以是他做的更好,可以将克劳迪斯送入地狱,却不知思考的结果增加了他内心的矛盾,使他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4.西方宗教的赎罪心里,当克劳迪斯在祈祷的时候,哈姆雷特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杀死他,但他没有,他说:“……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躓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坠地狱。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引言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然而,纵观这些研究,评论家们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单纯从作品出发来探讨这一课题,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产生了无穷争论。
本论文将集百家之长,试图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特点的分析,力求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的理解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的原因。
主要观点18世纪初期以及以前,人们是从舞台上理解和欣赏哈姆雷特的。
在人们的眼中,他是勇敢的和强有力的英雄,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并恢复了正义。
18世纪以后,哈姆雷特从舞台来到了读者和研究者手中,从此就有了说不尽的哈姆雷特。
歌德是德国第一个分析哈姆雷特性格的人。
他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于他性格软弱。
在他的笔下,“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19世纪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批评家,他们笔下的哈姆雷特忧郁感伤,回避现实,耽于幻想。
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哈姆雷特并不懦弱,拖延报仇是由于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是过度思虑的结果。
20世纪初的布拉德雷基本上继承了19世纪的研究传统,认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行动迟缓。
布拉德雷认为忧郁是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特有的气质。
他认为哈姆雷特本来是善于行动的,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犹豫不决。
几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经久不衰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成功和不朽。
戏剧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是一个行动非常果断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刺杀波洛涅斯和在海上遇见海盗船时第一个跳上贼船时的勇敢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离开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我们就无法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目的。
在众多的评论当中,威尔逊的观点为哈姆雷特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哈姆雷特延宕之分析

哈姆雷特延宕之分析杜娟(新闻091 05)西方文学界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延宕的分析评价上。
但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延宕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日益冲击着民众的思想观念。
反映到《哈姆雷特》中,那是一个“颠倒错乱”的时代。
他原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人性无法找到支撑的东西,所以只剩下了无奈。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在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突然崩盘的境地下,怎能对他没有影响,他又怎能没有困惑和矛盾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性格上出现延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性,延宕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作为“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的读者来浅析一下造成他复仇行为延宕的原因以及揭示了什么本质问题。
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一个精神忧郁,行动迟疑的延宕王子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篇1哈姆莱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
一个典型的复仇悲剧。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家,发现父王突然逝去,叔叔继承了王位并与他的母亲结了婚。
家庭和王国的重大变故使王子陷入了悲痛、迷惘和疑惑中。
父王鬼魂的显现,向他揭示了可怕的事实:他的叔叔以阴险的手段弑兄、篡位、娶嫂。
哈姆莱特必须报仇,面对强大的敌手--国王,哈姆莱特怎样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呢?剖析剧情,他整个的复仇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父仇不共戴天、复仇决心弥坚;第二阶段是气馁消极甚至走向宿命,沦落到与雷欧提斯一般——仅仅为荣誉而复仇。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变化,就是复仇行动的延宕,这也正是这部悲剧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一切戏剧都有延宕,没有了延宕也没有了戏文。
本文现从以下三方面来浅析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从先前对父亲鬼魂的深信不疑、誓死复仇到怀疑父亲的鬼魂是魔鬼,在引诱他走向沉沦,表面上看是哈姆莱特在用理性控制感情,而实际上这是他在冷静之后深感复仇愿望难以实现而对复仇理想产生了动摇。
至少,他承认自己#柔弱忧郁,就是一种自暴自弃。
透过后面一段自白,我们可以猜度哈姆莱特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多么希望那个鬼魂是一个魔鬼啊!如此自己就不会沉沦,因为血海深仇不复存在。
到后来,哈姆莱特甚至开始宽恕自己的仇人,他杀害了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向他寻仇时,他是这么说的:#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雷特做的。
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⑴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
答:优柔寡断,忧郁多疑。
谨慎有谋略。
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
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答: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5)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反派”角色,请说出他的两个“恶行”。
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了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
(6)《哈姆雷特》中,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答: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7)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请简述比剑中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
(150字左右)答: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雷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雷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8)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鲜明独特的形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其性格特点,并举一个情节加以说明。
浅谈哈姆雷特的延宕

浅谈哈姆雷特“延宕”之原因《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享有盛名。
这部戏剧刻画一位为父亲复仇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代表人物,一句“生存还是死亡,只是一个问题”向全世界提出哲学上的终极命题。
同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则充分说明了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复杂性。
而自从这部悲剧创作出来之后,探讨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探讨最多的便是哈姆雷特的突出性格——延宕。
本文,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浅谈哈姆雷特这一性格的原因。
依据地理决定论的观点,一切在此土地上生存的人以及因人产生的事物都会因此土地而产生其特殊性。
由于笔者对于此理论的认可,首先将从这一点开始探讨“延宕”的原因。
丹麦是一个临海的北欧国家,它的一部分领土已经进入到北极圈之内。
气候恶劣,物质匮乏。
远古时代的丹麦人想要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生存下来,就必须同暴风雪抗争,以寻求栖身之地;还必须在惊涛骇浪中冒险,以捕获勉强果腹的食物。
因此,存活下来的丹麦人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用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
然而剧中的哈姆雷特似乎并不具备以上这些丹麦人必须具备的性格。
他性格内向、忧郁、时常犹豫不决,而且有一些理想主义。
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概念“集体无意识”。
同时,正是由于如此艰苦的环境使得丹麦人都心特别容易崩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积累的增加,交通的便利;南欧国家享乐主义的文化辐射。
丹麦人冰山般的性格开始融化,而哈姆雷特便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他的“集体无意识”让他在沉溺于周围的享乐风气当中的同时,却也意识到这种享乐的风气正将丹麦带上一条不归路。
他说:“这是一种酗酒享乐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人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讲下流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而因此而大为失色。
特别是前国王鬼魂的出现更加让潜藏在他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与丹麦人的原始性格被激活。
这两种性格,软弱与集体无意识时刻缠绕着哈姆雷塔。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三、宗教观念是延宕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又一帮凶二、敌人的强大势力是迫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莱特的杀父仇人是现任丹麦国王,与国王为敌意味着与整个丹麦的政权和军队为敌,而哈姆莱特的复仇势力又是如此此渺小,仅有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霍拉旭,就连自己的母亲也在仇人的行列。
以哈姆莱特的微弱之势,如果公开直接地挑战国王无疑是飞蛾扑灯。
因此,不管是怯于敌人的势力,还是讲究复仇的策略,哈姆莱特只能身不由已地选择延宕。
哈姆莱特虽然有着刚强的品质和超人的武艺,但他也是凡人,面对强大地阴险地敌手,他也感到害怕、犹豫。
在每一个基-督教徒的心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悲惨城堡。
哈姆莱特也是这样认为的,他面对的敌手无比强大,但他却轻易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举手之劳便可成功复仇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哈姆莱特一时的仁慈,而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在作祟,此时他的敌手正在祈祷、忏悔罪恶,这样杀死他便是送仇人进天堂,因此他说:#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可见,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观念中,简单的残杀肉体,使灵魂脱离肉体,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复仇是将敌手的灵魂送进地狱。
因为宗教力量的束缚,哈姆莱特开始怀疑自己复仇的动机和可行性,在一次跟霍拉旭的对话中,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虔诚的信徒,就算他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开脱,这个借口也是宗教观念,上帝给予他提供的,这使他在行动时迟疑不决,#最后带着宿命的观点向敌手发起冲击。
宿命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包括在基-督教教义之内的,在基-督教#上帝论中,上帝是#天地至高一神,掌握着人类的幸福、仇恨、灾难,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宿命,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小议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一再拖延,主要原因:一、宗教意识浓烈。
哈姆雷特报仇的第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是他的叔父在祈祷的时候。
如果他抓住机会,便可十拿九稳地实现复仇愿望。
但是举刀之际却犹豫了。
理由是“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识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信奉人向上帝忏悔就能被饶恕,人死可以上天堂。
他不能让害死父亲的仇人洗清在人间的罪名,进入极乐世界。
他下意识认为如果不把叔父的罪恶向世人昭示,让他受到世人的唾弃,道义的谴责,那么,即使杀死了他,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仇。
正是这种思想里的宗教因素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机会。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不屑于在一个罪人做祷告的时候复仇。
一要把叔父的罪恶昭告天下,让其受到应有的谴责,二当所有罪恶大白于天下,再把恶人除之而后快,是正义的勇士所为。
相反,如果在不为人知觉的情况下把叔父杀死了,除了宗教意识里认为这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外,从另一角度看,这样是一种乘人之危的行为,是应该为人文主义理想者所不齿的。
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力。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性淳良、对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哈姆雷特闻悉父亲真正的死因后,感情冲击非常大,狂躁不安,精神亢奋。
这不仅仅是因为哀痛父亲惨死、愤恨叔父无良,还在于他听到的黑暗、罪恶事实粉碎了他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
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马西勒斯说:“天地之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他俩,更是哈姆雷特本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后,本应该马上就有所行动,开始谋划复仇事宜,因为在鬼魂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剧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显示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
巨著中哈姆雷特的忧郁是因为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而后来经历过种种挫折,他变得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
他看到官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
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也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
他的这种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斯斗的症结所在。
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
所以说,虽然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考就会延误时机,想太多的人内心多数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使他不愿意作出重大诀定。
比如在剧中,哈姆雷特偶遇到叔父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不是义无反顾地一剑刺向敌人,而是在一旁作“To be,or not to be”的思想斗争,他觉得时机欠妥、方式不佳,他怕背负罪名。
于是,他一直在延宕。
哈姆雷特在一开始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抉择。
他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一一于是他不断地在做矛盾的思想斗争。
哈姆雷特的延宕,正是因为他找不到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答案。
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
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
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
但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是让肉体得到了解脱,而灵魂却是无法安息的。
于是他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挣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