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更新)
彭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彭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故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一说向西北有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名天彭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降彭州为彭县;明清两朝彭县皆属成都府;民国时,属西川道,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属温江专区,1983年撤温江地区后改属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彭县设县级彭州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彭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6+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名。
现将这9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彭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李宗泗明成化17/3/134《索》1256《碑》395刘士元明正德6/3/154《索》2012《碑》561李凤毛明嘉靖29/3/13《索》1317《碑》789边维垣明嘉靖35/2/36《索》1173《碑》825杨云鹤明崇祯4/3/97《索》1658《碑》1273龚完敬明崇祯10/3/134《索》105《碑》1309吴延龄明崇祯15/特258《索》105《碑》1344上面“6+1”中的“1”,指《索》、《碑》中“明崇祯15年”的特科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崇庆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崇庆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墙06)置江源县,北周改晋原县,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置蜀州,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1140)置崇庆军节度,绍兴十四年(1144)升为崇庆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改崇庆路为崇庆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晋原县入崇庆州,清沿袭明制,民国二年(1913)改为崇庆县,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崇庆县建县级崇州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崇庆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
现将这15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崇庆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崇庆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分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同年又析果州的南充、隆州(阆州)的南部和梓州的盐亭置西充县,隶果州,因县境位于南充之西,加之古有西充国名,治内有西充山,故名西充;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流溪县并入西充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撤西充县入南充,洪武十三年(1380)再析南充置西充县(原流溪县留南充),之后一直至今,西充县名未变。
1949年12月14日西充和平解放,先后隶属南充专署、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西充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5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6名。
现将这21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西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马廷用明成化14/2/109《索》1937《碑》370马金明成化20/3/110《索》1952《碑》409马龠明弘治12/2/82《索》1953《碑》485王秉良明弘治18/2/4《索》219《碑》513李秉仁明正德12/3/132《索》1230《碑》599杨敷明嘉靖23/3/196《索》1699《碑》764张文渊明嘉靖35/2/78《索》402《碑》827袁谏明万历23/3/241《索》1343《碑》1072刘文琦明万历29/3/58《索》1960《碑》1095李兆明天启2/3/201《索》1258《碑》1221李完明天启2/3/275《索》1251《碑》1225冯韬明崇祯1/3/202《索》1065《碑》1259王选明崇祯1/3/259《索》1044《碑》1261李乾德明崇祯4/3/65《索》1295《碑》1272庞昌胤明崇祯10/3/240《索》5《碑》1314西充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姚恪清雍正8/3/115《索》1387《题》388黄瑞鹤清乾隆1/3/224《索》1532《题》422李庄清嘉庆25/3/123《索》1281《题》811李昶清同治7/3/37《索》1264《题》1072范尧清光绪16/3/170《索》1424《题》1234王荃善清光绪21/3/72《索》282《题》1279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
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
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
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
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
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
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
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
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
乐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乐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置多业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改为普慈县,属普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普慈祥地置乐至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五年(967)普慈县省入乐至县,仍隶普州南宋理宗赵昀宝祐时期(1253——1258)普州、乐至县均废;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分安岳6乡复置乐至县,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乐至县废;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1671)复置乐至县,并将安岳县并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1728)安岳县复置;民国时,乐至县属川北道、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14日乐至县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内江地区、内江市、资阳地区、资阳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乐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名。
现将这3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乐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黎尧勳明嘉靖14/3/47《索》895《碑》704
乐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邹大英清乾隆25/3/86《索》930《题》548林发深清咸丰3/3/101《索》1621《题》99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6月10日。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战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秦灭巴、蜀,建巴郡,(郡治在江州县(后改巴县,即今重庆市市中区),下设阆中县。
西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的殊功,于纪信故里,析阆中县置安汉县,隶益州、属巴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北宋属成都府路果州,南宋属潼川路顺庆府;明属四川布政使司顺庆府;清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元年(1911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府直管县;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属川北行署区南充市,1950年复设南充县,1952年属南充专区,1968年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地级南充市,原南充县改为高坪区。
南充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据本人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找得知,在明朝就有文科进士7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1名。
现将这明朝73名进士和清朝11明进士的科甲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南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庞壎明永乐2/3/241《索》5《碑》92范循明永乐13/3/67《索》1421《碑》131何琛明正统10/3/74《索》669《碑》221张永明景泰2/2/10《索》455《碑》231冯孜明天顺1/2/85《索》1058《碑》265任弘明成化14/3/57《索》711《碑》373王孝忠明弘治9/3/18《索》286《碑》471张惟明弘治9/3/51《索》534《碑》472程云鹏明弘治15/2/54《索》879《碑》500王楝明正德3/2/29《索》291《碑》530张以庄明正德3/3/30《索》452《碑》536王珮明正德3/3/91《索》213《碑》539柳稷明正德3/3/155《索》1754《碑》543王度明正德3/3/180《索》185《碑》544杜杲明正德6/2/67《索》1612《碑》550罗方明正德6/3/56《索》1895《碑》556罗玉明正德6/3/173《索》1896《碑》562韩世英明正德9/2/25《索》1498《碑》566史麟明正德9/3/234《索》1801《碑》584陈大道明正德12/3/72《索》2134《碑》596任佃明正德12/3/75《索》713《碑》597母德纯明正德12/3/168《索》2257《碑》601张芊明正德12/3/223《索》489《碑》604王朝用明正德16/3/155《索》294《碑》618杨琰明正德16/3/194《索》1664《碑》620杨丽明嘉靖2/2/105《索》1659《碑》628杨顺明明嘉靖5/2/77《索》1666《碑》649任瀚明嘉靖8/2/3《索》715《碑》661王养正明嘉靖8/2/60《索》325《碑》664王廷明嘉靖11/2/8《索》206《碑》679文衡明嘉靖11/2/80《索》75《碑》683王继宗明嘉靖11/3/28《索》226《碑》684谯孟龙明嘉靖14/2/22《索》88《碑》698王遵明嘉靖14/3/28《索》266《碑》703杨子臣明嘉靖14/3/127《索》1664《碑》708仁良明嘉靖17/3/13《索》714《碑》720王之臣明嘉靖17/3/43《索》249《碑》722赵之屏明嘉靖17/3/137《索》1775《碑》727杜汝桢明嘉靖17/3/181《索》1609《碑》729戈中和明嘉靖20/2/56《索》1828《碑》736王养浩明嘉靖20/3/2《索》325《碑》738冯荐明嘉靖20/3/58《索》1065《碑》740马守明嘉靖20/3/105《索》1493《碑》743陈以勤明嘉靖20/3/108《索》2114《碑》743张鉴明嘉靖23/3/61《索》533《碑》757谯思明嘉靖29/3/50《索》88《碑》790文阶明嘉靖29/3/198《索》78《碑》798杜时芳明嘉靖32/3/139《索》1613《碑》813杨脩明嘉靖35/2/83《索》1673《碑》827尚德恒明嘉靖35/3/60《索》2402《碑》830王用桢明嘉靖38/3/63《索》315《碑》847王续之明嘉靖41/2/57《索》234《碑》858何子明明嘉靖44/3/240《索》670《碑》887陈于陛明隆庆2/2/7《索》2088《碑》893杨沂明隆庆2/3/94《索》1680《碑》902王延明隆庆5/3/94《索》208《碑》924杨文举明万历5/3/29《索》1653《碑》957任悊明万历11/3/27《索》718《碑》990雍之可明万历11/3/254《索》89《碑》1001江钟廉明万历14/3/41《索》1035《碑》1009黄辉明万历17/2/24《索》1574《碑》1024周维新明万历17/3/147《索》2198《碑》1034黄 明万历20/2/24《索》1573《碑》1042杨松年明万历20/2/46《索》1696《碑》1043杜日章明万历20/3/77《索》1612《碑》1048黄炜明万历26/2/58《索》1573《碑》【注】杨方隆明万历26/3/205《索》1651《碑》1086明之胤明万历38/2/44《索》1922《碑》1139王世荫明万历38/3/37《索》289《碑》1142明时举明万历38/3/199《索》1922《碑》1150李若梓明万历47/3/98《索》1286《碑》1197杨文岳明万历47/3/122《索》1653《碑》1199江鼎镇明天启5/2/13《索》1021《碑》1230【注】黄炜,在《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中无名,但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第2580页的【注1】中有“本科二甲碑及《登科录》均为五十七名。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西汉武帝刘彻建之元年(公元前140年)置涪陵县,属巴郡;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东晋明帝司马绍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废县,南齐复置,属涪陵郡;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又废县;隋又置涪陵县,属巴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属重庆府;公元1913年,民国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和四川第八区;1983年撤县建涪陵市(县级),1995年撤地区设涪陵市(地级),1997年12月20日撤地级涪陵市,设重庆市涪陵区。
从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年〕进士)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证得知:涪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24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2名,居四川各州县之首,比有“才子之乡”的富顺县多13名。
现将涪州在明清两朝文科进士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涪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蒋勉明永乐13/2/72《索》1456《碑》127夏铭明宣德5/2/31《索》363《碑》185刘纪明景泰2/3/40《索》1990《碑》237刘岌明景泰5/3/149《索》1982《碑》257郭澄明天顺1/2/23《索》143《碑》262张善吉明成化2/3/144《索》527《碑》313钱玉明成化8/3/57《索》2344《碑》342刘茞明弘治12/2/78《索》2022《碑》485张柱明弘治15/3/77《索》483《碑》506夏邦谟明正德3/2/58《索》360《碑》532夏国孝明嘉靖2/3/81《索》361《碑》634谭棨明嘉靖17/3/45《索》99《碑》722谭臬明嘉靖29/3/168《索》98《碑》796黎元明嘉靖35/3/93《索》893《碑》832王堂明嘉靖38/3/49《索》332《碑》846徐尚明嘉靖41/3/189《索》990《碑》869文作明隆庆2/3/157《索》76《碑》905刘养充明隆庆5/3/200《索》2045《碑》929文德明万历8/3/48《索》75《碑》974曹愈参明万历14/3/158《索》1853《碑》1014张与可明万历17/3/61《索》524《碑》1030况上进明万历17/3/98《索》1161《碑》1031杨景淳明万历17/3/105《索》1702《碑》1032向鼎明天启5/3/208《索》903《碑》1242涪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文景藩清康熙12/3/38《索》78《题》182何有基清雍正1/3/110《索》678《题》349周煌清乾隆2/2/46《索》2236《题》427张煦清乾隆2/3/224《索》515《题》437刘为鸿清乾隆4/3/88《索》2003《题》446徐玉书清乾隆16/3/140《索》950《题》503邹锡畴清乾隆17/3/118《索》933《题》515陈于午清乾隆22/3/92《索》2088《题》538陈鹏飞清乾隆28/3/113《索》2165《题》568张二载清乾隆31/3/114《索》408《题》577周兴岱清乾隆36/2/6《索》2231《题》588文楠清乾隆37/3/72《索》77《题》600熊德芝清乾隆37/3/98《索》697《题》601周宗岐清乾隆40/2/44《索》2208《题》605陈煦清嘉庆6/3/7《索》2161《题》692陈廷达清嘉庆6/3/17《索》2092《题》692陈永图清嘉庆7/3/16《索》1702《题》707陈伊言清嘉庆10/3/142《索》2111《题》723刘邦炳清嘉庆13/3/15《索》2032《题》731张进清嘉庆14/3/68《索》456《题》746邹柟清嘉庆22/3/12《索》931《题》782陈錕清嘉庆25/3/127《索》2172《题》811陈爔清道光12/2/61《索》2180《题》866陈镕清道光13/3/51《索》2172《题》880周淦清同治4/3/19《索》2212《题》1056毛凤五清同治4/3/98《索》649《题》1059傅炳墀清同治4/3/131《索》744《题》1060施纪云清光绪9/2/28《索》157《题》1174周垣清光绪9/3/56《索》2218《题》1179施愚清光绪24/2/15《索》159《题》1294方正清光绪24/3/157《索》16《题》1305潇湘清光绪29/3/64《索》1445《题》1319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在科举时代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朝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5.6%,即约1/17.9;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2.8%,即1/35.9。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表
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省在明朝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前面所说“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3月10日
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在科举时代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朝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5.6%,即约1/17.9;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2.8%,即1/35.9。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分布表
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