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f897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0.png)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
30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
1.人内传播是一个行为主体内部的信息活动; 2.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3.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4.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 富的传播现象。 5.范畴:面谈、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一对一 网络聊天等。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
10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听觉信息 视觉信息接收系列 听觉信息接收系列 输出系列 视觉信息输出系列
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输出过程
图 人的视听觉信息. 处理模式
6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二)人内传播的性质
.
7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
23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是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 和改造;
二是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型图;
.
24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是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 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且按照 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手段;摄影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D.贝尔。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传播学传播路径与传播手段

传播学中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内向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和交流,是个人与自我的内心交流。
它包括对于思想、情感、感觉和想象等方面的反思,以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过程。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通过各种媒介的间接交流。
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它对于建立人际关系、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传播则是指在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内部的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组织传播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和结构,旨在维护组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决策过程、协调合作等方面。
此外,传播手段也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手段。
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传递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不同的传播手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根据传播目标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手段。
总的来说,传播学中的传播路径和手段都是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的基础 (一)语言的运用 1.注意谈话的目的 2.谈话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3.言辞要恰当 4.运用感情 5.语言的丰富性 (二)副语言的运用 1.泄密的眼神 2.会说话的面部表情 3.姿态的话语 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语言7%+声音38%+面部表情55%
四、人际传播对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人际传播功能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传递企 业形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这样 三个方面。 对于公众来说,则是接受企业信息,对企业产生 好感的过程。并且在企业陷入公共危机的时候,人际 传播有利于更快的消 人际传播手段
游说
沟通
商务谈判
(一)游说的技巧 1.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人设想 2.避开锋芒,迂回渐进 3.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沟通的技巧 1.学会聆听 2.良好的表达能力 3.巧妙的心思 (三)商务谈判的原则 1.遵守双赢原则 2.寻求合作、不争辩 3.谈判还要勉力维护双方的良好关系
谈判的特征: 商务谈判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 商务谈判以价值谈判为核心 商务谈判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谈判的障碍及应对: 情绪化 消极态度 拒绝做出任何让步 心理对策:调控自身情绪和态度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所谓人际传播,指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公关里面指的人际传播,不是指作为一般 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代表组织利益 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群体公众之间的信息 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人际 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谈判注意事项: 使用积极肯定的身体语言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收到时间控制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更大的让步 在问题一出现时就举行谈判会谈 要有明确的主题 偶尔中断谈判,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了解他人感受 适时总结 影响谈判的因素 人 态度 分清利益和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沟通
1.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2.沟通是“所有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沟通是“分享或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 一种动态的力量,它能深深地影响人际间的亲密程 度。”
人際溝通的内涵
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1)语言信息 (2)非语言信息 2.沟通的信息要能够被理解 3.有效的沟通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4.沟通是一个双向与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语言、非语言、有声和无声符号等。 (3)接触了解
五、 人際溝通中的反馈与障碍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1.反馈的意义: 一方面,讲话者之所以需要反馈,是为了 核实对方对自己所发信息的理解程度和 态度。另一方面,反馈也是信息接受者 的一种自我表现,同样是一种沟通的需 要和满足。
接受者真诚接受反馈是表达者调整沟通 行为的重要依据。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2.反馈的类型: 提问性反馈;理解性反馈;讨论性反馈; 回避性反馈;肯定性反馈;批评性反馈; 建设性反馈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
3. 提高有效反馈的基本途径
(1)如何给予反馈
富有换位思考的反馈;针对对方的需求反馈;具 体而明确的反馈;富有建设性的反馈;富有自信 的反馈;对事不对人的反馈;谨慎而富有分析的 反馈;及时而富有理解的反馈
人际沟通
个体
情感 人 思想
群体
人际传播的动机
1.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2.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需要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人
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满足人的情 感需要。
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現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會複雜,人際疏離感干擾較多。 人與人之間,需要坦誠交談溝通。
(二) 人際溝通的要素构成
1.三要素说:传者、受者、讯息 (人、讯息、效果)
2.六要素说: 人、信息、效果、代码、媒体、语境
四、 人際溝通的环境和关系
(一) 人際溝通的环境
1.自然环境: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 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因素。
2.社会环境:政治活动、文化观念、历史传 统、规章制度、风俗民情等,涉及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 人際溝通的功能
形成人际沟通的三个主要功能:
1.联系功能 2.心理活动功能 3.约束功能
三、 人際溝通的过程
(一) 人際溝通的主要特征
1.沟通双方的双重角色 2.反馈容易而及时 3. 传者与受者双方易于相互理解
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相比,有两点不同 1.大众传播反馈较难或往往滞后 2.大众传播受者的选择性较强
(二) 人際溝通的关系
2.沟通与人际关系:传者与受者一起活动,是 一种人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劝服,而不 仅仅是“被劝服者” 改变态度和行为。需建 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好朋友式的亲密关系。
(二) 人際溝通的关系
3.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社会规则:内在规则和外在规则 (2)符号互动:交往必须通过符号互动,包括
(二) 人際溝通的功用
1.人際溝通是一個人與其他人之間,建立關係和維持 交往的有效途徑。
2.人際溝通是一個人向其他人,推動意念和獲取經驗 的一種良好方法。
3. 人際溝通是與他人分享共同感受或看法,表示不 同意見的一個機會。
4 .人際溝通能使我們減除個人孤獨感、維護關係、 以及體認生存價值。
5. 良好有效的人際溝通,是與他人分享資訊及人情 味的最佳途徑之一。
溝通是互相傳遞訊息
而這種傳遞歷程常是透過一些 符號或聲音為媒介,以達成的瞭 解及行動。
人際溝通良好
可增進人與人的瞭解 男女關係和諧 愉快工作 事業上的順利及專業技 巧發展
二、 人際溝通的种类及功用
(一) 溝通的種類
1.自我溝通 (Self- Communication) 2.人際溝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 語言溝通 (Verbal Communication) 4. 非語言溝通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 單向、雙向、多向溝通 6. 上對下、平等、下對上溝通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
(2)如何接受反馈
耐心倾听,不打断别人 避免盲目自卫 表明态度
(二) 人際溝通的障碍(P56)
1.人际沟通障碍的种类
从传者角度说: 如缺乏知识(包括缺乏自信、用 词不当、时间地点不宜、缺乏反 馈);故意装扮;自以为是(高 高在上、轻视别人、操纵别人、 先入为主、主观推断)
3. 语言环境:指话语结构内部自身的环境, 或称上下文,针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在内的言语环境。
(二) 人際溝通的关系
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所产 生和建立的关系。 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种关系:控制关系、 信任关系和亲密关系。 在传播沟通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 为三种形式,即仰视、俯视和平视。
同事或好朋友是時常見面、一起工作、 互通電話、談天說地的人。
一般人常因為「話不投緣半句多」, 而不願多說或悶悶不樂,人際關係不良。
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1.职业工作需要沟通 2.社会活动需要沟通 3.沟通是个人身心健康的保证
人際溝通的意義
人际沟通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 理念 (Idea) 資料 (Information) 感受 (Feeling) 態度 (Attitude) 的传递历程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 大众传播 ◇ 群体传播......
第一章 人 际 传 播 (沟 通)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概念内涵动机及意义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种类及功用 第三节 人际传播特点及过程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环境和关系 第五节 人际传播的反馈和障碍 第六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及有效方法 第七节 农村人际传播
一、 人际传播概念内涵动机及意义
人際传播的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众传播相 比,更多的表现出沟通的本质。不仅表现为人 们之间的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 现为人们对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 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 传播系统。实际上,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 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 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