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子弹理论(BulbtTheoiy)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提出“最弱效果观点”, 即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的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弱了,媒介最为常见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人们已有的态度和倾向。

因此,媒介对社会现状起到强化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3、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主持。

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来探讨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

教养理论论述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问题,是对大众传播与文化Z间关系的研究的代表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指出这样的现象: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由徳社会学家纽曼1973年提出,基本思想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口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圉的意见坏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优势意见。

5、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菲利普斯.戴维森1983年提11!,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72学时学分:4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了解群体与组织)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七章大众传播(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了解传播制度(2)理解媒介控制(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2)理解抽样调查法(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大纲设计及问题详解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大纲设计及问题详解

注:名词解释中下划线部分为关键词,缩小字(11号)为辅助理解信息,建议记住。

本文档限于期末考试,如不全面,还请谅解。

《传播学概论》考纲填空题1.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科学,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其研究对象。

2.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是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3.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代码。

4.媒介是传播或负载信息的物质实体。

5.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6.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7.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光盘等)为载体,以符号(如语言文字、影像、图画、声音等)来表现。

8.与“伊里调查”一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其研究结论进一步否定了“魔弹论”效果观,加强了传媒效果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

9.传播学界四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2.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新闻选择过程的把关模式。

13.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14.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集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

16.传媒“把关”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应该考虑传媒系统的内部因素外,还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或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17.《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12018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全英)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新闻学(中外人才培养实验班)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传播学导论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要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英文简介: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students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asically master the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improve their daily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skill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适应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大众传播活动的相关原理、方法和要求,以及人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演变历史等相关知识内容,使同学们能够从理论上较好地把握大众传播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厚重的理论知识基础。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传播学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为了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能力,应将识记传播学理论知识与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试题中设置较多主观题,检验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量100 分钟。

题目要紧密结合当前传播实践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传播学理论解决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分别(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10%、20%、10%。

考试(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

出勤方面,每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出勤分为止。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绪论考核内容:1、学习这门课的意义2、如何学好这门课考核要求:1、把握学习传播学知识的重要价值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考核内容: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考核要求: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2、理解传播的定义3、把握传播学研究的意义4、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内涵5、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6、了解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核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考核要求:1.了解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2.熟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5.了解“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6.掌握信息社会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考核内容: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考核要求:1、掌握符号的概念与特点2.编码和解码内涵3.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5.把握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6.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外实训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 考纲整理版

传播学概论 考纲整理版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信息宏观: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中观: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微观: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符号符号是用来传递意义,是“信息携带者”,是传播的中介。

艾柯:把符号定义为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做代表其它东西的某种东西。

指代一个不在场的东西。

组成:符号是由能指(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d)所构成的关系体。

能指:符号的形象,即符号的形式,可由我们的感官感知。

所指:符号的所指对象,所表示的意义,即符号的内容。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体。

传播共享说: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歌德——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

伯格纳——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与他人交往,从他人的反映中获得自我概念,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虚拟环境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客观环境,一是虚拟环境。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是说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即预先的概念,即成见,头脑中的图像。

对决定个体对人与事的知觉的影响很大。

传播学定义: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心理学定义:指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或某类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熵物理学概念,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秩序的量度。

申农从信息论的角度引入这一物理学概念,用来测量信息量,即解除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
(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
(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
(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了解群体与组织
(2)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
(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
(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1)了解传播制度
(2)理解媒介控制
(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
(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
(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
(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
(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
(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
(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法
(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3)《传播学概论》,施拉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坦卡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传播学纲要》,郭庆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编写人:刘颖
2012年5 月1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