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思考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辩论辩题正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观点一,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迅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
例如,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世界冠军,表明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智慧。
观点二,人工智能的智能和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人类的智慧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代人类的工作。
观点三,人工智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金融、交通等。
它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一些工作,甚至可以替代人类从事一些重复性、繁琐的工作,因此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
名人名句,伊隆·马斯克曾经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
”这句话表明了人工智能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反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观点一,人类拥有情感和创造力。
人类拥有情感和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优势。
无论是艺术创作、情感交流还是创新思维,人类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观点二,人工智能仍然存在局限性。
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它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
例如,在处理复杂的情境、创造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等方面,人工智能远不及人类。
观点三,人工智能与人类合作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人类的助手,而不是取代人类。
它可以帮助人类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提升生活品质,但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角色。
经典案例,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但决策最终还是由医生来做出。
这表明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合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但在情感、创造力和道德判断等方面,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因此,人工智能不会完全取代人类。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热门话题。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许多困难和繁琐的工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但是,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人工智能背后的哲学问题。
首先,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虽然现在AI已经可以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目前AI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事先由人为程序输入的,它只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复制品,如果没有人的控制和干预,AI并不能安全地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
所以,AI不能取代人的思考,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们也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的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传统的手工艺和技术会面临沦为过去的危险。
但是,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尽量减少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需要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AI对我们思维的影响。
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能否真正带来我们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所看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往往由AI颠覆掉了,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才能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判断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人类是否真的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投入大量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同时,往往缺乏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深思熟虑。
在未来,我们还需要跨越一个更紧迫的问题,那即应该怎样确保人工智能不违背人类的根本利益,以及确保它被应用于可靠和可控制的方式。
人工智能的思考和哲学思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创新的过程。
在未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如何使用它去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如何使用它来解决各种人类面临的难题,但同时照顾到人类的价值和利益。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思维能力?(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思维能力?(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思维能力首先,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它已经展示出了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潜力。
例如,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世界冠军,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复杂的决策和战略规划方面具有优势。
正如名人名言所说:“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它将超越我们的能力。
”(比尔·盖茨)其次,人工智能在处理大数据和复杂计算方面具有优势。
人类思维能力在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计算时往往容易出现疲惫和错误,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处理这些任务。
例如,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病例和研究数据,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正如经典案例所示,IBM的Watson系统在医学诊断方面表现出色,其准确率已经超过了人类医生。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与人类思维能力相比,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而且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模式和规律,进而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正如名人名言所说:“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它将使机器具备超越人类的智慧。
”(杰夫·贝索斯)反方辩手观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思维能力首先,人类思维能力是独特而复杂的,它包括了情感、创造力和道德等方面,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
人工智能只是基于算法和程序的机器,它缺乏情感和创造力,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独特的思考和创新。
正如名人名言所说:“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智慧,但无法具备人类的智慧。
”(艾萨克·阿西莫夫)其次,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其他领域仍存在局限性。
例如,人工智能在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往往表现不佳。
在复杂的决策和判断中,人类思维能力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人工智能往往只能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规则做出决策。
正如经典案例所示,自动驾驶汽车在面对复杂的交通情况时仍存在困难,无法像人类司机一样做出灵活的判断和应对。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类思维能力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类思维能力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思维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迅猛,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思维能力。
首先,人工智能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人类思维受限于认知能力和主观意识,无法像人工智能一样高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求解。
例如,Google的AlphaGo在围棋领域战胜了世界冠军,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复杂的决策问题上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也有巨大潜力。
人类的思维受限于经验和个人能力,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实现创造性的思考和创新。
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在蛋白质折叠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
这一成果表明,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具备超越人类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与人类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模型优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水平。
正如名人爱因斯坦所说:“智慧是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教科书中学习。
”人工智能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应用经验进行思考和决策。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处理大规模数据、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方面都显示出了超越人类的潜力。
因此,我坚信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思维能力,成为未来的智慧之源。
反方辩手观点: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思维能力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思维能力,但我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思维能力。
首先,人工智能的思维是基于算法和程序的,缺乏真正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人类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情感、创造力和道德意识,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逻辑会带你从A点到B点,想象力会带你到任何地方。
”人工智能的思维缺乏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超越人类的思维范畴。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指导和监督。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辩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它在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
在辩论这一领域,人工智能也有着巨大的潜力,甚至有可能取代人类。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快速获取并理解大量的论据和案例,从而更好地支持自己的论点。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模拟人类思维,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
最后,人工智能不会受到情绪和个人偏见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地进行辩论。
正如名人名句所说,“机器人不会感到疲倦,不会感到厌烦,不会感到愤怒。
”(埃尔伯特·胡伯特)。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辩论):
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在辩论这一领域,人工
智能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
首先,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大量论据,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论据时,往往缺乏对语境和情境的深刻理解。
其次,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能力虽然强大,但在处理复杂的辩论场景时,往往难以做出灵活的应对。
最后,人工智能虽然不受情绪和个人偏见的影响,但也缺乏人类的人情味和社交技巧,难以与人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辩论交流。
正如名人名句所说,“机器人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是取代人类。
”(罗伯特·史密斯)。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但在辩论这一领域,仍
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人类的情感、智慧和社交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因此,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辩论。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辩论辩题正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在很多领域已经表现出比人类更高效的能力。
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甚至可以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
这些都表明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已经在很多工厂中取代了人类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可能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被取代。
此外,人工智能在娱乐和服务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系统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都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首先,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取代人类。
例如,在创造性思维、情感交流、复杂问题解决等方面,人工智能远远落后于人类。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控制和监督。
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改进都需要人类的参与。
同时,人工智能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人类来进行监督和规范。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维护和管理等。
虽然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会有新的工作岗位出现,人类仍然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转岗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取代人类。
人类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适应来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是被取代。
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的创造力。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优势。
另外,经典案例中,人工智能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在其他领域,人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辩论辩题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
首先,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上远远超过人类,可以更快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其次,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表现已经超越了人类,比如在下围棋比赛中击败世界冠军。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取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和繁重的工作,可以减少人类的伤亡和劳动负担。
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将在未来取代人类从事许多工作和活动。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首先,人工智能缺乏情感和创造力,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情感共鸣和创造力。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无法像人类一样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隐私保护和道德责任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它只能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存在。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伊隆·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
”这一言论表明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它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谷歌公司的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展现出了人工智能在复杂智力游戏中的强大能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独特优势。
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存在,而不会取代人类的地位。
辩论未来: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开始担心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和潜力;另一方面,人类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这使得我们与人工智能有所区别。
在这场关于未来的辩论中,我认为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首先,人工智能目前虽然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但它们仍然只是机器程序,没有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人类具备自主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而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无论是艺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社会交往,都需要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
人工智能只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完成任务,它们缺乏思考过程中的直觉、灵感和创意。
因此,人类在创造性工作方面将永远存在独特的优势。
其次,人类在情感和社会交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情感和交流,但是它们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
人类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情感支持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基石。
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快乐和悲伤,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而人工智能无法真正体验情感,只是通过算法和数据分析来处理信息。
无论是家庭、友谊还是爱情,我们需要人类的温暖和情感互动。
此外,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它们并不具备人类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人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可以做出艰难的选择。
然而,人工智能只是根据预定的规则和算法行动,并没有道德判断能力。
这使得人工智能无法参与一些需要伦理决策的领域,如医疗伦理、法律判断等。
人类的判断和决策是基于伦理、道德以及多种因素的权衡,而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
最后,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但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和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替代。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人类依赖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解决。
人类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警惕和审慎,以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8月使半导体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辐照区域,从而实现高频谐振型工业电子加速器的小剂量电子辐照。
参考文献[1]唐鄂生.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加工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C].全国电子辐射加速器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问题研讨会,2006.[2]史卫箭.浅谈电子加速器辐照技术[J].天津光电线缆技术,2009(4): 10~16.[3]赵成刚.电子加速器及其应用领域概述[J].电工文摘,2008(4).[4]姚充国.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现状和发展[J].物理,1978(6):330~337.[5]戚文元.我国电子辐照加速器的现状与未来[C].“发展中的我国辐射加工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2013.[6]王军明.例谈几种常见加速器的工作原理[J].物理教学,2005(3):5~6.[7]黄正新.电子辐照加速器装置[M].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2011.[8]梁宏斌,张玉宝,王强,斯琴图雅.电子加速器及其应用领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3.[9]邓文敏,陈浩,裴颖,冯磊,张亚群,陈勋,李文君,向成芬,王志东.高能电子加速器在食品辐照加工中的应用分析[J].核农学报,2012,26 (6):919~923.[10]王振洲.电子直线加速器在硅半导体器件改性中的应用及硅半导体辐照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1990.[11]翟兴林,陈桂成,徐芬娟.高能电子辐照工艺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宝石改色中的应用[C].全国核技术应用战略讨论会,1989.收稿日期:2018-7-16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思考苗萧梦(浙江省萧山中学,浙江省杭州市311201)【摘要】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威胁论再次被公众重提。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个问题的结论将影响到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不同职业进行该问题的探讨,最终得出“对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我们应谨慎但不悲观”的结论。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失业;卢德悖论【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8)08-0285-031介绍近几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前沿不断传出突破性进展的消息,且几乎每一个重大成果的诞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全球人士的注意。
2016年,IBM在苏黎世的研究中心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纳米随机相变神经元,并且使它们像人类大脑一样处理了信号;新型的机器人在美国获得了人类的平衡能力,在德国又获得了人类的痛觉。
2017年,谷歌公司的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对战中国天才棋手柯洁,并且以3:0的总比分取得了这场人机大战的胜利。
2018年,来自OpenAI的人工智能“OpenAI Five”击败了人类电子竞技的选手。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已经部分实现了对人类生理的模仿和对人类智力的超越。
事实证明,人工智能已经征服了越来越多本为人类优势的复杂领域。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人类的生活,并且在未来融入的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带来更为巨大的冲击。
人工智能是一门通过研究算法来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
它涉及大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
一般认为,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的事物,均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语音助手Siri采用了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技术,能做到理解并执行用户的要求;大多数扫描仪搭配的OCR软件采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做到高准确度识别各种印刷与手写字体;目前逐步普及的人脸识别系统,作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前沿成果,已经开始影响金融、安全等社会各个领域。
自从20世纪50年代概念被提出后,人工智能一共经历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在1956~1974年之间,第二次浪潮在1980~1987年之间,而第三次浪潮则是从2011年持续至今。
在每一次浪潮成果涌现的同时,总是不乏“人工智能威胁论”声音。
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以及对重金下取得的成果的不满造成了浪潮与浪潮之间的寒冬。
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和担忧经历多次起起落落后,近些年又表现出了一种爆发性上涨的趋势。
于是,有关人工智能威胁的讨论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热点。
对第三次浪潮我们要格外警惕,其原因有两个方面:(1)到目前为止,第三次浪潮已经展现出了前两次无法比拟的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这主要体现在融资规模和近年来行业公司数量变化上。
截至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已经突破1000家,其中有半数是近十年创立的,融资金额已经高达48亿美元,人工智能创投金额在五年内已经增长了十二倍。
在面对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且存在不确定性的事物时,采取冷静谨慎的态度可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作为影响人工智能发展三大要素的数据量,运算能力和算法模型在21世纪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各种深度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这些新出现的理论大多尚未完全成熟,它们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①我们会客观总结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②我们会主要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取代;③我们会给出应对上述情况的策略。
2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我们将会从语音识别、语义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三个方面总结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这三个方面是现代人工智能的基础,人工智能的一切分析与决策都建立在听懂、理解、看清这个世界的基础上。
2.1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目的是将输入的语音转化成文本以供语义识别技术利用,其关键技术环节是语音特征的提取、模式的论述2852018年8月匹配和模型的训练,基础技术与学科是语言学、数据挖掘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统计建模。
目前语音识别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能达到95%的准确率,而对中小词汇量非特定人语音识别准确率已经大于98%。
因此,此技术已经能满足通常应用的需求,并且也的确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某些手机App中的语音助手,通讯运营商的电话客服以及诸如智能音箱的智能家居终端亦或是即时通讯软件搭载的语音转文字功能。
在一些特殊领域,例如案件侦破、国家安全,语音识别技术也已经可以发挥作用了。
然而,只有到达99%以上的准确率,语音识别技术才可谓是完成了质变,才能使人们经常使用并且依赖它。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受到算法模型、自适应和强健性三方面因素制约。
目前算法采用的模型属于概率模型,此模型在汉语的识别方面尤为不足,如能提出新式文法模型,那么技术将获得飞跃。
在自适应方面,最先进的识别技术在达到高准确率前需要用户通过数百句话的训练来使计算机适应声纹特征,而这对技术的推广无疑是极不利的,如何处理不同用户的口音和方言将会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就强健性而言,语音识别技术是亟需提升的。
环境的噪音和杂音使得计算机不知所措,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技术的应用范围。
如何实现让计算机从众多声音中提取出需要的部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2语义识别语义识别技术解决的是如何让计算机听懂理解语言的问题。
它的输入也是语言,这点与语音识别技术类似。
不同的是,语义识别技术处理的是模糊的语句,是较为空泛的概念。
例如,用影片全名搜索采用的是语言识别技术,用热门外国电影这种短句进行搜索则采用了语义识别技术。
实际生活中语义识别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的较为紧密。
语义识别技术在实际中能完成深度交流、机器翻译、情感理解、句子生成等任务。
应用的方面也与语音识别技术大同小异,主要是在手机的App、智能家居和电子客服方面。
由于语义识别技术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其成熟度远不如语音识别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技术困难主要在于语义的复杂性,例如前后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相同语言不同场景的处理。
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是目前非常火热的机器学习。
虽然大数据和并行计算的深度学习可以给语义识别技术带来进步,但是如想要使其达到人类的水平,仅靠这种方法也是难以实现的。
2.3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视觉系统来实现视觉功能,从图像和视频中获取外界信息。
它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识别,物体的形状与方位确认以及物体运动状况判断。
它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对素材的预处理、对目标特征的提取与分类以及模型的建立。
计算机视觉由于发展历史在人工智能中是较久,成熟度较高,其应用十分广泛。
从早些年代的OCR字符识别,到前段时间的人脸识别,再到监控与安防领域,都少不了计算机视觉技术。
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计算机视觉工业化程度较高,在物体识别领域,静态物体识别技术较成熟,而动态物体识别由于难度较大,成熟度不如前者。
受到图片成像质量与视频拍摄水平的限制,存在现有技术不能准确识别的情况。
另外,由于缺乏大量细分高质量的场景数据用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的算法暂时难以实现突破。
3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冲击基于以上认识与总结,以下将按职业进行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分析。
驾驶员:驾驶员是指包括汽车、火车、飞机在内的交通工具的操作员。
其中最受公众关注是无人驾驶汽车。
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技术。
现代的无人汽车应用语音识别技术确定乘客的目的地,利用计算机视觉、导航系统和相应的模型算法实现安全快速抵达。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趋向完备,产品汽车也已经出现在社会上,最先进的试作甚至已经有将近百万公里的测试行驶。
虽然无人汽车尚未真正普及,但可以相信,在未来半个世纪中,汽车司机这个行业会被无人驾驶汽车几乎完全取代。
平时不受公众关注的飞机火车其实也早已应用许多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飞机。
目前最先进的飞机自动驾驶仪可以做到无需驾驶员控制起飞、巡航与降落,但是为了避免由于机器故障引发的事故,所以仍选择配置两名飞行员。
火车的自动驾驶国外已经存在成熟的应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仍在尝试突破技术难题。
结合目前形势,可以预测,一旦有高安全性的自动驾驶技术出现,相关的行业必将会逐步消失。
建筑工人:建筑工人是现代城市化最重要的劳动力,也是最为辛苦和危险的职业之一。
实际上,每个底层建筑工人每天所进行的劳动都是繁重而重复的,繁重使人工智能取代变得必要,重复使人工智能取代变得可行。
在引入计算机视觉技术后,目前所使用的吊车、钩机、铲车等建筑工具就可以自动识别需要处理的对象,从而自行工作。
同时如果再研发一批针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机器人,由人工智能进行统一调配,房屋建造将会摆脱人力,变得更加高效与安全。
快递员:快递员是近年来从业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职业,但是受到电商业爆炸式发展的影响,每年我国物流人才存在六百万左右的巨大缺口。
此外,社会上关于快递员的负面事件接连发生,每个快递员的内心在工作期间都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对此,可以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利用计算机视觉,导航系统,更换相应的模型算法,不仅可以代替快递员实现快递的收发,还能更加高效地规划路线,同时避免迷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