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十八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合集下载

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教案

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教案

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教案第一篇: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教案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1.实验背景与原理染色体的研究在生物进化、发育、遗传和变异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染色体工程、分类学等众多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

物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形态、长度等信息的总和根据实验的观察和测量绘制成的模式图称为核型(karyotype)。

核型分析在物种亲缘鉴定,染色体变异分析,杂种分析,细胞分裂过程分析,孤雌生殖等研究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标本的常规制片方法有切片法、涂片法、压片法、滴片法(空气干燥法)等。

压片法操作简单,是常用的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

不过,该法在制备中要注意避免压片所造成的染色体的扭曲、变形和丢失的现象。

染色体制备的重要环节如下:(1)取材:应取分生旺盛的组织或细胞。

在植物中通常取根尖,在分裂高峰时取材,可得到大量分裂相细胞。

而在动物细胞中通常选取骨髓等分裂活跃的细胞,或是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刺激下的淋巴细胞,也可选取分裂旺盛的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或转化细胞等。

(2)预处理:使用秋水仙胺等药品破坏纺锤体形成,不但可得到大量分裂相细胞,而且可使染色体缩短变粗,有利于观察。

(3)固定: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可尽量保持细胞原有状态。

(4)解离或低渗:植物细胞要除去细胞间的果胶层,并使细胞壁软化,从而使细胞得以膨胀,为染色体的分散提供了空间。

常用解离方法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通常不需解离,而是用低渗液使细胞膨胀。

(5)染色体分散:通过压片、滴片等机械力量使染色体分散, 有利于观察。

2.实验目的(1)掌握常规压片技术制作植物染色体标本的一般方法。

(2)了解显微镜下常规显色的植物细胞染色体的形态特点,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3)理解染色体与生命遗传的意义及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应用。

3.实验材料与试剂(1)材料:市售大蒜、洋葱。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实验目的】掌握常规压片法和去壁低渗法制备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常用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和嫩叶做材料。

常规压片法仍是当今观察植物染色体常用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取材、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和压片等步骤。

但压片法的不足之处是染色体很难分散开,染色体容易变形和断裂。

而去壁低渗法则能较好地克服这弊端,方法也较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

它是借助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间的果胶质和组成细胞壁的α-纤维素、半纤维素溶解掉,使植物细胞只有质膜,然后按哺乳类动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低渗、火焰干燥法制备植物染色体标本。

实验证明,这一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染色体显带,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等研究,大大促进了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一)仪器、用具培养箱、显微镜、剪刀、镊子、刀片、培养皿、滤纸、吸水纸、青霉素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板、酒精灯(二)材料蚕豆种子、洋葱鳞茎(三)试剂1.Giemsa 母液:原液的配制:Giemsa 粉0.5g甘油(AR)33ml甲醇(AR)33ml先将少量甘油加入研鉢中,将Giemsa 粉充分研细,再倒入剩余甘油,并在56℃温箱中保温2 小时,然后再加入甲醇混匀,贮存在棕色瓶内。

2.磷酸缓冲液、甲醇、冰醋酸、混合酶液、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3.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方法与步骤】(一)压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1.取材把洋葱鳞茎置于盛水的小烧杯上,放在25℃温箱中发根,待根长至2cm左右,于上午9~11 时剪下根尖。

或者把蚕豆种子预先浸泡6小时,然后转入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置25℃温箱中发芽,幼根长至1~2cm左右,于上午9~11时剪下根尖。

2.预处理将剪下的根尖置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或0.02%秋水仙素溶液中,浸泡处理4 小时。

3.固定用水洗净处理过的根尖,经甲醇-冰醋酸(3∶1)固定6~12 小时,再经95%、85%酒精各半小时,最后转入70%酒精中,4℃保存备用。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第一部分植物染色体压片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①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器官与组织方便;②实验室内采用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新鲜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③对于某些珍贵而又稀少的试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④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预处理还可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

常用的预处理有物理法、化学法、混合处理法等。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

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

常用的解离方法主要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酸解法:步骤简便、容易掌握。

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呈单细胞。

酸解法广泛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及相关分析。

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研究。

通过解离和压片,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少量细胞质,让后续制片处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染色,通常采用染色体染色效果好而细胞质着色少的碱性染料、酸性染料或孚尔根试剂染色。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邱希慈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1981(000)001
【摘要】<正> 观察植物细胞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运动和分配,最好是选用洋葱、蚕豆或玉米做现察材料。

这是因为它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加上它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少、外形较大所以观察起来也比其它植物清楚。

现以洋葱为例,谈谈其的制作方法。

一、取材:可直接从田间取,也可在室内培养取。

室内的取材方法是,将洋葱置水中萌发.具体步骤是,先取一只100毫升的烧杯盛满水,随后取一张
10×10厘米的窗沙,用绳子将其扎在烧杯口上,然后将洋葱放在上面。

注意根基部需接触到水。

并要求放在具有阳光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常温下2~3天后就可得到1~2厘米长的根,此时便可进行取材固定或前处理。

二、前处理,目的是阻止纺锤体的活动,以便得到更多的中期分裂相。

另外使染色体相对的缩短和改变细胞质的粘滞度,因而可达到在制片时染色体易分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邱希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根尖压片法制备树莓染色体标本的研究 [J], 王小蓉;汤浩茹;李玲;段娟;邓群仙
2.中药黄芪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 [J], 杨德奎
3.孔雀草的根尖压片技术及染色体形态分析研究 [J], 齐迎春;周光来;高扬
4.番木瓜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的研究 [J], 任鹏荣;冯瑞祥;游恺哲;李卫红;张颖聪;陈韶辉;周常清
5.一种改进的大麦根尖染色体压片法及其应用 [J], 李淑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一、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

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实验五 植物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

实验五 植物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

实验五植物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植物根尖压片方法的基本技术。

2.熟悉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一般发生在植物根尖或茎尖的分生组织中。

在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与细胞质有很大的变化,但以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而且是有规律地进行。

各种生物染色体在数目上和形态上是相对恒定的,并随科属种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

大蒜体细胞中有8对共16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染色体能复制一份,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都是相同的。

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需要了解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这样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三、实验材料大蒜根尖。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显微镜、培养箱、恒温水浴锅、温度计、镊子、解剖针、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烧杯、量筒、滴瓶、大培养皿、纱布、吸水纸等。

卡诺氏固定液(甲醇或95%乙醇3份,冰醋酸1份)、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1、材料准备选取大蒜茎块放在培养皿中,放清水浸泡,放进20~25℃培养箱内培养。

当根尖长1~2cm 时,即可以进行处理。

2、低温处理将材料,浸入蒸馏水内,放置到4℃冰箱中处理24小时以上。

3、固定通常采用的是卡诺氏固定液。

固定的目的是用化学的方法把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变性,并尽量保持原来的分裂状态,同时更易于着色。

固定时,将根尖投入固定液中4℃冰箱处理24小时。

材料若不及时用,可经过90%酒精和70%酒精浸洗一次,再换入新的70%酒精中,置于冰箱内0~4℃保存备用。

经过较长时间保存的材料,在进行观察前可用固定液再处理一次,效果较好。

4、解离目的是使分生组织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解掉,并使细胞壁软化,便于压片。

解离的时间视根尖的粗细老嫩不同而有差异。

方法是:将固定后(或保存后)的根尖分装到青霉素试管内,用清水洗几次,吸干水,加入1mol/L HCl溶液,在60℃下水解6~8分钟,解离成功的根尖,分生组织发白,伸长区已呈半透明,似烂状。

实验一 物染色体压片技1.

实验一 物染色体压片技1.

实验一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一、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保持原有的分裂状态,并对其染色体进行染色,压片后观察它的染色体分裂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目的: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和细胞分类学等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基本技术,是其他新技术所不能完全取代的,是从事染色体研究的工作者首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的实验方法。

三、材料的制备:黑麦根尖(2n=14根尖材料的制备:1.浸泡:大、油、壳→浸泡24h(23~25℃;小、裸的不浸泡。

2. 发根:将材料放入具有团粒结构条件的土壤中培养(锯木屑、土壤、砾石、麦杆、谷草;最适温度(23~32℃;培养24h→再放入0~4℃冰处理1~7天。

目的:(1使分裂速度减慢,根尖长度整齐一致;(2调节工作时间。

再将材料从冰箱中取出又放回最适温度条件下培养1~2天;待根尖长度为1.5~2Cm即可处理。

3. 愈伤材料的制备:(适合春、夏两季用刀片将树杆割去保护组织露出伤口,用75﹪乙醇消毒包裹一天,再用50~75ppm赤霉素处理;几天后长出白色幼嫩的愈伤组织即可固定。

四、预处理:1. 方法:(化学和物理两种(1 化学方法:(适合所有生物a. 秋水仙素0.05~0.2﹪(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的巨毒药品;b. 0.002M 8-羟基喹啉(淡黄色晶体,用少量的乙醇溶解再稀释,对禾本科植物的随体表现很清楚;C.а-溴萘饱和液(淡黄色的乳浊液,易溶于乙醇和苯;难溶于水,100ml水中倒入1~2滴剧烈的振动5分钟;(以上abc三种药剂在15~18℃温度下处理3~5hd. 对二氯苯饱和液(淡黄色的晶体,难溶于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只能处理1~1.5h。

(2 物理方法:(适合禾本科作物,本次实验所采用冰水混合物在0~4℃温度下处理24h。

预处理的目的破坏或抑制纺锤体形成;增加中期图象,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变粗,易于染色体的显带及研究。

五、固定:卡诺氏Ⅰ 3︰1 (乙醇︰醋酸;卡诺氏Ⅱ 6︰3︰1 (5︰3︰2(乙醇︰氯仿︰醋酸;固定的目的利用药剂迅速杀死正在分裂的细胞,使之保持细胞中的染色体处于被固定前的原有状态。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根尖染色体压片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带、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基础。

1.实验材料1.1 实验器材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温度计、试剂瓶、显微镜1.2 材料新鲜培养的豆芽根尖2.实验过程2.1 实验步骤2.1.1 材料准备:培养:取黄豆若干浸泡24h后放入沙盘,25℃下培养,当主根长至0.5—1cm 时去掉根尖,继续培养,直至侧根长度>0.5cm,剪下备用;前处理:用0.02%的秋水仙素处理剪下的根尖4h;固定:将上述根尖放入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中,固定24h;解离:酸解。

取出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后再放到0.1mol/L的HCl中,60℃水浴中解离15min;染色:将上述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滴上几滴醋酸洋红溶液,染色20—30min,根尖着色后解压片观察;压片:把染色后的根尖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并用铅笔轻轻的敲打盖玻片5—8min,使细胞尽量分散开来;观察:将敲打好的片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出最佳视野。

2.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上述操作,最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

如下图: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这些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可以清晰地数出染色体的数目。

实验注意事项:压片材料要少,以免细胞贴在一起,重复太多;用铅笔敲打盖玻片时要注意用力适中均匀,否则盖玻片很容易破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实验指导实验须知一、实验课的目的1、培养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习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与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实验课的要求1、课前必须预习,了解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及意义,写出预习报告。

2、上实验课必须穿白大衣,带实验讲义和实验报告纸。

3、遵守实验制度,注意安全(如水、电、煤气、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等)。

4、实验中要正规操作,动手动脑主动进行实验;掌握关键,力求得出准确结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做好记录;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不许大声喧哗,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6、器材、药品等按规定使用,严禁乱用乱放。

7、爱护仪器,实验过程中因个人未能按实验要求操作而导致的器材损坏,按规章制度进行赔偿。

8、实验结束后,相关器材要彻底清洗干净,放到指定位置。

9、废弃物按要求分类收集、处理。

10、值日生要打扫干净实验台、地面等,并负责关好门窗,检查水、电、煤气等。

11、因故不能上实验者应有请假手续,是否进行补课由教研室研究决定。

目录实验须知 1 实验一洋葱根尖压片与有丝分裂观察 3 实验二染色体组型分析 5 实验三减数分裂 7 实验四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9 实验五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11 实验预习报告格式要求 13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3实验一洋葱根尖压片与有丝分裂观察一、实验原理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二、实验目的1、学习根尖染色体压片法。

2、掌握有丝分裂过程。

三、实验材料洋葱(Aillumcepa)的鳞基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用具:染色板,载玻片,盖玻片,指管,温度计,试剂瓶,滴瓶,镊子,解剖针,毛边纸。

2.药品:无水酒精,70%酒精,冰醋酸,对二氯苯或秋水仙素,碱性品红,石碳酸,甲醛,山梨醇,二甲苯。

卡诺固定液的配制:用3份无水酒精,加入1份冰醋酸(现配现用)。

染色液的配制:配方Ⅰ.石碳酸品红(Carbol.fuchsin),先配母液A 和B。

母液A:称取3 克碱性品红,溶解于100 毫升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

母液B:取母液A10 毫升,加入90 毫升的5%石碳酸水溶液(2 周内使用)。

石碳酸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45 毫升,加入6 毫升冰醋酸和6 毫升37%的甲醛。

此染色液含有较多的甲醛,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观察核分裂比较适宜,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的配方Ⅱ,称改良石碳酸品红,可以普遍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压片技术。

配方Ⅱ:改良石碳酸品红取配方Ⅰ.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 毫升,加入90—98 毫升45%的醋酸和1.8 克山梨醇(sorbitol)。

此染色液初配好时颜色较浅,放置二周后,染色能力显著增强,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而较稳定。

五、实验说明1.根尖由于取材方便,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材料,有些植物种子难以发芽,或仅有植株而无种子,也可以用茎尖作为材料。

2.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长短不尽相同,通常在十到几十小时之间,温度明显地影响分裂周期,对于一个不太熟悉的实验材料,最好在特定温度下长根,掌握有丝分裂高峰期,以便得到更多的有丝分裂的细胞。

3.前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分散,防止纺锤体形成,让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一般在分裂高峰前,把根尖放到药剂中处理3—4 小时。

可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秋水仙素、对二氯苯、8-羟基喹啉等。

4.解离的目的是使分生组织细胞间的果胶质分解,细胞壁软化或部分分解,使细胞和染色体容易分散压平,解离方法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1)酸解法是用盐酸水解根尖,步骤简便、容易掌握,广泛应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都呈单细胞,但是大部分分裂细胞的染色体还包在细胞壁中间。

(2)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等项研究,通过解离和压片,使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再经过精心的压片,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小量细胞质,致使多项制片措施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六、实验步骤(一)将洋葱的鳞基,置于盛水的小烧杯上,放在25℃温箱中,待根长到2cm 左右时,在上午九时摘下根尖,放到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 小时。

固定材料可以转入70%酒精中,在4℃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最好不超过二个月。

(二)解离酸解:从固定液中取出大蒜或洋葱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再放到0.1mol/LHCl 中,在60℃水浴中解离8—10 分钟,用蒸馏水漂洗后,放在染色板上,加上几滴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液,根尖着色后即可压片观察。

(三)压片,把染色后的根尖放在清洁的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把根冠及延长区部分截去,加上少量染色液,并盖上盖玻片。

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只要用镊子尖轻轻的敲打盖玻片,分生组织细胞就可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毛边纸把多余的染色液吸干,经显微镜检查后,选择理想的分裂细胞,再在这个细胞附近轻轻敲打,使重叠的染色体渐渐分散,就能得到理想的分裂相,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需掌握以下几点:1.压片材料要少,避免细胞紧贴在一起,致使细胞和染色体没有伸展的余地。

2.用镊子敲打盖玻片时,用力要均匀,若在压片时稍不留意,使个别染色体丢失,而被迫放弃一个良好的分裂相的细胞。

(四)镜检观察:要求找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典型图像。

七、作业:1、绘制有丝分裂中期图。

八、实验要求:1、学生要分组参与实验准备,参加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报告实验准备情况。

2、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3、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4、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5、在镜检观察时,如找到所要求的图像,要请老师检查一下再画图。

实验二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原理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大多数高等动植物是二倍体(diploid)。

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 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haploid),用n 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

水稻2n=24,n=12。

有些高等植物还是多倍体。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chromatids),往往通过着丝粒(centromere)联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相等或不等的两臂(arms),造成中间着丝粒,亚中间着丝粒、亚端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学习分析染色体组型,计算有关数据。

三、实验材料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镊子,剪刀,绘图纸。

五、实验说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另一类是分析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均能得到染色体组型。

这里我们要做的是有丝分裂时期的分析。

各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之比称为臂率。

臂率为1.0—1.7 的归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M)表示。

1.7—3.0 的归为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SM)表示。

3.0—7.0 的归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St)表示。

7.0—更大的归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Ot)表示。

用SAT 代表具随体的染色体,计算染色体长度时,可以包括随体也可以不包括,但均要注明。

六、实验步骤(一)有丝分裂时期染色体组型分析1.测量:根据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3)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5)列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6)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7)染色体排列: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

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以及性染色体等可单独排列。

(8)翻拍或绘图。

完成上述步骤的染色体剪贴,可以通过翻拍摄影或描图成为染色体组型图。

高等植物属异源多倍体种类的较多,进行组型分析时,不完全根据染色体的大小进行排列,而事先要根据系统发育的来源进行分组,然后各组按大小进行编排。

例如,人工培育的小黑麦。

来自小麦的染色体组是AABBDD,来自于黑麦的染色体组是RR,组型分析时不仅应将RR 分开,而且小麦本身是个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又应分成AA、BB、DD 组几组进行分析。

经常见到的植物如棉花、烟草、马铃薯以及许多果树、花卉均具有多倍体品种,分析时应特别注意。

七、作业列表并说明。

八、实验要求:1、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2、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尺、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3、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4、在镜检观察时,如找到所要求的图像,要请老师检查。

实验三减数分裂一、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二、实验目的1.学习油镜的使用。

2.掌握减数分裂的各时期特征。

三、实验材料减数分裂装片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用具:装片、吸水纸,显微镜。

2.药品:二甲苯、石蜡油。

五、实验说明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二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每一小孢子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就是一个小孢子。

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也有一个由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数过程。

动物的精巢分化出精母细胞,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染色体的精子。

在适当的时机采集植物的花蕾或动物的精巢,经固定、染色压片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

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Ⅰ细线期:第一次分裂开始,染色质浓缩为几条细而长的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