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一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合集下载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第一部分植物染色体压片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①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器官与组织方便;②实验室内采用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新鲜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③对于某些珍贵而又稀少的试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④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预处理还可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

常用的预处理有物理法、化学法、混合处理法等。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

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

常用的解离方法主要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酸解法:步骤简便、容易掌握。

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呈单细胞。

酸解法广泛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及相关分析。

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研究。

通过解离和压片,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少量细胞质,让后续制片处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染色,通常采用染色体染色效果好而细胞质着色少的碱性染料、酸性染料或孚尔根试剂染色。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

压片法观察植物染色体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根尖染色体压片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带、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基础。

1.实验材料1.1 实验器材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温度计、试剂瓶、显微镜1.2 材料新鲜培养的豆芽根尖2.实验过程2.1 实验步骤2.1.1 材料准备:培养:取黄豆若干浸泡24h后放入沙盘,25℃下培养,当主根长至0.5—1cm 时去掉根尖,继续培养,直至侧根长度>0.5cm,剪下备用;前处理:用0.02%的秋水仙素处理剪下的根尖4h;固定:将上述根尖放入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中,固定24h;解离:酸解。

取出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后再放到0.1mol/L的HCl中,60℃水浴中解离15min;染色:将上述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滴上几滴醋酸洋红溶液,染色20—30min,根尖着色后解压片观察;压片:把染色后的根尖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并用铅笔轻轻的敲打盖玻片5—8min,使细胞尽量分散开来;观察:将敲打好的片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出最佳视野。

2.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上述操作,最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

如下图: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这些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可以清晰地数出染色体的数目。

实验注意事项:压片材料要少,以免细胞贴在一起,重复太多;用铅笔敲打盖玻片时要注意用力适中均匀,否则盖玻片很容易破裂。

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固定的目的: 迅速防止细胞死亡后的变化,防止自溶、腐败,尽量保持生长状态结构;
使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糖、酶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活体的形态;
使组织内各种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观察和鉴定; 使不同组织成分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便于染色; 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失去原有的形态结构。
醋酸洋红
将洋红粉末1g倒入100mL45%醋酸溶液中,边煮边搅拌, 煮沸(沸腾时间不超过30s),然后悬入一生锈的小铁钉 于染液中,过1min取出,或加入1%~2%铁明矾水溶液 5-10滴,至此液变为暗红色而不发生沉淀为止。静置 12h后,过滤于一棕色试剂瓶中,储存备用。
卡宝品红
配制方法: 先配成三种原液,再配成染色液 原液A: 3 g碱性品红溶于100 ml 70%酒精中. 原液B: 取原液A 10 ml加入到90 ml 5%石炭酸水溶液中. 原液C:. 取原液B 55 ml,加入6 ml 冰醋酸和6 ml福尔马林(38%的甲醛). (原液A和原液C可长期保存,原液B限两周内使用). 染色液:取C液10—20 m1,加45%冰醋酸80~90 ml,再加山梨醇1.8 g,配成 10%~20%浓度的石炭酸品红液,放置两周后使用,效果显著(若立即用,则 着色能力差). 适用范围:适用于植物组织压片法和涂片法,染色体着色深,保存性好,使 用2—3年不变质.山梨醇为助渗剂,兼有稳定染色液的作用,假如没有山梨
6.镜检
• 压好的片先在低倍镜下镜检,找到分裂细胞后,再转换成 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动态变化。 • 如果染色体分散良好,图像清晰,可以进行显微照相保存。
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只要用镊子尖轻轻敲打盖玻片,分生组织细胞就可以铺 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毛边纸把多余的染色液吸干,经显微镜检查后,选择理 想的分裂细胞,再在这个细胞附近轻轻敲打,使重叠的染色体渐渐分散,就能 得到理想的分裂相。

实验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植物有丝分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试验材料的选取、预处理、固定、离解、染色、压片和核型观察等)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三、实验材料洋葱根尖四、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解剖用具、刀片、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醋酸洋红(或醋酸地衣红)、盐酸法莫氏固定液等。

五、实验方法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

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

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使洋葱的底部总是接触到水。

待根长5 cm时,可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

2、预备处理细胞分裂时由于纺锤体的牵引及染色体不一定都缩到最短,故在制片时染色体易相互缠绕、重叠,所以,材料在固定前必须经理化因素预先处理,目的是改变细胞质粘度,破坏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缩短,并促使染色体分散等。

常用的药物浓度,处理如下:0.04%—0.2%秋水仙碱水溶液处理2—5小时,a—溴代萘饱和水溶液处理0.5—4小时;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处理2—4小时;0.002M—0.2M 8羟基喹啉2—4小时,上述处理在室温下即可,若低温处理则用蒸馏水在1—4度下处理24小时。

这些药物对植物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高温或长时间的处理,往往会产生多倍体或使染色体发生粘结、聚缩和解体现象,因此处理时间一般以4小时以内为适宜,温度以10—16度效果较好。

本实验:用0.002 mol/L的8-羟基喹啉20℃条件下避光处理4 h,或者0.7mM的环己酰胺中室温处理8h,将处理液吸出,然后用蒸馏水漂洗。

3、固定目的是将细胞迅速杀死,并使染色体的结构尽可能保持不变和便于染色。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植物根尖染色体的压片法
邱希慈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1981(000)001
【摘要】<正> 观察植物细胞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运动和分配,最好是选用洋葱、蚕豆或玉米做现察材料。

这是因为它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加上它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少、外形较大所以观察起来也比其它植物清楚。

现以洋葱为例,谈谈其的制作方法。

一、取材:可直接从田间取,也可在室内培养取。

室内的取材方法是,将洋葱置水中萌发.具体步骤是,先取一只100毫升的烧杯盛满水,随后取一张
10×10厘米的窗沙,用绳子将其扎在烧杯口上,然后将洋葱放在上面。

注意根基部需接触到水。

并要求放在具有阳光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常温下2~3天后就可得到1~2厘米长的根,此时便可进行取材固定或前处理。

二、前处理,目的是阻止纺锤体的活动,以便得到更多的中期分裂相。

另外使染色体相对的缩短和改变细胞质的粘滞度,因而可达到在制片时染色体易分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邱希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根尖压片法制备树莓染色体标本的研究 [J], 王小蓉;汤浩茹;李玲;段娟;邓群仙
2.中药黄芪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 [J], 杨德奎
3.孔雀草的根尖压片技术及染色体形态分析研究 [J], 齐迎春;周光来;高扬
4.番木瓜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的研究 [J], 任鹏荣;冯瑞祥;游恺哲;李卫红;张颖聪;陈韶辉;周常清
5.一种改进的大麦根尖染色体压片法及其应用 [J], 李淑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根尖压片实验(使用)

根尖压片实验(使用)

实验2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根尖染色体压片法。

三、实验材料
小麦的种子。

四、实验步骤
(1)催芽:5-20粒种子放入培养皿(铺两层滤纸),有一薄层水。

室温下浸种24h左右。

(2)低温预处理:待种子刚萌发时(露白),放入4℃冰箱处理1-2天(一般为1天,24~36h也可)。

(3)生根:将培养皿中的水吸干。

种子腹沟朝下。

放入25℃培养箱中17~20h,不光照。

一般在头一天的早上10点左右放,第二天10点左右取根。

一天中取根较好的时间在早上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

(4)取材:当根生长到0.5-2cm时,取根尖0.5cm左右,放入盛水试管中(取根时速度尽量快)。

(5)预处理:在1-4℃下,离体处理24-36小时,最好放在冰浴中,置4℃冰箱。

(6)固定:用卡诺氏Ⅰ(C arnoy’sⅠ)固定液,无水乙醇或95%乙醇:冰乙酸(体积比)=3:1,固定2—7天,4℃冰箱中存放或冰浴中。

(7)转入70%乙醇中保存(-20℃可长期保存)。

第(8)可以不要:(8)根尖处理:将根尖从保存液(70%乙醇)中取出,清水冲洗,加入1N盐酸适量,65℃水浴7-8分钟,取出清水冲洗,
放入锡夫试剂,20分钟后观察(制片观察)。

常规压片法制作植物染色体玻片标本

常规压片法制作植物染色体玻片标本

常规压片法制作植物染色体玻片标本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的常规压片技术是观察染色体常用的方法。

该技术以生长、分裂比较旺盛的植物根尖细胞为材料,经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压片等程序,就可以观察到较多的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三、实验材料洋葱鳞茎或蚕豆种子。

四、实验器具及药品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显微镜,解剖器,载玻片及盖玻片,白瓷盘,秋水仙素,甲醇,冰醋酸,盐酸,乙醇,改良石炭酸品红(卡宝品红)。

卡宝品红染色液的配制:先配母液A 和B。

母液A:称取3 克碱性品红,溶解于100 毫升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

母液B:取母液A10 毫升,加入90 毫升的5%石碳酸水溶液,充分混匀,置37℃温箱温溶2-4小时(2 周内使用)。

母液C:取母液B55 毫升,加入6 毫升冰醋酸和6 毫升37%的甲醛。

充分混匀。

染色液:取母液C10—20 毫升,加入80—90 毫升45%的醋酸和1.0 克山梨醇(sorbitol)。

此染色液初配好时颜色较浅,放置二周后,染色能力显著增强,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而较稳定。

常温下可保存2年。

五、实验说明1.根尖由于取材方便,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材料,有些植物种子难以发芽,或仅有植株而无种子,也可以用茎尖作为材料。

2.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长短不尽相同,通常在十到几十小时之间,温度明显地影响分裂周期,对于一个不太熟悉的实验材料,最好在特定温度下长根,掌握有丝分裂高峰期,以便得到更多的有丝分裂的细胞。

3.前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分散,防止纺锤体形成,让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一般在分裂高峰前,把根尖放到药剂中处理3—4 小时。

可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秋水仙素、对二氯苯、8-羟基喹啉等。

4.解离的目的是使分生组织细胞间的果胶质分解,细胞壁软化或部分分解,使细胞和染色体容易分散压平,解离方法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压片法实验报告

压片法实验报告

题目:压片法实验报告目的:掌握压片法的基本技术,以葱为例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并对葱的染色体计数。

材料:葱根尖。

方法与操作步骤一、取材:上午8:30取洁净的葱根尖,取尖端2-3cm长于称量瓶中。

二、前处理:为了得到更多中期分裂项的细胞,同时使染色体缩短和良好分散,可对根尖进行预处理。

处理方法为:浓度为0.002M的8-羟基喹啉前处理3小时三、固定:卡诺氏(无水乙醇:冰醋酸=3:1)固定液(用量应在材料大小的20倍以上)固定9个小时。

四、解离1、用蒸馏水冲洗材料后,用50%乙醇处理30分钟。

2、1mol/L盐酸解离37分钟。

3、软化45%冰醋酸处理30min。

五、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0-18个小时。

六、制片1、取一个根尖放于一张洁净的载玻片的中间。

2、切取根尖端的3-4mm。

3、在材料上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4、用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盖玻片,然后用笔平整的一端撞击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七、镜检1、镜检时先用10*10倍需找比较适合观察的各分裂相细胞。

2、然后在换10*40倍进一步观察所选细胞的染色体分散效果如何,是否在一个近似的平面上。

选取染色体分散比较好,且近似在一个平面上的中期分裂相的细胞做染色体计数;选取典型的各分裂时期观察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3、将10*40倍下选好的细胞换到油镜(10*100)倍观察,在100倍物镜下观察需要滴香柏油在盖玻片上。

结果与分析一、结果分析1、染色体计数的观察如下列图片所示2n=162n=162n=16 通过以上的观察数出葱染色体条数为2n=16。

1、根尖的选取时间应该在植物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刻,具体时间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如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则要不同时间段多次取材以作比较。

本实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在上午8:30取材。

2、最好在根尖3-5cm长时取材。

3、前处理的时间及8-羟基喹啉的浓度要依材料染色体的大小而定。

如果是大染色体则需要处理时间长,小染色体需要处理的时间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M 检测在恶性血液病中的 运用
背景介绍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 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
白细胞 疾病
造血系统 恶性肿瘤
常见血液病
贫血症
出血性疾 病
恶性血液病类型
检测方法
MICM
? FAB形态学诊断(Morphology):包括血 液和骨髓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
? 免疫学检查(Immunology ) ? 遗传学检查(Cytogenetics) ? 分子生物学检查(Molecular)
一、形态学
是诊断的基础,任何淋巴造血系统增生性 疾病的诊断都离不开形态学诊断。形态学诊断 技术包括
? 细胞学:外周血、骨髓涂片 ? 组织学:骨髓活检、血凝块
? 外周血涂片检测(血液病血常规):用 来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数量。是对血 液分析仪检测的血常规的镜下检测补充。
? 意义: ? (1 )铁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 (2 )铁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白血病、感染和多次输血病人 ; ? (3 )环形铁粒幼细胞( RS ),环铁大于 15% , 见于
RAS 。
铁粒幼红细胞定义
三、免疫分型
应用:1 、确定系来源:利用不同系有特定的抗原表达可以确定髓 系/B 系/T/NK 系/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胞的评估具有优势
? 骨髓纤维化、细胞致密可干抽 ? 不存在干抽和骨髓稀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可做组织化学染色(如铁染) ? 可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对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引起的 ?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白血
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急性
病、淋巴瘤、转移癌、骨髓增生性
白血病的诊断尤其有帮助。
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意义:升高见于严重感染,类白,急淋,骨纤,真 红,再障,ITP , 淋巴瘤等。
降低见于慢粒,急性粒细胞白血病,PNH 。
故可用于慢粒和类白、骨纤;再障和PNH ;急粒和急 淋的鉴别。
? 6 、糖原染色(PAS ):
? 阳性为红色。可以计算阳性率和阳性指数。
? 意义:(1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系统的原、
? 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粒细胞系统的原粒细胞、
? 原单核细胞和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自早幼粒
? 阶段以后的粒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
? (2 )急淋、红白血病、戈谢病的原始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或阳性 反应;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MDS 亦可呈阳性反应;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尼曼-皮克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巨幼细胞性贫血、溶 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幼红细胞为阴性反应。偶有个别幼 红细胞呈阳性反应。
? 3 、骨髓小粒 ? 4 、有无转移瘤和寄生虫。
骨髓病理检测:在高倍镜下观察骨髓的组织结构 和各成分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骨髓活检和骨髓/血涂片
骨髓/血涂片
骨髓活检
? 骨髓涂片细胞细微结构清楚
? 骨髓活检显示骨髓的组织结构和各
评估红系、粒系增生情况及幼稚
成分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对巨核细
细胞比例具有优势
? (3 )帮助鉴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和霍奇金细胞,巨核细胞呈强阳 性反应;霍奇金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 (4 )帮助鉴别白血病细胞和腺癌骨髓转移的腺癌细胞,腺癌细 胞呈阳性反应。
? 7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阳性酶活
性部位出现红色沉淀,胞核为蓝色。
? 意义:1 、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 -匹克细胞,前 者阳性,后者为阴性。
骨髓涂片看细胞、骨髓活检看结构, 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不能相互替代
? 血凝块:废物利用、骨髓活检的补充
骨髓活检常见问题
? 标本取材条件:要求穿刺 1 cm以上骨髓组 织
? 诊断不明确:取材部位是否有病灶 ? 保存液:10%福尔马林固定
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 以形态学为基础,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 技术研究细胞内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变化 的检测方法。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 别诊断、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 5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阳性为灰黑色或黑
色。计算阳性率和积分值:
? 阳性率:计数100 个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观察其阳性细 胞的个数,即为阳性率。(正常值<40%)
阳性指数:(+)×1 + (++ )×2 + (+++ )×3 + (++++ ) ×4 的总和。(正常值40-80 分)
? 2 、多毛细胞白血病为阳性反应,且耐 L- 酒石 酸的抑制作用。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的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也呈阳性 反应,但此酸可被 L- 酒石酸抑制。
? 3 、T 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而 B 淋巴细胞为阴 性反应。
? 8 、铁染色(Fe 染色):阳性为淡绿色。
? 细胞内铁观察有核红细胞; ? 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及网状细胞。
? 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强阳性,且 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弱 阳性或阴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 3 、特异性酯酶(SE ):阳性红宝石色 颗粒。
? 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或强阳 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阴性。慢粒急 粒变阳性增强。
? 4 、苏丹黑B 染色(SBB ):阳性为黑色。 ? 意义:和POX 基本一样。
? 检测内容包括:白细胞如粒细胞、单核 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 骨髓涂片检测: ? 1 、骨髓增生程度, G:E ,骨髓小粒及脂肪
油滴有无及分度。
? 2 、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 统、单核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浆细胞系 统以及其他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纤维 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退化细胞等)的形态及比例。血小板的情况。
? 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有:
? 1 、过氧化酶又称髓过氧化酶 (Myeloperoxidase ,MPO 或POX) : 阳性为棕黑色。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阳性,其中M3 为强 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弱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阴性。
? 2 、非特异性酯酶(NSE ):包括中性 非特异性酯酶(α -NAE ,棕黑色)、酸 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 ,棕红色), 碱性非特异性酯酶( α -NBE ,棕红 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