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进展综述
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农药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生物农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生物农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造的天然物质或微生物来控制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技术。
目前,生物农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首先,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优势。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更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较低。
因此,采用生物农药技术生产的农产品更加安全,能够提高人们的饮食健康水平。
其次,生物农药技术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农药主要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功能物质来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更易降解,不会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有利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再次,生物农药技术在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农药的生产不需要大量的化学合成原料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生物农药技术的未来趋势尽管生物农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作用谱窄、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未来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物农药技术会向多功能化发展。
目前,生物农药主要应用于害虫的防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仅关注害虫,还关注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等各个方面。
因此,未来生物农药技术将逐渐从单一的害虫防治向多方面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生物农药技术会趋向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物农药技术虽然在环境友好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较高等。
未来,生物农药技术将进一步完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物农药的稳定性和持效性,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农药综述模板.doc

生物农药工业研究综述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利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后,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随着绿色植保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生物农药研发成为我国生物产业、农业科研与应用的热点,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研究领域与方向。
本文介绍了生物农药产业的背景、发展,生物农药特征产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条件优化,以及生物农药产业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工艺,研究进展1 生物农药产业研究背景与进展1.1生物农药的研究背景1.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诸多困境—人口、食物、环境、资源,其中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所有困境中的困境,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根源是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最重要、最直接的根源是农药、化肥的不断追加和非理性施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与日俱增(谢联辉,2003)。
今天人类不得不自我反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1.1.2化学农药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除少量化学杀菌剂和除草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外,化学杀虫剂的全球用量将逐步下降。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对新化学农投放的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化学农药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费用越来越昂贵,成功率越来越低。
与此相比,生物农药的开发费用相对要低得多。
生物农药源于自然,一般而言,其与环境相容性高,对人畜比较安全,再加之微生物来源更广,人们对生物农药的开发热情越来越高。
1.1.3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加强生物农药研究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既涉及农药学、生物技术学、植保学、农业生态学、化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自然科学问题,又与产业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环境资源经济学、战略学、农业推广学、伦理学等宏观经济、社会科学相关联。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生物农药综述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化学082班任课教师:李雪艳姓名:赵立川学号:081003208 成绩:国内外生物农药综述【摘要】本文章将苏云金芽胞杆菌、农用抗生素制剂、拮抗微生物杀菌剂、昆虫病原线虫、微孢子虫杀虫剂、植物农药及转基因植物列为生物农药的代表,分析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在状况、趋势及市场需求,并对如何推进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 前景研究;对策.一.前言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始于5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的发展计划。
近十多年来,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生物农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制成商品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
生物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及筛选新农药的艰难,研究人员和生产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生物农药的开发与使用。
发展生物农药是保障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针对生物农药的现状和进展的研究,深入了解现状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市场环境和他们的发展前景,以便更好开发生物农药市场,提高现在农业的的发展水平,造福人类!二.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研究2.1国内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研究2.1.1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剂我国自50年代末开始苏云金杆菌(简称Bt)杀虫剂的研究工作,历经漫长的商品开发过程。
80年代中期,集中了全国Bt科研力量,解决了制约我国Bt生产发展的主要技术难题。
到90年代初,全国Bt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开始大幅度提高。
目前发酵水平大约3000~4000国际单位,达到国际90年代水准。
全国Bt年产量大约2~3万吨,产品批量出囗东南亚国家。
Bt杀虫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防治粮食、棉花、蔬菜、园林20多种重要经济害虫和卫生害虫。
生物农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生物农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制剂作为农药的一种农药类型,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天敌农药和植物农药。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不易产生抗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青睐。
本文将分析生物农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生物农药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国内外农药市场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0亿美元。
在中国,农药行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农药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
近年来,生物农药的销售额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发展迅猛。
在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方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微生物农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微生物农药是以微生物菌剂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农药,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农药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的特点,对害虫和病原体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未来,微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各个领域。
第二,天敌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将加强。
天敌农药是以天敌昆虫、节肢动物和鸟类等为活性成分的农药,通过释放天敌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繁殖。
天敌农药具有高效、可持续和生态友好性的优势,对于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天敌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植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将增加。
植物农药是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农药,包括植物提取液、植物酸和植物酮等。
植物农药具有绿色环保、无毒性和广谱性的特点,对于替代化学农药具有潜在的优势。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成熟,植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第四,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结合将成为主流。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在害虫和病原体的防治机制和作用特点上存在互补性。
生物农药具有生物活性高、渗透力弱的特点,而化学农药具有生物活性低、渗透力强的特点。
未来,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结合将成为主要的防治策略,通过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一、概述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友好和生物相容性的农药类型,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其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在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因此被视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等几大类。
微生物农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植物源农药则提取自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天然、高效、低毒的特点;动物源农药则主要利用昆虫、动物等产生的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的物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生物农药产品被开发出来,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生物活性、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生物农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尽管生物农药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复杂,制备工艺难度较大;其生物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差。
未来生物农药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生物农药的稳定性、优化制备工艺、增强生物活性等方面,以推动生物农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生物农药作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生物农药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
1. 生物农药的定义与分类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说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微生物源农药:这类农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广谱性的细菌生物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胃毒作用;井冈霉素则是一种真菌生物农药,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综述

生物农药工业研究综述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利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后,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随着绿色植保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生物农药研发成为我国生物产业、农业科研与应用的热点,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研究领域与方向。
本文介绍了生物农药产业的背景、发展,生物农药特征产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条件优化,以及生物农药产业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工艺,研究进展1 生物农药产业研究背景与进展1.1生物农药的研究背景1.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诸多困境—人口、食物、环境、资源,其中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所有困境中的困境,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根源是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最重要、最直接的根源是农药、化肥的不断追加和非理性施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与日俱增(谢联辉,2003)。
今天人类不得不自我反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1.1.2化学农药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除少量化学杀菌剂和除草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外,化学杀虫剂的全球用量将逐步下降。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对新化学农投放的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化学农药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费用越来越昂贵,成功率越来越低。
与此相比,生物农药的开发费用相对要低得多。
生物农药源于自然,一般而言,其与环境相容性高,对人畜比较安全,再加之微生物来源更广,人们对生物农药的开发热情越来越高。
1.1.3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加强生物农药研究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既涉及农药学、生物技术学、植保学、农业生态学、化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自然科学问题,又与产业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环境资源经济学、战略学、农业推广学、伦理学等宏观经济、社会科学相关联。
生物农药农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生物农药农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生物农药是指通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昆虫等,来控制和防治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等的农药。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无毒性残留、可持续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环保意识增强和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的背景下,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前景进行展望。
首先,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是迅猛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生物农药市场正不断扩大。
据统计,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约30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约400亿美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的增速将超过传统农药。
以中国为例,生物农药市场也在迅速崛起。
根据中国农药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已达到约7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0%。
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生物农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
相对于传统农药,生物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往往需要更高的投入,这对生物农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生物农药的效果和持效时间相对较短。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杀虫、杀菌或除草效果可能较为温和,而且持效时间较短,这对于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来说可能不够有效。
此外,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农药标准和规范,导致市场上出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为了促进生物农药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生物农药科研的支持力度。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研发的投入,提高其效果和持效时间,降低成本,增加生物农药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加强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培训。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应用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完善的生物农药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确保市场上的生物农药安全和质量可靠。
总之,生物农药作为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农药种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学生:魏洪波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摘要:简述了生物农药的特点和种类,指出了中国生物农药开发应用的现状及其开发应用的前景,分析了生物农药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物农药;问题;建议;前景
1 前言
随着化学农药广泛的使用, 靶标生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对其控制越来越难,因此,使得近几年的化学农药的毒性更强、浓度更高,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已经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这些化学农药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也很大,并且化学农药的残留和对环境的释放也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研究人员和生产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生物农药的开发与使用。
使生物农药得到高度重视, 并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1]。
我国目前大约有200 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 登记的生物农药活性成分品种为140 多种,每年新研制成功和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品种以4%的速度递增,年产量12~13万吨制剂,每年生物农药使用面积约4 亿多亩次[2].
2 概念与特点
生物农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制成商品的生物源制剂。
与化学农药相比, 生物农药具备以下优点:第一,活性高, 选择性强, 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第二, 不易产生抗药性; 第三,高效, 低残留, 无污染,常常能迅速分解, 不破坏生态环境;第四, 种类繁多, 研发、利用途径多; 第五, 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农药,不影响作物产量。
因此,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
3 分类
生物农药的种类众多,按开发对象和来源可将生物农药分为: 生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生物合成农药、仿生合成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等[4]。
3.1 生物源农药
直接利用生物体本身或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配制的农药.
3.1.1 植物源农药
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超过40 万种,其中的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
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
全世界已报道过1 600 多种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高等植物,除虫菊、烟草、鱼藤酮的商品化加工制剂可能是最早的植物源农药商品制剂[5],国内现已成功地开发了以烟碱、苦参碱、楝素、茴蒿素和茶皂素等为主成分的16 种植物农药,并已登记注册。
乙蒜素是大蒜的代谢产物,现已人工模拟合成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防治。
银杏中分离出对植物病原菌有很高活性的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人工模拟合成,成功开发出“绿帝”“银泰”杀菌剂,对苹果腐烂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1.2动物源农药
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斑螯素、沙蚕毒素等。
目前,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印度等国已大量施用,国际上己有4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
3.1.3 微生物源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物质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杀虫剂和微生物除草剂。
微生物农药有真菌农药、细菌农药、病毒农药和抗菌素农药。
目前最常用的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前者能防除190多种害虫, 后者能防除200多种害虫。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细菌农药是苏云金杆菌(Bt), 它能防除粮、棉、茶、果等150 多种鳞翅目害虫, 药效比化学农药提高55 %[6]。
多杀菌素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广谱生物杀虫剂,杀虫效果高效、快速,在市场上大受青睐[7]
3.2生物化学农药
按照一般生物机制可分为4 类:化学信息素,激素,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酶制剂[4 ] 。
该农药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也必须符合这类化合物的性能要求。
第一,必须显示出与对耙标生物直接毒杀不同的作用方式(如生长调节,觅偶干扰) ;第二,生物化学农药必须是天然存在的,或者如果它是由人工合成,则在化学结构上必须与天然存在的模式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一样[3]。
3.3生物合成农药
一般指通过微生物发酵工艺,以微生物代谢次生物质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其有效成分实际上是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学物质。
此类农药一般具有药效高、针对性强、无药害、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
目前其主要品种是杀菌剂,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
3.4仿生合成农药
采用人工有机合成方法,产品在有效成分分子结构上仿照了某种生物源物质。
只有不但作用机制相同,而且分子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团、甚至分子结构的
立体构像也相同或相似,才属于仿生合成农药的范畴。
如人工合成的苯甲酸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 、链烯基羧酸酯类拟保幼激素(烯虫酯) 等杀虫剂,都是仿生合成的[3]。
3.5 转基因植物农药
对于转入外源基因的抗虫作物,如转Bt 抗虫棉花、玉米等作物,它们不属于传统的农业防治抗虫育种,也不是生物防治,而相当于利用作物本身生物合成有效成分,与生物合成农药类似。
在作物体内合成Bt 内毒素与作物体外施用Bt 制剂对害虫的作用类似,甚至产生抗药性副作用的情况亦相似。
因此,可以把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按农药对待。
四、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生物农药研发方面
由于科研投入少,基础研究不够深入,科研单位无力或不愿进行高投入的产品作用机理、毒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试验、研究.还因体制问题,研发单位只重视学术水平,与企业的生产脱轨,具备商业化条件的品种不多,真正开发成产业化品种或当家品种的更少[8]
4.2 生物农药生产方面
我国大部分生物农药企业没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机构,只能简单地从事农药制剂的加工、生产和销售[9].
4.3 对生物农药的认识方面
由于生物农药成本高、见效慢,而且农民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因而抑制了农民购买使用的积极性.而且农民还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10].
4.4 生物农药价格高,不好卖,直接影响到生物农药的推广.
5 提出以下解决的思路和措施[4,11]
5.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5.2 加大对生物农药产业化扶持力度
5.3 加强国外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 拓宽投资渠道
5.4 加强生物农药宣传推广力度
5.5 注重人才培养, 加强生物农药产业队伍建设
5.6 健全产品质量法规加快制定我国生物农药的相关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爱军, 袁丛英. 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J]. 河北化工, 2006, 1: 54 ~
56.
[2] 王文静. 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6(6)
[3] 谭衡,刘春来,刘照清,张桂明,刘雪鸿,李坤.中国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现状
及前景[J ] . 湖南农业科学2006 , (3) :77~78 ,79
[4] 李兰松, 魏文珑, 赵秋勇. 生物农药及其发展思路的探讨[J]. 农药科学与管
理. 2007, 28 (6).
[5] 纪明山,谷祖敏,张杨.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
大学学报,2006,37(4):545-550.
[6] 秦雪峰, 孔凡彬. 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6) :
4024, 4057
[7] 庾莉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及促进措施[J].农药研究与
用,2006,11(4):39-40.
[8] 吴林森.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与加大研发力度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
产,2005(3):78-79.
[9] 安红霞,房俊旭,毛秀香. 绿色环保生物农药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J].绿色科
技,2011,(8)
[10] 吴林森. 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与加大研发力度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 2005,
( 3) : 78~79.
[11] 郑冬梅. 试析生物农药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 台湾农业探索, 2005, 3
( 25) :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