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契诃夫三姐妹赏析举隅
从《三姐妹》看契诃夫戏剧的悲喜剧特征

从《三姐妹》看契诃夫戏剧的悲喜剧特征从《三姐妹》看契诃夫戏剧的悲喜剧特征0刘素玲摘要:三姐妹))的喜剧性是非常鲜明的,理由有二:一是剧本表现出的讽刺性,二是审美对象呈现出的某种矛盾和不协调,即人物内在与外在表现的不一致.同时《三姐妹))的悲剧性也尤为突出,最关键的原因是用喜剧的形式承载了深刻的悲剧内容,颠覆了传统悲喜剧的模式,在戏的结尾表现了追寻的徒劳,因而营造了一种复合的审美效果.关键词:喜剧性悲喜剧突转追寻主题徒劳许多批评家在分析契诃夫的剧本《二姐妹》时,都意到其中丰富的悲剧和喜剧的内涵,而这两和最基本而胃要的戏剧素经契诃夫之手巧妙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巨人的震撼力.在《三女兀妹》ll式发表时,契夫在剧名卜面注明为"四幕lJj剧".什么是"J=}二剧"?般认为是"戏剧文学的'种,介于悲剧与喜剧之,兼有悲.喜剧的因素,更接近于日常生活,故义称悲喜剧"….然而契诃夫在很多场合义不承认它是正剧,据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在排练《三姐妹》和《樱桃同》过程巾,契诃夫再提醒他们这两郜戏剧都是"快乐的喜剧,儿乎是通俗喜剧"II.契诃夫明明在《二姐妹》的题日卜写着"网幕止剧",为什么又持浣是"喜剧"?为什么我们读了剧本后,有着和契诃夫不蚓的审美感受?本文就这个题进行讨论.对于契诃夫小说蕴涵的悲剧特,是毋庸置疑的,l卜如彳『的评论者所说:"契诃夫的小说作品蕴涵着悲剧和剧的双重格,我们位这些作品时,起初似乎感到作品巾的人物荒唐可笑,但进'步咀嚼义觉得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可怜,可悲乃至可憎,从而造成平1l很难说清的复合的审美效应."13j随着契诃夫的戏剧越来越受剑人们的关注,他戏剧作品中的悲喜剧特征也得剑人们的普遍认同,些学者指…,"悲与喜的有机结合,成为契诃夫剧中突出的特色"I.笔者认为,《三姐妹》是以牟剧为主调,彳丁机地融入了悲剧素的悲喜剧.为什么作家坚持"喜剧"说?而我们读者和众也认为这部作品的喜剧性是非常鲜明的呢?理由有■.()关喜剧,通常的解释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描绘和揭露丑恶庸俗和落后的社会现象,肯定,上活中美好的事物"I.可以这样说,关喜剧的_小质与特征,占令中外曾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玑了林林总总的学说, 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把喜剧与特定的丑联系起来,"这种丑,不像悲剧那样给人带来悲剧性的激昂慷慨,它给人们的是轻松愉快的嬉笑和幽默,尖锐深刻的嘲弄揭露和讽刺"_6I.纵观整个剧本"作者憎恶这一群只知道用一些不连贯的空谈,谈剑'末来'的理想,以充实'现实'的窀虚生活,而不知道必须即刻工作,用劳功去使生活美丽.作.者对丁这种厌倦的懒惰的灰色的人们的生活,认为是丑恶的可耻的,所以他A无情地加以谴贞"….讽刺是喜剧的生命,在《二姐妹》中,对这群灰色的人无情地解削HI他们怯弱虚的灵魂,作家对他们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更多的是采取讽刺,嘲笑的态度,这就是我认为《三姐妹》其主调是喜剧的原之一..(一)喜剧人物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才能引人发笑呢?喜剧要引人发笑,审美客体应呈现种矛盾和不协调状态,喜剧的创造者应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喜剧作家在切可笑,荒唐,渺小之中"看到和道德以及人的最高尊严楣矛盾的阴暗沉币的方面"I.作家敏锐地捕剑了人物"外在情势与性格内涵不协调的现婉后:先帝可是英明的君主.厉帝:你是说他不行?婉后:不,如果他愿意便雄姿英发.厉帝:可是它不愿意,是吗?还有一处是幽州节度使裴洪争后而被杖毙庭卜,历帝与婉后有这么一段对活:婉后:裴洪因我而死.厉帝:皇后如后悔,朕现在就赦了他.婉后:不赦.厉帝:朕感激你.婉后:不用.厉帝:你也是这样辅佐先帝的吗?婉后:不是.厉帝:为何对朕这般厚爱?婉后:(凑到厉帝耳边,娇媚地说)你给了我先帝没给的.结合这两番对话,我们不难看¨{婉后在情欲得到满足后那神魂颠倒的迷醉之态.哈姆宙特形容他母亲的一句话,好形容此刻的婉后——"她会他依存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股."通过这种情欲的征服,厉帝在与婉后的斗争中,--据了更高的据点.这对情欲的揭示,存莎剧中更为直截了当,莎翁借哈姆雷特之r],赤裸裸地道出了这样的丑恶——"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正是在这强人的千权与小能的情欲掌控之,两位王后轻易地更换"面具",以保她们富贵荣华利骄奢淫逸的生活的继续.两剧巾的千后最终都丢掉了白己的性命,这是悲剧剧情使然,并非二位王后的本意,如果婉后和乔特鲁德矢ll 这死亡的结局来得这么快的i,或许她们会选抒做忠贞不的贞烈妇吧?'(马骏陈雁飞,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象".[9也就是说,人物内在与外在表现的不一致是《三姐妹》最主要的喜剧手法.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部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或是幻想着二三百年后的幸福,或是期待着去工作找到生命的价值,或是想象着有朝一日同到莫斯科,但他们只是空谈空想而没有勇气付诸实现.如,安德烈——三姐妹的哥哥,一心梦想当上莫斯科科人学的教授,三姐妹都以这位哥哥为骄傲并把回莫斯科的愿望寄托在他的身然而,当安德烈当上了地方自治局的秘_15,感到非常满足,不?再读书,不再上进,而且还染了赌博恶爿,把房子都抵押出去,到第四幕的时候,安德烈成了…事无成,没有梦想只有孤独痛苦的人.当看到安德烈忧郁地推着婴儿车走过舞台的时候,想想剧情刚开始时脚环人志的他竟然沦落到这样一个结局,不禁引起台下人的好笑,"此,观众看契诃夫的剧常常处在难忍的状态,那就是既看到人物的悲伤,又对之发出嘲笑,同时又同情作家的严峻态度甚至他的痛楚"l1.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契诃夫的作曲中喜剧色彩是非常鲜明的,不过"事实上,契诃夫的喜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他的喜剧没有一波三折的喜剧冲突,没有巧合误会等常见的喜剧手法,也没有好事终成的大团圆结局,但是却贯穿着鲜明的喜剧意识"l】.不可否认的是,《三姐妹》的悲剧气氛还是非常浓郁的,为什么呢?关键是这部作品用喜剧的形式来承载了深刻的悲剧内容.在这…点上《三姐妹》与"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有异曲阿之妙,贝兜特给这部戏剧的副标题是"两幕悲喜剧",剧本所表现的土题思想和情绪,是属于悲剧范畴的,但贝克特不传统的悲剧形式来完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而是采取一种戏谤的滑稽的喜剧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悲剧内容,在这悲剧带f:了喜剧的面具,观众在笑声中体味人生的无奈与墒.和贝克特所不同的是,契诃夫对他笔的人物是理性的讽刺与批判,他所使用的创作手法仍然是现实主义的.许多批评家在分析易b生的戏剧时,也都意识剑悲喜的成分构成了易b生戏剧的要素,但无论是易b生还是诃夫都不是简单地在一'部戏剧中融进~一些戏剧情节和悲剧情节, 制造一'些有喜有悲的场景,而是发掘生活小身内在的张力并利用悲喜剧这一戏剧形式独特的审美表现,将者有机地融会在…'起.悲喜剧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早存古希腊和占罗马的戏剧中已露端倪.尽管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剐的历史阶段,关丁它的美学特征不的理论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有点是共同的,认为悲喜剧"是'种悲喜成分兼莆的'中'形式,具有包容性和含混性的特点"[1.现代悲喜剧尽管平lI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有很大的不,但悲喜剧的特并没有本质的改变.理查德?达顿指出,悲喜剧从奉质J:讲是…种"仪式戏剧,目的是寻求和主宰我们生存的不可知的力量达成妥协;它的一个最普遍的母题是对未知领域的追寻(精神或肉体方面)"l1.笔者认为在契诃夫的《二姐妹》巾追寻的主题十分突出,他笔_卜的主人公,不管是男是支部怀着炽热的理想,追寻着人生的目标,威尔什宁憧憬着未来生活的幸福,安德烈渴望着当着名学者,三姐妹梦想着回到莫斯科,图森巴赫想象着只有投身j:作生活变得有意义,无论人家的梦想多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同的,那就是对人的价值的终极追寻——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是幸福?正像三姐妹之的姐玛莎所说:"我觉得人生应I,或有信念,或者去寻求个信念,不然他的生活就是守虚的,空虚的……活着,而不明白仙鹤为什么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生下来;不明白为什么天上有星星啊………个人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然,…切就都成了一场空,就都是荒谬的了"…].然而,我们把契诃夫的戏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他对传统戏剧模式的创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戏的结尾往往有种"突转",何谓"突转"?亚里士多德解释为"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l】1.因此,所谓"突转",就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到顺境"的变化与转折.具体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是戏往往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结尾.正像学者孙建对易b生所评论的那样,他认为易b生"改变了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的编排,设计了开放式的结尾,以展示'追寻'的徒劳"l】.审视契诃夫的《三姐妹》及其它剧本,在结尾的处理上,和易b生有相同的特点.剧中的三姐妹奥尔加,伊里娜,玛莎,她们唯'的梦想就是重新回到莫斯科,凶为11年前她们跟随父亲离开了莫斯科,来到了外省的某个城市,莫斯科是她们童年美好时光的见证,也是她们成年后魂牵梦饶的圣地,她们空谈回到莫斯科的美好,却没有付诸行动,她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直到幕落,梦想没有实现,"奇迹"没有发生,"喜剧的突转"没有降临.作家对传统的结尾的颠覆,反映了作家对2O世纪初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哲理性思考,追求的徒劳感是现代人面临的荒诞的生存处境,这表明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表现形式f契诃夫的戏剧部有了现代性意识.从审美的角度看《三姐妹》,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喜剧,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它是以喜剧为主调,H时义糅进悲剧素,在他的戏剧,悲与喜,滑稽与崇高,愤怒与厌恶,憎恨与同情多层次地冲突并交织着,形成一'种复合的审美效应.注释:[1][5]孙家富张光明.文学词典[S].湖北人K出版社,第44, 43贞.[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安?巴?契诃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M].上海译文}I{版社,第456页.[3]吕汉东.契诃夫短篇小说散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3, (6):11O.[4][9][1O]马晓屿家骏.俄文学史略[M].中闽社会科学IIJ版社,第147页.[6]于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版社,1981年,第61页.[7]焦菊隐.契诃夫戏剧集?译后[M].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19页.[8]辛末l曼.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巾卷)[M]一海译文Ⅲ版社,1979.[11]苏晖.粤剧意识:喜剧性的核心[J].外文学研究, 2005.(5):156.[12][13][16]孙建.易卜生戏剧巾的悲喜剧特点.王宁孙建. 易b生与中国[M].天津人民…版社,第71.72.76页.[14]焦射隐.契诃夫戏剧集[M].h海译文Ⅲ版,第283页.[15]里十多德.诗学(第11章)[M].转引自《文艺理论论从》,1958,(2).(刘素玲,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及语言分析

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及语言分析——以话剧《三姐妹》为例契诃夫是俄国伟大的戏剧家与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俄国十九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对俄国现状与社会的反映。
《三姐妹》这部戏中,契诃夫着重讲述了莫斯科梦中的三兄弟姐妹,人物生动形象,描写重点是描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者集中着墨了几位年轻人的生活百态,将芸芸众生精彩地描绘了出来。
一、契科夫及故事简介俄国作家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于1901年创作了四幕话剧《三姐妹》,讲述的是一个帝国军官家庭中三个女儿和她们哥哥的故事。
在剧中,三姐妹一直渴望回到莫斯科,在那里长大。
莫斯科是一个精神家园,体现了人物的向往。
然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变化,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现实似乎更好,但面对困难,三姐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契科夫的生活情节剧的创作并不多,如果算上他19岁时的作品“无父”,那么他的一生共创作了7幕剧。
“三姐妹”是契诃夫和他的爱的演员承担创造。
故事情节的最大特点是玛莎,玛莎原型的传奇人物是他的熊。
契科夫曾说,“关于三姐妹,他是唯一诚实的多么糟糕和无聊的人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他想让人们明白这一点,一旦人们同意这一点,他们就试图创造另一种生活。
虽然这种生活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会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这是契科夫的指导思想的三个姐妹玩。
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契科夫940排练“三姐妹”,作为“三姐妹”为主题的节目中,他把“种子”(主题)归结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之后,俄罗斯学术界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一个主题是致敬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戈多,将等待明天的“明天”,也是三姐妹期待着明天去莫斯科。
永恒的明天决定等待永恒。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 契诃夫与《三姐妹》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三十五篇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三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契诃夫写过许多有影响的小说,故事性并不强,但都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C、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B、比利时的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是一对同胞兄弟,他们一起收集并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集》,丰富了世界儿童文学宝库,“格林兄弟”之名也垂诸久远。
C、法国以写小说《基督山伯爵》等出名的大仲马和以写戏剧《茶花女》而著称的小仲马是一对父子,他们都对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和现代戏剧的创始有过重大影响。
D、《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和《艾格妮丝·格雷》的作者安妮都姓勃朗,而且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妹。
“一门三姐妹”都是知名作家,这在英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少有的。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意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
B、这部影片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摇滚音乐风靡全国,让人们再一次激情澎湃,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C、柳永自从步入词坛以后,整个文学界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新的格律和更丰厚的创作内容,词坛有了第一位专业词人。
D、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学术研究人才的高考。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雷真民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无论是西方源自古希腊的戏剧,还是东方的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剧始终是最接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作者,演员与观众共同组成的表演场面,她更需要众人的合作。
相信我们都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对一些戏剧形式或具体曲目有所了解,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接触一些在戏剧艺术长河中震烁古今的大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并通过它们对戏剧发生兴趣,从而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悲剧和喜剧的艺术特征2、理解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3、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4、简单了解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知识汇总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
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杀父娶母的罪魁祸首。
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
也使俄狄浦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代表作:《美狄亚》。
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
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古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2019契诃夫与《三姐妹》知识讲解精品教育.doc.doc

契诃夫与《三姐妹》学习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到莫斯科去。
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
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2019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契诃夫戏剧剧评

契诃夫戏剧剧评
契诃夫(Anton Chekhov)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
他的戏剧作品以真实的人物描写和深入的情感分析而著称,被誉为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以下是对几部契诃夫戏剧的剧评。
1.《三姐妹》(Three Sisters):这部戏剧以三个姐妹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对过去幸福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追求。
契诃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寻。
这部戏剧充满了悲剧色彩,展示了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无力感。
2.《海鸥》(The Seagull):这是契诃夫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认为是现代戏剧的里程碑之作。
它以艺术家、演员和作家等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背景,探讨了爱、艺术和生活的主题。
契诃夫在戏剧中运用了一种称为"剧中剧"的形式,剖析了人类的傲慢和对爱情的渴望。
3.《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这是契诃夫最后一部完成的戏剧作品,也是他最具讽刺意味的一部作品。
这部戏剧描述了一个地主家族失去财富并面临被收回土地的命运。
契诃夫通过对人物对樱桃园的情感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的描写,奇妙地将悲剧与喜剧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怀念。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通过对人性的细腻触摸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他的杰出才华和对人类生活的独特洞察力。
他的
剧作不仅在俄罗斯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全球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及语言分析——以话剧《三姐妹》为例

二 、契 科 夫 戏 剧 中 的 人物 刻 画 与语 言 特征 分 析
完 这 段 台 词 后 ,不 得 不 重 新 审 视 自己 的生 活 ,并 最 终 认 同这
( 一 )人 物 形 象 的 塑造 。契 科 夫 的戏 剧 人 物 ,其 实 都 是 样 的 理 论 。 使 得 安 德 烈 这 个 人 物 形 象 ,鲜 明地 刻 画 在 观 众 心 我 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人 物 缩 影 ,我 们 每 天 过 着 普 通 的 生 活 ,在 中 。他 是 一 个 爱 慕 娜 塔 莎 的男 人 ,却 明 白世 间 的道 理 ,昏庸 契 科 夫 眼 中 ,这 些 就 成 为 了有 趣 的故 事 。但 是 具 体 将 这 些人 却 明 悉 世 间 的一 切 ,只 怪 自己不 能 自拔 ,这 种 现 实 与 矛 盾 的
俄 国作 家 安 东 尼 ・巴甫 洛 维 奇 ・ 契诃 夫于 1 9 0 1年 创 作 她 已然 是 有 权 有 势 ,完 全可 以 去 教育 三姐 妹 ,所 以 ,她 会 对 “ 亲爱 的 ,这 条 腰带 你束 着 完 全 不 相 称 … … 这 样 了 四幕话剧 《 姐妹 》,讲述 的是一个帝 国军官家庭 中三个 伊 丽 娜 说 : 不 美 观 … …你 最 好 换 一 条 浅 色 的 。” 这 些 话 的 言 下 之 意 ,就 女 儿 和 她 们 哥 哥 的故 事 。剧 中 ,三 姐 妹 一 直 渴 望 回到 从 小 长 大 的莫 斯 科 去 ,莫 斯 科 在 这 里 体 现 的是 一 种 精 神 家 园 ,体 现 是 让 伊 丽 娜 换 一 条 浅 色 的绿 腰 带 , 以此 对 这 个 家 庭 里 的成 员 的是 剧 中人 物 向往 之 地 。然 而 事 与愿 违 ,生 活在 不 知 不觉 发 进 行 报 复 。这 条 绿 腰 带 曾经 是 第 一 幕 戏 里 娜 塔 莎 被 人 轻 视 的 标 志 ,到 了第 四幕 ,就 成 为 她 反 击 的武 器 , 同 时也 是 她 占领 生 着 变 化 ,在 现 实 与理 想 的 冲 突 之 间 ,似乎 现 实 更 胜 一 筹 , 但 是 面 对重 重考 验 , 姐 妹 从 来都 没有 忘 记 自己 内 心 对 美 好 三 姐 妹 家 庭 的胜 利 旗 帜 。 ( 二 )人 物 的语 言特 征 。在 具 体 的剧 本 创 作 中 ,台词 是 生 活 的 渴望 。 契 科 夫 一 生 所 创 作 的 多 幕 话 剧 并 不 多 ,如 果 算 上 他 1 9 决 定 戏 剧 艺 术 的重 要 因 素 。戏 剧 和一 般 的 文学 作 品 不 同 ,它 岁时的作 品 《 没 有 父 亲 的 人 》 ,那 么 他 这 一 生 一 共 创 作 了 7 不 能 单 纯 地 向读 者 平 铺 直叙 ,需 要 通 过演 员 的 肢体 动作 、语 部多幕剧。这部 《 三 姐 妹 》正 是 契 科 夫 与 演 员 克 尼 碧 尔 热 恋 言来 表达 ,所 以 台词 是 戏剧 中 演 员 可 以 利 用 的 重 要 因 素 。 剧 时 创 作 的 。 其 中剧 情 起 伏 最 大 的 人 物 是 玛 莎 ,传 说 这 个 玛 莎 本 台词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殊 性 ,也 是 在 文 学 创 作 中 很 难 掌 握 的 一
《悲剧与欲望的冲突:《三姐妹》中的家庭关系解读》

悲剧与欲望的冲突:《三姐妹》中的家庭关系解读引言《三姐妹》是一部经典的俄国戏剧作品,由安东·契诃夫创作。
该剧以一个富有的军人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三位姐妹对现实生活和梦想之间追求的冲突,折射出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欲望。
家庭关系与角色分析1.父亲-普罗索罗夫:•父亲是家庭中权力最大的存在,他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具有重要影响。
•他是一个在外工作忙碌但缺乏家庭温暖关怀的人物。
•他对于女儿们额外期望和压力,使得三姐妹面临内心挣扎和选择。
2.大姐-奥尔加:•奥尔加理性、沉稳,在生活中扮演着家中支柱角色。
•她对自己所在位置感到困惑,希望逃离平凡而沉闷的生活。
•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使得她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
3.二姐-玛莎:•玛莎是一个活泼开朗、性格张扬的女孩,但内心却充满不安和对爱情的无耐等待。
•她渴望浪漫和激情的爱情,然而却又陷入了自己刻意制造的困境中。
•悲剧与欲望在玛莎身上发生冲突,使其遭受痛苦和失落。
4.三妹-伊琳娜:•伊琳娜是一个年轻且有天赋的女子,梦想着摆脱家庭束缚,寻求真正的幸福。
•她试图通过追求自己对于艺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现内心欲望。
•然而现实的压力让她感到无奈和困顿。
家庭关系背后映射的社会问题1.社会阶级与家庭期望:《三姐妹》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阶级分化所带来的家庭压力和期望。
2.家庭的束缚与个人自由:父权制度和传统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对个体追求幸福造成限制。
3.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姐妹们对于爱情、事业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与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
悲剧主题与结局解读1.《三姐妹》是一部悲剧,通过展示家庭欲望和现实的冲突,将人类存在中普遍存在的苦难和痛苦展示出来。
2.剧中角色们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束缚,最终深陷悲伤和虚无之中。
3.结局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却让读者反思人类生命中永恒而真挚的问题。
结论《三姐妹》通过展示家庭关系中悲剧性质的冲突,揭示了社会环境、个人欲望以及对幸福追求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三姐妹》赏析举隅
一、关于《三姐妹》的主题
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
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
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
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
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
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还有写成于1904年的《樱桃园》)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
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二、关于“散文化戏剧”
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
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
写得像部小说。
”
契诃夫在世时,俄国不少作家,戏剧家(包括托尔斯泰)不承认契诃夫的戏剧家地位,就是因为不承认他的“散文化戏剧”的存在价值。
而当时的少数先知先觉者激赏契诃夫戏剧,也恰恰是因为看清了这种“散文化戏剧”的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新意义。
在俄罗斯,契诃夫戏剧的知音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两位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
在中国,契诃夫戏剧的最早的知音是戏剧家曹禺、戏剧导演焦菊隐和文艺理论家王元化。
曹禺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
”指出“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
”曹禺所说的“这出伟大的戏”就是指《三姐妹》。
王元化1997年写的《莎剧解读·序》里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他接触到契诃夫戏剧时所受到的感动。
他说:“无论是契诃夫的剧本或者别林斯基的自然派理论,都使我对于表现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散
文性戏剧’,将它与‘传奇性戏剧’相区别。
不用说,在这样的对比下,我的偏爱很自然地会倾向契诃夫。
”
在《三姐妹》中,的确如曹禺所说,“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这是因为,在《三姐妹》里既没有一个贯串性的戏剧事件,也没有一个发生在人物与人物间的持久的戏剧性冲突。
契诃夫说他“违背所有戏剧法规”。
他的对于传统“戏剧法规”的重大冒犯,恰恰是在他对“戏剧冲突”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上。
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经典性定义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
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
”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与性格的冲突,解释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
但也有人持所谓“意志冲突”说。
但无论是“性格冲突”还是“意志冲突”,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
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
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
然而,契诃夫戏剧的这一创新特征,迟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被充分地意识到,这是因为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冲突也是以“人与环境的冲突”为基本内容,从而也更巩固了契诃夫作为20世纪现代戏剧开拓者的历史地位。
三、关于戏剧情调
在《三姐妹》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
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三姐妹欢聚在一起,伊林娜过命名日,还有不少军官来助兴,三姐妹心中点燃了“回到莫斯科去”的希望,爱情也在滋长。
第三幕结尾是秋风扫落叶的日子,城防军要开拔,爱情落空了,“回莫斯科去”的希望也落空了。
三姐妹依偎在一起,一边听着快乐的军乐声,且送那些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可爱的军人,一边说着那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台词,好像已经不可分割地融合在秋天的忧郁中了。
从聚到散,从春到秋,随之变化着的是剧中人物的情绪,积累着的是悲喜交加的诗意情调。
图森巴赫要去决斗,要去赴死,他来与伊林娜告别,实际上是诀别,但就在这个时刻他发出了最动人的感慨与感悟:“多么美丽的树啊,实际上,在它们身旁的生活也应该是何等美丽啊!……瞧这棵树已经死了,可它还是像其他树一样随风摇摆。
我觉得即使我死了,我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加入到生活里去的。
”
维尔希宁来与玛莎告别,这可能也是诀别,但在这个黯然消魂的时刻,他照样要这样高谈阔论:“生活真是沉重啊,我们中间的多数人看它暗无天日,但应该意识到,它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明亮。
”
此刻的三姐妹的处境是最最可悲的了,因为不仅心爱的军官已经离开了她们,而且凶悍的嫂嫂还要把她们“扫地出门”。
而就在这个似乎是悲剧性的顶点时刻,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三姐妹却像是女声小合唱似的唱出了乐观主义的生活之歌:
玛莎啊,你们听听这军乐!他们正在离开我们,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永远都不回来了,只留下我们独自开始新的生活。
应该活着,我们应该活着啊……
伊林娜(把头靠在奥尔加胸前)将来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明白,所有这些痛苦都是为
了什么,也就不再神秘,但是现在应该活着……应该工作,只是工作!……
奥尔加(拥抱两个妹妹)军乐奏得多么欢快,多有朝气啊,让人真想活下去!……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这种悲喜交集的戏剧情调是富于感染力的。
她们优雅地忍受着苦痛,对自己的不幸保持着一种让人感到既甜美又苦涩的审美距离。
她们不再拒绝今天的磨难,她们更不放弃对于明天的希望,而我们读者与观众,在与她们一起流泪和感奋的时候,在精神上似乎也与她们一起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