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摘要】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理性比较。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价值观念、方法论和实践运用上的差异。

在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势,并深入剖析了互补性与冲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价值观念、方法论、实践运用、比较、优劣势、互补性、冲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于19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是一种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不同的派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存在,以及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利益的调节,认为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经济理论的差异和优劣势所在,有助于指导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于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种经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经济学视野,提高我们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理性选择和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效率,认为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效应等。

西方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选择,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解释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则主要采用了数理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验证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追求科学性和预测能力。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经济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个人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基础,主张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
法 国经 济 学 家孔 迪 亚 克 ( C o n d i l l c , E . B . ) 在1 7 7 6 年 的
《 商 业 和 政府 》 中最早 提 出 了效 用 价值 论 ,认 为效 用 是 价 值 的源 泉 ,而效 用 是 消 费者 因为 商 品消 费 所 得 的满 足 感 而
劳动时间是有差别 的 ,所以计量商 品价值量只能使用社会
必 要 劳动 时间 。从 微 观 上 看 ,社 会 必 要 劳 动 时 间指 生 产一 个 商 品 的 时间 ,从 宏 观 上 看 ,社 会 必 要 劳 动 时 间指 生 产这 种 商 品 的总 量 时所 需 要 的时 间 。 同时 这 个价 值 量 不 是 一成 不变的, “ 商 品 的价 值 量 与 体现 在 商 品 中 的劳 动 的量成 正
比 ,与这 一劳 动 的生产 力成 反 比 。”
如何形成价值等根本性问题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劳 动价 值 论 是 以 商 品 货 币 开 篇 的 ,通 过 对 商 品 和 生产 商 品 的 劳动 的性 质 和 形式 的分 析 ,提 出 了 商 品二 因 素 和 劳 动 二重 性 学 说 ,使 得 劳动 价 值 论 建 立 在科 学 基 础 之 上 。 马 克 思指 出 : “ 商 品 首先 是 一 个 外 界 的 现象 ,一 个 靠 自己 的
系 。劳动的 自然 尺度是 劳动时间 。生产 同一 商品 的个 别
马克思把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内在于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如何发展的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什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叶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发生了边际革命这标志着西方庸俗经济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在当今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出发,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创立的,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内在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核心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剧,进而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生产不断集中和垄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众多流派。

西方经济学通常以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评价。

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经济,坚定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指导思想尤为重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吸收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对我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地位,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真理,是经济规律的体现。

它是无产阶级全部理论的来源,是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结合。

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工农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

这种意识形态的改变将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意识形式改变了,社会制度迟早也会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它的价值规律和生产力动力和形式的原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基础之上,与后来我国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关系来看,虽然它们在所处的时期、历史使命有很大差异,但在阶级性、科学性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上也是一致的,它从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对《资本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原理的深化和运用。

以胡锦涛为中央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也都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思想根据。

可见,无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我们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而且要通过学习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承认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作为“理性人”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工作心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最新)

工作心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最新)

工作心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最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来,都多次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由于我本人的专业是经济学,下面,我重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和大卫·李嘉图。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也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的,后来发展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不同的流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威廉·配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即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并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而不是追求的使用价值,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要素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的管理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进而得出4个要素也要共同分享价值的观点,即土地获得地租,资本获得利息、劳动获得工资、企业家获得利润,为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资本家、企业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
作者:孙多友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0期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明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格理论边际效用论价格制度
一、马克思的价值学说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它实现商品的价值量。

对于价值构成,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的部分(M)。

商品的价值(W)=C+V+M。

对于价值规律,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既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又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

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以现实价格波动为中心。

在简单商品生产情况下,价格是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直接围绕转形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转形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参与分配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不创造价值,但资本仍然参与价格的形成。

所费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K),又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P)。

这样,就转化为生产价格=K+P。

其次价值由于商业资本的参与转化为完全的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是有一部分产业资本形成的。

商业资本不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但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因而也属于职能资本,从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商品的价格就由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加商业利润加纯粹流通费用构成,这就完成形态的生产价格转变。

最后价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参与再转化为垄断价格。

土地由于所有权的存在使它具有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的地租。

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最终形成垄断价格。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1)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该理论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有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

以后以杰文斯和瓦尔拉为代表的数理经济学派与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大都是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

(2)均衡价值论。

均衡价值论又称均衡价格论,它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相交之点。

供给价格受生产费用决定,需求价格受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

均衡价格论是当代西方价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中主要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为代表,一直到后来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的一般均衡价格论,还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动态均衡价格。

(3)“创新”价值论。

这种观点通过引入新产品、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

自动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创新”价值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

这种理论是由美籍奥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

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等书中宣称边际效用价值论要优胜于劳动价值论,而他的“创新”价值论则最为科学。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价值问题都作了详细的研究。

在某些方面,二者也具有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看,二者的区别是极为深刻的。

(1)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决定。

马克思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的分析,抽象出价值并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区分开来。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体现生产者的一种神会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把交换价值、价值同价格融为一体。

如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的均衡价格论,取消了价值作为商品本质特征的地位,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归纳为价值决定,并采取价格决定价格循环论证的方法,把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归结为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供求关系。

另外西方经济学家特别强调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知识可以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2)关于商品价格的形成。

在价格形成上,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从个别商品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两个方面分析其决定和变化的,二者都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个别商品的价格,而纸币发行过多则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现通货膨胀。

但西方经济学更进一步地对需求和供给对于价格变动的伸缩性(弹性)作了更为具体的量的分析,提出了计算弹性大小的公式,进而分析了决定一种商品弹性大小的因素。

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上,马克思坚持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把商品的边际效用或商品的生产费用作为价格基础,进而又以供求的均衡价格作为决定价格的基础。

(2)在对待供求均衡的经济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供求均衡只具有分析方法上的理论意义,对于分析商品价值决定则毫无实际经济意义,而且从长期的平均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供求均衡作为决定商品价值(他们称为均衡价格)的基本条件,供求不均衡则被视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

(3)在决定供求变化的因素上,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收入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和商品的价值变化对于供求的调节作用;而当代西方经济学是从供求的变化和生产费用的变化来说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

四、结论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尽管不排斥供求对价值、价格的作用,但是没有过多的去研究供给和需求是如何参与价值、价格的决定;而西方经济学着重研究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理论,研究供给、需求价格机制的作用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价格与供求关系,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翻译),中央党史出版社.
[2]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与方法论》.
作者简介:孙多友,1975年10月出生,安徽寿县人,现就读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