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适应阶段

合集下载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各国语言和人文背景的差异,造成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其心理症状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Oberg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留学生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环境不同的国家,对异国风情产生短暂新鲜感后,由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加上性格、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并产生各种心理波动。

1.孤独无助。

由于缺乏亲友的倾听和理解,留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时,会产生一些孤独情绪。

大部分学生能努力融入班级和社会,克服孤独情绪,而小部分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己,导致恶性循环患上心理疾病。

2.焦虑担心。

当留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与当地人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他们已形成的价值观中又得不到解释时,会产生焦虑、担心、急躁情绪,语言障碍更会加深这种情绪。

3.精神紧张。

如果学生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再加上学习压力,就可能导致精神紧张、学习效率低下,他们甚至觉得文化差异无法跨越,最终失去信心放弃学业。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留学生是个多元群体,他们适应异国文化环境的努力程度、心态表现都各不相同。

文化休克期的表现大致有以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朱苏静(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江苏苏州215021)摘要:留学生因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会遇到“文化休克”,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

通过加强语言培训,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跨文化交际研究:互动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研究:互动与适应

IN FOCUS特别策划跨文化交际研究:互动与适应能生活在这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我感到无比幸运。

我在美国堪萨斯的一个小镇长大,从未想到过有朝一日能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世界各国频繁密切的跨文化互动。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和日本得到发展,以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当时我正在厦门大学学习汉语。

1993年我从堪萨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便举家迁至上海,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至今。

当时,中国派出很多高端人才远赴国外学习。

这些人才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适应当地的文化却困难重重。

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我工作的部门鼓励我开设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而后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逐渐发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学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的丰富研究基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Edward T. Hall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但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重要研究。

早在19世纪,德国学者Herder和Bastian就提出了跨文化比较的概念,虽然还较为笼统。

在英国,人类学家Edmond Tyler界定和探索了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Franz Boas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力图从内在视角理解文化。

他的学生Margaret Mead、Florence Kluckhohn和Ruth Benedict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不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比较。

20世纪40年代,Murdock 在耶鲁大学开展了跨文化调查和人际关系区域档案项目,Kluckhohn在哈佛大学也开展了文化比较项目。

所有这些有影响力的研究都为当今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20世纪70年代,以文化与语言交际、大众传播、社会心理、跨文化教育、培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相关学会和期刊纷纷出现,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相关学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飞速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跨文化交际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深,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与合作。

这使得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体和团队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同时,它也可以提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

首先,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个拥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减少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通过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个体能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合作伙伴关系。

这对于促进合作、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至关重要。

其次,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组织需要跨国合作和管理。

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理解并尊重当地的商业习惯和规则,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使得个体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职业发展。

此外,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团队合作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跨国公司中,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和视角。

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巧妙地融合这些多样性,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将成为一个更加有创造力和高效的团队。

而这种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将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然而,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个体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跨文化敏感度。

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指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和理解。

除此之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开放心态也是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基础。

只有愿意去接触、学习和适应不同文化的个体才能够真正地在跨文化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两种:(1)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问题也成为影响交际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礼仪、信仰、价值观等方面。

下面列举一些文化适应问题。

1.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很大,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例如,中文和西班牙语都有四个声调,而英语则没有声调,因此英语母语者较难理解多音节语言的发音。

2. 礼仪礼仪表现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不同文化的礼仪差异很大。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礼仪方面的误解容易引发文化冲突。

例如,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用右手吃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没有这个习惯,甚至有人习惯用左手吃饭。

如果印度人在西方吃饭时要求使用右手,会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感。

3. 信仰不同文化的信仰也有异同,比如,印度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不可食用,但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牛肉被广泛食用。

如果一个印度教徒在中国或西方吃到牛肉,会感到不适和无法接受。

4.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家庭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化价值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感。

第二节:解决方法1. 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目标国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的背景、习俗、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礼仪等,了解国情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例如,了解一个国家的名胜古迹、历史和文化英雄等能够加强对该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消除文化误解。

2. 尊重他人文化尊重他人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原则。

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

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文化行为,不应轻易评价,而是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

跨文化交际适应阶段

跨文化交际适应阶段

Adapt(适应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 环境的生活。
An attitude of appreciation: develop a mor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lture and values it (more creative, expressive and able to take initiative and responsibility)更多的个人了解的新的文
Crisis(危机期)
• The crisis period or the hostility or [hɑˈst lɪti] ɪ frustration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confusion and disintegration
as we ɡreʃən] [dɪsˈ ɪntɪˈconfront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lief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危机时期或敌意或挫折阶段的特点是常见 的混淆和解体在我们面对价值观、 信仰、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 危 机 期 )
Typical problems: newcomers often [ˈ nuˈk ʌmɚ, ˈ nju-] misread or misinterpret the behavior and speech of the local people because they interpret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home culture grammar. Solution: retreat to an enclave(飞地) (special communities(集体) made up of people from the home culture) Danger: interfere with or delay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李勇(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辽宁营口 115000)摘要:对于一个要经历跨文化方式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之中短期访问或长期居住的人来说,文化休克是一种必然要经历的状态。

要想达到最终的文化适应的目的,我们就要了解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式。

本文对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得出了有利于达到文化适应目的的多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际的交往空间跨越了国籍或文化的限制。

“地球村”的理念正在一步步的成为现实。

随着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增加,那些特定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交往方式等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科学研究也日趋增多。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与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一、文化休克的含义1958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首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从自已长期生存的文化中来到另一种全新的差异文化一门中时,都会有一定时期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上波动现象,这种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性,就是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文化的差异是产生文化休克的最主要原因。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会形成不同的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习俗,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

陆地面积广阔的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会形成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是以个人服务于集体为主导的。

关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

关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

关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赴海外留学,以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身处异国他乡,面临着全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体系,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他们在留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留学生在初到异国时,往往会经历一个“文化冲击”的阶段。

这一阶段中,他们会对新环境中的文化差异感到惊讶、困惑甚至不适。

比如,在饮食方面,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

中国学生可能习惯了丰富多样的中餐,而在西方国家,面包、奶酪、沙拉等可能是常见的食物。

在社交礼仪上,各国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国家的人们在交流时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可能会更委婉含蓄。

此外,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也会给留学生带来挑战。

在国外,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作业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与国内的教育方式可能有很大不同。

文化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留学生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是蜜月期,刚到新环境,一切都显得新鲜有趣。

接着是危机期,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凸显,留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

然后是恢复期,他们开始逐渐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最后是适应期,留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在新的文化中生活和学习。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有助于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进行,更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然而,仅仅掌握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

比如,在英语中,“How are you?” 这句话通常只是一种礼貌性的问候,并不一定需要详细回答。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可能会造成交流上的误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留学生来说也十分关键。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以及能够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月或初始的幸福感阶段的特点是通 过新的文化的魅力和所有新的东西, 我们会遇到在东道国文化的兴奋。
Honeymoon(蜜月期)
• curiosity, fascination and excitement • viewing the new environment from our own cultural perspective • neglecting differences and [nɪˈ ɡlɛkt] reinforcing similarities
Crisis(危机期)
• The crisis period or the hostility or [hɑˈst lɪti] ɪ frustration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confusion and disintegration
as we ɡreʃən] [dɪsˈ ɪntɪˈconfront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lief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Adapt(适应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 环境的生活。
An attitude of appreciation: develop a mor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lture and values it (more creative, expressive and able to take initiative and responsibility)更多的个人了解的新的文
危机时期或敌意或挫折阶段的特点是常见 的混淆和解体在我们面对价值观、 信仰、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 危 机 期 )
Typical problems: newcomers often [ˈ nuˈk ʌmɚ, ˈ nju-] misread or misinterpret the behavior and speech of the local people because they interpret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home culture grammar. Solution: retreat to an enclave(飞地) (special communities(集体) made up of people from the home culture) Danger: interfere with or delay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Recovery(恢复期)
Gaining intercultural skills, the sojourner has more positive feeling about the new culture • sojourner[ˈ sɔdʒə:nə] n. Temporary(暂时的) resident(居住), one who lives in a particular place for a relatively(相对) brief period of time
Honeymoon(蜜月期)
The honeymoon or initial(初期的) [ɪˈn ɪʃəl] euphoria(幸福感) stage is [juˈf riə, -ˈfor ] ɔ characterized by fascination with the new culture and by the excitement about all the new things we encounter(遭遇) in the host culture.
[ˈ riɪnˈf rs, -ˈ ɔ fors]
忽略差异和加固的相似之处
Crisis(危机期)
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 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中的生活挑战, 这时人们就开始进入了危险期。有一 些原本觉得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 慢让人生厌,这一阶段,人们开始体 验所谓的“文化冲击”,人们普遍感 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 产生反感,同时也会觉得自己遭受排 挤。
化和价值观它 (更多创意、 富有表现力和能够采取主动行动和责任)
Go native: get rid of one’s home culture identity ( a rejection of the self)摆脱一个人的家文化身份,入乡随俗。
6.New cultural
experiences
新的文化体验
4 effectiveness Time in the new culture
3 frustrated
When you in a new culture
Honeymoon(蜜月期)
蜜月期是指在旅途中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 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中, 最初他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陌生环境带来 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会战胜这种忧虑,处于这 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新的东西,对眼前 的任何一切都大为惊叹。
Stages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秦凯妮 胡媚媚
•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艰难的克服文化休克 的过程,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一般会经历 蜜月阶段、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可以分为长 期跨文化适应和短期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的几个阶段
5 appreciate 欣赏 1 excited 2 confused
干扰或延迟对新文化的适应。
Crisis
Recovery(恢复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一些新的 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事物和人的 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 性方面都认识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并 且可以去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 化。
Recoபைடு நூலகம்ery(恢复期)
Adjustment period or the recovery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sojourners also begin to appreciate and respect the new culture and to develop sensitivity toward cultural differences. 调整期或恢复阶段的特点是由寄居者也开 始欣赏和尊重的新文化,并制定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