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

中心发言人:吕洪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关于生字新词: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

锐不可当:当真不含:业已:

绥靖阌聿星宿鄂豫古宛县潢川濂隅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五、布置课堂练习:{基训2}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二、研读课文:

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讨论: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词在程度上的差别,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

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三、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渡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新闻两则》随堂练习来源初二版2013年第33期设计/丁伟延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溃退(kuì)B.要塞(sài) 管辖(xiá)锐不可当(dānɡ)C.阻遏(jié) 督战(dū)杜聿明(yù)D.绥靖(suǐ) 逃窜(cuàn)二十八宿(sù)2.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 和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A.歼灭恢复建立扩大B.歼灭建立恢复扩大C.扩大恢复建立歼灭 D.扩大建立恢复歼灭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4.填空。(1)新闻结构有五个部分,即、、、、。其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2)新闻具有性、性、性等特点。5.根据提示对下面语句进行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建立的根据地比喻成“ ”,将扩大了根据地比喻成“ ”,将根据地巩固了比喻成“ ”,将赢得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比喻成“ ”,形象地说明了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的状况。【第33期第2版《〈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B 2.A 3.C 4.(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主体导语(2)真实时效简明5.树木、森林生了根枝叶茂盛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自读目标】 1、知识目标: 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2、理解目标: 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其中_______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___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___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____军、____军、____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_____。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⑴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⑵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⑶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以某一则为例。) ⑷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 【课后练习题】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代卫凤审核:潘鑫组员:张合娅潘鑫徐刚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新闻两则》教案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 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 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 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 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 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 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 同步练习1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当()真锐不可当()荻()港纤()维芜()湖要塞() 殷()督()战无锡()阻塞()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前者为详,后者为略。这两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比较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我们可以发现,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的事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阅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再作细致阅读。不感兴趣的新闻,会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同样,跟作文拟标题也要考虑这一点。标题可以有三个结构:引题、正题、副题。不一定每则新闻都有这三个题目,但正题是必不可少的。 2、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这就是新闻的导语。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也就是读一读这则新闻的导语。 3、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们读报纸的时候,读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4、请同学们齐读主体部分。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引导: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____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____(省、市、区、县)、豫____(省、市、区、县)、陕南区、桐柏区、____(省、市、区、县)、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____(省、市、区、县)、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师生共用导学案 执笔: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新闻两则》教案

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3]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第一课《新闻两则》习题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 (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绥靖区()歼灭()锐不可当()击溃() 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 所记的对象: 所写军队的数量: 所叙的地点: 最有气势的两个词: 主要特点: “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 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 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 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 二、阅读理解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 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9.画线部分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 10.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 11.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12.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敬请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品味文章,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因为学生初次见识这种体裁,而新闻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新闻,把握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而且气势非凡,就连一则简短的消息也写得豪情万丈,雄浑有力。但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这些,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初中阶段学习,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教法与学法: (过渡)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活起来,本课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将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听录音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模仿播音感受文章气势。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的内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文体,加上历史知识缺乏,我将适时对文体知识、历史背景资料进行精讲。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予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自主学习能有的放矢。 学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通过读、品、议、悟、辩、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