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语言是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和“真”享誉文坛。
叶圣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名篇,作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总结起来,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有以下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情韵美朱自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沉稳执著的学者。
他的散文选材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景物等现实题材方面。
在这些平常而平凡的题材上,朱自清以一种清淡朴实的文字来表现他的至情至爱的内心情绪和内在情感。
二、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美,除了其语言情韵优美外,还具有形象性、绘画创造力,显示出立体的诗、立体的美感,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成为有形的画、无形的诗,形成诗美和画美。
在《荷塘月色》中,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写荷塘以月色为背景,使荷塘拥有了朦胧的情韵;写月色以荷塘为底衬,使月色流泻着和谐的旋律。
这样,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美妙而迷人。
三、语言的音乐美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的节奏旋律。
1.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比拟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3.比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松松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 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五、结论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们曾于1923年同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文章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但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一、背景介绍朱自清和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两人都热爱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一同游览了南京秦淮河,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为了纪念这次美好的经历,他们决定以同题作文,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在文章中,两位散文家通过对河上桨声、灯影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宁静。
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虽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上相似,但他们在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优美、抒情;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议论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1.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抒情散文”的代表。
2.俞平伯:俞平伯的散文风格则更为朴素,注重思想内容和哲理性的表达。
他的作品以议论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在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融入议论。
五、结论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充满诗意;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绥阳县金承中学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美文。
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语言的这些特征为其散文的标志性特征。
语言美也为后世人们所学习的榜样。
本文将主要以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为例,浅析他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朴素自然的语言美、修辞的多样美、语言的绘画美、语言的诗意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一朴素自然的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清新的感觉。
他的语言中或许有警句,或许有妙语,或许有精彩的比喻。
但都掩藏不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种朴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的隔阂。
如《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着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段文字平易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就是身边的人与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活中的牛毛、花针、细丝这极具生活化的朴素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春雨是何种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加上树叶儿、屋顶、小草、小路边、石桥上、撑伞的人,地里的农民披蓑戴笠,整个春雨下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些语言极具生活化,朴素而感人。
除此以外,语言的朴素自然还体现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
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提倡“谈话风”,像“寻常谈话一般,读来亲切有味。
”他强调:“现在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语文读拾·今天的诗》)。
”如果爱用骈句,有时会使文字失去自然的风味就不好。
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谈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他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并且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首尾呼应的形式,把整篇文章贯穿了起来。
在抒情上,他善于创造情景,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在语言上有极高的文采,追求朴素,凝练,清新典雅的作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抒情语言艺术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城。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绚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的朱自清的性格,养成了他和平中正的品格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在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如:《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而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就是很高的。
我们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到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凝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朱自清先生有着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
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思想艺术异同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散文史地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
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
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
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
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
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
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
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朱自清运用的盛词.如“淡淡“、“富富丽丽“,“郁丛丛…‟、“阴森森”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秦淮河在夜幕来临后的情景.其修辞作用主要是增强形象性、绘画美。
同时他还善于化静为动,将寻常词语艺术化。
如‟…任你人影的恤恤.歌声的扰扰,总像隔普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普”。
这里“绿”字.是将色彩词动词化.即用一“绿“字则境界全出。
又如写歌妓船上伙计兜揽生意卖唱的动作.他用“腻字说:“那人还腻着不走“。
用一“腻‟…字简洁生动.非常富有表现力。
而俞平伯文中却用“纠缠“一词。
可见词语锤炼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而俞平伯在词语选用上刻意创新.文白交融,许多双音词语是临时组合,凝练形象.雕琢典雅。
其形容性、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都这样描写.如用…‟倩笑“、“幻笑“等写笑容;用‟…怯热”、“绮恨”、明姿”等写情态和感情;用“绮思“、…哲思“等写思想活动;用“蹲踞、“颓驰“、.‟萦喧…‟、“蓬腾“等写动作行为。
同时也大量使用现成的文学语言中的同素词、近文词,如“风华”、“年华“、“韶华“等准确恰切。
在文中也大量穿插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甚至把与人交谈的内容也写了进去,如“先生.这是小意思““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哆嗦‟…等等.让人感觉真实、贴切.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距离。
所以,朱自清和俞平伯在用词上虽然有所不同.却各有千秋。
二在句式选用上.朱自清非常讲究新颖…别致,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印象。
他尽量将判断、议论、说明性的“是…字句“在”字句等转换成描写句,这自然要用较多的形容描绘的艺术性短语来构成形象化的句子。
同时往往和描绘性辞格相结合.又非常口语化.自然流畅。
如文章最后写道:“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粉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而又摇摇不定的灯光。
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虽前面没有避开“是”字句,但后边用了较长的抒发自己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真实感受的描写句就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而且富有感情色彩.让读者读后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而俞平伯则综合运用各种句型、句式和句法手段.写景抒情.其中较多地运用感叹句和叙述句,与描写结合,并常用感叹句、独立语加强感情色彩。
如“哦!“、“吓!‟…、“看!…‟、“好”、“好自命为超然派的来看榜样!”等。
同时长句、短句交错参差,富于变化。
如…‟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他还用“诸君”等直接称谓读者的呼语,面对读者,如唠家常在文雅中又有通俗亲切之感.所以虽然用了一些新造的简缩的词语.却让读者读起来如话家常,自然平实。
三在辞格运用上.朱自清善用新颖独特的比喻、比拟、通感、攀状、移就等手法写景抒情。
朱自清常用博喻,即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从多方面增强形象性.如“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粉; 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砾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粉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粉,挽粉:又像月儿披粉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这些兼用明喻和拟人手法就生动传神地画出了秦淮河月下夜色的美景。
同时他容用“梦”之类的虚幻朦胧的事物作喻体来表现轻柔的美感。
如“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粉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这个描写句由一个比喻又引伸出一个比喻.从明喻到暗喻,把读者引入梦一般的境界。
俞平伯也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攀状等手法.但常和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这和朱自清的拟人比喻结合描写又有所不同。
如在写到秦淮河特有的空灵夜色之赚胧美时说:“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调‟空‟,既不当.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
或者说…有…是有的,只因无可比拟形容那…有…的光景;故从表面看.与…没有…似不生分别。
若定要我再说得具体些:铸如东风初劲时.直上高翔的莺牵线的那人儿自然远得很了知她是哪一家呢? 但凭那莺尾一缕职绵的彩线.便容易揣知下面人襄中,必有微红的一双素手,卷起轻峭的广袖,牢担荷小纸莺儿的命根的。
……‟…这就是俞平伯式的哲理性比喻.同朱自清的描写性比喻风格迥异。
四在表现方法上.朱自清虽免不了叙述(如开头写时间、人物等)同时也有夹叙夹议.但主要是以描写的方法来写景、抒情.而且是委婉轻柔地、细致逐层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道德观念和独特感受。
所以总起来看.朱自清的文章是绚丽繁富、柔美平易的语言风格。
而俞平伯在文中也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但哲理性的夹叙夹议篇幅较长,所以还有“主物主心的哲思”之类的语句。
总起来看.俞平伯的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疏放、典雅.而又带点通俗幽默.情理交融,引你去进行深沉的哲理思索,而不像朱自清的文章主要是引你去欣赏那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感境界。
相对来说.两位作家相约为文.知人论文.在文中各有所长.互补文错。
比如写到谢绝妓女卖唱,二人心态不同.语言表现也各有特色。
朱自清文中写自己内心不安时.对比地说:唉!我承认我足一个自私的人!平伯呢,却与我不同。
他引周启明先生的诗,“因为我有妾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
”他的意思可以见了。
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孚重她们,所以拒绝了抢们。
……至于道德律,在他是没什么的;因为很有茂视一切的倾向,民众的力蚤在他是不大觉着的。
这时他的心意的活动比较简单,又比较松弱,故事后还怡然自若;我却不能了。
这里平伯又比我高了。
而俞平伯文中对此却说:说来也好笑,我的老调是一味的服,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
如今都已使尽了。
佩弦便进了一步,他嫌我的方术太冷漠了,又未必中用,摆脱纠缠的正当道路惟有辫解。
好吗!听他说:“你不知道?这事我们足不能做的。
”这是诸拼解中最简洁,最漂亮的一个。
可惜他所说的“不知道?”来人例真有些“不知道!”辛负了这二十分聪明的反语。
他想得有理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佩弦说他的足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我说足一种似较深沉的冬爱。
我只背诵岂明君的几句诗给佩弦听,望他曲喻我的心呐。
可恨他今天似乎有些发钝,反而追看问我。
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朱自清十分认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而俞平伯则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
由此看来二人个{二不同,言语表现不同:朱自清性格内向,严于律己,心情矛盾,言语委婉:俞平伯蔑视一切,怡然自若.酷达开朗言语率直,真情外皿。
俞平伯文章在最后“跋“中说这篇文字在行篮中休.息了丰天,迟至今日方和诸君相见;因我和佩弦君有约,故侯他文脱稿,方才付印。
两篇中所记事迹,似乎稍有些错综,但既非记事的史柬,想读者不致介意罢。
至于把他丈放在前面,而不依作文之先后为序,也足我的意见:因为他丈比较的精细切实,应当使它先见见读者诸君。
由上可见,不同的作家有粉不同的语言风格。
而作家语言风格是其语言运用中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实质是其精神个性和语言技巧、惯用手法的集中标志。
朱自清和俞平伯这两位著名的现代散文大家,他们同题而作,各有千秋。
但他们都写得“感人、续密、真实、细腻“.使文章情景相生.风格不同之见竟弥漫粉一致的抒情效果,都是自己的“心的旅行“。
我们则通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文章的风格比较,真正领悟到散文之美。
作者简介:茜玲华,周口师范学院教师编辑:李月《文学》葛玮华《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p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