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梁思成的故事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本文字词。
2、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生默读课文3分钟)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
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多媒体展示)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和主要成就;(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2)认识到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3)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本节课以《梁思成的故事》为教材,通过讲述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一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2. 教学拓展:(1)介绍梁思成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3)探讨梁思成的故事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
2. 教学难点:(1)梁思成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2)从文本中提炼出梁思成的优秀品质;(3)将梁思成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到其对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2)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引导学生从梁思成的故事中汲取优秀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梁思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3)总结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编写者:[你的名字]教学目标:1. 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和重要成就。
2. 掌握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主要贡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梁思成的故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图片或照片资料展现梁思成的工作和成就。
第一章:梁思成的生平背景1.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北京故宫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问题。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古建筑应该如何保护?”1.2 介绍梁思成的生平简述梁思成的出生背景和教育经历。
强调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先驱地位。
1.3 讨论梁思成的重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创立和教学的贡献。
提出问题:“梁思成是如何影响中国建筑学的发展的?”第二章:建筑学研究与实践2.1 探究梁思成的建筑理念介绍梁思成提出的“建筑五要素”理论。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了解梁思成对建筑设计的独特见解。
2.2 分析梁思成的建筑作品通过展示梁思成设计的建筑作品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其建筑风格。
提出问题:“梁思成的建筑作品有哪些特点?”第三章:文化保护与社会责任3.1 探讨梁思成对文化保护的贡献介绍梁思成在中国文化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参与平遥古城保护项目。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讨论梁思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参与。
提出问题:“梁思成是如何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第四章:梁思成的教育理念4.1 了解梁思成的教育理念介绍梁思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如注重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教育在当代的意义。
4.2 分析梁思成的教育成果通过展示梁思成的学生名单和他们的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对建筑教育的影响。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梁思成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2 个人反思和表达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表达他们对梁思成的认识和感悟。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背景和生平,对梁思成的故事产生兴趣。
1.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生平背景梁思成的重要成就1.3 教学难点梁思成生平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成就的意义解读1.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照片、作品等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梁思成的照片和作品,引发学生对梁思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5.2 生平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教育经历等。
1.5.3 重要成就展示展示梁思成的重要成就,如他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贡献。
1.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二章:梁思成的家庭背景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家庭成员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2.3 教学难点梁思成家庭成员的资料查找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分析2.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家庭成员的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5.2 家庭成员介绍介绍梁思成的家庭成员,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5.3 家庭背景分析分析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等。
2.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家庭背景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三章:梁思成的教育经历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3.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教育经历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3.3 教学难点梁思成教育经历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分析3.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教育经历的相关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5.2 教育经历介绍介绍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1《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案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成长既包含知识的积累,也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本教案教学重点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认识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对梁思成的故事学习,培养学生对现代建筑的审美意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3、通过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这部纪录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视听能力。
4、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通过阅读《梁思成的故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在于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推陈出新的建筑思想的讲解,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这些事件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演讲等。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梁思成所设计并修建的建筑物,引出关于梁思成的探究问题。
2、自主阅读环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梁思成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每位学生抽取一个事件进行重点阅读。
3、观看视频环节:学生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对于视频中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进行学习和探究。
4、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梁思成设计的建筑物及其思想,以及梁思成生平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5、自主撰写环节:学生自主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总结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切入到自我观念的建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总结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展开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巩固学生对于梁思成的理解和思考。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西街初中赵彩艳一、教学目标1、梳理脉络,概括故事。
2.精读课文,走进人物。
3.思考感悟,传承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几组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图片,(国徽,鉴真和尚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认识,提问这些著名建筑是谁设计的?引出作者-----梁思成。
梁思成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导人梁启超的儿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思成的故事,走进梁思成。
板书课题。
简介梁思成: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脉络,概括故事。
2.精读课文,走进人物。
3.思考感悟,传承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始梁思成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都写了他的那些事件?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
2.提取关键词。
3.回答句式:时间+人物+事件预设1.第一件事是60年前他冒险勘探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是二战期间他保护日本奈良城。
预设2.他为自己勘探的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进梁思成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点事件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一起品读第六段,说说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提示:提示:抓住关键词品析。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明确:以普通的旅游观光者与梁思成进行对比,反衬出梁思成这样的人对古建筑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无比热爱、珍惜。
(5)11、12段是否多余,能否删去?
明确:不多余,不能删去。引用英国建筑历史学家的言论,正是为了表明梁思成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4、重点语句品析。
二、日积月累:
勘察:进行实地调查或察看。
叹为观止: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钦佩:敬重佩服。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十分高大。
黯淡:暗淡。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倾注:把(情感、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壮硕:壮实坚定。
锈蚀:因生锈而腐蚀。
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开头劈空而来,直抒胸臆,对梁思成给于高度评价,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这也是对梁思成发出的深深遗憾和叹息。此外也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三、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几件事情,表现了对梁思成这位建筑大师的崇高敬意、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络梳理。
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
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1——7)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深刻认识和理解;(8——13)
(2)第一部分为什么不直接写梁思成勘察应县木塔,而是采取“我”爬木塔,遥想当年的写法?
《梁思成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梁思成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勘kān察黯àn淡锈蚀xiùshí古刹chà主要写了四件事:梁思成夫妇不畏艰险||,勘察应县木塔;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二、熟读课文第一部分||,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语言||,表达了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高度赞赏||。
强调这个世纪对梁的特殊意义以及梁对这个世纪的特殊意义;特殊在||,这个世纪有许多文明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文化精神重视的潮流||,也有许多对文明的破坏||,因此才产生了这位如此重视人类文化精神和抢救文化遗产的伟大的建筑学家||。
详见教参练习一解答||。
)三、重点读第三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与“房子”有什么区别?(“房子”是实用的||,而“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
)2.写到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件事的不平凡:一是国耻||,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说古建筑不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且是全人类的结晶||。
“理性战胜了仇恨”||,凸现了梁思成的大智大仁||,因此人们会“无比钦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届歌曲征集活动。
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5届,每届评出10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候选歌曲。
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1
○2
○3
①介词不当,“在”改为“从”,或删去“在”②搭配不当,“进入”改为“作为”③词序不当,“广泛”移到“传唱”前,或删去“广泛”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甘肃省兰州市兰飞中学王金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
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
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
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
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
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这从反面着笔。
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
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
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
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
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