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传承与发展调研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C e g u S o ie s y o ra h n d p r Unv ri o t t
Vo . 5 13 No 7. 0 . 2 o9
铜 梁 龙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研 究
Ab t a t s r c :To la a o s a we t r o g i g fl r d to a p rsa t i t o a a o .I h a tfw nging Dr g n i se Ch n q n ok ta ii n s o t c i t wih l c lf v r n t e p s e n l vy l d c d s,pato e To gi n a o kl a d a ti e e r he n e e o d t r u h d me t n o e g x bi o ea e r ft n l g Dr g n s i n r sr s a c d a d d v lpe h o g o si a d f r in e hi t n h a l c i n e r n e a d p ro ma c . Ho v r a g a to t n r ntc lu a e t r d is s ila d a ts l e o b e e c e f we e ,a l r e p r fis ihe e u t r lf a u e a t k l n r t lne d t e r s a h d n i r
唐 建忠 , 李 昊
42 6 ) 0 18 ( 重庆 文理 学 院体 育 学院 , 重庆
摘要 : 铜梁龙是 渝西 地区具有地方 特色 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 活动 , 近几十年通 过在全 国乃 至国外 部分地 区进行 展示 和表演 , 其 部分技 艺得到挖掘和发展 , 但铜梁龙还 有许 多潜在的文化特征 和技艺 尚待 挖掘 和保护 。运用 文献资 料 、 历史研 究等 方法对 铜 梁龙 的起 源、 发展及其传统技 艺进行整理 和阐述 , 并就铜梁龙 文化遗产 的保 护措施提 出建议。 关键 词 : 文化遗产 ; 铜梁龙 ; 现状
简述铜梁龙舞的发展概况

简述铜梁龙舞的发展概况作者:周冠宇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8期一、铜梁龙舞的基本概况(一)历史缘由铜梁龙舞系流传在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以龙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舞蹈表演艺术。
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发异彩,饮誉全球。
铜梁龙舞是一种身形并茂的表演艺术。
据传铜梁县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龙舞活动。
在清光绪年间的典籍《铜梁县志·风俗篇》里记载了当时龙舞表演的盛况:“上元张灯火,从年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表演了龙灯、狮灯以及其他的杂剧等,喧闹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而观之。
”由此可见,铜梁龙舞在当时的下川东地区已是久负盛誉。
数百年以来,铜梁县的人民与龙、龙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每年新春节庆都要耍龙灯给大家拜年,端午还要赛龙舟,遇大旱的年代还要玩黄荆龙祭雨,年终还要舞大龙、稻草龙等庆祝丰年到来。
古往今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传统民间龙灯会。
近年以来铜梁龙舞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龙舞出现了乡乡扎,年年舞的盛况。
(二)基本特征铜梁龙舞远近驰名,其艺术表演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民俗性。
铜梁龙舞的表演带有很强的民俗性,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所谓的“龙出行”的活动。
各支龙舞队伍都将拿出自己新扎制的龙灯外出游行。
当经过大街小巷的各商户店铺门前之时,要点燃香蜡或鞭炮,称之为“接龙”。
如此这般可见龙舞融入了早期人民的民俗生活活动。
2.烟火渲染氛围。
铜梁龙舞在玩龙的时候之所以别具一格在于其与节庆之时的“烟花焰火”的配合,这也是铜梁龙舞和北方很多龙舞表演的巨大不同之处。
铜梁龙舞的制作工艺精巧,再加上打铁水等焰火表演烘托,使得整个表演出神入化。
3.舞蹈套路丰富。
铜梁龙舞有很多固定的套路和舞蹈流程,其中又根据不同类型的龙进行了不同的表演优化,如铜梁彩龙形体较小,动感较强、灵活方便、小中见大,表演不受特定空间或时间的限制,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4.音乐独特。
铜梁龙舞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曲牌伴奏和乐器。
铜梁龙舞用的乐器主要有大钹、大锣、马锣、堂鼓、唢呐和包包锣等等。
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路径探究与思考

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路径探究与思考作者:刘学刚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摘要】“铜梁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十年坚持在校园中普及,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弘扬,成就了国家级文化品牌的辉煌。
本文在非遗项目(铜梁龙舞)特色优势,对其走进课堂在校园中传承的路径以及在探究中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铜梁龙舞;路径;探究;思考一、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的动力和基础“铜梁龙舞艺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诞生地铜梁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
曾参加过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典,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学校把龙舞课程定为校本课程,提出了“非遗进课堂,人人会舞龙”的建设目标。
2017年11月26日,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采访报道摄制组来到铜梁跟踪报道铜梁龙舞国家级传承人黄廷炎先生,对学校有关龙舞教学训练、班级比赛和校舞龙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都作了大量的记录、拍摄和采访工作。
同年12月22日铜梁龙舞微互动学习库拍摄二龙戏珠、十八学士、鲤鱼跃龙门、小彩龙等铜梁龙舞。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英国BBC广播公司等多家国内外媒体都先后到学校报道采访,这些都成为了推动学校传承铜梁龙舞的强大动力。
二、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的措施与路径“铜梁龙舞艺术”的传承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师传、家传等有限的渠道,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进机关、进事业、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校园、进军营、进广场、进景区和出铜梁、出重庆、出中国的“九进三出”的做法,实现全民艺术普及,普及率高达95%,堪称典范。
柏玲 09号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摘要:铜梁龙是渝西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近几十年通过在全国乃至国外部分地区进行展示和表演,其部分技艺得到挖掘和发展,但铜梁龙还有许多潜在的文化特征和技艺尚待挖掘和保护。
前言:龙都大道、金龙大道、飞龙街,龙门大桥、白龙大桥、望龙桥,龙都宾馆,金龙体育馆,龙豪大酒店。
一街一巷,一路一桥,一馆一店都带有“龙”字,都体现龙之形、龙之韵、龙之味!背景:早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代,中国民间就有“耍龙灯”的习俗。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铜梁人扎龙、玩龙,渐渐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铜梁龙和铜梁龙文化。
早在明清时期,铜梁龙即以它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表演的粗豪而闻名川东南,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使铜梁龙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懂得现代意蕴为一炉而被增异彩。
一.铜梁龙的历史发展、种类及特征1.历史发展铜梁龙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
其发展经过了稻草龙、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2.种类稻草龙:成本低,制作易,但不宜施放烟火,也不刺激。
火龙: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
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
正龙: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龙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
肉龙: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沾糊肉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
玩舞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
由于肉龙体态长大,玩舞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3.特征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
“大”不仅指体形,还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
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意指中国农事的24节气节气。
50米长的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
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与发展之道的开题报告

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与发展之道的开题报告
题目: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与发展之道
背景:
铜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活动。
其中,铜梁舞龙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在当地历史上很有
名气。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铜梁舞龙运动的发展
前景和生存状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需要积极寻找并解决问题,以
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和发展之道,以解决其面临
的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方法: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等
手段,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铜梁舞龙运动的
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进铜梁舞龙运
动的发展。
预期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和发展之道,为其发展提供
有益的建议。
预计通过实证研究手段,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铜梁舞
龙运动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其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化解威胁,为铜
梁舞龙的发展提出科学、实用的建议和措施。
试论“铜梁龙舞”的特色与价值

其龙身 硕大 , 有北方龙 的高 、 、 特点 , 既 大 长 雄 伟 、 重、 庄 浑实 , 体现 出一 种磅 礴 的气 势 ; 又有南 方 龙 的轻 巧 、 秀 与精 致特 征 , 能够 伸 缩 自如 , 于 玩 灵 并 便 舞 和 展示 技 巧 。龙 身 的线 条 不似 北 方 龙 的 直硬 、 刚 劲 , 多 取 南方 龙 的 曲线 、 和 ; 彩 上不 仿 北 方 龙 而 柔 色 的简 单质 朴 , 有南 方龙 的多彩 与艳 丽 。 而 整个 龙体 由 2 栋组 成 , 长为5 米 , 4 全 4 超长 者 可达 百米 以上 。胸 径 粗 大 , 身 显得 丰 满 浑 圆 , 硕壮 实 , 富立 体 感 和 全 丰 极 逼真 感 , 加 精 心彩 绘 , 外 给人 以气势 宏 伟 、 富丽 堂 皇 之感 , 整体 形 态十 分 的威武 雄 壮 , 迄今 川渝 民间 龙 是 舞道具 之 冠 , 誉 为 “ 被 龙灯 之王 ” 。 其 龙 尾为 五分 又 的金鱼 尾 ,而 非人 们常 见 的蛇
铜 梁龙 舞很 好地 阐释 了中华 民族 的精 神 文化 内 涵 : 一 , 调一 致 的团结 精神 。 第 协 从造 型看 , 集百 兽 龙 于一 身 ,是 华 夏 民族 大 融合 之前 各个 部落 动 物 图腾 的复合 体 ,它 高度概 括 了 中华 民族 形 成与 融合 的历 史 ,也 充分 显示 了中华 民族血 肉相联 的合 力 和凝 聚 力。 就龙 舞而 言 , 舞是 几 十人乃 至 上百人 的集体 舞 龙 蹈 ,它 自始 至终 都强 调舞 者互 相 之 间的协 调 统一 与 紧 密配 合 ,龙舞 的巧 妙就 在 于全体 舞龙 者 动作 的配 合 默契 , 能将 龙舞 “ ” 才 活 。可见 , 舞龙 过程 最好 地 体 现 和揭示 了“ 团结 就是 力 量 ” 的深刻 道 理 。而从 龙舞 所 揭示 的这 几千 年一 以贯 之 的 民族 精 神 ,也 正是 我 们今 天应 该发 扬 光大 的 。它提示 我 们要 一 如 既往地 以兼 容 并包 的文 化观来 处 理不 同 民族 、不 同 文化 之 间 的关 系 ,寻求 在不 同文 化之 间达 到 和谐 的理 想 目 标。 二 , 第 造福 人类 的奉 献精 神 。 为龙是 水神 , 么 因 那 呼 风 唤雨 、 降 甘 霖 、 普 司水 理水 使 人 间 风 调雨 顺 、 五 谷 丰 登就 是 龙 的天 职 ; 又 是 保 护神 , 龙 守疆 卫 土 , 保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文献综述 (6)2.1 龙文化的历史沿革 (7)2.2 铜梁龙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 (9)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 (10)三、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提炼 (12)3.1 龙形图案的造型特点 (13)3.2 色彩运用与象征意义 (14)3.3 图案与文化的结合 (15)四、数字化重塑的理论框架 (17)4.1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18)4.2 视觉元素在数字化中的表现形式 (19)4.3 龙文化数字化重塑的目标与策略 (20)五、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数字化重塑实践 (21)5.1 设计理念与创意构思 (23)5.2 技术实现与方法选择 (24)5.3 数字化作品展示与评价 (26)六、案例分析 (27)6.1 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28)6.2 失败案例剖析与反思 (29)6.3 案例对比与启示 (30)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成果总结 (33)7.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4)7.3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35)一、内容综述本研究以重庆铜梁的“龙文化”非遗传承为核心,旨在通过对传统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深入提炼和创新数字化重塑,探索其在传承、弘扬、应用方面的全新可能性。
重庆铜梁拥有悠久的龙文化历史,这源于神秘的龙文化信仰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铜梁民间艺术中,龙形雕塑、壁画、刺绣等作品涌现出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龙文化视觉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遗文化逐渐面临传承断层和价值虚化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进行精细整理、分类和分析,挖掘其内在规律和艺术价值。
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新型技术手段,构建“数字龙文化”实现龙文化的立体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助力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得到创新发展。
关于铜梁舞龙文化的介绍

关于铜梁舞龙文化的介绍铜梁舞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铜梁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同时也是舞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舞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铜梁舞龙文化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最初是为了祈求丰收和祈福而舞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铜梁舞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而著称,被誉为“川北舞龙第一镇”。
铜梁舞龙的龙身由数十个节段组成,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流畅的动作。
舞龙者需要配合音乐和鼓点,以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来表现龙的各种动作,如转身、翻滚、盘旋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舞龙过程中,龙头、龙身、龙尾的协调配合,使得整条龙在表演中如行云流水,生动活泼,寓意吉祥如意。
除了舞龙表演,铜梁舞龙文化还包括了龙灯制作、龙舞传承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龙灯是舞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精美的龙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雕刻、绘制和装饰,每一盏龙灯都是匠人们的心血之作。
龙舞传承则是指将舞龙技艺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舞龙文化中来。
铜梁舞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本地深受人们喜爱,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通过舞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铜梁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铜梁舞龙文化会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世界遗产5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2项。
为深度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重庆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并有广泛社会影响。
(2)铜梁龙舞文化。
铜梁龙舞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它既是舞,又是体操又是杂技。
铜梁龙舞先后参加了1984、1999、2009年国庆盛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多次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参加文化交流。
1.2研究意义
重庆铜梁,作为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铜梁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也面临着从“古”到“今”的转型道路。
如何继续发展?要迎合现代化,如何改变、革新?是否舍弃原有的运作方式?这些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
2铜梁龙舞的现状分析
2.1铜梁龙舞艺术带来的显著的经济
效益
近年来,铜梁龙在获得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初步显现。
声名远播的铜梁龙舞品牌给龙灯彩扎制品销售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2铜梁龙舞文化产业发展有待提升
新艺龙灯彩扎厂生产方式落后,仍停留
在小而散作坊式生产,缺乏科技与时尚元素的融入,缺乏价格竞争机制;生产品种单一,
基本限于龙舞道具,既难以与其他地区品牌
拉开差距又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新制作,且未能与旅游有机融合。
3铜梁龙舞发展瓶颈原因剖析
3.1政策环境
铜梁龙舞艺术品牌缺乏有效的法律保
护,一些团体任意使用铜梁龙舞品牌组建“草台班子”临时性外出表演,这些队伍服装不规范、艺术性差、效果不佳而且无序恶意竞争,铜梁龙舞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铜梁龙的制作技法及其工艺缺乏传承人,政府尚未制定有利于文化传承的鼓励政策、且扶持力度不够。
3.2文化环境
(1)一是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科技与时尚
元素的融入,成本难以降低,缺乏价格竞争力;二是生产品种单一,基本限于龙舞道具,既难以与其它地区品牌拉开差距又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新之作,且未能与旅游有机融合,产业远未做大做强。
(2)从事铜梁龙舞文化研究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人员均处于自发研究状态,无人组织,也无必需的经费支持。
因此在龙舞文化学术研究上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3.3社会环境
(1)由于非遗文化传承人扶助经费不高,传承人的积极性低,导致铜梁龙舞目前缺乏创新性的领军人物,也缺乏有能力的中坚力量,剩下的也就是老骨干们。
(2)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大家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新鲜事物,因此对于铜梁龙舞这样的传统文化,在一些年轻人的眼中往往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这就理应是老一辈人才能接受的事物,难以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甚至产生一定的抵触。
3.4经济环境
(1)铜梁龙舞艺术传承目前本就存在传承人普遍高龄且后继乏人的情况,再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费不足,这使得龙舞文化在传承道路上更加艰难,任重而道远。
(2)龙舞表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心血,因此表
演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而供表演团体进行排练演出的场所、经费却寥寥无几。
4对策建议
4.1加强铜梁龙舞艺术研究,巩固发展
品牌文化
一是要充分发挥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职能职责,开展铜梁龙舞艺术研究工作,形成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
二是创建中国龙乡、中国龙舞之乡、华夏龙都人文品牌。
三是将铜梁火龙创建为国家级“非遗”品牌,打造一批影视、动漫、游戏等优秀作品。
4.2发展壮大龙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融合
一是做大做强龙灯彩扎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龙灯制品生产业。
二是扶持壮大一批具有铜梁特色的雕刻、刺绣、编织等工艺品生产企业,鼓励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与旅游业有机融合,让城市规划更加多彩。
4.3大力推进龙舞进校园,让龙舞走到学生身边
组织编写修订《铜梁龙舞基础与技能》《铜梁龙灯彩扎基础》等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将龙文化纳入全区中小学美育和体育教学,打造一批龙舞艺术特色学校,指导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学校单独或组团建立学生龙舞艺术团。
4.4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全面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1)举办“中国龙灯文化研讨会”,编辑出版中国龙灯文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每年开展“一镇一品”展演活动,提高“中华铜梁龙灯会”、“中国龙灯文化研讨会”和国际舞龙争霸赛系列赛事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将铜梁龙和铜梁旅游融合宣传。
通过政府外事机构、侨联、侨办、涉外协会、商会等,将铜梁龙文化艺术品和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刘卫红.铜梁龙舞的历史解读与当代忧思[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3):50-55.
[2]邹孟言.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13.
曹国睿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00)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
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文化遗产正受到重创,而铜梁龙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经历着过渡期,出现了相关科研力量不足、传承者后备力量缺乏、龙灯市场无序等情况,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1-0092-01
作者简介:曹国睿(1998-),男,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THEORIES
AND RESEARCH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