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季羡林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辟概括 提纲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纵观一万年,横扫褚世纪,人类何尚不讴歌自己灿烂的文化历史。

人类有三大文化体系----西方文化及亚非欧链接地带的伊斯兰文化与东方文化。

前二者文化同源而又截然不同,后者自成体系。

前者宗教文化敬拜天主与安拉---神,后者崇拜圣贤----智慧之人;西方文化最初归属于古腊文化,(最后发现犹太人的文化才是其根基,上帝带来的福音仅仅公元元年。

是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与犹太人创造了西方的文明史;是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人祖先为他们点燃了文明的烛光;)东方文化崇拜祖先,尊重先贤,历代战乱从不毁坏孔子故里,黄帝陵等;然而两次美国发动的以捍卫民主和人权为由的先发制人战争(现代十字军战争),几乎毁灭了古老的两河文化!带去了民主吗??靠掠夺为目的扩张文化行吗,纯属强盗逻辑!古罗马百万大军横扫地中海沿岸各公国,数百年后毁于自虐;特别是罗马教皇、西欧封建领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地区发动的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表面上是两种宗教信仰的争斗,实际上是基督教教会的统治阶层,利用和煽动民众的宗教热情,为他们的财富和权利进行的侵略战争,是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的政治行为。

但必须看到它对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中世纪时的欧洲基督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托词,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以及近现代发达的西方各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扩张意义的世界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方文化属阳,阳极必衰,现代美国“单边主义”的失败标志“文明冲突理论”的终结;东方文化属阴,阴极必盛,这是自然之规律。

成吉思汗崇尚武力,数年内横扫欧亚,其疆域何其广大,然而数十年便分崩离析,自今“黄祸”在西方社会仍挥之不去,谓之“中国威胁论”;近代如日本军国主义武力扩张,这位昔日儒家的学生,一直享受唐宋文化的眷顾。

自“明治维新”始,近百年由于完全西化,物欲横流,也崇尚强盗逻辑瓜分中国.....。

时过境迁,若非地缘关系岂不早已是大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侵入中国的蒙满等强力民族难道不是自觉溶入了华夏文明了吗!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以兵势雄视天下,这是东方文化的博大胸怀。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在于中国主张主客统一,而西方则主张主客二分。

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关系出发,分别作出了两种文化的比较。

从而提出,主客二分只不过是主客统一的过程,主客统一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主客体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遵循在彼此平等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断地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最终将克服文化冲突,走向和谐。

标签:文化差异;主客统一;主客二分;和谐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从根源上说是一对哲学概念。

它们各自作为中西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灵魂,反映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它们的差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

而这种根本差异的源头自然来自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奇遇之中。

无论从宏观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手段、地理环境等方面,还是从微观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礼仪风俗等方面,无不透露出两种文化的特色之处。

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中国主客统一的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能盲目的说西方主客二分的文化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两者无严格的优劣之分和褒贬之意。

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将继续发展。

我们应本着历史发展与逻辑统一相结合的方法,将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时空坐标中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内容作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根据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对之做出合理的评价。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的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表现出的是不同的作用与价值。

那么如何从这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的角度出发,找出一条两种文化兼收并蓄、和谐发展之路,是至今为止人类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述”,“代表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补充的可能性,使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以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个方面的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他指出,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优劣,而是应该以互补的角度来看待。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不仅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季羡林对中西方文化互补的思考。

他认为,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并不是简单地吸收对方的优点,而是在尊重和保存本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对方的合理部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这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不仅可以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立性,更可以创造出更富有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文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互补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尊重、包容和学习对方的文化。

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和借鉴对方文化的优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而言之,季羡林在《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中对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他的观点启发了我对
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这本书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思考的著作。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前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何区别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不同。

选自《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

前人在这方面就已有所体现:吴文俊在《九章算经》序中写道:“欧州(洲)的数学与中国不同,它从公理体系开始,而中国数学从实用出发。

”充分表明了分别以分析和综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

另外,庄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西方则将物质细分,从原子分到电子再到介子,生动地说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东方文化注重综合,综合出技术;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论。

《丝绸之路》的作者,伊朗籍法国人,在书中曾写道:在穆斯林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初),在阿拉伯和伊朗(波斯),有个说法:“世界民族很多,希腊人是一只眼,中国人是两只眼,而其他民族则为瞎子。

”意思是说,希腊只出理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大思想家;而中国出技术,如四大发明。

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

其实发展地说,中国也有自己的理论,如诸子百家,但希腊没有技术却是事实。

综合和分析是思维方式的主流,虽说没有第三种,但也没有纯粹的百分之百的综合和分析。

但是现在,领导世界科技的是西方,西方人自以为是天之骄子。

诚然,工业革命后,西方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极大,不可否认。

但他们歧视东方的想法是没有远见的。

他们目前已经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和巨大弊端: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出洞。

这些危险的问题联合起来,不堪设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同人生道路一样),坎坎坷坷,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而,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亟须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

西方的邪教宣传“世界末日裁判”,这些都是从现象而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

人类进步就如同人跑400米接力赛,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

在二三百年以前,中国的地位不是今天这样,是“两只眼”,而希腊只是“一只眼”。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季羡林的观点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五、结合实际的例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中,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季羡林的观点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注重集体利益,倡导和平、中庸、宽容等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中心,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

东方文化的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弥补西方文化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的不足;而西方文化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可以弥补东方文化在个人权益方面的不足。

五、结合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很多实际例子中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例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强调集体利益、和平共处,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强调个人权益、民主自由等。

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才使得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六、总结季羡林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读季羡林先生谈东西方文化,就像是在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他一生对文化的洞察与感悟,那感觉既亲切又震撼。

季老在书中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就像是拿着一把超级精细的手术刀,把两种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解剖得清清楚楚。

我之前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那就是浮于表面的,觉得东方文化就是含蓄、神秘,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直接。

但季老一讲,我才发现自己那点认识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

他讲到东方文化的根基深厚,就像一棵千年古树,根须深深扎在土里,绵延不绝。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到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每一个元素都像是树枝上的一片片绿叶,构成了东方文化那郁郁葱葱的树冠。

咱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和谐共生,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那是重中之重。

比如说咱们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一家人就像一个紧密的小宇宙,尊老爱幼,相互扶持,这种家庭关系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韵味。

再看西方文化呢,季老指出西方文化有着很强的开拓性和冒险精神。

这就好比一群勇敢的航海者,驾着船在未知的大海上破浪前行,发现新的大陆。

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得那叫一个迅猛,就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

从工业革命开始,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就不断涌现。

不过呢,西方文化在追求个人主义的道路上有时候也有点刹不住车,太强调自我,就容易忽视和别人的联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忍不住会自我反思。

我以前总是不自觉地把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看,觉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但季老让我明白,这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也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应该像一个聪明的厨师,把东西方文化中的好东西都挑出来,融合在一起,做出一道超级美味的文化大餐。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文化的洗礼。

我不再是那个对东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了,而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我想,这就是季老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文化的浩瀚海洋里探索的道路。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提要:以往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从各个方面都进行过论述和比较,如,地理环境、价值取向、礼仪文化甚至餐饮文化等等。

我们从另一个细微的侧面——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思维;文化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从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中我们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实验一,有欧洲裔和中国留学生各一组,让他们都观看一些有背景的图片,如在湖边的一只老虎,或是在蓝天中飞行的飞机。

心理学家要研究什么呢?他们采用特定的仪器,跟踪参与者观看图片时的眼部运动轨迹,这样就能够知道目光停留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以及停留时间的长短。

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观看图片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实验开始时,参与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图片的背景上,不过400毫秒以后,北美学生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显著位置上的物体上了,并且会持续注视,但中国学生此时还在对照片的背景进行扫描,并且目光在背景和物体之间来回移动,似乎是在寻找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接下来进一步实验,将刚刚给学生看的图片中的中心物体放到一个新背景中,要求他们回忆这些物体,结果显示,美国学生记忆成绩要好于中国学生。

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学生更注重将中心物体和背景联系到一起,不易将二者分离。

第二个实验,给出一幅图片,图片上湖底有一些小岩石、水草,中间是几条鱼在游,还是要求参与者观看这幅图,说出他们看到什么。

可以预测,美国人的目光会直奔图片里的中心物体,也就是那几条鱼,事实正是如此,美国人报告说看到几条鱼在游,而中国学生则说,看到了蓝色的湖水,水里有石头,水草,还有游动的鱼。

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记忆的信息量远远多于美国学生。

这都提示我们,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人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而西方人更善于集中注意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不同文化群体认知差异的研究,对同一地区、种族、语言群体的研究发现,农耕、捕鱼和游牧群体,在整体认知的三个方面(注意、归类、归因)有差异。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佛教,明末以来西方文化也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才有了 的过程中,必是不断自我革新,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文化,
“东的道路,造福整个社会。21 世纪,人
也在当时传到了国外,送给了世界,可惜在一片西化之声 类文化的前景必是光明的。
中,西方人自我感觉良好,全没有把中国的西渐文化放在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 东学西渐; 三十年河东; 送去主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家,散文家 和翻译家,撰写了 1100 多万字的学术专着和 100 多万字 的散文,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十分驳杂,涉及到印度古代语 言、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吐火罗 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 和共 性、美 学 和 中 国 古 代 文 艺 理 论、比 较 文 学 和 民 间 文 学。他的学术研究特点是一个字“杂”。
先生的文化理论主要是多元文化观,他主张应该关 注文化的起源,他认为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世界文化不是由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也不是一个地 方产生的,同时,文化又是存在体系的,世界上的文化可 以分为: 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 阿拉伯文化,文化的多元和多种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各 文化体系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先生发前人之未发, 深刻地指出: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家散文家之一世界上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和翻译家撰写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着和100多万字拉伯文化构成的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乃至欧美构成的的散文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十分驳杂涉及到印度古代语西方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言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吐火罗灿烂辉煌千姿百态各具特长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给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季羡林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辟概括提纲
摘要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在中国文化界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论点,如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说等,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等方面对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进行了论析.
关键词
季羡林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人文问题影响思考
自从社会的融合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想之间产生了碰撞再次通过季羡林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判断来理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协调。

1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2 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特点
3 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
4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冲突之处
5 东西文化如何建立桥梁连接
6 东西方文化的矛盾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文化的此消彼长的
关系。

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

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言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述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

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