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疗法概述ppt课件

1.增强肌力 2.可能耐力下降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很慢 代偿性过负* 增加力的负荷 (代偿性肥大)
1.肌纤维增粗 2.快纤维向慢纤维转变 3.保持氧化能力
1.增加肌力 2.增强维持肌张力的能力 3.不易疲劳
固定肢体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减少 力的负荷,减少收缩频率
1.肌萎缩
力量和耐力均下降
2.氧化酶减少
▪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 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 ➢ 肌肉的横截面 ➢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 肌肉作功时的力臂长度 (杠杆效应) ➢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二、运动生理基础
▪ 对骨骼肌的影响 ▪ 对心血管的影响 ▪ 对代谢的影响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对骨关节的影响 ▪ 对神经体液的影响 ▪ 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 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其他分类
▪ 作用部位
器械使用
局部
整体 器械
个人 组织形式
小组
徒手
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
疏松 ▪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超越传统观念,早期临床康复
运动疗法禁忌症
▪ 绝对禁忌
➢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 掌握好适应证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个别对待 ▪ 及时调整
运动疗法常用设备
▪ 卫生部1996年4月发布的《综合医院康复 医学科管理规范》
▪ 运动治疗室一般面积为200~300m2,高度宜 在3m以上
▪ 运动训练和运动评估设备
肩 关 节 旋 转 训 练 器
上肢CPM
运动疗法ppt课件

3
• 内脏器官疾病:慢支、肺气肿、哮喘、 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肺和腹腔术后 等。 • 代谢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 • 其它:神经官能症、子宫位置异常等。
4
(三)应用原则
• 循序渐进:量的渐进和质的渐进(如 ↑ ROM 时↑肌力;肌力未达正常,耐力训 练应减少) • 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及全身性锻炼注意运 • 动治疗方法的选择:三大类(见运动治疗 基本方法)
• • • • • • • 放松练习 牵张练习 呼吸练习 平衡练习 协调性练习 水中运动 牵引
14
(五)根据神经生理发育规律 所采取的治疗方法: 促进治疗技术/易化技术
• 共同点:改善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控制 能力,强调感觉(运动觉)对完成运动 动作的重要性,重复进行对学习的必要 性。
15
• Bobath法:学习运动的感觉及那些日后 要组成功能性技能的基本姿势和运动模 式,通过运动使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发 生变动,以诱发出非随意反射,从而达 到调节肌紧张或引出所需运动目的。常 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和成人偏瘫。 常用治疗手段:反射性抑制模式,翻正 反射和平衡反射,感觉刺激。
16
• Brunnstrom法: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 偏瘫患者。 理论:脑血管意外后,高级中枢调控失 常,原始姿势反射、联合反射和肢体的 协同运动等重新出现,Brunnstrom将这些 功能在早期加以促进,通过本体感觉刺 激、皮肤刺激、感觉与视觉反馈等方法 来诱发这些动作。
17
•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PNF) • Rood方法 • MRP方法
7
四 、运动治疗的基本方法
• 肌肉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向心/离心), 等长收缩 • 功能位:肩屈曲45,外展60;肘屈90, 前臂中立位;腕背伸30~45稍内收;掌指 关节和指间关节轻度屈曲;拇指在对掌 中间位。下肢髋伸直,无内外旋,屈膝 20~30,踝90中间位。
Bobath技术(运动疗法课件)

康复目标
具有重要影响。 ➢ 治疗师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身体的关键点,可改
变其运动模式、肌张力、运动质量的方法 等。 ➢ 作用: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
➢ 中心控制点:胸骨中下段→躯干 ➢ 近端控制点:头部→全身 ➢ 肩部→肩胛带,骨盆→骨盆 ➢ 远端控制点:手指→上肢、手部 ➢ 足→下肢、足
➢ 远端和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 的运动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 Bobath认为运动的感觉可通过后天的学习、
训练而获得。 • 反复学习的方式及运动可促进患者获得正
常运动的感觉。 • 只有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才可促进和巩固
动作的学习。
治疗原则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运动模式
每一种技能活动均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 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等模式为基础而发生的。
治疗原则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
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掌握肢体在进行正常运动时的感觉结合
ADL进行训练。 训练下肢时候,要抑制上肢痉挛的出现。
四、常用治疗技术
➢ 反射性抑制模式 ➢ 关键点的控制 抑制痉挛 ➢ 良肢位的摆放 ➢ 患侧肢体的负重 ➢ 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 拍打叩击 ➢ 空间的定位放置和控制等
病例
• 患者,男性,60岁,因左侧肢体瘫痪入院 治疗28天,CT显示右侧基底核区有 0.5×1.0cm的高密度灶,诊断为右侧基底 核区脑出血。
• 患者目前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呼吸、血 压、脉搏正常,左侧偏瘫体征不再进展。
病例
• 运动功能检查: • 患肢肌张力增高,至于耳旁的上肢仅能触
碰到脐,不能触及对侧腰,坐位手不能转 及背后; • 手呈钩状抓握; • 下肢仰卧位膝关节伸展状态下屈髋达10度, 坐位髋膝屈曲90度足平放地面不能。
运动治疗技术PPT课件

运动疗法:徒手或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 疗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力学 因素)
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
4
基本概念
理疗(物理因子疗法):利用电、光、声、水、 温度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方法。
与运动疗法关系——都是属于物理疗法。 与运动疗法的区别——主动、被动 与物理疗法在名称上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8
神经系统疾病
1. 脑卒中。 2. 颅脑外伤。 3. 小儿脑瘫。 4. 脊髓损伤。 5. 周围神经损伤。 6. 帕金森病。
9
骨科
1. 骨折和脱位。 2. 截肢与假肢。 3. 关节炎。 4. 肩周炎。 5.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6. 人工关节置换。
10
其他疾病
内脏方面:心肌梗死、慢阻肺、糖尿病等。 肌肉系统方面:肌营养不良。 体育外伤及烧伤。
•关节松动术 •肌力训练 •牵伸技术 •牵引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有氧训练 •呼吸训练放松训练 •轮椅与转移训练 •不行训练 •医疗体操
•ba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PNF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7
三、应用范围
1. 神经系统疾病 2. 骨科系统疾病 3. 内脏器官疾病 4. 运动损伤
14
六、实施原则
设计运动,注意强度、目的、疲劳问题等。 -----运动处方
要注意:不过量、不疼痛、不伤皮肤、轻柔、 保护、合作等。
15
七、常用运动疗法
肌 小 1.被动运动 0~1级 2.助力运动 2~3级 3.主动活动 3级
力 大 4.抗阻活动 4~5级
5.牵张运动。
16
常用运动方法
1. 被动运动:徒手或利 用器械进行活动,患 者自己不做。
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
4
基本概念
理疗(物理因子疗法):利用电、光、声、水、 温度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方法。
与运动疗法关系——都是属于物理疗法。 与运动疗法的区别——主动、被动 与物理疗法在名称上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8
神经系统疾病
1. 脑卒中。 2. 颅脑外伤。 3. 小儿脑瘫。 4. 脊髓损伤。 5. 周围神经损伤。 6. 帕金森病。
9
骨科
1. 骨折和脱位。 2. 截肢与假肢。 3. 关节炎。 4. 肩周炎。 5.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6. 人工关节置换。
10
其他疾病
内脏方面:心肌梗死、慢阻肺、糖尿病等。 肌肉系统方面:肌营养不良。 体育外伤及烧伤。
•关节松动术 •肌力训练 •牵伸技术 •牵引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有氧训练 •呼吸训练放松训练 •轮椅与转移训练 •不行训练 •医疗体操
•ba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PNF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7
三、应用范围
1. 神经系统疾病 2. 骨科系统疾病 3. 内脏器官疾病 4. 运动损伤
14
六、实施原则
设计运动,注意强度、目的、疲劳问题等。 -----运动处方
要注意:不过量、不疼痛、不伤皮肤、轻柔、 保护、合作等。
15
七、常用运动疗法
肌 小 1.被动运动 0~1级 2.助力运动 2~3级 3.主动活动 3级
力 大 4.抗阻活动 4~5级
5.牵张运动。
16
常用运动方法
1. 被动运动:徒手或利 用器械进行活动,患 者自己不做。
运动治疗技术-PPT课件

向足侧滑动
返回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腰骶关节:前屈摆动
返回
脊髂柱关嵴节后松动旋技术 旋
髂嵴前
返回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髂嵴内旋
髂嵴外旋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肩关节:解剖
锁骨的肩峰端 肩峰
l盂肱关节 l肩锁关节 l胸锁关节 l肩胛胸壁关节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盂肱关节:解剖
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
滑动 滑动
返回
治疗平面
假想的平面
平行于关节面 垂直于关节的轴心
治疗时
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 行于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
滑动(gliding)手法施力的方向平行于治疗平面 滚动(rolling)手法施力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返回
I I II III IV
A
起始端
II III
手法等 级
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 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 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
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
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 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34
返回
第二节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颈椎解剖
•共7块 •横突有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 •第2颈椎:枢椎 •第7颈椎:隆椎。
凹凸法则
(Concave-convex rule)
1.运动的关节面为凸面时,滑动的方向与 骨的角运动方向相反。
2. 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时,滑动的方向与 骨的角运动方向一致。这种关系是决定 关节松动术使用滑动手法时,施加外力 方向的基础。
轴旋转(Spin)
骨围绕着机械轴进行旋转的运动。轴旋 转具有以下特征:
返回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腰骶关节:前屈摆动
返回
脊髂柱关嵴节后松动旋技术 旋
髂嵴前
返回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髂嵴内旋
髂嵴外旋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肩关节:解剖
锁骨的肩峰端 肩峰
l盂肱关节 l肩锁关节 l胸锁关节 l肩胛胸壁关节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盂肱关节:解剖
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
滑动 滑动
返回
治疗平面
假想的平面
平行于关节面 垂直于关节的轴心
治疗时
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 行于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
滑动(gliding)手法施力的方向平行于治疗平面 滚动(rolling)手法施力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返回
I I II III IV
A
起始端
II III
手法等 级
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 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 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
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
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 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34
返回
第二节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颈椎解剖
•共7块 •横突有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 •第2颈椎:枢椎 •第7颈椎:隆椎。
凹凸法则
(Concave-convex rule)
1.运动的关节面为凸面时,滑动的方向与 骨的角运动方向相反。
2. 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时,滑动的方向与 骨的角运动方向一致。这种关系是决定 关节松动术使用滑动手法时,施加外力 方向的基础。
轴旋转(Spin)
骨围绕着机械轴进行旋转的运动。轴旋 转具有以下特征:
《运动疗法全》课件

详细描述
牵引疗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适应症的选择和牵引强 度的控制要求较高。
按摩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法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的 治疗方法。
按摩疗法包括深层组织按摩、瑞典式按摩等,通过按摩和推拿 的手法,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总结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 求。
详细描述
适应性原则是运动疗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各不相同,因此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 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物理因子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如电、 光、热、磁等)来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功 能恢复的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包括电疗、光疗、热疗、磁 疗等,通过物理因子的作用,改善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散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和炎症,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 点。
运动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运动疗法源于古代的体操 和按摩疗法,随着医学和 科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现代的运动疗法。
发展
现代运动疗法结合了生物 力学、神经生理学、心理 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发 展和完善。
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运 动疗法将更加个性化、智 能化和普及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适应性原则
发展趋势
运动疗法技术不断更新
牵引疗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适应症的选择和牵引强 度的控制要求较高。
按摩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法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的 治疗方法。
按摩疗法包括深层组织按摩、瑞典式按摩等,通过按摩和推拿 的手法,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总结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 求。
详细描述
适应性原则是运动疗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各不相同,因此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 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物理因子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如电、 光、热、磁等)来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功 能恢复的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包括电疗、光疗、热疗、磁 疗等,通过物理因子的作用,改善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散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和炎症,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 点。
运动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运动疗法源于古代的体操 和按摩疗法,随着医学和 科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现代的运动疗法。
发展
现代运动疗法结合了生物 力学、神经生理学、心理 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发 展和完善。
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运 动疗法将更加个性化、智 能化和普及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适应性原则
发展趋势
运动疗法技术不断更新
运动疗法技术学PPT课件

二、发展简史
推广康复医学知识,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是康复医学的一 个重要任务。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重视、有全体康复医学 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一定会获得快速发展, 缩短与世界的差距,更好的为中华民族健康服务。
三、目的及技术分类
(一)目的 总目的: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 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1946~ 康复医学(物理 1969 医学与康复)成
为康复医学的一 个专科得到医学 界的承认
1970~ 康复医学分科化 的趋向出现;康 复医学渗透到各 临床学科
学科技术的发展 学会及医疗机构的 发展
物理医学与康复紧 英国物理医学会成立
密结合。运动治疗、(1943)、美国物理
功能训练、作业治 治疗医师协会成立
三、目的及技术分类
(一)目的 具体目的:
7、对平衡功能和运动协调性有障碍的患者,施行提高平衡和协调性 功能的训练。 8、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运动动作训练。 9、针对不同伤病或为健身需要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10、通过运动治疗,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11、通过运动疗法的活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 12、通过运动训练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压疮、肌肉痉挛、 关节挛缩、骨质疏松。
二、发展简史
近代康复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物理治疗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 第二阶段——物理医学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3. 第三阶段——康复医学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现在)
二、发展简史
年代 学科总的发展
1937~ 1945
对伤兵进行较全 面的康复治疗, 促进了现代康复 医学的形成
传统运动疗法76页PPT课件

❖训练程序
根据患者身体功能状态的评估的结果,制订相应的治疗性和 预防性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运动量, 运动时间,运动频度等。
例如: ➢ 准备活动---小强度活动热身 ➢ 训练活动---中高强度活动,保证训练效应,
达到训练目标。 ➢ 结束活动---小强度活动放松,是身体逐步平静下来。
调心 强调存思,意念作用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原理:
➢ 改善运动组织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 ➢ 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肉耐力 ➢ 增强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 ➢ 纠正躯体畸形功能障碍 ➢ 缓解心理抑郁状态
❖传统运动疗法适用对象
老年人 残疾人 慢性病患者 运动伤病患者 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患者
❖常用传统运动疗法
呼吸锻炼运动疗法---静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意念 呼吸法,六字诀等
形体锻炼运动疗法---少林内功,太极拳,推手,练 功十八法等
常用传统运动疗法
综合锻炼运动疗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其他被动运动疗法---天竺国按摩术,老子按摩术
传统运动疗法
六字诀起源与发展
❖ 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盛行,道家养生法兴起,是导引之术出现了 “潜心虚静,息虑无为”的思想。代表人物有嵇康, 葛洪,陶弘景等人。
❖隋唐时期----鼎盛时期
➢ 巢元方编著《诸病源候论》,全书共有导引治病的具体 术式和操作方法280条,对于各种疾病的应用到导引方 法做了详细说明。
➢ 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备急千金方》,《千金翼 方》,都有大量文字论述导引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有道 家导引法,还有佛家导引方法(易筋经)。
➢ 太极棒
❖ 太极球
❖ 悬吊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股内收肌群、股四头肌、小腿 三头肌和肌腱、肩关节等牵张。
(七).呼吸训练
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 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 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锻炼方 法。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胸部手术或及合 并呼吸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
训练方法:腹式呼吸训练(强调膈肌 呼吸能力)、局部呼吸训练(增强局部呼 吸能力)、抗阻吸气法。
2. 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 (2).循序渐进 (3).持之以恒 (4).主动参与 (5).全面锻炼
3. 基本类型
(1).力学和运动学原理:肌力、耐力、平 衡、协调性、牵张、关节活动步态、转移 等训练、牵引、手法治疗、医疗体操。
(2).神经肌肉促进术:Bobath技术、 Rood 技术、 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进 技术(PNF)运动再学习技术。
静力性、运动性、和抗阻运动的关系
肌肉张力
关节运动
静力运动
抗阻运动
动力运动
静力性、运动性、和抗阻运动特性比较
运动特性 静力性运动 运动性运动 抗阻运动
肌肉张力 变化不大 明显增加 相应增加
肌纤维长度 明显变化 变化不大 相应变化
运动时间
长
短
中等
运动力量
小
大
中等
肌肉纤维类型 Ⅰ型 训练效应耐力 增加
速度耐力:特定运动的持续能力。
专门耐力:进行专门活动的能力。
耐力和力量训练对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适应性改变
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耐力训练
增加线粒体质量 和
氧化酶活性、红肌 增加、肌血液循环 改善
肌耐力和 有氧能力增
加、运动中乳酸形成 减少、肌力增加不明 显
力量训练 肌肉横截面增加、 白肌纤维增加、线 粒体商量减少
牵引方法:手法牵引、滑轮牵引、电动 牵引、倒立牵引、自动牵引等。
Ⅱ型 不变
两型均参与 适当增加
训练效应力量 不变
增加
适当增加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原则
肌力
0~Ⅰ级
Ⅱ~Ⅲ级 Ⅲ级
Ⅳ~Ⅴ级
训练方法
目标
功能性电刺激运动 诱发主动肌肉收缩,避免肌肉萎缩
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乱所和粘连
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
助力运动、辅助运动 促使肌力达到Ⅲ级, 产生功能性关节主动活动
主动运动
(五).放松训练
指通过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环节肌肉 痉挛、疼痛,降低身体和心理应激、调节 自主神经、改善睡眠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渐进放松技术、对比放 松技术、 暗示放松技术、 自由摆动、生物 反馈、气功。
(六).牵张训练
指对肌肉和韧带进行牵伸延长的训练 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肌痉挛、肌腱、韧带 或关节囊挛缩、痉挛性疼痛。有助于刺激 肌梭,以调整和提高肌张力,加强肌收缩 力。多用于下肢。
基本原理:根据重力的悬挂点改变来调节抗阻负荷
拉力方向
工作平台
牵引绳子
阻力方向
50% 75% 100% 重量
(四).等速训练
需要特殊的等速训练设备,训练既强调力量 也强调耐力。
运动速度越高,抗阻力越低,耐力训练的比 重越大:运动速度越低,抗阻力越高,力量训练 的比重越大。
一般60度/s为低速,适用于力量训练。 60~180度/s为中速,使用于肌肉耐力训练。也可 以采用多点等长收缩运动,即在关节运动弧的不 同点进行静力性收缩,适用于在特定关节弧角度 时有疼痛的患者的力量训练,在训练可以避开疼 痛。
(3).代偿和替代原理:假肢、矫形器
4. 基本体位:功能位、抗痉挛位
5. 常用设备:上、下运动治疗器械,牵引器 械,辅助步行器,生活辅助器械,转移辅 助器械,平衡训练器械等。
6. 运动处方:指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功能状况 评估的结果,以处方形式为患者安排的运 动治疗方案。基本内容:运动方式、运动 量(强度、时间、频率)、疗程及注意事 项等。
促使肌力达到Ⅳ级
抗阻运动、等速运动 促使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正常,提高 心肺功能和耐力
(二)耐力训练
耐力:持续运动的能力,相当于运动强度、 时间和重复次数的乘积,包括:肌肉耐力、全身 耐力、速度耐力和专门耐力。
全身耐力(有氧训练):进行全身活动的持 续能力。
肌肉耐力(力量耐力):指肌肉进行持续收 缩和反复收缩的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力学原理的运动训练(一).力量训练 1.基本运动方式: (1).点刺激运动:用于肢体瘫痪,肌力 0~Ⅰ级而无法运动者。 (2).助力运动:用于肌力Ⅰ~Ⅱ级的患 者功能训练或ADL代偿性活动。 (3).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Ⅲ级的患者。 (4).抗阻运动:适用于肌力Ⅳ~Ⅴ级的患者。 (5).等长运动:肌纤维长度和关节角度不变,张力增加 (6).等张运动: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7).等速运动:
训练种类:上肢协调训练、下肢协调训练
躯干协调训练
(十).水中运动疗法 训练的种类: 辅助运动 抗阻运动 平衡训练 协调训练 步行训练
(十一).牵引治疗
是将牵拉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以减轻 或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松懈关节粘 连,缓解肌肉痉挛等的治疗方法。临床用 于颈腰椎间盘和神经压迫、纠正关节挛缩。
(八).平衡训练 是指维持和发展平衡能力的锻炼方法。
用于脑损伤或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外 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患者、内耳病变。
训练分类: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Ⅰ级、Ⅱ级、Ⅲ级 立位平衡训练:Ⅰ级、Ⅱ级、Ⅲ级
(九).协调训练
指恢复平衡、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 的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感觉系统以及利 用视觉、听觉、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 制能力。用于深部感觉障碍,小脑、前庭 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震颤麻痹等康复治 疗。
第三章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
一.概述
1. 运动疗法:(物理治疗) 是指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
采 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 改善、代偿 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 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 肺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 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肌力和爆发力增强、 耐力改善不显著或下 降、无氧代谢能力增 强
(三).抗阻训练 方式:渐进抗阻训练、循环抗阻训练
训练目标: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时,主张自然呼吸,不 能憋气。训练后可有一定程度的肌肉酸胀, 但必须在次日全部恢复。心血管疾病患者 和老年人注意训练时的心血管反应。
渐进抗阻训练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七).呼吸训练
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 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 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锻炼方 法。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胸部手术或及合 并呼吸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
训练方法:腹式呼吸训练(强调膈肌 呼吸能力)、局部呼吸训练(增强局部呼 吸能力)、抗阻吸气法。
2. 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 (2).循序渐进 (3).持之以恒 (4).主动参与 (5).全面锻炼
3. 基本类型
(1).力学和运动学原理:肌力、耐力、平 衡、协调性、牵张、关节活动步态、转移 等训练、牵引、手法治疗、医疗体操。
(2).神经肌肉促进术:Bobath技术、 Rood 技术、 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进 技术(PNF)运动再学习技术。
静力性、运动性、和抗阻运动的关系
肌肉张力
关节运动
静力运动
抗阻运动
动力运动
静力性、运动性、和抗阻运动特性比较
运动特性 静力性运动 运动性运动 抗阻运动
肌肉张力 变化不大 明显增加 相应增加
肌纤维长度 明显变化 变化不大 相应变化
运动时间
长
短
中等
运动力量
小
大
中等
肌肉纤维类型 Ⅰ型 训练效应耐力 增加
速度耐力:特定运动的持续能力。
专门耐力:进行专门活动的能力。
耐力和力量训练对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适应性改变
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耐力训练
增加线粒体质量 和
氧化酶活性、红肌 增加、肌血液循环 改善
肌耐力和 有氧能力增
加、运动中乳酸形成 减少、肌力增加不明 显
力量训练 肌肉横截面增加、 白肌纤维增加、线 粒体商量减少
牵引方法:手法牵引、滑轮牵引、电动 牵引、倒立牵引、自动牵引等。
Ⅱ型 不变
两型均参与 适当增加
训练效应力量 不变
增加
适当增加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原则
肌力
0~Ⅰ级
Ⅱ~Ⅲ级 Ⅲ级
Ⅳ~Ⅴ级
训练方法
目标
功能性电刺激运动 诱发主动肌肉收缩,避免肌肉萎缩
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乱所和粘连
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
助力运动、辅助运动 促使肌力达到Ⅲ级, 产生功能性关节主动活动
主动运动
(五).放松训练
指通过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环节肌肉 痉挛、疼痛,降低身体和心理应激、调节 自主神经、改善睡眠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渐进放松技术、对比放 松技术、 暗示放松技术、 自由摆动、生物 反馈、气功。
(六).牵张训练
指对肌肉和韧带进行牵伸延长的训练 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肌痉挛、肌腱、韧带 或关节囊挛缩、痉挛性疼痛。有助于刺激 肌梭,以调整和提高肌张力,加强肌收缩 力。多用于下肢。
基本原理:根据重力的悬挂点改变来调节抗阻负荷
拉力方向
工作平台
牵引绳子
阻力方向
50% 75% 100% 重量
(四).等速训练
需要特殊的等速训练设备,训练既强调力量 也强调耐力。
运动速度越高,抗阻力越低,耐力训练的比 重越大:运动速度越低,抗阻力越高,力量训练 的比重越大。
一般60度/s为低速,适用于力量训练。 60~180度/s为中速,使用于肌肉耐力训练。也可 以采用多点等长收缩运动,即在关节运动弧的不 同点进行静力性收缩,适用于在特定关节弧角度 时有疼痛的患者的力量训练,在训练可以避开疼 痛。
(3).代偿和替代原理:假肢、矫形器
4. 基本体位:功能位、抗痉挛位
5. 常用设备:上、下运动治疗器械,牵引器 械,辅助步行器,生活辅助器械,转移辅 助器械,平衡训练器械等。
6. 运动处方:指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功能状况 评估的结果,以处方形式为患者安排的运 动治疗方案。基本内容:运动方式、运动 量(强度、时间、频率)、疗程及注意事 项等。
促使肌力达到Ⅳ级
抗阻运动、等速运动 促使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正常,提高 心肺功能和耐力
(二)耐力训练
耐力:持续运动的能力,相当于运动强度、 时间和重复次数的乘积,包括:肌肉耐力、全身 耐力、速度耐力和专门耐力。
全身耐力(有氧训练):进行全身活动的持 续能力。
肌肉耐力(力量耐力):指肌肉进行持续收 缩和反复收缩的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力学原理的运动训练(一).力量训练 1.基本运动方式: (1).点刺激运动:用于肢体瘫痪,肌力 0~Ⅰ级而无法运动者。 (2).助力运动:用于肌力Ⅰ~Ⅱ级的患 者功能训练或ADL代偿性活动。 (3).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Ⅲ级的患者。 (4).抗阻运动:适用于肌力Ⅳ~Ⅴ级的患者。 (5).等长运动:肌纤维长度和关节角度不变,张力增加 (6).等张运动: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7).等速运动:
训练种类:上肢协调训练、下肢协调训练
躯干协调训练
(十).水中运动疗法 训练的种类: 辅助运动 抗阻运动 平衡训练 协调训练 步行训练
(十一).牵引治疗
是将牵拉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以减轻 或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松懈关节粘 连,缓解肌肉痉挛等的治疗方法。临床用 于颈腰椎间盘和神经压迫、纠正关节挛缩。
(八).平衡训练 是指维持和发展平衡能力的锻炼方法。
用于脑损伤或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外 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患者、内耳病变。
训练分类: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Ⅰ级、Ⅱ级、Ⅲ级 立位平衡训练:Ⅰ级、Ⅱ级、Ⅲ级
(九).协调训练
指恢复平衡、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 的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感觉系统以及利 用视觉、听觉、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 制能力。用于深部感觉障碍,小脑、前庭 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震颤麻痹等康复治 疗。
第三章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
一.概述
1. 运动疗法:(物理治疗) 是指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
采 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 改善、代偿 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 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 肺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 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肌力和爆发力增强、 耐力改善不显著或下 降、无氧代谢能力增 强
(三).抗阻训练 方式:渐进抗阻训练、循环抗阻训练
训练目标: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时,主张自然呼吸,不 能憋气。训练后可有一定程度的肌肉酸胀, 但必须在次日全部恢复。心血管疾病患者 和老年人注意训练时的心血管反应。
渐进抗阻训练的简易装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