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

合集下载

三槐王氏分支概况

三槐王氏分支概况

三槐王氏分支概况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三槐王氏分支概况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

最新统计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四海内外,提及“三槐堂”,众多三槐后裔倍感荣耀。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

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

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

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

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

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

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

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三槐王氏考

三槐王氏考

三槐王氏考三槐王氏考——王剑英——一九八三年夏,泰国王氏华裔代表团来江苏太仓,云是三槐堂王氏,王阁老子孙,由南宋时起逐渐向闽粤沿海南迁,遂定居于泰国。

现子孙蕃衍,已达两万人,宗族祭祀,相沿成俗。

为探寻本源,特组织代表团返回祖国,寻访宗族。

九月中,我应邀回乡讲学,有关方面领导及宗族以此垂询。

回京以后,查阅了一些资料,现简述如下。

一宋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撰《文正公(王旦)遗事》,云:“先晋公(王祜)知远大,尝语大曰:‘此儿(指王旦)异日必至公辅’,因手植三槐于庭为以为识。

其槐今老,荫茂可爱。

”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序》:“王公讳旦,……世多称王氏有阴德。

公之皇考(祜)亦自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

’此其所以志也。

”①(《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二。

)司马光《三槐王氏宗谱·序》:“晋国公祜,当太祖朝,拜知制造,卒以直道而遭贬黜。

太宗覃恩,以兵部侍郎召,不就。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而其子魏国文正公(旦)雍容邪雅重,被服礼义。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登进士及第,……除入翰林,相真宗于景德、祥符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

”②王国栋《王氏宗谱》。

该序未收入《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七:“旦少时,(祜)尝明以语人,谓旦必至公辅,手植三槐于庭以识之。

旦自幼聪悟,宽裕清粹,太平兴国中,一举登进士第。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祜)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旦)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③《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九。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六、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二之四《丞相王文正公旦》均载之,并云:“天下谓之‘三槐王氏’”。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十二《名臣事迹》,王《东都事略》卷四十、《宋史·王旦传》、柯维骐《宋史新编·文正公传》、《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王旦传》亦均载之。

安徽王氏三槐堂辈分表

安徽王氏三槐堂辈分表

安徽王氏三槐堂辈分表引言王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安徽王氏三槐堂作为王氏族谱中的重要分支,拥有着独特的辈分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王氏三槐堂辈分表的内容,包括其起源、发展、传承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等。

起源与发展王姓起源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百家姓》记载,王姓源于黄帝时期,当时有人在山川之间修筑城墙,并以此得名“巩墙”。

后来,巩墙一词演变为“宫墙”,再进一步演变为“宫”,最终成为了现代汉字中的“王”。

三槐堂的形成安徽王氏三槐堂是王氏族谱中一个重要的支系,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据传,在明朝初年,王氏族人迁徙至安徽地区,定居于当地。

为了维护家族的团结和传承,他们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宗祠,取名为“三槐堂”。

辈分表的制定辈分表是王氏三槐堂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记录家族成员的世代关系。

辈分表的制定是为了方便后代子孙查阅和了解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辈分表按照世代顺序编排,从第一代开始至今。

每一代都有对应的辈分名称和排位,以及相应的字号和号位。

在编制过程中,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确保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能被正确归类。

家族传承与发展传承方式王氏三槐堂辈分表作为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族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氏三槐堂将辈分表作为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世代相传,并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宗祠祭祀等活动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重要人物与贡献王氏三槐堂辈分表中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家族成员,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家族争光,也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活动与交流王氏三槐堂辈分表作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每年春节期间,王氏三槐堂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祭祖仪式、拜堂礼等,以弘扬家族文化并加强家庭纽带。

相关文化背景家族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太原郡-三槐堂衍派敦睦堂王氏族谱

太原郡-三槐堂衍派敦睦堂王氏族谱

太原郡-三槐堂衍派敦睦堂王氏族谱
武平王氏宗亲
我敦睦堂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属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黄帝。

敦睦堂王氏是太原郡王氏——三槐堂王氏的后裔,太子晋是我王氏受姓的始祖,王威公是太原郡王氏的始祖,王言公是三槐堂王氏始祖,德铭公是敦睦堂王氏始祖。

两千余载悠悠岁月,同根共本一脉相传。

德铭公原籍江南应天府(今南京)溧阳县都司巷,明洪武初年受镇辽三万卫之职,驻镇辽东四十年,以后改调西粤(今广西),先后驻守过邕州、柳州、桂林等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屯田于灌,先居崇顺堡(今观音阁),后始祖考德铭公携长男怀胜迁居宁江坊(今新街青箱村),始祖妣翟孺人次子怀让仍居崇顺堡。

敦睦堂王氏迁灌至今,世传二十四代,历时五百七十余年。

子孙繁昌,仅灌阳县境内现有人口已达一万三千多人。

遍布在新街、观音、黄关、西山、灌阳镇五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120多个自然村屯。

县外的恭城、荔浦、平乐、灵川,区外的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台湾、北京等省市也有我敦睦堂王氏的后裔。

还有少数人散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等国。

来源:世王网。

太原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行传表

太原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行传表

太原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行传表第一世:晋,一名王乔,字子乔。

周灵王长子,生于周灵王六年(公元前566年)。

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年十五立为太子,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水泛,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直谏提出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晋之谏言,灵王怒而不纳,废晋太子位为庶人,谪居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城都塘坂里。

晋生二子,长宗敬,次龟。

今山西太原建有晋祠。

太子晋为王氏系性始祖。

第二世:宗敬,晋长子,仕周为上大夫,迁司空中郎将,进号曰王家,因以为王氏,系王姓受姓之祖,卒年六十三,葬晋阳城北五里,曰司徒塚。

娶吕氏。

王庸敬纂《王氏通谱卷首之二》配姜氏,子一:凤。

第三世:凤,宗敬之,卒葬山西省晋阳唐里屯,娶郭氏,子二:覃、石。

第四世:覃,凤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辟不就。

娶□氏,子一:渠。

第五世:渠,覃之子,仕周王室为司徒。

娶□氏,子二:荘、丰。

第六世:丰,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为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于巩县,葬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

聚□氏子—:芝。

第七世:芝,丰之,仕周东都城守长。

娶□氏,子一:亿。

第八世:亿,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曰:子贵若显親,吾更愧於子职矣,终不寿。

生一子:错。

第九世:错,亿子。

仕魏大夫,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周烈王七年(前369)奔韩,娶□氏,子二:墳、愦。

第十世:墳,错长子,仕魏中大夫,娶范氏,子一:渝。

一说三子:谕、谋、谅。

第十一世:渝,墳之子,仕魏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

娶上官氏,子一:息。

第十二世:息,谕子,仕魏司寇上将军,追赠忠烈侯,娶钱氏,子二:恢、昱。

第十三世:恢,息长子,仕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娶姜氏,子一:亢。

第十四世:亢,恢子,拜大夫将军,秦以中大夫召不就,遂隐居频阳(今属陕西富平),娶胡氏,子三:臣页、敛、蠋。

第十五世:臣页,亢长子,有文武之才,秦以中大夫召不就,卒葬频阳,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子一:翦;继周氏,女一,适左监门汪永。

衡州三槐堂王氏

衡州三槐堂王氏

衡州三槐堂王氏衡州三槐堂王氏始迁祖青山公,原籍山东莱州府胶州和名乡七溪社人,明太祖丁未(吴元年1367年)召封功臣敕赐世袭衡州卫昭信校尉秩正六品,洪武戊申岁(洪武元年1368年)到任始徙衡州,遂世代在两衡地区生息繁衍,增齿添丁已逾数万人。

班行诗自第十二代起排下:嗣洪开万世,积善绍前修,孝敬家之宝,忠贞国大猷......衡州三槐堂王氏QQ群:106347388衡阳邗江王氏先世居江南邗江高邮州打鱼村。

邗江又称广陵、江都,今属扬州。

鼻祖仲一公,从明太祖渡江,功授山东青州左卫正千户。

二代成公,从明祖南下,升衡州卫指挥同知,乃宅于衡,为迁衡始祖。

十一世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清康熙44年(1705)始修族谱,乾隆45年(1780)续修,道光6年(1826)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1917年五修。

字派:(自十三代始)生永嘉承世德传,勋庸著述启长源,吉人待守循斯志,武业文光嗣祖先。

衡阳渔溪王氏湖南王氏多派衍太原,该支系出瑯琊。

鼻祖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与弟万滨、万韬同至衡阳,万滨居清化乡沙塘,万韬居怀节乡叶荷坪,万庄居长平乡渔溪。

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统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万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绪26年(1900)十三修,1938年十四修族谱。

字派: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光亨。

上湘王管王氏上湘王管王氏与品泉王氏(湘乡,始祖万禄公)合称上湘城南王氏,曾四修通谱。

安徽阜阳王氏家谱序言(三槐堂)

安徽阜阳王氏家谱序言(三槐堂)

安徽阜阳王氏家谱序言(三槐堂)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乾坤位定,万物滋生,海陆动植皆有所本。

人类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进,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没有谱牒之修,何以寻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寻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谱、文牒,各续伦常尊卑。

使天下百姓,繁而不乱、井然有序。

此乃整修族谱之功,信其然。

人为万物之灵,其别于异类者,此亦其一乎!我王姓氏族,其来有自、渊源流长。

考其源出于周裔,本姬姓,为周灵王太子姬晋。

因其直谏被贬,避周难于山西太原,时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进入秦汉姓氏合一,其后裔便由“王氏”转化为“王”姓。

子孙之众世代更变,各相迁徙,支系纷繁。

王姓共分21郡,定著三房,曰: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

我族隶属太原郡。

据史册所载,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东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太子晋因直谏废为庶人,次子贵继位,是为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

晋见废,易名子乔,游伊、洛间,登蒿高山,三十余年后七月七日驾白鹤飞天。

晋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此王为姓。

八世孙错,为魏将军。

十一世孙媳为魏司寇。

十五世孙剪、剪之子贲俱为秦大将,父子先后灭赵、魏、楚、齐,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厥功至伟。

贲子裔为十七世秦武成侯,生二子元、威,长子元避秦末乱迁山东琅琊,后迁临沂,是为“琅琊王氏”其后有东汉王敦、王导、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前秦王猛等名人辈出。

裔公次子威,西汉扬州刺史。

二十四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有清节。

王莽篡位(公元9年—公元24年)弃冠带,绝交官吏。

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建武中,数征尚书等积,不就,隐居守志。

是为“太原王氏”,被看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第一始祖。

霸公居太原,孙子繁衍,颇多显赫。

其二十世孙泽,字季道,东汉雁门太守。

二十一世孙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

二十六世孙坦之,字文度,晋左卫将军、蓝田献侯。

二十九世孙慧龙,北魏宁南将军、长北穆侯。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上集)(原创)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上集)(原创)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上集)(原创)引言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上所有姓氏中人口最多的。

虽然国内统计时,受到统计年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时王姓排位第二,但是如果加上世界华人中王姓的比例,王姓在世界上就成了人口最多的姓氏,因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海外华人中王姓比例特别大。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姓中与王姓联系非常紧密的姓氏中,朝鲜、韩国和我国朝鲜族中的金姓的姓源就是以中国的王姓为主的。

另外,日本、泰国和东南亚国家华裔中王姓为主要姓源的当地姓氏的比例也很大的。

日本姓氏中以王氏为姓源的有三十支以上。

有些国家(例如泰国、印尼、日本)王氏非常多,但三代以上的华侨,姓名中已看不出汉人的姓氏了。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统计表明,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李、张三大姓。

另据江苏的《扬子晚报》在一九九六年四月二日的报导,当时王姓的人口已超过了一亿人,比英国和法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一九八七年五月三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新的百姓顺序时,王姓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证明那时的王姓还是全国最多的。

当然,李、王、张三大姓人口的总数也不是恒定的,王姓人口在中国第一的情况,二00五年就被张姓改变。

由于王氏人口已经起超过了一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以上,于是研究王氏的姓氏渊源、谱牒文化和族群特征等多学科的课题,就成了研究中华民族姓氏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之一。

“盛世构(祠)藏(宝)修(谱)”的古谚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世界姓氏研究的过程中,中华王氏研究的领域可能是相关研究工作者最兴奋或最困惑的;因为无需讳言,中华王氏的形成和中华王氏的结构与特色,无疑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在姓氏研究史上最复杂,最丰富多彩最具个性的姓氏之一,例如闽台和南洋等地的华人华侨的祖先,很多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战将和功臣,所以入闽各姓的后裔之间相处非常融洽。

林姓是王子比干之后,与王氏同宗同源,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福建总管林孚的儿子林惟悫娶妻王氏,在莆田生下了妈祖林默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
研究员:王振行
所在单位:民大附中高一(6)班
一、课题提出背景: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关于人口发展过程,变化及其原因内容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研究的最终目的。

通过课题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资料查阅法:通过对各时代《三槐堂王氏家谱》的查阅考证,了解三槐堂王氏中一分支人口迁移与变化;
2、调查访问法:对魏王氏家族中老人调查访问,了解魏王氏家族人口现状及其人才案例。

3、分析归纳法:通过对获取的信息,整理分析归纳,推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四、课题研究步骤
1、读课本学习人口研究知识;
2、制定家族成员调查研究计划,准备课题研究材料;
3、开展资料查阅、调查访问、信息归纳整理;
五、课题成果(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三槐堂王氏祖源于黄土高原太原王族,居金斗之乡(山西省祁县),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子孙,北宋晋国公王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引自苏轼《三槐堂铭》),
故形成三槐王氏一支。

宋代因战乱南迁至江浙,南宋扩张,开发边疆而西迁至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人口死亡率因战争而出现多次低谷,但总趋势不断增加,家族不断发展。

附王绍凡作《三槐世第》纪念诗:“三宗启后万载歌,槐树长荣壮山河。

世代书香龙凤舞,第甲天下海杨波。


(一) 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路线图
(二)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原因
首次大迁移发生在北宋末年,北方战争不断,北宋政府南逃建立南宋政权,三槐堂王氏家族随军南下江浙。

南宋偏安一隅,向西向南扩张,开疆辟土。

三槐堂王氏家族参与政权管理,建设戌边而迁移到广东、福建、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隆里所魏王氏一支即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自江南宁国府勾嗣巷,王忠公以佐领征蛮,留镇湖广五开卫之井浮城,复于永乐二年(1404年),拔归龙标邑之隆里所(黎平县)守土御苗,由江西迁移至贵州隆里驻军,开辟隆里所军屯(古城)。


西



南郊
南京 安徽 湖南 江西
贵州隆里
贵州朗洞
康熙三十八年(年),苗民起义,隆里城付之一炬。

隆里所魏王氏迁移至朗洞、格东、岑纪、腊亮、寨蒿、九崴等地,人口由盛至衰。

(三)隆里所魏王氏家族人口变化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1代:2人;2代:6人;3代:4人;4代:8人;
5代:12人;6代:10人;7代:12人;8代:14人;9代:32人;10代:40人;
11代:52人;12代:78人;13代:124人;14代:142人;15代:126人;
16代:158人;17代:188人;18代:274人;19代:430人;20代:320人;
21代:72人(统计2004年止,共计619年)。

人口增长从过去的“高高低”模式,到现代的“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趋于缓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寿命不断增高,出现四代、五代同堂,人口数量增长较大。

(四)三槐王氏和谐家族文化
1、古代人才基础:“王”乃皇帝赐姓,意为“天地人,王居其中”,自古为辅佐帝王之人臣。

记载中有90多位宰相,30多位皇后,入仕者数不胜数。

王氏家族总是与统治阶级共兴衰。

为此,爱好和平,构建和谐社会是三槐王氏家族的历史使命。

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官降开封知府,遂手植三槐于庭言志:“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其子王旦官至宰相。

此后即改宗族祠堂为“三槐堂”。

世人称赞:“王氏有德,后裔必昌”,苏轼〈三槐堂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2、隆里所魏王氏人才状况:一世祖王忠(武信郎)以佐领征蛮,留镇湖广五开卫(黎平府)之井浮城(隆里所)。

复于永乐二年(1404年)拔归龙标邑之隆里所守土御苗,兴家置产,纯良世守,忠厚传家。

二祖有刚,仅游国学,三至四祖,忠厚传流,纯良世守。

至五世祖崇义公,积累既久,厥后繁昌。

当时学校已办,六祖朝忠公为皇明待登仕郎;七祖述辛(五品孝廉),述文树职缪庠(生员),述尧、建积实驰名艺。

八世显祖万化公(九品孝廉),满想乘风破浪,光前裕后,谁知明运已终,尽兵灾。

大清平定,宇宙太平。

九世文谟公中进士,宪谟、大谟、圣谟为例贡生(修职郎),继谟为庠生;十世祖仪侣、仪仕、仪伸、仪仰中庠生员,仪俨、王仪(国学)入皇宫,仪伟公(举人)为贵阳府贵定教谕,仪僖中进士(儒林郎);11世祖有涵中生员,有刚中国学,有愿恩赐九品,有默中进士;12世祖积学、积训为庠生九品,积仁为国学,积仕为皇清例赠承务郎,王胜皇封九品,王之干中进士任山西大同知府;13世祖王鸿、王霖、大琛为庠生九品,大瑞、大振为国学,王镇九为例赠承务郎;14世祖恩浩为生员;15世祖,16世祖有:秀槐为庠生,秀芝为武庠,秀芬任朗洞区长,承休为九品文林郎;17世祖绍明隆里汉戏班主角,绍科称“隆里歌王”,绍基任保长,绍衍国民党营长,绍炎解放军医所长,绍凡小学校长;18世祖世斌国民党宪兵上尉连长,世金舞龙会站长,世泽“仁义大哥”大商人,世权大学毕业任锦屏县审计局长;19世大学生6人,振平任中学校长,振球任人行主任;20世大学生有10人。

3、和谐家教:王振平,贵州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任朗洞中学校长,多次荣获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州级、省级文明单位。

36年教学中,有50多篇论文在县以上刊物发表,本人也被评为县、州级先进教师、“十佳教师”,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政协委员。

能日内上课两节、步行40千米,干农活两小时,人称“大型拖拉机”。

子女五人:家艳(贵州民族学院)、家文(南京气象学院)、家武(华北电力大学)、家伟(贵阳医学院),家敏(贵阳煤炭工业学校)。

王振球,任过榕江县委副书记,榕江县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

子女二人:王矩(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王煜(河海大学毕业)。

(五)结论
人口总趋势在不断增长,而环境承载力受到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开放程度
等因素制约。

通过人口合理的不断迁移,文化交流,可以提高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改变生存和消费观念,降低消费水平,促进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资料来源:
1、《三槐堂铭》宋苏轼;
2、《王氏宗谱——太原宗支谱》1755年修订;
3、《分支谱序》1784年
4、《宗谱分支附序》1813年
5、《宗谱分支补序》1844年
6、《隆里所魏王氏宗谱》2004年修订
7、隆里所魏王氏朗洞分支实地调查
(2010年2月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