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单元 (subclass) (unit) ) ) S2m … S3e … N1m N1e … S2m-1 S2m-2 … N1m-1 N1m-2 … 亚类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二、《纲要》的评价系统简介 纲要》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976年公 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1976年公 布 2. 评价系统 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 order)、级 class)、亚级(subclass) )、 )、亚级 和单元(unit) 和单元(unit)四级 3. 系统解释 (1)土地适宜纲 -适宜(S)和不适宜(N) 适宜( 和不适宜(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 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 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
例如2: 例如 :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几个方面入手: A.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 病虫害、 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2)土地适宜级 -适宜(S):S1(高度适宜)、S2(中 适宜( ):S1(高度适宜)、S2( S1 )、S2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S3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不适宜(N):当前不适宜(N1)、永 不适宜( ):当前不适宜(N1)、永 当前不适宜 )、 久不适宜(N2) 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下面没有亚级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4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3

151.61
900.98 100.71
496.22 50.90
26294.32
Ⅰ Ⅰ Ⅰ Ⅰ
2919.30 1379.78
370.52 12.69
合浦县
2676.88
107.82 7.81 1434.53 223.98 15.61 105.15 38.72 36.82 5590.58 642.63 11.49
40.34
22.02 54.59
Ⅰ
66.41 53.07 66.55 53.18 100.46 77.83 80.47 61.83
879.46 671.29 594.90 454.09 284.56 217.20
53.07
110.93
77.83 61.83
1197.60
铁山港
南康镇 营盘镇 兴港镇
1397.20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 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2.评价的内容
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和建设用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已利用土 地的潜力评价和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1.概念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研究过程
第三节
四、土地利用Βιβλιοθήκη 状评述通过现状评述,要总结土地利用 的变化规律、利用特点、成功的经验、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 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主要包括行政辖区、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条 件、生态条件等。
�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包括地貌类型、地势
走向、海拔等)、水系(河流、湖泊及有关水文、水资源 数据)、气候气象数据、土壤(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有 机质含量等)、植被(森林、草原等天然及人工植物情 况)、水文地质等。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1 8 1・
管 理科 学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冯云龙 龙冬冬 徐文越
( 东北农业 大学资源与环境 学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3 ) 50 0 摘 要: 古语有云“ 民以食为天、 食以土为本” 土地资源是承 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 以土地的利用是 实现人 类社会和 经 。 所 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因此 , 协调好人 口增长、 经济发展 、 环境改善 与土地 资源利 用的 关系, 对人 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
资源中 , 有林地面积只 占农业 用地 总面积的 4 . 在有林地 中, 建筑 、 57 %, 过 交通 、 水域 、 特殊 、 农业及其他用地 的平 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 熟林 比例较 大 , 林木枯竭率较高( %左右 )造成林 木资源的严重 浪 筑容积率 , 1 , 与城市规划 比较来判断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 。 费; 草地利用面积 占可利用面积的 5 .%, 78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05 . 3城市土地利用 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倍, 而生产能力却远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 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 生 31 .技术路线与方法 。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 , 充分利用城镇地籍 产畜产 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 1 7 11 土地浪费严重。 / 。 .. 2 2 一是城 调查成果基础数据 , 目的进行空间统计 、 有 汇总和分析 , 发现 土地利 市用地粗放 , 土地利用率低。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期 , 年全 用现状的数量 、 结构 、 强度等的空 间分布规律 , 为进一步 开展潜力 分 国城市非农 业人 口增加 5 .%, 97 但城市用地却增长 了 168 城 镇 析和评价提供定性 、 量的基础和依据。 0. %, 定 用地人均已达 1 3 3 平方米 。城 市闲置土地 占 5 其 中还有 4 %属 %, 0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会经济 、 社 于低效利用 ;二是开发建设 中盲 目批地 ,造 成土地大量 闲置 。到 人 口、 环境等数据 , 考虑经济容积率 、 城市规划 强制 因子 和规 划调 整 19 9 7年底 , 国征而未用 的土地就有 14万亩 。 全 7 等因素 , 从结构 的合理性考虑 空间和数量结构 的调整 , 从强度 的合 1 . 2土地过度开垦 、 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理性考虑纵向潜力 的拓展 , 从未利用土地 和城 市规划要求考虑横 向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 足 0 . 7亿公顷。 这些资源有 5%以上分布在 潜力拓展 , 0 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新疆 、 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 、 区。这些地 区人 口相对稀少 , 部分 32 .工作 内容 。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 , 选取城镇范 围内的区域 作 地区干旱少雨 , 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 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 为调查 的工作 区 , 区域 内人 口密集 程度 , 经济发展 状况 , 市改造 、 城 山地多 、 地少 , 平 质量好 的少 、 中等和次等地 多 , 大多数后备 土地 只 建设频繁度应具有一定 的代表意义和研究意义。 对市区土地利用 现 能开垦作为林果 、 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 , 且开垦难度较大 , 需投 入 状 、 所 各类用地 的分布状况 、 区闲置土地状况 、 市 建筑密度 、 建筑容 积 也较大 , 同时 , 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 的水土流失现象 。 率等进行 调查 , 进行准确 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 、 汇总 , 通过 对统计 、 1 . 3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汇 总结果 分析 , 出土地利用 现状 的数量结构 、 提 空间结 构以及集 约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 区进行农业结 构调整 , 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 利用 的合理性评价 ,并指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潜力拓展的方 向, 则, 在不适 宜水 果种植 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 园 , 致许多优质耕 地 提 出土地集约利用 、 导 潜力挖掘 的合理建议 和措施 。 被挤 占。 此外 , 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 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 。 比 3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 例偏低 。 土地利用 现状与结构合 理性分析 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 面 的内 2城 市土 地 利 用 结构 合 理 性 的 主 要 指标 及 评 价 容: 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 的分析 、 分类人均指标 比较分析 、 中心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 指标有 : 城市土地利用 数量 结 区土地利用结 构 比较分析 、 土地利 用空间结构 比较分析 、 出结 构 提 构指标 、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 城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及 城 调 整 方 向 。 市土地利用潜力指标等 。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评价 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人手 : 从 21 . 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 总体 土地利用情况 、 分行政 区和综合 区土地利用情况 、 用地结构 等 建设部颁布的规定指 出, 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 划时 , 、 方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 居住 工业 、 道路广场 和绿 地四大类主要用地 占建设用地 的比例 为 : 居住 从经济发展 、 自然 地理环境 、 交通建设 、 政策 与规划控制 、 产业 用 地 2 % ~3 % ;工业用 地 1% 一2 % ;道路 广 场用 地 8 ~ 结构调整 、 0 2 5 5 % 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阐述市 区用地扩展过程和土地利 1 %; 5 绿地 8 1 % , 四类用地综合 占建设 用地 比例 宜为 6 % ~ 用集约度演变 , %~ 5 这 0 从土地利用 的数量结构 、 间结构 分析市区土地利 空 7%, 5 大城市工业用地 占建设 用地 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 , 风景旅游 用结构特征 和存在 问题 , 出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和调整方 向 , 给 指 并 城 市 及 绿化 条 件好 的城 市 ,其 绿 地 占建 设用 地 的 比例 可 大 于 出具体的措施 ; 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 、 分类与分区评价 、 聚类分 l 5% 。 析结果 、 口密度等方面 因素 , 人 从平均建筑密度 和平均 建筑容积率 规定 中还指 出了居住 、 工业 、 道路广场和绿地 四大类用地 的人 两方面分 析和评价市区土地利用强度 。 均单项指标 , 其指标为人 均居住用 地 1 2 m2 8 8 ; 人均工业用地 1 ~ 0 3 . 4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潜 力按 土地 利用程度和挖潜 2m ; 5 人均道路广场 用地 7—1m ; 5 人均绿地大 于 9 , 中人均公 改造方 向, m2 其 可将城市土地分为 : 无容量土地 、 容量完全损失 土地 、 未 共绿地大于 7 m 。大城市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取下 限。城市土地 利用 的土地 、 度利用 的土地 、 低 合理利 用的土地 、 度利用 的土地 过 利用数量结构指标 可与 国外大城市横 向比较 , 从发达国家的土地利 等 , 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 , 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 , 有 用结构情况来看 , 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用地 的比重 目的进行 空间统计 、 汇总 和分 析 , 以发现 以上 土地 的数 量 、 结构 、 强 较 大。 度及空 间分布规律 , 为进一步 开展潜力 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 、 定量 22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I 的基础和依据 。 研究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时 , 将城镇分为 中心 区 、 内城 区、 过渡区 、 外围区( 由内至外) 区域 。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 四个 统计分析 , 得到每个区域及商务 中心 区(B ) C D 主要 用地类型用地 分 布状况 、 布数量和用地强度 , 分 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空 间结构调 整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 2、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的数量、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 4、土地利用特点 、 5、土地利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6、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
一、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 (四)水文 (五)土二)人口 (三)社会经济发展
二、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一)农用地结构 (二)建设用地结构 (三)未利用地结构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 、 吉布斯—马丁 吉布斯 马丁(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 多样化指数 马丁 2、土地数量结构集中化分析 、 洛仑兹(Lorenz)曲线法 洛仑兹( ) 3、土地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分析 、 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法 威弗-托马斯 - 组合系数法 4、土地数量结构区位意义分析 、 区位指数法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 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参见《农用地 分等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指定作物、指 标区的情况加以调整。 C 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
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
如没有,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1、因素法 (4)编制分等因素图。 (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A 几何平均法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 给出。 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 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定:
A 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
宜程度和限制程度。
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二)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
1、单项经济评价
单项经济评价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 的专门评价。 2、综合经济评价 是指对某个地区的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的 综合性评价,它可以在单项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也可
以在综合的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二)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资料 B 土地利用条件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 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业 技术实验资料等
C 土地经济条件资料
包括人均耕地、单位面积平均资金投入、单位面积平均 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等
D 其他资料
1、因素法 (1)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指标区的划分原则: A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 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 B 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10个 C 在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 的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 等因素计算。 D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 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 100分。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摘要: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资源,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城市化建设活动的推进也需要足够的城市用地,农业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农业耕地,一系列生产活动的进行都需要相应的土地资源来实现。
而当前由于我国发展过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调整。
本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相对明显,对当地经济模式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妨害作用,因此对各种土地类型做好规划,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并开展评价是相当有必要的,土地利用评价是借助一系列指标对我国土地资源是否正确使用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用地的状况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可信度和正确性。
一、土地评价的含义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资源归类的前提下,对某种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借助一定量的尺度和方法进行测量,通过对特定地带内各种自然以及非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将土地评价结果分为多个层次,评价和分析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明确土地最有针对性的利用方式,土地评价的前提是级差地租模型。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测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对土地的合适度展开分析,对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评测,并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分析。
土地评价有利于我国各种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活动的有效运行,首先土地评价能够促进土地交易的正常开展,使交易双方都能够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定其情况,保证土地交易双方的相互利益不受到损失,从而推动土地交易工作的正常维持。
土地评价还能够对我国土地市场机制进行改进,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土地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价值及其利用的方法,为土地市场中各个主体利用土地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必要的资料,还有利于土地提供方和土地购买参考土地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交易,减少信息差带来的交易问题。
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土地资源的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划分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潜在价值。
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开发潜力等方面。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侧重于对土地资源的质量进行描述和划分,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反映了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趋势。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需要,土地资源被广泛开发和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利用,还有工业、居住、商业等多种用途的土地利用。
这种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土地资源不同需求的要求。
然而,土地资源利用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和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一些地方存在土地闲置和虚耗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针对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要完善土地资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土地资源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定期更新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求。
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估,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次全面“体检”,旨在摸清土地的“家底”,为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估,首先要明确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这可能涵盖城市、农村、山区、平原等各种地理区域,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调查人员需要深入实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获取准确、详细的土地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会运用到多种技术和工具。
比如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拍摄的影像,可以宏观地了解土地的利用状况;全球定位系统(GPS)能精准确定土地的位置和边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用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调查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耕地的调查评估,重点关注其面积、质量、种植作物的类型以及灌溉条件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了解其现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改善。
林地的调查评估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树种组成、林龄结构等方面。
森林对于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生态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林地的现状,可以制定合理的林业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草地的调查同样不容忽视,要了解草地的面积、牧草的种类和生长状况、载畜量等。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既能发展畜牧业,又能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建设用地的调查评估则侧重于其规模、布局和利用效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要确保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盲目扩张。
除了对不同类型土地的调查,还需要关注土地的权属问题。
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关系,有助于解决土地纠纷,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在完成调查后,就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这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
要将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济条件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 (三)社会经济发展
二、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一)农用地结构量结构分析
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 吉布斯—马丁(Gibbs—Martin)多样化指数 2、土地数量结构集中化分析 洛仑兹(Lorenz)曲线法 3、土地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分析 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法 4、土地数量结构区位意义分析 区位指数法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起点和基础。
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总结区域土
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 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质 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 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 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5、土地利用效果; 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等。
基本思路:
一、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二、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四、土地利用特点 五、土地利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六、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一、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 (四)水文 (五)土壤和植被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个 方面。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