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艺思想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艺思想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养气”是谈创作主体的人格修炼的,而“知言”则是 谈艺术鉴赏的。所谓知言就是说要懂得不同表达的言后之意。
《孟子·告子上》云:
“何谓知言?”曰:“诐辞(片面之辞)知其 所蔽,淫辞(过分之辞)知其所陷,邪辞(不正之 辞)知其所离,遁辞(躲闪之辞)知其所穷。”
• 这种“知言”用于文学鉴赏就相当于“知 音”,以此“知言”说可直接引申到文学批 评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3、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上》云: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 (求、追溯)志,是为得之。
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 氏》)
中国文学孔批评子史·北关方民乎族大政学本事科课的程 思想导致其强调文艺的功利性。
如《论语·子路》云: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再如《论语·季氏》篇有名的“过庭之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1、“与民同乐”和 “共同美感”
《孟子》关于礼乐的一 个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 《孟子·梁惠王下》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 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民同乐”的根源在于 儒家的仁政思想,还有一个
美学的根源叫“共同美感”。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 其三,“游于艺”的思想让儒家特别重视“和”, 强调社会伦理的中庸之道和文艺思想的中和之美。 如《论语·子路》中云: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好的艺术作品是和而不同的,这就是中和之 美。又如《八佾》曰: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生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在文学方面,孟子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二者作为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孟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 ,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孟子把士当作一个精神上独立的特殊阶层,他们要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为友,当现实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他们便到古人的作品中寻找知音,通过颂其诗,读其书,和古代贤人的精神相沟通,从而建立起完善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知人”是读书的目的,“论世”是“知人”的途径。

孟子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相互理解、沟通的,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去知其人,论其世,与千古之上的作者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正因为古代的文学作品本身就突出含蓄深邃,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晦涩不明,所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

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

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

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17.皎然诗论专著《诗式》把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看作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18.新乐府诗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19.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构成: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

jianban批评史1、2讲

jianban批评史1、2讲

孔子与古希腊柏拉图、 孔子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生活的时代大致 相近,都处于奴隶社会。 中国美学史》 相近,都处于奴隶社会。《中国美学史》的作者曾 将孔子与柏、亚氏美学加以比较, 将孔子与柏、亚氏美学加以比较,认为双方都有优 劣长短之处。 劣长短之处。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优于孔子者有二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优于孔子者有二: 1)西方更具有理论思辨精神,认为柏拉图《 (1)西方更具有理论思辨精神,认为柏拉图《文艺 对话集》 大希彼阿斯》与亚里斯多德《诗学》 对话集》的《大希彼阿斯》与亚里斯多德《诗学》以其系 统严密的科学分析而见长,而孔子美学则以零散的语录、 统严密的科学分析而见长,而孔子美学则以零散的语录、 格言、警句形式出之,缺乏理论的系统分析论证。 格言、警句形式出之,缺乏理论的系统分析论证。 (2)西方注重审美和艺术与理知认识的联系,突出 )西方注重审美和艺术与理知认识的联系, 文学艺术“摹仿”“再现” ”“再现 文学艺术“摹仿”“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与历史事件的艺 术真实性, 术真实性,而孔子美学虽不忽视文学艺术对社会的认识作 用,但更注重主体情感的表现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教 化功能。 化功能。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创的是叙事文学传统,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创的是叙事文学传统, 而孔子开创的是抒情言志的文学艺术传统。 而孔子开创的是抒情言志的文学艺术传统。 孔子诗学美学亦有长于柏、亚的地方: 孔子诗学美学亦有长于柏、亚的地方: 孔子注重创作主体与社会理性道德规范的统 (1)孔子注重创作主体与社会理性道德规范的统 一性,而亚氏只注重美的形式和美的自然属性, 一性,而亚氏只注重美的形式和美的自然属性,柏氏 注重从超现实、超人类的神秘世界中去寻求美, 注重从超现实、超人类的神秘世界中去寻求美,赋予 艺术美以神秘感。 艺术美以神秘感。 孔子严格区分文学与科学 哲学之不同, 严格区分文学与科学、 (2)孔子严格区分文学与科学、哲学之不同,而 西方柏、亚氏强调审美、艺术同科学、 西方柏、亚氏强调审美、艺术同科学、哲学的认知关 则容易抹煞艺术的本质特性。 系,则容易抹煞艺术的本质特性。 孔子注重主体情感的表现和抒发 而柏、 注重主体情感的表现和抒发, (3)孔子注重主体情感的表现和抒发,而柏、亚 氏注重对世间万物和现实生活的摹仿与再现。前者长 氏注重对世间万物和现实生活的摹仿与再现。 于抒情,后者长于叙事, 于抒情,后者长于叙事,并各自为东西方诗学与文学 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文学批评史课件 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

文学批评史课件  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

(3)肯定了文学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说:“人之
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磨琢也”。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第一,“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以作者的创
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 第二,“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 文学解释活动。 第三,“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
的活动。
孟子的文学批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
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
发挥孔子学说之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许多方面可以看作是孔子学说的补充,与 孔子学说共同构成了儒学体系。 孟子也曾游说诸侯,但不被任用,只好退而 著书立说。
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主要贡献是:一
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二是
提出了“知言养气”、“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等文艺批评方法。孟子提出
孟子的文学批评
译: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 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 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 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 《诗经 • 小雅 • 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 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 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 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 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 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 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 一个人了。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章 先 秦 文 学 批 评
第一节 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孟子、
注意: 注意: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而是在哲学典籍中包含文学思想的只言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先秦诸子虽然都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 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艺学理论形成自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3、“思无邪”说(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和) 、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 教材p19)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郑声的评价:“放郑声,远佞人。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淫,佞人殆。”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评价: 评价: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为中国传统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明显扼杀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这对文学及文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不学《 无以言。 对曰: 未也。’‘不学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对曰: 未也。’‘不学《 不学 无以立。 鲤退而学《 闻斯二者。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而喜曰: 问一得三, 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论语·季氏篇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点参考先秦时期知识点荟萃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被朱自清誉为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2、孔子:仁、礼,“兴观群怨”说,重视雅乐3、孟子:性善论、“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4、荀子:性恶论,重视礼乐,《乐论》,“宗经、征圣、明道”5、老庄:“妙”和“自然”6、庄子: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一、孔子的文艺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即“诗言志”。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尽善尽美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聲。
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
人也。从子二曰。:(二兴,于古《文诗上》,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和“立于礼”
字 乎 神。天事强 讲)文也三调的,。垂礼是以凡,察示乐孔日時 之之子月變屬重文星。皆,艺也示从。讲思,示觀的想。是中孔 的子 审文 美艺 内思 涵想 。里的政治、伦理行形讀内禮。與涵之凡禮;器豊同“也之。游。屬从皆于豆从艺,豊”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孔子、 孟子和荀子的文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一、真实的孔子与孔子的真实
最早描写孔子形象的文字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廓之门外。 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身长九尺有六 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 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 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末也,如丧家 之狗,然乎哉!然乎哉!”
可以怨,
孔安国曰:怨刺上政。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孔子关乎人格的思想使他视《诗》为人格教育 的教科书,用礼乐来塑造人格,强调文学的认识 教育作用。
如《论语·阳货》篇曰: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阳货》篇又曰: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也而 。不 ”为《周乐南道》“人《益之召者善南三,》乐乐,,多损贤其者友犹三,正乐益墙。矣面乐。而节乐立礼骄乐乐,,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思想对儒家看重事功的思想 有种有益的补充,表达了儒家的一种艺术精神,从而让儒家把功 利的追求与艺术的人生统一起来。
• 其一,“游于艺”使古人的艺术生活化了,也使古代的生活 艺术化了。“游于艺”的精神在当下似已烟消云散了,艺术 通俗化,生活庸俗化。
政策,—最—终[达清到]王“夫和之”《的姜斋理诗想话状·态“诗。绎天》下有道,则
可之《佞孔志辂韶人以安 ”子“,》。观。国行舞服郑曰,曰夏。周声:“之之放淫小时冕郑,引子,,声佞譬何乘乐,人连殷莫则远类学”夫,郑朱诗玄熹?曰:诗:“可观感以风发礼天伐语兴·俗季意乐下自,氏之征无诸》伐道侯盛)自,出衰天则。。子礼”(出乐《;征论 可殆。以”群(,《论语·卫灵公》) 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 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
再如《论语·先进》篇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履也。所以事神致
二、“兴于《诗》”与“游福于也艺。”从—示—从豊孔,子豊的文艺思
•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 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 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 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 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 氏》)
中国文学孔批评子史·北关方民乎族大政学本事科课的程 思想导致其强调文艺的功利性。
如《论语·子路》云: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 其二,“游于艺”的态度使孔子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观点, 要求正确处理文与质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贡曰文棘:。子““…辞…成惜之盖曰乎善闻:者于,,质“夫集者君子文非以文子之成,质说质而而。离君辞于已子之文矣也失者也无,,,质何驷吝也以于。不质惟文及而质为舌萎则于?体。”文子犹 质也有,可质循,犹惟文文则也何。有虎可著豹。之惟质鞟则犹要犬足以羊持之,惟鞟文。则”要足(《论 语·颜以该渊。》故)文质彬彬,而体要立矣。”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礼 乐 之
乐 之 重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内涵孔和子社朱性而易关会熹情吟入乎注,咏。内云有之故天“涵:邪间学道‘“有,者。从即《兴正抑之的可如,。扬初民人孔思以起 其 反 ,的民子“也为复所角对诗想’。言,以诗度当论既其兴《最云阐政》可从 治 各 及易感起诗早释者者云执 地功人知人其》以有:《政 的能们,又好本给,兴所“诗者 诗即对文随不贱》的 歌所时,故 之 子满民之角 之谓政学所乐 兄,可,而政度 中“的在 弟则艺以通怨治以观阐 观态宗 同莫术而过之功释 察”度庙 听不观诗,能民,《。之 之和皆赋,歌其即风也诗中,敬予的用所民就》可,则;形心谓俗是之了君莫闺以也式“以从政臣不门一来将怨群上和之种表何”下亲内,达如,同;,政可。?亦听乡父治以 怨如”“;《关诗善而朱乎》恶得熹可 于恶之的天三也 所之”意道百(心思。 观《而是的,四于 而《心以不由书思一能于也看邦集所可注自《将出风想言》兴兴已诗何 ,》《者》还以论而,如 孔是语,是? 子也影蔽•可其泰必人” 对。伯于的响之观观》这 诗民此本)到,是 歌之,也。对 这有孔曰里 不 也其审“ 种戚族 和。子思兴。怨 “患长 顺(” 怨也对无《之 。也以荀的 ”,中 故艺邪子深其具 的上, 乐·术”体功下; 群长者乐阐能之论标。少,》释十不同审准再)。分和听一从重者的如之以这视,,定制“里,其则和定放可并用莫者,郑 声,远佞性意人的识者 群呈的。而乃现功郑,能怨益所。声,挚且的以淫具目认怨。有的为,愈”激正“发佞不是怨人欲”人忘们使的道殆;产“德”上生以”乃。其知是怨道““上者下下而”不的和群不”,满所,致从。而而调“整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