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的传承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寺十八罗汉潘国静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

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

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

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

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

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

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

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

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

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

宋代略有修葺。

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

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

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正宗少林功夫传人潘国静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

同时也可收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

由于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

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

提倡武术禅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禅程式。

少林寺功夫1、拳术源为武艺之源。

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等。

少林武功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

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独特的少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国面向全球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它所蕴含的禅学、武学、爱国精神已影响了历代国人。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少林寺也必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让独一无二的少林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时代新生机,让世界各国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少林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少林禅宗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派,古印度有禅而无禅宗。

禅宗诞生于中国,发祥地就是嵩山少林寺。

千百年来,禅宗祖庭的禅,其丰厚的文化蕴与武术和医学一起被称为少林“三宝”。

据《景德传灯录》载,达摩名菩提多罗,后遇摩诃迦叶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剃度为弟子,他劝达摩前往中国传法。

于是,达摩飘洋过海,历时三年,于梁大通元年(527年)到达广州。

后被梁武帝迎到金陵,因武帝不能“悟”达摩大乘禅法,遂北渡长江寓居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称“壁观婆罗门”。

达摩所传的禅法由于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壁观为其修行方法,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确立后称之为“教外别传”,并将其主张归结为:“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大师对中国禅学最重要的贡献是:1、提倡教理的学习,用《楞伽经》做印证,主张宗通与说通。

这种说法影响了后世整个的禅宗。

2、提供了参禅的方法。

3、传法给慧可达摩为后来的整个禅宗指明了基本的道路。

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后,禅宗僧徒遍布大江南北,各地禅宗名师纷纷自立门户,于是开始分宗,并出现了许多宗派。

少林寺后来传承了曹洞一宗。

曹洞本属青原一派,青原行思传法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

曹洞就是由唐后期的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江西高安洞山和江西抚州曹山创立的,故称“曹洞宗”。

五宗在流传的过程中沩仰、云门法眼相继走向衰败,惟曹洞、临济两宗久传不衰,并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

少林寺的故事

少林寺的故事

少林寺的故事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是我国佛教寺庙之一,
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9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少林寺因其深厚的武学底蕴
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武术的圣地”。

少林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佛教的传奇,更是一部关于
武术的传奇。

相传,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开创了禅宗,也
传授了少林寺的僧侣武术,从此,少林寺成为了中国武术的发源地。

少林寺的僧侣们,以其刚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武艺,成为了武林
中的传奇人物。

他们在少林寺内刻苦修行,研习武术,不仅是为了
弘扬佛法,更是为了保护寺院和平民百姓。

他们的武艺传承了千年,成为了中国武术的瑰宝,也为少林寺赢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的故事还与许多传奇人物息息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当
属少林寺六祖慧能。

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成为了禅宗的祖师,也是少林寺武术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故事被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
佛教和武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除了武术,少林寺的建筑也是一大景观。

寺内的大雄宝殿、方丈楼、藏经楼等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少林寺的故事,是中国佛教和武术文化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林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它的故事传承千年,永远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

少林寺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少林寺公众号文章

少林寺公众号文章

少林寺公众号文章少林功夫的历史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

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寺院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此后,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

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庞大的田产。

隋末战乱,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为新王朝——唐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内地佛教主流。

进入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

金元两朝,少林寺成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

明朝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争,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在这一时期,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少林功夫著作也开始出现。

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而佛教的游方制度是开放的,进出自由。

少林寺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路进行了整顿,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0世纪80年代后,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少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的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逐渐展开。

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林门头制度和少林功夫传承谱系少林寺“非遗申报书”中“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部分,开篇便提到少林寺的门头制度恢复计划。

中国少林的发展趋势

中国少林的发展趋势

中国少林的发展趋势
中国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少林派的发源地,在武术界和文化界享有盛誉。

其发展趋势如下:
1. 传承千年:中国少林寺自建于公元495年,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

传承千年的历史,使得少林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武术界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文化旅游:中国少林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少林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武术表演、佛教文化体验等,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3. 武术影响力:中国少林寺以其严谨、精湛的武术技艺而著名。

少林寺塔房功夫、少林寺武僧,都是中国武术的代表。

许多武术大师和高手都是从少林寺走出来的,他们在国内外的武术比赛和表演中,展示了中国少林武术的风采。

4. 科学化发展:少林寺在近年来逐渐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研究武术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武术技艺的水平。

在训练方法、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少林寺的武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5. 国际合作:中国少林寺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武术学院、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国家的武术界进行交流,通过组织国际武术比赛、举办国际讲座等方式,传播中国少林武术的文化和技艺,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少林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走向国际化,为中国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习武之风盛行,同时又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武术,古时候又称“拳勇”或“技击”,在民国时又被称为“国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武术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是因为中华武术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中和养气的精髓,还融会贯通了道家的守静致柔与佛家的“参禅定悟”的精华,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

中国的武术的独特在于它拥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饱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术的特有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搏击术,已经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其中饱含着先哲们对生命以及世界的悟解。

它用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承载着、诠释着悠久的东方古老哲学。

武术属于文化形态中的一种,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又因其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生命力藏于社会下层的老百姓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很是浓郁。

中国武术的所有流派都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武术文化必然也被打上深深的地域文化的烙印。

中原武术文化拥有着中国武术的许多特点,在中原这块特有的大地上,孕育出了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拳种,其中少林拳、太极拳更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古时河南称中州,又叫中原,是历代帝王兵家必争之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与“逐鹿中原”等成语更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地域长期有着战争。

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2061年间,华夏地域共有重要战役721场,其中发生在中州的就有120起,高居榜首。

在春秋战国,中州地域的军事战争前后延续近600年;魏晋南北朝持续400多年的战争更是给其带来空前的劫难,有史料记载中州大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兵祸之下,民众不得已习武图存,磨练出了尚武强悍之风。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少林功夫、少林禅医、少林寺建筑、碑刻、艺术、传承管理体制等,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

交流、和谐、圆融、创造,赋予少林文化以世界性的胸怀和全人类所认同的精神价值。

由此,“少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和文化个性的象征,并在当代人类生活中表现出圆融无碍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禅一武、一动一静、出世入世、保守创新,它们从来不是二元论,不同的只是次第,只是机缘。

少林文化蕴含着创造性应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自然问题的丰富的智慧资源。

在少林禅方面,少林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实例,糅合儒、释、道以及其它传统文化于一体。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是具有本土性格的中国化了的佛教。

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

在武学方面,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

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

“禅武合一”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达到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理想境界。

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

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深受不同文化人民的喜爱,是人类文明生动的传奇。

在医学方面,少林“禅医”是对中国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在少林寺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少林历代高僧不断推演,吸收了少林禅宗如静坐、修身等形式,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形成了具有少林特色的禅医药文化传承体系和千年的少林药局建制。

在艺术方面,少林寺的建筑、雕塑、音乐、书画等,都是少林文化艺术宝库之中的明珠,艺术价值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功夫的传承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少林功夫的传承》的内容,具体内容: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少林寺一代高僧
传德圆再传黄仕生,我是2001年向黄仕生师傅那学的,内容有少林罗汉内丹功铁布衫排打功少林功夫等
素喜法师,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传人,少林寺首座和尚、名誉方丈。

河南省登封县城关镇人。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出生,俗名耿栓柱,家境贫寒,幼年丧母,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孤苦无依,十二岁投入少林寺落发出家,剃度师是贞绪法师,时为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

出家不久,师父送他入寺中所办的小学读书,同时练武。

十七岁时奉师命到洛阳白马寺参学,十八岁到西安大兴善寺受具足戒,二十一岁回少林寺。

二十三岁到江南参访,朝礼普陀山,从此以後,即长住少林寺。

素喜从小聪颖好学,由於师父的悉心指导,加以他个人刻苦练习,他的武功造诣日深,尤其是对於齐眉棍、方便铲、大洪拳的造诣,为世人所叹服,被
人誉为「少林拳王」。

一九五五年,素喜三十二岁,到北京佛学院进修,从德浩老和尚学习《楞严经》、《法华经》二年。

回到少林寺後,任武术教师。

一九六一年,素喜以积劳成疾,但仍抱病向徒弟传授技艺,培养出一大批武林高手,如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德虔、少林武术馆国内训练部主任德宇、国际训练部主任德元、少林寺武僧队队长兼总教头德扬,国外如美国、日本、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等国,都有他的徒弟。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素喜与行正和尚二人为了保护佛经、佛像、拳谱等重要文物,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在此期间,他也被遣回农村,从事劳动生产。

「十年浩劫」过後,素喜重回少林寺,一九八七年,行正和尚示寂,素喜继任少林寺住持,除修缮寺院外,经他口授身教,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拳经、拳谱。

此外,他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捐款参加社会救济、支援灾区等工作。

一九九○年自住持位退居,由永信法师继任住持。

二○○五年,少林寺为素喜法师庆祝八十一岁寿辰时,为他在塔林建造了寿塔,是少林寺两百多年来为在世僧人所立的第一座寿塔。

据了解,塔林中的塔包括三种,即衣冢塔、骨灰舍利塔及寿塔,寿塔是为特别突出者修建的。

素喜法师於二○○六年三月八日十一时二十分示寂,世寿八十二岁。

少年出家,修成正果
素喜法师1924年生于登封城关镇,俗名耿金柱,自幼家境贫寒,受父
母信佛的影响,13岁出家到嵩山少林寺,拜第二十九世住持僧贞绪法师为师。

后来靠着他辛苦守规,尊师和众,得到师父的赏识,送入寺立学堂读书习武,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世首座僧。

素喜法师在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期间,领导众僧重禅尽武,率僧众复修、竣工了藏经阁、钟楼、鼓楼等重要殿宇,得到政府和广大僧俗的好评和爱戴。

在郑州市举行首届少林武术节时,他又带领僧众积极响应,并为大会捐款30多万元。

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少年的素喜法师作出了许多惊人之举。

传承少林文化,一生收徒3万多
素喜法师自从进入少林寺就喜欢上了少林功夫,当时他的师父是贞绪法师。

据素喜法师的大徒弟德扬师父介绍,刚入寺时,素喜法师先当杂役,贞绪法师让他担柴、烧火、挑水、做饭。

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就有些懊恼,认为师父不但不教他少林功夫,还处处为难他,做事时就故意和师父唱反调。

贞绪法师不但不斥责他,还把他带到后面的山上,一边演练少林功夫,一边讲这些动作的来历和演化情况。

素喜法师终于明白,他平时烧火、做饭的一些动作也是少林功夫中的基本功。

从此,他更加认真地做事情,同时修炼少林功夫。

最后,他成为少林寺著名的"武"上高僧,并且为少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受到少林寺僧众和世人尊重的原因之一。

素喜法师把先师的训言:"习武先挨打,笑脸迎人欺,良师倡武德,苦恒出高手。

"贴在床头,当做座右铭。

1962年他考入中国佛教学院,毕业后回寺,任少林寺武术教头。

说到素喜法师的海外徒弟,德扬法师拿出了厚厚的资料,里面记满了素喜法师的海外弟子。

德扬师父说,当年师父在武术界声名远播,很多人找师父学习少林功夫,据说,素喜法师收徒3万多人,可以说弟子遍天下,特别是培育了享誉世界的德扬、德建法师等一大批法师级人物,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