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在农村家乡和父母分离生活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经常面临许多教育和成长方面的困难。

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将讨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父母陪伴和情感关怀: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长期面临家庭的分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情感关怀,容易产生孤独和焦虑的心理问题。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在培养孩子兴趣和爱好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不够。

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3. 传统观念影响: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习俗,例如男尊女卑、家务劳动重于学习等观念,这些观念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 政府支持和资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更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等学习机会。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提供资金补贴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发展。

2.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感情陪伴等服务。

这些机构可以与学校、社区和亲戚共同合作,共同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的成长。

3. 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讲座,提高父母和其他亲属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供具体的教育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子女的成长和教育。

4. 增加父母探亲机会:政府和企业应鼓励和支持父母回乡探亲,增加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时间。

这对于加强亲子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理解和信任非常重要。

5. 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设立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组织各类学习和娱乐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在学习和心理上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鼓励和引导,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等。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关怀也相对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指导,加上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成绩不佳的情况。

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自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5、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保护,在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欺凌、拐卖等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误入歧途。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使得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现象。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额的借读费、入学门槛高等,这也导致了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家庭选择了在城市打工谋生,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或监护人由于工作等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孩子在农村留守,与父母相隔千里。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许多问题,这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1. 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条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通常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他们的学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 缺乏家庭关爱。

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长期处于独自生活的状态。

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损害。

3. 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指导,易出现孤独、沉默、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

4. 社会适应困难。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和社会的熏陶,留守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薄弱,难以融入社会。

1. 完善教育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优质学校和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让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条件。

2. 增加家庭关爱。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4. 加强社会照料。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组织相关机构和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5. 建立公益机构。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性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解决方案。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导致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3.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4. 安全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独自在农村生活,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如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意外伤害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导致许多家庭不得不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3.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4.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机制。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

3. 实施关爱帮扶政策: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机制,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关怀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

4. 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5.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教育建设,同时加强对政策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或一个/两个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在农村老家由亲属或邻里照顾、教育的一群特殊儿童群体。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9000万,他们因为父母的长期外出工作而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较为匮乏,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障碍。

由于学校条件的滞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质量低劣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2.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缺乏督促和引导,因此对儿童的教育投入减少,时间管理难以得到保证,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易感受到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自闭、自虐等行为,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4.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一些缺乏教学经验和方法的老师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等,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 完善监护责任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以规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增强自我保护和适应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到城市打工、务农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属或老人照看的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家庭教育缺失、心理疏离、社会融入不足的状态下,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学习成绩低、性格内向、行为问题等。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普遍不足,学校教育质量较低。

由于城乡差距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较差的教育资源,学校常常缺乏师资、教材和教育设施,导致他们的学习环境恶劣,学习动力低下。

2. 管教不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长照料,对儿童的管教不够严格和规范,导致他们自律能力较差,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正确判断和纠正能力。

3. 心理问题突出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自卑等问题。

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充满迷茫和不安。

4. 家庭教育水准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准普遍较低,父母工作忙碌、缺乏教育意识,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指导和关心照顾。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1.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增加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2.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育儿能力,让他们明白正确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良好习惯。

3. 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在农村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照料等服务,让孩子在关爱和关注中健康成长。

4. 父母回乡创业政府应鼓励父母回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实现家庭团聚。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其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呈现出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 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和性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2.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尽管国家在农村教育投入上持续加大力度,但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诱惑和干扰。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使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2.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应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整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文化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寄宿亲属家中生活的未成年人。

他们的教育现状相对落后,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

下面将从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心理和情感发展受到影响。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3. 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家庭的缺乏教育关注和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较低,容易产生学习厌倦、对学习失去兴趣的问题。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 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和社会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 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家长会,加强对留守家庭的沟通和指导,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4. 发展农村教育公益项目: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联合开展农村教育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公益教育服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学校和社会机构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相对落后,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善。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心理辅导、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开展公益教育项目等综合对策,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劳动力的匮乏,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而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爷奶、外公外婆身边。

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同时,这些孩子大多受到长辈的溺爱。

导致他们的思想品德较差,性格发展不健全,缺点比较多,感情也很脆弱。

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笔者对箐口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1 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我校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但在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50% 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50%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只要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零用钱花就行了。

况且,部分父母外出打工极少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寄点生活费就行。

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疏远,亲子关系也得不到增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是支持的。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支持他们外出务工” 。

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41%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 ,25%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 。

还有38%的儿童“回不回来无所谓,有钱寄回来就行。

”从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

而支持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心里则更多是:没有父母在身边,自由得很,还有钱供自己支配。

的确,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来自父母的爱匮乏从调查中,我发现,尽管有85%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9%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

85%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一次,且都是年边回来的父母开春种上庄稼后再走,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的。

由于父母务工流动性大、时间15%年初又走,只有.长,给孩子的父爱或母爱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性格软弱无助,缺乏自信、孤独寂寞、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长辈的教育产生抵触,甚至与之对抗。

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有16%的留守儿童认为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

而70%以上的儿童不愿接受代养人教育。

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没有计划,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

因而在多数家长中形成一股“读书无用论” 的歪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置若罔闻,任由孩子的学习“自生自灭”,只要混到初中毕业就可出去打工。

隔代教育、代养教育力不从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身边。

可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子女就必然产生很多误差。

如:⑴不问青红皂白,孩子有求祖辈必应。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郎军,父母离婚后,母亲改嫁他方,父亲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着,但独自住,平时爷爷奶奶各忙各的,任由孩子怎么着就怎么着。

孩子说什么就依他什么。

我们开始不知道,经过家访才明白,孩子最缺的就是家庭教育。

爷爷奶奶在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

眼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总想给孙辈最甜美的生活,因而加倍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

这种溺爱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就如郎军同学,他学习特不用功,以玩为乐,根本无心学习。

对老师的教育是关闭的,有时还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对这样的孩子,需要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

满足他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甚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起推波助澜之势。

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会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独立能力,缺乏心理的受挫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在生活的急流中可能摇摇欲坠。

⑵“望子成龙”心意过高而又不切实际。

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的,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聪明。

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根本达不到目标,久之,在孩子心中容易形成阴影,使孩子变得郁郁班)有这么一个学生,父母不在身边, 1 寡欢。

即: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去追求呢。

去年六(.跟着爷爷奶奶过。

这孩子天赋不算很好,曾在一年级时考过一次双百分,于是总觉得孩子很聪明,就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在全校的前三名,可到了六年级后,由于升学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的增大,环境的改变,结果第一次测试就落到二十几名,爷爷急了,就给他下压,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爷还是一味的埋怨、怨声四起,结果他辍学变成社会小混混,吸烟、喝酒样样在行。

因此,如果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就容易使孩子们丧失自我,往往会弄得事与愿违。

⑶ 疏于管教,不分是非,认识极端。

在观念上,有少数老人认为骄横泼辣的孩子将来不受人欺负,对孩子过于偏袒,迁就和溺爱,不分是非曲直。

五(2)班有一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爷爷奶奶管教不力,经常不洗头、不洗澡、不洗衣服、常有偷盗的行为,该生在一学期中偷了同学二百多元钱,后来通过学生举报查出是该生做的,结果他的奶奶到学校大吵大闹、不停地谩骂,一是说:学生不该把钱放在书包里,他的孙子才有机会去偷的,是学生的责任;二是说:学校老师管教不严,没有尽到责任使他的孩子连偷盗都不知是违法的;三是说:村里的孩子不好,是邻居的孩子带坏的。

却绝口不提自己孩子的任何问题,把孩子的责任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有一个学生,寄养在外婆家里,他外婆对他非常的溺爱,有时他外公罚他跪地,可他外婆也跟着跪地不起,还声称要打就先打她,全身心地保护外孙,致使外公无法正常教育外孙。

导致他无法无天,屡教不改。

因此,一些老人有糊涂认识、不辨是非,一味的过于疼爱,导致学生养成极端自私狭隘的心理,粗暴任性的性格,遇到争端,他们总是先下手为强,蛮横霸道,丝毫不存在忍让和宽容。

这种学生往往惹是生非、不服管教、妄自尊大,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麻烦,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十分危险的隐患。

现在的孩子缺少劳动,老人全部包揽了家务活,使孩子失去一切锻炼的机会,甚至连学校正常的劳动也进行干涉。

说:他们的孩子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参加劳动的。

现在的孩子少,都是心肝宝贝,但让孩子参加学校的劳动锻炼也是必要的。

有些孩子吃饭要长辈盛,甚至还要长辈喂,可老人们却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孰不知如此娇生惯养,使孩子养尊处优,这样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只知每天玩得不亦乐乎,没有学习紧迫感,不懂得珍惜时间。

长此以往,将面目全非。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句诗,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单靠老师言传身教是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的。

我村有一个初中生,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了,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平时特心疼他。

有一天爷爷奶奶在地里插秧非常忙,就让他回家烧饭,他很不耐烦,大刀阔斧地把米和水掺和一通后就放在火上,然后就“壮士一去不回头”地玩去了,等到爷爷奶奶回来发现又糊又焦的“烧饭” ,顿时火冒三丈,奶奶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他一怒之下服用“敌敌畏” 自杀了。

爷爷奶奶痛不欲生,只恨当初没有加强教育,竟连几.句话都经受不起而自寻短见。

我行我素,身心健康严重偏离从调查可看出,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对老师说谎;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不按时完成作业。

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跟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东游西逛,逃学旷课,上网吧,看影碟,无所不干。

调查中还反应: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伴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电视、网吧;少数儿童还故意旷课在半路偷盗农民农作物享受,抑或大肆糟蹋等。

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煽动性,会无意或有意影响其他同学。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0%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 ;16%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 ,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19%的留守儿童均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一种价值取向意识。

这里的留守学生中有部分经常聚在一起唱“我不当大哥好多年” 。

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管理,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表现。

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

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因此,对留守儿童,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开除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便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让其冷落一边,有的严厉管教,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使其更加为所欲为。

负面“榜样”形象,引导孩子误入歧途调查中,有14%的学生家长长年以赌为业。

有的吃喝嫖赌抽,五毒具全,在吃喝嫖赌中,往往赌嫖是很难分离的。

于是,平时家长只顾自己玩乐,不管孩子,等到老师找上家门才对孩子暴力处理,可为时已晚。

像破了的衣服,小小不补,大了一尺五。

3 对策与建议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作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灌之以爱。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

.⑴实施关爱留守孩子班主任帮扶制度。

与班主任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的校务日记。

特别是孤儿型留守学生,教师要与他们经常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健康情况;经常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