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品德的定义、种类和培养方法,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交往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品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品德的定义和种类2.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技巧三、教学重难点:1.品德的种类和培养方法2.社会责任感和社交技巧的培养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幅描绘人们互相帮助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描述一下图片中的场景。
通过对学生的描述和讨论,引入品德和社会教育的话题。
2.学习品德的定义和种类(20分钟)a)老师向学生简单解释品德的含义,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规范指导下的言行举止。
请学生说出自己对品德的理解。
b)老师介绍品德的种类,如:诚实、守信、友善、勤奋等。
通过举例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品德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
3.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30分钟)a)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品德”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列出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
b)各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听。
c)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意见,总结和扩展一些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技巧(30分钟)a)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并列出自己认为的社交技巧和具体的社会责任。
b)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
c)老师通过讲解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总结,并着重强调培养良好品德和社交技巧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后,与父母讨论一下什么是好品德,并写一篇关于“我能做的好事”或“我如何与人友善相处”的作文。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标题: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品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努力、团结合作等。
3.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4.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3.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材。
2.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活动材料等。
3.其他:学生课前作业、学习笔记本、奖励小礼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引发学生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2.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2.讲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三、活动一:案例分析(15分钟)1.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并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四、活动二:角色扮演(20分钟)1.根据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扮演主要角色,其他学生扮演支持角色。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决策和社会责任。
五、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品德和履行社会责任。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火车、汽车、自行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交通工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安全意识方面,还需要加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交通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工具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模拟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交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卡片。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交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卡片。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交通工具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
(第6、7页)(三)森林里的故事: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放录音: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3.提前让学生调查和观察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调查和观察中了解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对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于一些特殊交通工具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交通工具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各种交通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更加深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以解决目前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教学FI标•态度: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屮”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界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屮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
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屮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
(板书:江山多娇)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
(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儿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
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
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
(板书:西高东低)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1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板书:五种地形齐全)%1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丄找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1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1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用的《屮国地形图》上屮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
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2:多种多样的住房第一单元 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四个主题。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祖国的概况,现在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我国的一些区域去继续了解自己的国土和人民。
重点是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
本课通过讲述我国南北方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初步探讨了因地域不同、物产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食,体现着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材首先从四幅自然环境景观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
这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材呈现不同地域美食的精彩图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材最后安排的美食品尝会不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使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
【学情分析】食品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是南方造型美观口感香甜的佳肴,还是北方色泽香浓的美味,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食品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
提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准会积极起来并主动参与。
这些美食不但看着诱人,做起来还会感到其乐趣所在。
那么多种的美食,通过自己的制作,享受快乐的同时,同学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流通领域的畅通,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越来越打破区域的限制,所以学生生活体验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探讨饮食习惯形成和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感悟我国地域差异之大,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一、导入新课
俯视祖国大地,她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东方,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出示中国地图)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
1.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请问它有几种颜色组成?每种颜色代表着什么?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六、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会“走”的房子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学生展示)
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
二、新授
1.老北京的四合院说到四合院,谁来说说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四合院的特点?(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多种地形及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多种多样的民房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
科目:品德及社会五年级下册
主备教案栏
增减栏
主备老师
课题名称
课 时
授课老师
增减时间
唐 琳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1
唐 琳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民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大院、图示)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不同风格的住房,(出示图片教科书16页)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将结果在全班展示)
七、总结升华。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多Hale Waihona Puke 多样的民房一、导入猜谜语:
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房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出示课题)
二、新授
1.房屋的起源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出示教科书12页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讲我的旅游故事。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五、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②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