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随着消防部队执勤任务的日益繁重,岗位练兵的全面开展和各类比赛竞技水平的提高,针对性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官兵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几率越来越高。
运动性疲劳及疲劳后的恢复越来越受到官兵们的重视,适宜的运动训练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训练成绩提高;相反,过度训练不仅影响训练效果,对提高成绩不利,还可能引发各种机能障碍,以致损害官兵的健康。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掌握合理的诊断、消除疲劳和恢复的手段对于提高训练成绩,增进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更有利于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何处理好训练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消防部队岗位大练兵的深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保持机能在一特定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
由于消防官兵自身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在疲劳与恢复上有易疲劳和易恢复的特点。
如果身体机能得不到恢复,将导致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这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
所以,要避免过度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一)疲劳的原因运动性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变化,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
由于运动量过大,机体得不到及时的恢有利于体内能量的积累。
6、心理恢复:心理恢复手段能够转移精神紧张,缓解疲劳情绪。
如改变训练内容、游戏等。
五、运动损伤后的恢复运动损伤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运动方法不当很容易是运动员的运动器官受到损伤,较为常见的是肌肉组织的、韧带的拉伤、挫伤、伤以及骨骼骨的损伤。
因此,在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的前提下,施与适当的恢复手段,可以帮助运动员较好地恢复受损伤的组织,尽快地投入到训练中去,从而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运动损伤的常规恢复手段主要有理疗、按摩、针灸、拔罐和调整训练计划。
1、理疗:理疗是运用电疗、磁疗、蜡疗等方法作用于受伤部位,促使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其机能的恢复。
运动疲劳与恢复

疲劳的消除方法
整理活动
: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 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
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 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 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 肌群的伸展练习。运 动后做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 也有良好作 用。
生素c、b12、叶酸的补充,充分保证造血物质的每日摄入量。上 述成分含量高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和血、牛奶、蛋黄、豆制品、 绿色蔬菜、海带、紫菜、黑木耳等
适当选用营养品 : 运动员应定期检测hb和血清铁蛋白(血
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状况的最灵敏指标)。在这两项指标 达不到理想水平时,选择适当的营养品进行强化补充,着重于 影响红细胞代谢过程的营养素即铁、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 生素、微量元素的均衡补充 中医认为,运动性贫血与脾气虚、肾虚有关。故补血中药制剂 以健脾、补气和补肾的生血方为主
营养强化剂
营养强化剂的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某些特 殊营养素的使用,调整机体代谢的内环 境,以调动人体的最大的潜能。
特殊氨基酸和蛋白质 肌酸 果糖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谢谢!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 的兴奋过
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 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一9小时的睡 眠。在 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 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睡眠。如果上、下午都安排训练,中午 应有适当时间午睡(1.5~2小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因素导致人们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后机体出现的疲劳状态,其表现为身体疲乏、力量下降、运动耐力减退等。
为了提高运动效果并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科学的恢复手段非常重要。
适当的休息是恢复的关键。
运动后,机体的肌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等都处于疲劳状态,需要适当的休息来恢复。
在休息时,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等低强度的活动来帮助机体消除乳酸和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的重要手段。
睡眠是人体细胞修复和新陈代谢的重要时期,通过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机体恢复体力和免疫力。
正确的饮食调理也是恢复的关键。
运动后,机体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也需要蛋白质来修复和生长。
在运动后应该及时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迅速恢复体力和肌肉组织。
还应注意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恢复。
按摩和放松训练也是重要的恢复手段。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和酸痛感,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通过放松训练来放松身心,比如常见的呼吸训练和冥想等,可以让机体迅速进入放松状态,促进恢复和身心健康。
科学的恢复手段对于预防运动性疲劳和提高运动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调理以及按摩和放松训练等手段都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的恢复和健康。
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我们应该注重科学的恢复策略,以提高运动效果和保护身体健康。
运动训练疲劳产生机理与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

种判 断疲劳程度 的可靠检查方 法 ,根据本人 多年的体会 和有 关 资料的报道 。一般可根据 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 第一, 根据学 生和运 动员的各 种 自觉症 状如疲 乏 、 头晕 、 头
悸 、 心 等 , 以评 定 。 恶 加 第二 , 根据疲 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 、 排汗量 、 呼吸 、 动作 和注 意力等 , 进行评定 。 第三 , 根据身体各器官 系统 的生理 、 生化指 标变化 的情况 如 心 率 、 电 图、 心 反应 时 、 腱反 射 、 活量 、 肌 肺 血压 、 力和 尿蛋 白 握
等, 进行判断。由于运动时 , 机体 承受 的负荷量 和强度 、 机能状 况 以及外部环境条 件因素的不 同, 疲劳产生 的程 度不尽相 同 , 症状 表现也不一样 。
消除 疲劳 的方 法
1 理休息 . 合 () 1睡眠休息和安静休息 。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 , 机体的各器 官、 系统的活动能力 均下降到最低水平 , 物质代谢减弱 , 能量 的消 耗仅维持在基础代谢水平 , 这时合成代谢 有所加强 , 运动时消耗 的 能量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对 于进行高强度 、重负荷训练的学生来 说, 保证睡眠质量就是保障训练质量 。而适 当安静状态下的休息 , 包括听音乐等心理调节方法 , 也是调剂压力 和消除疲劳 的好方法 。 () 2积极休息 。积极休 息也称 活动休息 , 是指产生疲劳后 , 不 是 以静止休息来消除疲劳 ,而是采用强 度不大 、时 间不 长的运 动 ,或是改变运动方式作 为休 息 的方法 ,以达到消 除疲 劳的 目 的。在参加主要工作 的皮 质细胞产生疲 劳后 , 兴奋 度随后下 降 , 并逐渐转为抑制状态 。这时采用变换 方式 的轻微 活动 , 使皮质另 部分 神经细胞兴奋起来 , 通过负诱导机 制 , 可使原来 已经疲 劳 的神经 细胞 的抑制过程进一步 加深 , 物质 的合成过程加 快 , 而 从 达到加速疲劳消除的过程 。另外 , 将静止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二 者 结合起来进行 , 效果更好 。 2 摩 . 按 按摩是一种 简单 易行的消 除疲 劳的方法 。适 时且恰 当的按 摩 , 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化 , 可 加速疲劳时肌 肉僵硬 、 紧缩和酸胀痛 的代谢 产物 的排除 , 增进肌 肉的张力和弹性 , 促进 机体的消化、 吸收功能和能源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 恢复关节功能。 3 . 温水浴 在水温适 宜( 3 4 度左右 ) 的条件下淋 浴 1 0分钟 以上 , 以加 可 速人体新陈代谢 ,调节 人体兴奋性还 可以大大降低血 液 中的乳 酸浓 度。此外 , 温水对副交感神经有所 刺激 , 以起到镇痛 的作 可 用以缓解 因疲 劳引起 的肌 肉酸痛 。由于每个人 的适 应能力 、 不同 对 温水 的要 求也不 一样 , 因此 , 水浴 的水 温 、 温 沐浴 时问等都 要 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 。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体育运动疲劳恢复机理:
一、能量恢复机制
1. 营养物质的补充:体育运动的时候,往往会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运动后正确的进行营养补充,显著提高疲劳恢复率。
2. 促进新陈代谢:体育运动会刺激机体产生新陈代谢,促使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更加迅速的进行分解,活化体内的新陈代谢,恢复能量,有效抗击疲劳。
二、氧气恢复机制
1. 加快呼吸频率:体育运动期间,体内的氧气消耗量会大大增加,运动后呼吸频率也会提高,迅速把缺氧状态补充回正常,提高疲劳恢复率。
2. 加快血流量:运动后改善血循环,加快血流量,快速把体内新鲜氧气供应到机体四肢等组织,有效预防血液缺氧,改善疲劳情况。
三、机体适应恢复机制
1. 降低激素压力:运动期间机体的激素会数量增加,所以疲劳恢复期需要及时把多余的激素去除,降低激素压力,有效提高疲劳恢复率。
2. 改善睡眠质量:运动后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更容易进入深睡眠,改善肌肉紧张,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疲劳恢复能力。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疲劳、精力不足、身体疲惫等现象。
如何有效地解决运动性疲劳,恢复身体状态,是广大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表现及恢复手段,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疲劳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会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导致肌肉酸胀、疼痛、僵硬等感觉,从而影响运动状态。
2.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神经疲劳,影响肌肉协调和反应速度。
3.心理疲劳长时间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肌肉运动和能量消耗,导致身体和大脑疲劳,影响情绪和意志力。
4.营养不良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恢复体力的重要保障。
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反而加重疲劳。
运动性疲劳会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肌肉酸痛在运动后,肌肉会感到疼痛、酸胀,甚至局部肌肉出现肌肉拉伤的症状。
2.精力不足运动后感到疲惫、困倦,精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思维迟钝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大脑疲劳,影响思维灵活度和反应速度。
4.免疫力下降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三、恢复手段针对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恢复手段来缓解疲劳,恢复身体状态,并提高运动效率。
1. 合理饮食运动后及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以恢复体内能量和营养,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2. 适当休息在运动后,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3. 水疗运动后可以采用热水浴或冷水浴的方式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身体代谢和废物排泄,加速疲劳物质的清除。
4.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促进肌肉松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肌肉疲劳的缓解。
5. 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感受,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体育锻炼后疲劳的原因及恢复方法

体育锻炼后疲劳的原因及恢复方法摘要:每个学生的疲劳症状和因素都不同。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不同。
但是不变的是,疲劳的原因是由于人体内环境失调。
所以水是内环境进行化学反应的介质,出问题会导致疲劳。
营养不足会导致化学反应底料不足,同样会导致疲劳。
休息不足是现代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在电子产品上花的时间日益增加。
休息不足、熬夜会导致无法从训练中恢复过来或者会延长恢复时间。
甚至会导致身体倒退。
训练使人进步,熬夜使人退步,就看谁更坚强。
运动后疲劳只是量变的过程,很快就能恢复,但是由于长期的休息不足,并且还持续进行高强度训练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运动后疲劳综合症),这就是质变的过程。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身份不明的极度疲劳状态。
没有已知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疲劳通常不会在休息时好转,而在过度训练时会恶化。
不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键词:能量水平;压力;脱水;补充能量;补液;主动恢复技术;睡觉运动性疲劳是正常的,没有疲劳,没有进步,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也存在病理性的疲劳,叫做慢性疲劳综合症(运动后疲劳综合症)。
不过一般学生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除非经常熬夜的学生。
持续和过度的疲倦、疲劳和能量不足运动中使用的肌肉和关节的疼痛和僵硬,免疫力低下、恶心和呕吐,头痛和头晕,异常或意外的呼吸困难和高心率。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水平去思考学生的训练。
比如平常我们用绳梯热身是很常见的,普通学生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对于一些心肺功能很差的学生,绳梯结束就等于训练结束,后面45分钟的训练等于煎熬。
其实整个训练安排的强度和难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前面的心率过高,提前动用了过多的磷酸原供能。
导致后面的身体一直处于未恢复的状态,所以整个训练就是痛苦的,训练后是很疲劳的,因为此时不只是身体疲劳,大脑皮层也会疲劳,因为身体对训练是抗拒的,大脑皮层就会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导致头疼、头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发表时间:2014-07-08T16:33:57.5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4月总第150期供稿作者:尹贤东
[导读] 疲劳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消除疲劳,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尹贤东江西省信丰县工业园学校341600
一、运动疲劳的产生
疲劳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譬如,运动能源物质消耗过多会引起疲劳:肌肉运动收缩时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的积聚会引起疲劳;长时间工作,大脑神经细胞转为抑制会引起疲劳;长时间运动时出汗过多,体内水、盐代谢混乱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等会引起疲劳的发生。
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运动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
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疲劳的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
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
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与速度等必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各种运动练习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产生疲劳而降低工作效能。
2.体力能源储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降低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
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较多的现象,如快速性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而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原及血糖含量均在大幅度下降。
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3.精神意志因素也与疲劳密切有关。
当身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主观上会出现疲劳感觉,这种疲劳感也可以说是疲劳的主观信号,而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神经细胞抑制过程会使疲劳加深。
此时人的情绪意志状态与人体功能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
事实上,人体往往在感到疲劳时,机体尚有很大功能潜力,能源物质远未耗尽,良好的情绪意志因素可起到动员机体潜力,推迟疲劳发生的作用。
因此,进行运动时,应该全身投入,保持积极高涨的运动情绪,这对推迟疲劳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的项目多种多样,不同运动项目导致疲劳的原因的侧重面会有所不同。
如短距离跑项目,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大脑运动区域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缺氧程度较深的中距离项目,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超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则可能主要是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过多而引起疲劳。
二、消除疲劳的措施
1.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
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乳酸的排除;同时让肌肉及时得到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即因此造成的恢复过程延长。
一般整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慢跑,深呼吸,体操,肌肉放松,并可加强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促进骨骼肌疲劳的消除,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有良好作用。
2.睡眠。
锻炼导致身体疲劳后,保证良好而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
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同时,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过度消耗,睡眠能防止大脑皮质细胞机能过度消耗,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
另外,身体劳累之后,坐下或躺下安静的休息也有助于疲劳的消除。
3.适宜运动。
生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当局部肢体疲劳之后,可通过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肌肉的体力恢复,称为活动性休息。
以后很多生理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消除。
这是因为体内消除疲劳的主要承担者是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可以补充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排除废物,而积极性消除疲劳方法就是积极促进重点转换部位的血液循环。
疲劳后的放松活动,按摩,淋浴等等都属于积极性消除疲劳的手段,可以达到活动性休息的目的。
另外,为积极性休息安排的练习活动应注意强度要小,时间要短,这样在神经细胞内产生的兴奋才能集中,对疲劳的神经细胞方可起到负诱导作用,使后者抑制加深,促进恢复。
由于静止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对消除疲劳都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应该将两种方法合起来进行。
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性休息效果更好。
4.合理补充营养。
在疲劳后,饮食中要有较充分的糖和蛋白质补充。
如果是长时间的锻炼,体内能源供给有较大部分来自脂肪,这类耐力性运动疲劳后,应根据负荷的程度适当食用一些脂肪类食品。
此外,疲劳后要注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同时,各种高能运动饮料及一些营养剂等对体力恢复都有促进作用。
5.心理调节。
情绪因素对疲劳的消除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加速疲劳的消除,如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做些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等,对体力恢复都有促进作用。
6.沐浴。
沐浴是最简单的消除疲劳的一种方法,但入浴时间过长,水的温度过高,反会因消耗大而照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
另外,水的浮力作用还可以使身体变轻,对缓解肌肉疲劳有一定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消除运动疲劳。
其效果都不够理想。
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消除疲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