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低碳之路

合集下载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低碳概念的产生背景1、低碳经济渐成全球共识1992年6月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目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二、目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环保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单位 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虽然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目前一次能源结构中约93%是化石能源,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石化能源燃烧造成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可以减少CO2排放。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预算:2003—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年均增长3.3%和2.2%。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策的重要导向。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其物流业的低碳发展对于实现国家低碳经济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物流业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物流业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据统计,物流业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15%左右,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这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还给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输效率被认为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物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目标的协同增长。

提高物流效率需要整合相关资源,采用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物流园区集约化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和运输时间,提高物流效率,并减少物流业的碳排放。

推广绿色物流推广绿色物流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指的是采用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降低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物流效率。

比如,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推广高效节能的物流车辆,发展铁路干线和海铁联运等多种绿色运输模式,促进物流企业绿色管理。

实施能源节约与环保措施实施能源节约和环保措施同样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工作方式,例如适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多式联运,推广自主创新技术等。

物流企业还可以建立废物分类回收系统,减少废物排放,达到环保目的。

着力推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发展的最终目的。

物流企业应当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新型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企业和政府应该共同推进可持续物流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鼓励物流企业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业务和管理方式。

中国低碳发展历程

中国低碳发展历程
2020年
提出“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序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
2021-至今
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实施多项配套政策措施,如《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2010-2015年
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15年
巴黎气候大会后,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自主贡献目标。
中国低碳发展历程
年份
重要事件和政策
2003年
国务院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强调节能减排。
2006年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
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能源结构优化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我 国将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 石能源消耗,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
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将推动我国产业向绿色、低 碳方向转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 能源等低碳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 染产业。
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未来我国将加大城市绿化、建筑节 能等领域的工作力度,推动城市绿色 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
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 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 放。
能源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 设备更新,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 。
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技术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如高效电动机、节能灯具等,降低能 源消耗。
减排技术
研发和应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深入发展阶段
2010年至今,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力推动清洁能 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
绿色产业发展
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清洁能源 、新能源汽车等。这些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方面都 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支持
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 力度不断加大。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ABCD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必须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要加强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和能效标准,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动能源产品生态化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为实现低碳经济,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建立环保和能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提高污染治理和环保标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广可行性和经济性较好的低碳产品和技术。

2. 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的理念和方式,营造低碳意识和全民参与的氛围,使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3. 加强能源结构调整。

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同时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能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研发和应用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素质。

5.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和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支持和推动跨国和全球性的环保和低碳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加强合作,推动环保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在其框架内, 制定 了一系列新标准, 包括 IO 106 2O S 40 :O l
《 环境管理体系 引入生态设计的指南 》IO 10321 , 43 :o2 ¥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 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
D 还以廉 《 环境管理 定量环境信息 指南和实例》IO 107 I 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 G P作为发展的全部, , 46DS S 《 产品碳足迹 要求和指南》 。早些时候, 极端严格的产品生 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 G 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 D ; 但生存 命周期评估标准 IO 100 2O ( S 44 :06 环境管理 ( 生命周期评 生命周
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 为基础的经济。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 国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要求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很多。保护环境, 提高效能已经成 为对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挑战。国际标准化组织( 0 积极 I ) S
采取行动 , 应对挑 战, 制定了IO 100系列环境 管理标 准。 S 40
1 8
段时间内, 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 高碳”
能源, 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 低碳” 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 济,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
世 界 标 准 日专 栏
的碳排放 。 23 发展低碳经济 , 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 是我
突破 环境 困局 。本 文探 讨 了低碳 经 济在我 国经 济发展 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发展 低碳 经
济应 采 取 的 技 术 创 新 和 制 度 创 新 。
关键 词 : 低碳 经 济
转 变发展 方 式 节能环保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
“ 低碳经济” 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阳光经济”“ 、风能

中国低碳路线图

中国低碳路线图

价 ”管制. 第五, 中 国必须减少 C O 2 排放造成 的大气污染. 循环利用 、可再生能源 和清 洁能源 的利用 都将有利 于减 少
污 染, 同时, 中国还要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系统 的建设.
曾现民 译 自 ( ( N a t u r e ) ), 2 0 1 3 , 5 0 0 : 1 4 3 — 1 4 5
中国环境科学
2 0 1 3 , 3 3 ( 1 2 ) :2 2 8 6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自然源气溶胶对 间接强迫估计不确定性 的巨大贡献
人为源气 溶胶 对云滴浓度 和辐射性质 的影响是造成 工业时期气候辐 射强迫估计 不确定性 的最大 来源 之一, 这 种不确定性影响着我们对气候对温室气体变化敏感度 的估计 能力 . C a r s l a w 等运 用全球气 候模 型对工业时期气溶胶 排放和变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云辐射强迫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 明, 白1 7 5 0年 以来, 4 5 %的气溶胶辐 射 强迫不确定性的增长来 自自然源排放( 包括火 山二氧化硫 、海洋二 甲基硫化物 、生物源挥 发性有机碳 、生物 质燃烧 和海洋飞沫排放) 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 比之下, 只有 3 4 %的不确定性变化与人为排放源有关. C a r s l a w 等认为该研究说
其他地区 的森林损 失率增加抵消; 集约林业 的发展 使亚热带地区成为全球 森林覆盖变化率最大 的地 区: 北方森林 损
失主要 由森林火灾和林业活动 引起, 无论在绝对损 失量还是在损 失 比例上都仅次于热带地 区, 位居第二. 该研 究结果 描绘 了一个 兼具详细 局地变化特征 的全球森林覆 盖变化档 案,

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

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

50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词”。

所谓“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2020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今年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这意味着,中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不仅各个产业部门深受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会在诸如垃圾分类、禁用塑料吸管等细节中悄然改变。

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

“十三五”期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全国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综合整理│本刊编辑部 图│宦菁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2019年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

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已经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的成本约4000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低碳之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温效应高、生命周期长,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称,至2100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127厘米,美国约1400个城市至2100年或将被淹没。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低碳之路》一书中提到过融化情况最为严重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过去50年中,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大约2/3的生态环境。

目前,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

”书中还提到了科学家认为的一个极限,“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2℃。

”、“更为凶险的末日预言来自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

他认为,如果全球气温上升接近3℃,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500ppm(体积浓度:百万分之一),海洋及热带雨林将净排放温室气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吸收二氧化碳,这将把全球平均气温推高6℃,海平面上升至少25米。

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将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数量可能减少80%,90%的物种将灭绝。


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里岛路线图”,“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低碳”、“碳足迹”等词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热门用语,这里的
“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

低碳旨在倡导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社会的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折的时期。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因此,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中,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

一方面,它标志着我
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实现低碳经济,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

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

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

如此才能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低碳,我国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寻取突破口。

首先,提高输电效率,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政府进行鼓励式引导宣传,呼吁公众节省用电,多使用节能电器;其次,鼓励企业研制耗能小少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便捷快速公交行业,同时可以通过提高私家车燃油税及停车费等措施增大私家用车成本,引导人们合理用车。

此外需要多鼓励公众选择自行车出行,设立自行车专用车道及增加自行车出租站点,《低碳之路》中提到过:“2008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8500万辆,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8%,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这个自行车王国却是自行车运动文化的弱国。

”因此我国有必要向荷兰、韩国和日本学习,大力发展自行车产业;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建筑业保持着增长趋势,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建筑节能迫在眉睫,应注意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措施,合理设计建筑系统,应用绿色节能建材。

在增加建筑的同时,我国也应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杜绝滥砍乱伐现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因此实现低碳不光要靠政府,更需要所有人类的自觉参与。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
注意节电、节气、尽量少使用纸巾、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纸杯、筷子等制品,物品循环使用,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

《低碳之路》启示我们要建立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

我国要倡导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绿色发展的大爱理念,用低碳文明呼唤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复苏,用低碳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用低碳生活引领人民过上真正幸福、健康、高品质的新生活,打造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双重高度。

中国不断地在创造历史上的奇迹,在世界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我国也会在低碳之路上走的更远,达到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