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中“文学形象”鉴赏技巧

古典诗词中“文学形象”鉴赏技巧

古典诗词中“文学形象”鉴赏技巧教学博苑09-01 1222古典诗词中“文学形象”鉴赏技巧什么是‚文学形象‛呢?文学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与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文学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形象(意境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在古诗阅读中鉴赏‚文学形象‛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鉴赏点角度解读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好在哪里?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第二次拜相。

‚绿‛的鉴赏:1.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既有动感又有色彩感,把看不见的春风化为可视、可感的视觉形象。

2.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旨回京的心情吻合。

‚春风‛既实指,又有政治寓意。

3.‚绿‛字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鉴赏诗歌的想象:如:《长干行》(崔颢)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女主人公‚妾‛,一个是男主人公‚君‛,两个人分别在两条船上,相向而行。

少女正在划船,突然对面传来歌声,少女抬头看去,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划船赶来,少女心中突生好感。

当两船相遇时,她突然意识到应该打探一下他的情况,否则失去机会,以后再问就更难了,于是她突然发问:‚妾住在横塘。

‛意思是说‚你若来找我请到横塘来‛,这倒使小伙子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这也使少女感到自己太唐突,于是连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从而用乡情把爱情掩盖起来。

三、鉴赏诗歌的线索:试分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歌线索:‚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

‛诗以‚访‛贯串,按时间线索写出历程,而情感变化融于其中。

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诗歌鉴赏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它要求读者从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诗歌鉴赏的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与理解诗歌作品。

一、语言表达的评估诗歌的语言是其表达的核心,读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1.音韵特征: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方式,这些元素常常与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密切相关。

2.词语运用:关注诗歌中的词汇选择与运用,包括意象、比喻、修辞等,这些表达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3.语法结构:分析诗歌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包括断句、排比、短语与从句的运用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逻辑与情感。

二、形式结构的解读诗歌的形式结构对于内容的表达与传达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形式结构要点:1.诗体类型:辨别诗歌的体裁,如抒情诗、叙事诗或者象征诗,了解其特征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诗行与韵律:考察诗歌的行数与韵脚,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自由诗等,诗行和韵律往往能与诗歌的情感与主题相呼应。

3.分节与构思:理解诗歌的节奏与章节划分,分析诗中的转折与发展,以及作者的构思思路与节奏安排。

三、意象与主题的分析意象与主题是诗歌创作的灵魂,通过抽丝剥茧,理解诗歌的意象与主题有助于深入鉴赏诗歌的内涵与思想。

1.意象:注意诗歌中出现的具体形象或象征性的意象,思考其代表意义和与其他意象的联系。

2.主题与思想:审视诗歌中的主题,包括情感、哲理或者社会议题等,通过分析表达方式和情感震撼力来解读作者的思想。

四、背景与文化元素的考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1.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信息,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

2.文化元素:关注诗歌中出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等,理解这些元素对诗歌意义的影响和补充。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需要从语言表达、形式结构、意象与主题以及背景与文化元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解读。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摘要:一、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二、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三、分析诗歌意象的类型四、掌握诗歌意象的赏析技巧五、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正文:诗歌是一种充满韵律美和意象美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更好地欣赏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诗歌意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

诗歌意象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情感和思想所采用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又是含有诗人情感的形象。

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通过对它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要学会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诗人的写景往往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基础。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描绘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为后两句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诗歌意象的类型。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豪放洒脱型、忧国忧民型等。

例如,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豁达大度的风格,而杜甫的诗则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忧虑和同情。

了解诗歌意象的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人的风格特点。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诗歌意象的赏析技巧。

一是要关注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是要分析诗歌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三是要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

最后,我们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感悟,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

只有对诗歌有深入了解,才能在赏析诗歌意象时游刃有余。

总之,赏析诗歌意象是一项富有艺术魅力的任务。

通过抓景物特点、分析诗歌意象类型、掌握赏析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意境。

诗歌鉴赏与欣赏

诗歌鉴赏与欣赏

诗歌鉴赏与欣赏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美感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鉴赏与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沟通,它能够让人们领略到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鉴赏与欣赏。

一、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通过精炼、凝练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精炼性:诗歌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较少的文字来传递更多的信息,给人以一种意境上的愉悦感。

2. 音韵美:诗歌运用了丰富的音韵技巧,如押韵、节奏、语调等,使诗歌在朗诵时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节奏感。

3. 意象与象征:诗歌常常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寓意深远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要全面、深入地鉴赏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内容理解: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捕捉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 音韵赏析:注重诗歌的音韵美感受,欣赏诗歌中的韵律、节奏、押韵等音韵技巧,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3. 比喻与象征:注意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语言运用:关注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如用字准确、形象、贴切,句法运用灵活等方面,欣赏其中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如何欣赏诗歌欣赏诗歌需要一定的心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1. 沉浸情感:在欣赏诗歌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与诗歌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2. 细细品味:细细品味诗歌的每个词句,体味其中的美感和哲理,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3. 朗诵体验:将诗歌朗诵出来,感受其中的音韵和节奏,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多角度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理解诗歌,从诗歌中领悟出不同的感悟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诗歌的鉴赏方法

诗歌的鉴赏方法

诗歌的鉴赏方法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诗歌常常采用比喻、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意象的堆砌和联想的跳跃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注意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要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诗歌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韵律和节奏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留心诗歌的押韵、韵脚和节奏,感受诗歌所传达出来的声音之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诵诗歌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再者,要关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对诗歌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留意诗歌的行数、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变化,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对诗歌意义的塑造和表达的影响。

最后,要注重诗歌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

诗歌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它蕴含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深入诗歌的内在意义,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总之,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艺术,它通过精炼的文字、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思想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要欣赏诗歌,需要用心去品味,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和节奏、结构和形式、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来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希望大家在欣赏诗歌时,能够用心感受诗歌的魅力,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诗歌形象鉴赏(2)

诗歌形象鉴赏(2)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这个事物便是物象。

最典型的当数咏物抒情诗。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鉴赏时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无人相助,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讽喻了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在诗歌中,诗人们还常常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些特定物象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知晓了这些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如松、竹、梅、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杜鹃鸟、梧桐象征凄凉哀伤,折柳表示惜别,鸿雁寄予游子思乡怀远之情和羁旅之愁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种客观之物景(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象便是意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作为一种独特而精炼的文学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观和探索人生哲理等手法,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作为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主题和意象在鉴赏一首诗歌时,首先需要关注其主题和意象。

主题是一首诗歌所要传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而意象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比喻来呈现主题。

通常,诗歌的主题可以从标题或首行中获得启示,而意象则通过读者对诗句中的形象、比喻和符号的解读来理解。

2. 诗歌结构和韵律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对于鉴赏至关重要。

结构包括诗歌的行数、诗句的长度和段落的组织方式。

韵律则包括押韵、音律和节奏等元素。

通过注意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和韵律美。

3. 词汇和修辞手法诗歌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美感。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留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和排比等,以及作者选用的具体词汇,如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这些都能表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

4. 句子结构和语法除了关注诗歌的韵律和修辞外,读者还应注意诗句的句子结构和语法。

尽管诗歌的句子结构可能相对自由,但仍然包含了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

通过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读者可以更好地解读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表达方式。

5. 背景和文化脉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一首诗歌,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诗歌的文化脉络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诗歌的创作和理解产生影响。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诗歌所处的文化脉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6. 个人感受和共鸣最后,诗歌鉴赏是一种主观体验。

每个人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

在鉴赏诗歌时,读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与诗歌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享受和启示。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其词汇、结构和意象等方面的精妙运用,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激发读者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通过以上要点的注意,在诗歌鉴赏中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

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

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会在一起,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

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事故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一、明确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例举《琵琶行》一文中的形象,明确客体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区别。

就一首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举例分析: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读词,并思考:1、该词的内容是什么?
2、该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开篇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
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
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

“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

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

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

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明晰鉴赏目标
a) 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
b) 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举例分析: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思考问题:1、本诗紧扣哪个字而写?
2、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本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而写。

2、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

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

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

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

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

“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

3、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有些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在分析文学形象时,一定用考虑到诗歌的时代色彩。

如杜甫的《月夜》就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此诗写于天宝756年秋,此时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

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

诗中的“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

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因此在鉴赏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苦,还用考虑到其社会意义,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动乱的企盼。

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

所以,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联系所学过的作家、作品,做到举一反三。

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样的注释:诗人写此诗时68岁。

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

根据此注释我们就能很轻松地解答下列问题:读诗,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问题:你怎么认识诗中的梅花形象?
结合前一首试管的注释不难得出答案:高洁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作者自身的写照。

三、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

老生共同回忆、思考、总结:
望月怀远喜春悲秋
流水思年折柳送别
见雁思归闻蝉生凉
傲雪开放的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
虚心劲节的竹——不随流俗孤高刚劲
凌冻不凋的松——坚毅刚强不畏艰难
卓而不群的菊——超凡脱俗孤傲清纯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之法,我们鉴赏诗歌,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

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问题:1、写什么景?
2、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什么?
3、作者用意何在?
4、情和景有何关系?
明确:1、前四句写洞庭湖汪洋壮阔、水天相接、气魄宏大之景。

2、由洞庭湖浩渺之水,联想到两个话题:欲济无舟、坐观垂钓。

3、(联系诗题)望洞庭湖是假,赠张丞相是真。

表达了自己在清明之世,闲居则觉得羞耻,出仕而无人引荐,看到在位执政的人建功立业,只能徒然羡慕而已。

4、洞庭湖水其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

表面上是触景生情,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五、课堂训练:
(一)、赏析这首诗的艺术形象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青帝,司春之神。

1.诗中塑造了菊花傲霜盛开,芳香幽幽的形象,其实,诗人要借菊花来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结合诗人的身份来看,该诗所言之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课堂训练答案:
(一)、这首词的上片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形象。

下片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匆匆忙忙的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的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深闺少女"服礼"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即躲到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形象生动逼真。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

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三)、1.唐朝末年劳苦大众。

2.打下天下,取得农民革命政权,一定要然劳苦大众不再受饥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