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课堂实录武凤霞
种下一颗诗的种子——《有的人》教学实录及评点

种下一颗诗的种子——《有的人》教学实录及评点
武凤霞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正>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富有———贫穷聪明———愚笨健全———残疾大方———吝啬美丽———丑陋年轻———衰老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武凤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重重吟诵,诗诗锲心——《渔歌子》《江雪》教学实录及评点 [J], 彭才华(执教);徐金祥(评点)
2.种下一颗"乡愁"的种子——农村幼儿园爱家乡情感教育实践 [J], 葛海碧
3.种下一颗“乡愁”的种子——农村幼儿园爱家乡情感教育实践 [J], 葛海碧
4.五育并举,种下一颗“活力”的种子 [J], 金雪娇
5.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浅析培育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J], 罗宁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检阅教学武凤霞教学反思案例课文语文

检阅教学(武凤霞)教学反思案例课文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检阅教学实录(武凤霞)_教学反思_教后感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时间: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地点:杭州市拱墅区大关小学三年级(3)班[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检阅》。
(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课前大家读了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一会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生读)生:我知道了博莱克是一个双腿残肢的孩子。
师:(板书“博莱克”)我听到了,你的普通话很标准。
这个孩子啊,是波兰人,读他的名字不一定严格按照普通话的音调字正腔圆的读,应该让他带点“洋味”,怎么读呢?同学们都在尝试,然后纷纷举起手来。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各不相同,但读得都很有味道。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博莱克是一位身体残肢的……”教师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不是“残肢”是“截肢”。
师:还知道什么?生:知道了是同学们让博莱克参加这一次检阅的。
最先拿出好主意的是队长。
生:知道了博莱克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师:观众是这样说的——生:(齐声)这个小伙子真棒!师:这句话可重要了,我把它写在黑板上。
(板书)生:不仅博莱克,所有的儿童队员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生:(齐声)这些小伙子真棒!(师板书)生:我还知道了波兰的国庆节在七月。
生:我知道了这一次检阅很隆重。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师:从环境的热烈和观众的数量方面体会到了。
还有么?生:“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多媒体出示这两段话)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这次检阅?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隆重和盛大。
一生读,声音很响亮。
师:采访一下,你为什么用这么洪亮的声音来读?生:看到这么隆重的检阅我很激动,所以我这样读。
师:激动得声音宏亮!(走到另一名同学跟前)你呢?生:我很高兴。
武凤霞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武凤霞生命生命教学实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武凤霞《生命生命》教学实录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武凤霞一、在揭题中交流——引发生命的思索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认识。
(板书:生命)大家一起读。
生命是什么呢你问过自己吗(教室里一片沉默,老师走到几个同学面前,把话筒递过去。
)生:(依然坐着,不好意思地)我没有想过。
生:(抓抓脑袋)我也没有想过。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猜猜我想过吗?生:(刚才的沉重马上一扫而光)想过。
师:(笑问)为什么猜测我想过呢?生:如果武老师没有想过,就不会给我们出这个问题了。
生:老师没有想过的话,就没有把握上好这节课了。
生:因为武老师比我们大,又是老师,当然应该想过。
生:我觉得你可能想过,但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所以拿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师:谢谢同学们的信任,说实话,我和你们一样,从没想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但是,有人想过,就是她。
(出示课件:杏林子照片)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师生齐说:杏林子)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着名的作家,在她的眼里,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生命把题目补充完整)师: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生命”在题目里出现了两次。
师:我们过去学的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而这一次的题目是两个词,并且两个词——生:重复。
师:这样的题目你会读吗?你来!生:生命(停顿)、生命师:她会读,她知道在这两个词语之间要有所——生:停顿。
师:对!要有停顿,不要连起来读它,谁再读?生:生命(停顿)生命(第二个词音量加大加重)师:她也会读,你知道我为什么说她也会读吗?生:他把第二个生命加强调了。
师:对,他读出来的两个词语在声音的高低、轻重上的变化,读出了区别,所以,你也会读,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生命!生命!)点评:这里的读课题,不在于学生能够理解多少,而在于让学生对课题的内涵初步有感悟,同时放松情绪,教师也借此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以读代讲,悟情明理——武凤霞《有的人》教学片段赏析

( 朗朗 的读 书声响 起 来 , 生读得 很 投入)
师 :在 这 首诗 中 只有 一 个 字容 易 读错 ,就 在 这 一 句 中— — ( 出示 : 有的人 ?骑 在人 民头上 : “ 呵, 我 多伟 大!” )
师: 猜一猜. 我 说 的 容 易读 错 的 字是 哪 一 个 ?
的对 象感 , 学 生根 据 回 答 的需要 把 关键 词语 读 成重 音 , 或 者
[ I . 2 0 f ̄I
JI AN G xI [ D l
1 5 怎 I 2 7
以读代讲 , 悟情 明理
一 一
武凤 霞《 有的人》 教 学片段 赏析
●■ _
■钟 运香 “ 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 ” ,朗读对理解文章有着很大的作 用。 在阅读教学 中教师怎样做到以读代讲 , 让学生自悟情理
信 你们 用这种 方法 一定 能读好 。 在 读 的时候 , 你 要仔 细体 会 体会 , 在每 一 句诗 中 , 你 想把 哪 个 词读 得 突 出一 点 , 就 在 这 个词 语 的下 面加上 小圆点 , 这 个 点在 朗读 中 叫“ 重音 符 号” ; ( 板 书) 一 句诗 中你认 为在哪 个词 语后 面该停 顿 , 就在 这 个词 语后 画 一条斜 线“ / ” , 这条 线 叫“ 间 隔线 ” 。 比如 : 第一段 , 我 体会 着应 该这样 读 。 ( 师 范读) , ( 出示 : 有 的人/ 活着 , 他/已经 死 了, 有 的人 / 死了, 他/ 还 活 着) 下 面 自己体会 着读 一 读 这 首诗 , 把 你 的体会 用这 两 个符号 标 出来。
映过 , 是 对 作 品 内在 意 境 美 的 再 创造 , 学 生对 作 品 的 思 想
师: 如 青纱 漫舞 。 真美!
在诗意和深度中徜徉——评武凤霞《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

案例与叙事一语文文本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知识性、文学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将文本视为“例子”还是“引子”,文本都是所有活动立足的基础。
武凤霞老师的《生命生命》,正是立足在紧扣文本展开细读的基础上,才建构起了学生心目中的生命大厦。
武老师的这两节课,整体流程为这样的五大版块:一、在交流中入课———引发生命的思索二、在阅读中品悟:触摸生命的脉搏(一)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二)深读感受生命的含义1.走近飞蛾2.走近香瓜子3.走近杏林子三、在思考中提炼:聆听生命的拔节四、在生活中追问:走进生命的林子五、在标点中抒怀:舒展生命的张力这五大版块,除了第四版块的“走进生命的林子”属于文本的拓展外,其他四块,都紧扣着文本来展开。
特别是第二版块的第二环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引领学生从“走近飞蛾”“走近香瓜子”“走近杏林子”三个角度细读文本,剖析文本内容,品味文本中的知识性因素和人文性因素。
这种立足于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的导读形式,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依托,建构起了由文本而走进作者、由作者而走进思想、由思想而走进生活、由生活而走进学生心灵的梯度阅读形式。
二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师能够十分清晰地明了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很幼稚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武凤霞老师显然是属于那类明了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的“明白型”教师。
《生命生命》课案中,武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借助文本材料本身的层进式关系,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踏上“文本(飞蛾———香瓜子———作者)———生命———生活———灵魂”的生命阶梯。
武老师的课堂活动,从开始的解题到文本的朗读,从各个段落的研读到辅助材料的引入,从听说训练到读写练习,条条枝杈的最终指向,都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终极教学目标。
正是这种难得的清醒,才使得课堂上极少出现那种旁逸斜出的无效探讨,更没有出现另出新枝的“他山之木”。
武凤霞《生命 生命》课堂实录

生:你把我放了,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我能帮上忙。
师:既哀求……
师:不仅我听到了,你听到了,作者也听到了……
师:生命就是鼓动的双翅,求生欲望……
生:读“但[但它——放了它]
师: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关注文中
生:珍惜生命的决心。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
师:有一个词非常关键,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样是?
生:先学习,以后国家做贡献。
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生:爸爸努力,为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
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好。是不是就这样了?
生:不是,因为第一段作者在问,在想。
师:来读。
生:读。
师:不仅读出了语气,也看到了表情,在思考。
生:再读。
师:第二段是谁?
生:读。
师:(提醒)拿起书来。
生:齐背。
师:为自己鼓掌。
师:除了飞娥,还有谁也让没有想到?
生:我没有想香瓜子这么顽强。
生:我认为它没有成长的条件。
师:植物要生长需要阳光、水、土壤和合适的温度。-…-…让我没有想到。
师:见过吗?
师: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思考生命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篇文章,帮助我搞清楚生命是什么。
师:文章读过了吗?读给大家听。你来读第一段,那位漂亮的姑娘读第二段,帅
小伙读第三段,你来读第四然段,你来。
生:齐读。
师:读第五段。
生:读。
师:有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
生:但它挣扎着——放了它!
师:看屏幕。谈谈你的看法。
生:看到了……
《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富有——贫穷聪明——愚笨健全——残疾大方——吝啬美丽——丑陋年轻——衰老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发现什么了?生: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
师:还发现了什么?生: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
(师生对接。
) 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二、有层次地诵读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 (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出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生犹豫)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武凤霞老师印象记

武凤霞老师印象记武凤霞老师印象记李庆蕊初次听说武凤霞老师的名字,是我来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
办公室的同事一说到武老师,语气中都充满敬佩、赞叹。
当时武老师是濮阳市实验小学的教研室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经常去全国各地讲学,是小语界新生代名师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在我们的身边竟然有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人?她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试着去了解她,从网上查阅她的资料。
大约一个月之后,河南省第六届优质课比赛在濮阳市举办。
进入赛场,我惊讶地发现主持人竟是武凤霞老师,内心掠过一阵阵激动与喜悦。
我向武老师又走近了一步,终于可以见到她,听到她的声音了。
赛场上精彩不断,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武老师的主持。
她的引入那么富有诗意,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经过她的调遣变得更加优美,耐人寻味。
她浑身上下似乎散发着一种魔力,那是诗意与干练的融合。
她又是那么的善意,话语中有对听课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对参赛教师的爱护、关心,就像一位好朋友在你迷茫时为你指路。
最难忘的是最后一场赛前的休息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有些远路的老师要提前走,她说:“老师们,如果您要提前走,就请您坐到靠边的位置,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尽量不要影响到讲课老师和其他听课的老师……”赛课结束了,人流向会场外涌去,我却久久不愿离去。
武老师的赛后总结不是一个“精彩”就可以概括的,她的境界和胸怀已达到我无法企及的地方。
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心中只有感动、佩服,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听两位老师说要去听武老师的课,我便匆匆跟着前往了。
第一次听武老师讲课,内心充满了期待、兴奋、激动。
宽敞洁净的教室,武老师准时进来了,我眼前顿时一亮:她柔顺的长发,时髦的参差刘海,显得格外有精神!一身黑色的休闲套装,小上衣很得体,又有几分俏丽。
整个人给你的感觉就是整洁、美丽、健康、自信。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武老师,我想起了她的那句话:“不允许自己邋邋遢遢,像中年妇女,要让自己永远青春靓丽。
”这是一节作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富有——贫穷聪明——愚笨健全——残疾大方——吝啬美丽——丑陋年轻——衰老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发现什么了?生: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
师:还发现了什么?生: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
(师生对接。
)教学过程一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 二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 (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生犹豫)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同学们知道吗?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
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我相信,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
可以吗?生(齐):可以。
(但回答的有点犹豫。
)师:不敢肯定是吗?没关系,我交给同学们一个方法,相信你们用这种方法一定能读好。
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片刻,有一男生举手。
)(生读,读得很有节奏,把握得也很好。
学生自发的给予掌声。
)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举手的人一下子多起来。
一女生读,节奏把握得更好。
掌声。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生:一类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类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不一样。
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
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三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生:3、4小节也是。
(生读)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
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
换一个词。
生:结果。
(板书)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
生:6、7小节也是。
(生读)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
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
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
(众笑)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
比如:前面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是吗?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
看看,作者写的几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
(板书)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
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
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
(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他,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着他。
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
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师:是的。
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生: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还发现了其他的特点吗?(生寻找,师等待。
)我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生:总分。
生: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师:读一读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吗?生: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还会“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的人呢?(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巴不得他们马上死了,或者说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
生: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纪念他,这样的人,死了却好像活着。
比如雷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但是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死。
师:对,说起雷锋,就想起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好了,同学们,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以后自己再慢慢体会。
四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生(齐):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再探讨。
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
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
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
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
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一面》中青年工人没有钱买自己很喜欢的书,鲁迅先生就用最低的价钱卖给了他,还把自己一本送给了这个青年。
师:是的,他希望这个青年从书中汲取力量,拼得一个好的生活。
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
(播放照片)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
他伟大,他坚强!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师:《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鲁迅先生的《呐喊》位居第一名。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
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