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腹腔镜小儿疝气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小儿疝气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研究
使 收缩 持续 到膀胱 内尿液被排 空为止 J 。
4 小 结
盈 情况 、 术 中是否 需要导尿 、 麻 醉后是否排 便影响 手术 、 手术平
均 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
工作单位 : 6 6 3 0 9 9 文 山州 云 南文 山州人 民医院儿科
田文梅 : 女, 本科 , 主管护师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6 — 0 3
1 资料 与 方 法
2 . 2 2组患儿手术时 间比较 , 见表 2 。 表2 2组患儿手术 时间比较 ( ±s , mi n )
1 . 1 一 般资料
选 取经 B超确诊 为腹股 沟疝 、 2 0 1 3年 8月 一
2 0 1 6年 8月在 本科 使用微型腹腔镜进行疝囊 高位结扎术 的 2 0 0 例患儿 , 并 随机 分 为 观察 组 和 对 照组 , 各1 0 0例 , 其 中 观察 组 1 0 0例 , 其 中男 8 9例 , 女1 1 例, 年龄 1—7岁 , 平均( 2 . 2± 0 . 4) 岁; 对照 组 1 0 0例 , 其 中男 9 1例 , 女 9例 , 年 龄 1~7岁 , 平 均 ( 2 . 1± 0 . 5 ) 岁 。2组 患儿在 性别 、 年 龄等方 面差 异均 无统计 学
3 讨 论
术前晚及术晨给 予开塞露灌肠使药液进入直肠后 机械性刺
激直肠平 滑肌 , 反射性 引起 降结 肠 、 乙状结肠 和直肠 收缩 , 肛 门
括约肌舒张, 腹肌和膈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促进粪便和气体排
出 。腹压增加 同时刺激膀胱 逼尿肌 开始 收缩 , 又刺 激 了膀 胱 壁 内牵 张感受 器 , 由此导 致膀 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 步收缩 , 并
毕, 1 ~3 m i n后患儿 即有 便意 , 及 时排 出肠 管 内多余 的肠气 、 粪 便, 并排 空膀胱。一次性注 射器联合 吸痰 管在灌 肠 中的应用使 患者痛苦 小 , 灌肠液计量准确, 准备用物简洁、 方 便, 节 省 时 间 。观察两组患者术 中及术后 的疗效 。 1 . 3 观察 指标 观察并 比较 2组患儿 术 中肠 管扩张 和膀胱充

小儿腹股沟斜疝论文

小儿腹股沟斜疝论文

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其中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

巨大疝46例,滑动疝9例,richter疝5例。

嵌顿疝67例,其中手法复位35例,急诊手术32例,手术复位后行疝带压迫或其他治疗,随访28例,最终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行疝囊高位结扎+修补76例,疝高位结扎8例,经腹腔修补10 例。

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随访,疝复发2例,切口感染3例,阴囊积血,积液8例,神经损伤1例,无输精管损伤及死亡等。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高,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宜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手法轻柔操作细致,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小切口;治疗【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66-02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其诊治有其特殊性,如诊治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近10多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甚至有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1],但作者认为目前微型腹腔镜尚未普及,其穿刺trocar的手术瘢痕甚至超过1cm,开放性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仍应是手术治疗的首选。

笔者体会本方法有如下优点:小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位置低,愈合瘢痕小且隐蔽;术中未解剖腹股沟管,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手术操着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创伤小,患儿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降低患儿住院费用,加快了医院住院周转率。

本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患者临床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患者,男108例,女21例,1岁以内10例,1~3岁72例,4~6岁15例,7~12岁32例。

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均无嵌顿。

1.2 诊断: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体查,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 1716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May 30(10)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刘晏辰,张灿炜(郸城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郸城 477150)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0例,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研究组52例,给予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时具有较好的效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10-1716-02腹股沟疝为临床小儿外科、普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且男孩比女孩发病高,主要是因腹壁发育异常而导致疝气形成,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腿外侧疼痛感明显、腹股沟区有肿块、疝区存在疼痛感及坠胀感,并且随着病程不断发展,疝囊也持续增大,并逐渐降到大阴唇或阴囊内,严重者会引发疝内容物坏死、绞窄疝或嵌顿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3]。

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可采取药物治疗,但由于该疾病自愈性较低,超过6个月没有自愈的需采用手术治疗,而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首选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中[4]。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护理体会

直视 下 插 入 操 作 钳 。探 查 患 侧 及 对 侧 内 环 口 ,在 患 者 内 环 口 化 碳 气 腹 机 、腹 腔 镜 手 术 专 用 操 作 钳 ,另备 自制 特 殊 的带 线 的
体 表 投 影 处 作 1.5 mm 长 切 1:3,刺 入 带 线 雪 橇 针 ,荷 包 缝 合 内 钩 针 等 ,并 严 格 灭 菌 消 毒 备 用 。2)配 合 麻 醉 ,手 术 使 用 静 脉 全
对 侧 存 在 的 隐 性 疝 82例 。 l例 2年 前 曾 做 过 传 统 的 单 侧 斜 阴 部 皮肤 。用 棉 鉴 蘸 松 节 油 彻 底 清 除 脐 部 污 垢 ,然 后 用 清水
疝 高 位 结 扎术 ,术 后 发 现 对侧 有斜 疝 ,再 施 行 腹 腔 镜 患侧 斜 疝 清洗 脐部 。4)胃肠 道 准 备 :婴幼 儿 术 前应 禁 饮 食 4~ 6 h,儿 童
镜 下 d,JL腹 股 沟 斜 疝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160例 ,男 121例 ,女 常 有 污 垢 和 细 菌存 留 ,因此 术 前 脐 部 皮 肤 清 洁 是 预 防切 口感
39例 ;年 龄 82天 ~ 12岁 ,平 均 4.6岁 。术 中 同 时 发 现 并 处 理 染 的 重要 措施 。术 前 1 d常 规 清 洁 消 毒 腹 部 、腹 股 沟 区 和 会
Journal 0f Qiqihar M edical College,2010,Vo1.31,No.8
腹 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护理体会
李翠 霞 张 杰 阎 玉矿 洪 华 易卫 东
【摘 要】 目的 探 讨 治 疗 小 儿腹 股 沟斜 疝 的新 术 式 及 配 合 中常 见 的 护 理 问题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2004年 1月  ̄2009年 12月 间 我 科 收 治 的 160例 腹 股 沟 斜 疝 患儿 行 腹 腔 镜 下 疝 囊 高 位 结扎 术 的 术 后 并 发 症 及 护 理 方 法 。 结 果 护 士做 好 术前 访 视 ,及 时 准备 手 术 器械 与 物 品 ,术 中 洗 手及 巡 回护 士 密切 配合 术 者 取 得 了预 期 的 效 果 ;术 后 病 人 均 安 返 病 房 ,术后 并 发 症 均 得 到 及 时 处 理 ,预 后 良好 。1例 复 发 ,经传 统 手 术 方 法 治愈 。结 论 腹 腔 镜 下 小儿 腹 股 沟斜 疝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是 安 全 、有 效 的 手 术 方 式 ,术后 并 发 症 少且 轻微 ,通 过 加 强 对 患 儿 围手 术 期 的 护 理 ,提 高 了患 儿 的 治愈 率 ,减 少 了术后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降低 了 复 发 率 。

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护理体会
.4气腹并发 症的观 察和护理 人 工气腹 的 c 2 过穿刺 . 0穿
部位进入皮下残 留于疏松组织可引发皮下气肿 。 度的皮下 轻
21 .. 2一般护理 ①按 常规 准备 皮肤 ,避免擦红局部皮肤 , 特 别 注意脐部 的清 洁; 督促患儿 完善各项 相关化验 、 ② 检查 , 了
收稿 日期 :07 1— 6 20 — 0 l
( H) Ⅱ' 将成 为新的经典术式[ 与传统 的手术方法 比较 , 有 1 1 , 具 手术 时间短 、 微创小 、 恢复快 、 美容效 果好等优点 , 正逐步 普
及并广泛应用 。 院于 2 0 年 5月 20 我 07 0 7年 9 间行腹腔镜 月
做 到快而准 , 避免患儿长时 间哭 闹, 如疝囊突出 , 时把脱出 及 的疝 囊复位 ; ③术前 健康教育 : 责任 护士详细 向患儿家属 接 受腹腔镜手术知识及术前注 意事项 ,消除术前不 良因素 ; ④
后 体温恢复正常 。
曾做 过传 统的单侧斜疝 高位结扎术 ,术后发现对侧有斜疝 ,
再施行腹腔镜患侧斜疝 治疗手术 。
1 . 法 与结 果 2方

般患儿采用 3 孔技术操作 , 在氯胺酮麻醉或氯胺 酮加
222保持 呼吸道通畅 患儿 去枕平 卧 , .. 头偏 向一 侧 , 避免 呕
吐和误 吸 , 防治 因舌后坠引起窒息 的发生 。对 呼吸道分 泌物 多的患儿应及 时清理分 泌物 , 保持气道通 畅 , 注意观察患儿
发生应保持患儿安静 , 减少耗氧量遵医嘱 给予镇静剂和激素 类药物 ,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 管。本组病例 中 4例患儿 出现呕 吐, 经及时处理后无窒息的发生。
2护 理
21 . 术前护理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58例临床价值探讨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58例临床价值探讨
he ni1s c The op r in 1 t d fom 0 m i O 3 i m e n 1 m i . h a e e ur e a - on h t i ih d bl a r a a . e ato ase r 1 n t 0 m n( a 8 n) T e 2 c s sr c r d w s 1 m 1 t w nsw t ou e gint he a om b n d w ih u b l a e ni. T h e w a oub ew a ltlgae n l p r s o ga n, t e ot ra c p t d t r d ton l nis c i e t m ii lh r a c e on s d l le i t d i a a o c pe a i h he c e te he t a ii a hi i a i n. gh lg to Con lson T he fa u eofr p ii g o i n cui e t r e a rn bl que igui lhe ni do i lwa lofi an y s ur e e i a ar s o na r a ab m na l nf t b ut e ne dl n l p o c pe
ise f c ,a O dic s h om m o q s ins M e h ds T o t ket gh l ton o r a a y a om i lw als ur e dli t fe t nd t s u st e c n ue to . to a hehi i i fhe nils c b bd ga na l ut e n e n
( p rme t fGe e a u g r h n q n h n sa s tl C o g i g 4 0 1 De a t n o n r lS r ey C o g ig Z o g h n Hopi , h n qn 0 0 3,C ia a hn ) Ab ta t0betv Tosu y teo eain frrp i n biu n un lh ri fifn y s t r e de i a ao c p n sr c : jcie t d h p rt o e ar g o l eig ia e nao na tb u ue n e l n lp r so ea d o i q

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作者:项海项秉该温江涛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33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3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家属的意愿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组8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传统手术组50例,采用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大小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明显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术后用止痛药的患者比例、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家属对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术式[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44-03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具有较高比例,且单侧多见,与左侧比较,右侧具有明显较高的发病率[1]。

由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较小的自愈率,所以对其治疗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治疗。

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传统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也得以广泛开展[2]。

笔者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30例,本次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疾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

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9-29T05:42:52.7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4期作者:杨斌,范林林,王素梅,郭娜,王晓丹,杨雪,,郭士磊,张博松宋宏程靳祎[导读] 探讨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杨斌,范林林,王素梅,郭娜,王晓丹,杨雪,,郭士磊,张博松宋宏程靳祎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分别采取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对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低,相互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观察组明显更低,相互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相比于常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等,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腔镜手术;目前,基于临床视角,腹腔镜手术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面对腹股沟疝这一疾病。

同时,在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开放手术并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1】,作为主流术式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组男女患者性别比例分别为35:25,年龄均值为(6.14±2.35)岁,处于1岁~12岁年龄段之间。

对照组男女患者性别比例分别为36:24,年龄均值为(6.34±2.85)岁,处于1.5岁~12岁年龄段之间。

整理一般资料,两组患儿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患者38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19例,研究组为19例,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为80%,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为95%,组间数据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标签: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很少能自愈,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们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患儿38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19例,研究组为19例,其中男30例,女8例,双侧6例,单侧32例,术中发现隐匿性疝6例,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其中嵌顿疝4例。

两组患儿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患儿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嘱咐,术前4~6h 不得进食[1]。

并且要彻底的排空尿液,手术之前不能留置胃管以及尿管。

行气管插管,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于脐上缘行作一5MM弧形切口,穿刺建立CO2气腹[2]。

气腹压力为8~10mmhg,经该切口置入5mmtrocao,让患儿的头部于足部之间约为十五度,在患儿体内置入腹腔镜进行详细的探测和检查,查看患儿的内环口具体位置和形态大小,并了解清除对侧是否存在隐匿性疝,然后在对侧腹直肌外侧脐水平,置入55mm trocao操作孔并置入分离钳,于腹腔镜监视下于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长2mm小切口,经此切口穿入endoclose针,刺入内环口外侧壁,在抓钳的帮助下穿过内环口外半周腹膜,把残端留在腹腔内,退针至腹膜外,同法穿过内环口内半周腹膜用抓钳将留于腹腔内缝线卡入endoclose针倒钩内,退出穿刺针并将线头带出体外,提起线的两端打结前将疝囊内气体挤出,线结埋于针眼皮下[3]。

术后给患儿采用抗生素,4~6h再给患儿进食。

1.3治疗效果判定采取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组人数x100%。

1.4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满意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方式表示,计数资料运用?字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为10名,非常满意为5名,不满意为4名;给予研究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方法后,满意5为例,非常满意为13例,不满意为1例。

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

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顯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结果
研究组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

6例发现对侧隐匿性疝而行双侧内环口结扎,嵌顿疝在全麻成功后,内环口松弛,易复位成功。

手术时间均在15~25min,全组患儿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均无中转开腹手术[5]。

术后对患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均未发现任何阴囊肿胀、血管神经或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的现象,所有的患儿术后伤口恢复形式良好,全部都不需要进行拆线,患儿手术完毕之后,在医院休息两天,医护人员对于患儿的详细资料进行登记。

患儿出院后定时对其家长进行电话回访,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可以了解到所有患儿才术后都没有发现复发的情况发生[6]。

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小儿腹股沟短,无管壁薄弱的因素,故不需修补,行疝囊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高位结扎疝囊后重建外环,手术创伤大术后局部肿胀疼痛,并易损伤精索血管神经提睾肌,手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手术后患儿需要卧床3~5d,恢复速度较为缓慢[7]。

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压力疝囊膨胀,内环口容易寻找,无须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又可完成对侧的探查,发现隐匿性疝可一次性同时处理。

适用于1~12岁患儿,腹腔镜术后阴囊不发生肿胀,局部不形成瘢痕,术中还能发现处理对侧隐匿性疝,避免术后对侧疝的出现,穿入endoclose针时在腹腔镜直视下针尖于腹膜下潜行,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对疝环较大者,可做两次荷包缝合。

给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降低了术后对小儿的创伤影响,术后复发的情况为零,节约治疗费用。

传统手术虽然也可以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进行一定的治疗,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患儿对侧隐匿性疝的检测和治疗。

在进行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①在手术过程中,患儿的头部足部应该要高于头部,身体倾斜到一定的角度,防止腹腔脏器挡住内环口,阻碍手术的正常操作。

并在患而的腹腔内腾出一定空间,方便手术的顺利操作。

②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是男性患儿,还应该需要特别谨慎小心,对于他们内环口的后部精索和输精管进行保护。

在荷包紧受之后,必须要拉稳缝线一直到看
见输精管被紧拉呈现出嵴状突起的状态,走行到线结患内部,应该马上把线结剪断,进行缝补。

③腹腔镜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较为严格,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的肌松成效方可,并且要保证患儿腹中的气腹压维持在待改8~10mmHg,如果患儿腹压太高,会限制患儿膈肌运动,导致通气不顺。

综合上述,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不管是术后治疗恢复效果、住院时间、经济费用、手术时间、手术操作过程、复发情况等等方面都要优于一般的传统治疗。

临床实践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是异常显著的。

参考文献:
[1]张经中,张超.王旺河.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6):63-64.
[2]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3-400.
[3]李龙,李索林.小儿腹腔镜手术图解[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5:44-46.
[4]姚干,李宇州,梁健升,等.经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00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4 39(2):83
[5]苏海龙,隋武,王云惠,等.微型腹腔镜套线法治疗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附747例报告)[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7,8(4):71
[6]周光荣,陶国全,赵耀,等.改良法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J].江苏医药.2007(12):99-103.
[7]王东升.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09(02):112-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