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分析_李健

合集下载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宣传文章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宣传文章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宣传文章导引:介绍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腹部腔镜手术中的一种先进技术。

它通过小切口与腹腔镜器械,对小儿腹股沟疝囊进行高位结扎,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手术原理、适应症、手术优势等方面详细介绍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旨在促进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推广。

一、手术原理: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通过腹腔镜器械经腹壁上切口进入腹腔,对腹股沟疝囊进行结扎,阻止腹股沟疝囊进一步突出,达到治疗效果。

此手术可采用单侧或双侧结扎,根据病情需求进行选择。

二、适应症:1.小儿腹股沟疝囊无复杂肠内容物;2.小儿年龄在6岁以下;3.孩子的肠管通畅,无导致肠梗阻的疾病。

三、手术步骤:1.患儿安静入睡后,采用全麻醉;2.在腹股沟区域做2-3个小切口,将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3.将腹腔镜引入小儿腹内进行检查,确认疝囊的大小、位置和内容;4.使用器械将疝囊高位结扎,防止进一步突出;5.检查手术部位,确保没有出血、内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6.将器械取出,缝合切口后完成手术。

四、手术优势:1.无创伤:通过腹腔镜技术,只需2-3个小切口,大大减少了切口面积,降低了手术对儿童肠道功能和腹壁肌肉的影响。

2.减少术后疼痛: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疼痛更轻,康复期缩短,能够更迅速恢复正常日常生活。

3.快速康复: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迅速,一般患儿当天可以即刻下地,短时间内能够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4.较低的并发症风险:小儿腹腔镜手术操作精细,减少了术后腹壁感染和腹泻等并发症的风险。

五、倡议与推广:尽管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疝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医疗机构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另外,加强对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该术式和技术细节,为患儿做好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选择。

结语: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项局部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的先进技术。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在腹股沟区域发现一小块突出的包块,疼痛或不适感,以及咳嗽、哭泣等时包块会增大。

斜疝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例如肠道)穿过腹壁的薄弱区域而突出所致。

目前,传统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局限性。

为了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被引入临床实践。

该方法通过腹腔镜技术,只通过一个小孔进入腹腔进行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创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疝囊高位结扎,能够更为精准地修复腹壁的薄弱区域,减少疝囊再次脱出的可能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通过分析临床试验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不断完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有效性,评估该手术技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通过对比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局限性,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疝病治疗中的优势和价值,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同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操作指南和临床决策依据,促进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与结果分析,将为临床小儿外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3 研究意义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手术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康复慢等局限性。

研究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新型手术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儿的恢复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儿的生活质量。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它通常指的是婴幼儿期间出现的急性腹股沟区隆起,是由于腹腔内容物穿过腹腔壁的解剖薄弱区域导致的疝。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动复位、腹股沟疝环扎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等,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复发率高、创伤大和恢复周期长等问题。

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微创手术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详细分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一、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技术特点单孔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相比,它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手术,减小了外科创伤和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在单孔腹腔镜手术基础上,通过定位准确、操作熟练的技术,将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内,找到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术。

相对于传统的腹股沟疝环扎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备受临床医生的青睐。

针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目前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微创手术技术。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于该手术的有效性的分析:1. 临床效果显著: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术后效果稳定,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的几率。

2. 术后恢复快速:相比传统的手动复位和传统腹腔镜手术等治疗方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恢复更迅速。

患儿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可以更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3. 并发症少: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伤口小、愈合快,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从临床疗效、术后恢复还是并发症减少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62例麻醉体会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62例麻醉体会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62例麻醉体会【摘要】目的探索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及管理。

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连续监测ECG、HR、MAP、SpO2、PETCO2。

观察其在CO2气腹前后的变化。

结果术中气腹前后ECG、HR、MAP、SpO2无显著变化(P>0.05),PETCO2显著升高(P<0.01),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CO2气腹对小儿生理功能有一定干扰。

麻醉处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做好充分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合理用药,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就能使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顺利完成。

【关键词】小儿;腹腔镜;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机体扰乱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在小儿外科迅速发展起来,而CO2气腹是目前腹腔镜手术人工气腹的常规方法。

CO2对人体循环、呼吸及神经内分泌代谢产生一定影响,而小儿对缺氧耐受差,幼儿腹腔容积小,腹膜吸收CO2快,易发生高CO2血症,所以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及独特之处。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55例,女7例,其中单侧腹股沟斜疝38例,双侧斜疝27例,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40 kg。

ASA分级Ⅰ~Ⅱ级。

1.2 麻醉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 min 肌内注射阿托品0.15 mg/kg。

对不合作患儿入手术室前肌内注射氯安酮6 mg/k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20 ml/kg,面罩吸氧,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2 mg/kg,顺苯磺胺阿曲库胺0.15 mg/kg,麻醉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麻醉机呼吸参数为:潮气量10~12 ml/kg,呼吸频率15~30次/min,呼吸比为1∶1.5。

术中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1.5~2 mg/(kg•h),每隔25~30 min追加顺苯磺胺阿曲库胺,持续吸入恩氟烷,维持麻醉。

建立气腹后根据PETCO2调节呼吸参数,主要增加RR,少量增加VT,PET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控制气腹压力8~12 mm Hg,低流量进气。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
结扎的效果观察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疝,发病率约为1-5%。

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小儿斜疝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在腹腔镜手术中,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技术,本文旨在观察这种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中的应用效果。

1. 研究目的
观察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科行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患儿30例,采用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技术。

对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腹部压痛、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

3. 观察结果
30例患儿中,手术时间在15-35分钟之间,平均约25分钟。

所有患儿在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术后压痛消失。

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

4. 结果分析
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可安全、可靠地应用,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对患儿术后的疼痛感觉明显改善。

并发症发生率低,没有影响患儿术后生活的情况发生。

5. 结论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直针一次穿入疝囊高位结扎的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

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对手术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病例和长期随访观察,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为小儿斜疝手术提供更加全面的临床指导。

婴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麻醉临床研究

婴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麻醉临床研究

婴儿采用气管插 管吸入 七 氟醚 全 身麻 醉, 中连 续监 测 E G、 术 C VT、 MV、 p 2 P ek P T O 、 S O 、 pa 、 E C 2 HR、
MA S p D p等 参 数 , 察 其在 C 2气 腹 前 后 的 变 化 。结 果 气腹 前后 VT、 P、B 、 B 观 0 MV、p 2的 变化 差 异 S0 无 统 计 学意 义 ( > 0 0 ) P ek P T O 、 尸 . 5 , pa 、 E C 2 HR、 MAP S p D p在 气腹 前 后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B 、 B ( P< 00 ) 放 气后 5 i, 述 各 数 参 数 基 本 恢 复 至 气腹 前 水 平 ( .5 。 a r n上 P> O 0 ) 无 发 生 心律 失 常 , 氧 血 .5 , 低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 资料 . 选 择 我 院 20 0 9年 2月 ~ 2 1 O 1年 2 在 我 科 月
k 。麻醉诱导用 咪达唑仑 静脉 注射 0 1m / g 芬 太尼 静脉 g . g k ,
注 射 2 3 ̄ / g 阿 曲库 铵 静 脉 注 射 0 3 . / g 充 分 ~ gk , . ~0 6mg k , 去 氮 给 氧 , 肌 松 药 作 用 完 善 后 经 口腔 插 入 合 适 导 管 , 认 导 待 确 管 的位 置 正 确 后 接 麻 醉 机 行 IP 潮 气 量 ( ) O 1 / P V, VT 1 ~ 5ml k , 吸频 率 1 ~ 2 / i, 呼 比 1: , 气 流 量 1 2L g呼 8 2次 r n 吸 a 2氧 ~ / an O 气 ri。C 2 腹 机 以 1 2L mi 气 , 腹 压 力 8 1 ~ / n充 气 ~ 0mm—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

染的预防,结果术后并发腹腔脓肿,肝脓肿,以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排除原发疾病引起感染后,同时注意静脉导管性感染,其主要表现是突然的寒战,高热,体温骤然达39~40℃,初次发作常误认为输液反应。

当出现上述反应又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果断拔除导管,剪下静脉内一小段作细菌培养,以便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近年研究显示,谷氨酰胺可为肠黏膜提供营养底物,并可能改善肠血流供应,预防或减轻肠屏障损伤,防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在控制禁食病人肠道感染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2]。

3.4 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一旦明确诊断为肠瘘,首先给予基本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加强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3~4周的病情稳定期,大多肠瘘可以自愈。

肠瘘早期有下列情况者需手术治疗:①肠瘘引流不畅形成弥漫性腹膜炎;②出现小肠梗阻;③小肠穿孔;④腹内脓肿形成;⑤伴腹腔内出血等。

对于不能自愈的肠瘘,如唇状肠瘘,瘘的远端有梗阻,2个以上的多发肠瘘,继发于肿瘤结核、克隆病的肠瘘,一般在充分引流2~4个月后手术较为适宜。

手术方式首选瘘口部位病变肠管切除再吻合。

对复杂性肠瘘应进行全面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肠瘘病人在围术期应注意做好全身支持治疗,为手术及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制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1] TownsendCM,BeauchampDR,EversMB,etal.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16thed.Philadephia:SaundersCompany,2001.873~916. [2] 秦新裕,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81.[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7.(收稿日期 2008-05-24)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王育生 郭献庭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总医院腹腔镜外科(471003)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步骤

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步骤

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步骤
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

以下是该手术的一般步骤:
1. 麻醉:患者一般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具体麻醉方法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2. 手术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常常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区域、覆盖无菌器械和毯子等。

3. 切口:医生会在腹部、鼠蹊部或腹股沟等处切开一个小的切口,以便于操作。

4. 暴露疝囊:医生会小心地将疝囊暴露出来,通常会选择将疝囊从腹股沟环的上方解剖、暴露和推回。

5. 高位结扎:医生会将疝囊在腹股沟或腹腔内高位结扎,以阻断疝囊和内脏的连接,避免再次膨出。

6. 手术修复:在完成高位结扎后,医生会仔细检查疝囊和周围组织,确保没有其他异常。

然后,医生会修复腹股沟环部分或进行其他相关手术修复。

7. 关闭切口:最后,医生会使用缝合线将切口缝合,保持伤口的愈合。

手术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

术后,患
者需要在医院中观察一段时间,并接受相应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讨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现已成为手术主要的全身麻醉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减轻或者消除心理源性和生理源性应激[3]。

相关研究显示,丙泊酚起效快、苏醒快、对患者的时空定向能力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较为安全,是现知的性价比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药物,复合瑞芬太尼可减少单一用药的不良反应[4]。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前平均动脉压为(141.2ʃ14.1)mm Hg,血氧饱和度(96.7ʃ1.3)%,心率(71.2ʃ6.2)次/min;B组术前平均动脉压为(139.6ʃ13.2)mm Hg,血氧饱和度(96.4ʃ1.2)%,心率(70.6ʃ6.4)次/min。

A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为(129.3ʃ24.5)mm Hg,血氧饱和度(93.7ʃ3.6)%,心率(71.1ʃ16.3)次/min;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为(119.7ʃ11.0)mm Hg,血氧饱和度(96.3ʃ1.1)%,心率(67.2ʃ5.1)次/min。

说明A组与B组均能较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较A组稳定,说明B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优于A组。

综上所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过程平稳,镇静、镇痛效果好,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通过本研究可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4参考文献
[1]曹艳,王小艳,杨海宁,等.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脑外科手术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2):212.
[2]耿志宇,宋琳琳,许幸,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4(1):14.
[3]徐海洋,张晶晶,冯春生,等.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J].吉林大学学报,2007,33(4):763.
[4]苏振波,李龙云,王伟华.手控和靶控静脉注射丙泊酚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07.
[收稿日期:2013-01-09编校:郑英善]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分析
李健(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浦北535300)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小儿疝气患儿84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行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甲组患儿40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乙组患儿44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结果:乙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生命体征对比甲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乙组患儿术中用药总量明显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麻醉操作和手术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结论:在腹腔镜下进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术中用药剂量,安全性较高,适宜依据患儿情况进行应用治疗。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安全性
小儿疝气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近些年来伴随科学技术在医疗临床中的应用,腹腔镜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目前较为广泛应用,手术常规应用全身麻醉,近期我院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获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1年10月 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儿84例,其中男78例,女6例,年龄7 14岁,平均(10.5ʃ1.5)岁。

84例患儿依据疝气诊断标准均获得明确诊断,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障碍。

1.2麻醉方法
1.2.1单纯全身麻醉:甲组患儿40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患儿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为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可术前给予咪达唑仑0.1mg/kg,肌内注射。

入室后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静脉滴注阿托品0.1 0.2mg/kg,顺序性静脉滴注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等,成功进行气管插管后静脉滴注丙泊酚维持麻醉。

术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

1.2.2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乙组患儿44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首先常规性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成功操作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同甲组患儿。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乙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生命体征对比甲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表1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xʃs)
指标组别术前术中术后P值MAP(mm Hg)甲组51.5ʃ4.560.4ʃ5.464.7ʃ5.4
>0.05
乙组52.5ʃ4.162.9ʃ5.565.8ʃ5.0
HR(次/min)甲组130.9ʃ4.0150.5ʃ6.7151.5ʃ6.4
>0.05
乙组129.5ʃ5.9149.8ʃ6.9150.4ʃ6.9
注:1mm Hg=0.1333kPa
2.2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用药量和临床不良反应:乙组患儿术中全身麻醉用药总量芬太尼(0.15ʃ0.0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8.5ʃ3.5)mg明显低于甲组患者(0.35ʃ0.0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5ʃ3.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麻醉操作和手术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更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无明显切口疤痕等优点,所以该手术方式必将日益增多[1]。

在进行腹腔镜的手术治疗中,常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但全身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较大,较容易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2]。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生命体征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联合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时,全身麻醉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单纯全身麻醉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麻醉操作和手术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下进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术中用药剂量,安全性较高,适宜依据患儿情况进行应用治疗[3]。

4参考文献
[1]王月兰,姚尚龙,邴来英,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3):181.
[2]李永来,刘焕军,李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4):376.
[3]文建国.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3):183.
[收稿日期:2013-01-09编校:郑英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