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6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2006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2006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均年可⽀配收⼊《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均年可⽀配收⼊2066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997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8265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6015.5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4283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4084.26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3753.2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东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为12192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达10504.67元。

低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10位。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3.01【实施日期】2005.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国家“瓶颈”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项目带动效应凸现,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6%提高到37.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5.3:35.2调整为18.7:49.1:32.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平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

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8%和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保持稳定或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济和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农牧业获得丰收,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物价相对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4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032.47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5508.44亿元,增长9.4%。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319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0189美元。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3%,农村牧区上涨2.5%。

分类别看,食品和衣着类价格涨幅,超过了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8%,衣着类价格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1%,居住类价格上涨2.4%。

从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2%和0.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7%。

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6万人,增长4.1%。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增长8%。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增长13.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0.2万人。

资源禀赋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资源禀赋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表3 京津冀四大机场分工五、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场作为城市门户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城市经济的重要助推力。

本文从机场群及城市群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四大机场的营运状况,提取出目前机场群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运输系统、机场生态、资源配置、差异竞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促进新格局下的机场群发展以及城市群的共荣,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张莉,高超,胡华清.我国三大机场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比较与建议[J].综合运输,2015 (9): 4-10.[2]冯正霖.实现世界级城市群和机场群联动发展[N].人民日报,2017-07-24(007).[3]杨建军,蒋迪刚,饶传坤,郑碧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特征与规划动向探析[J]. 上海城市规划,2014(01):1-6.[4]周晗.大都市带、城市群、同城化概念辨析[J].中国市场,2016(43):50-51.[5]每日经济新闻.国内三大机场群,距离世界级还有多远[EB/ OL]. 2019-08-28.https:///s?id=1643080514272311715 &wfr=spider&for=pc[6]廖刚.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化改革和竞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7]中国民航局.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EB/OL].2008-02-02. /XXGK/XXGK/FZGH/201511/ t20151103_10715.html[8]吴薇薇.航空运输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宋思呈.关于我国航班时刻市场化改革的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8):240.[10]马丽娜,刘晶菲,李冠举,李文伍,江文豪.基于区域多机场竞合的京津冀机场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464-466.(作者单位:王逸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金立,上海安亭建设有限公司 )机场名称机场定位特定角色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域复合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内区域枢纽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重点发展国内中转航线,加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聚焦低成本航空、货运包机、航空快件等特定航空市场摘要:一直以来,资源丰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八次党代会、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首府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18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2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39.3∶55.3。

财政总收入实现155亿元,增长38.6%。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1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26.7万亩。

新增基本菜田20000亩,其中保护地面积3000亩,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58.7万吨,地产菜自给率接近50%。

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奶牛头数达到84.3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70万吨;已建成养羊专业村43个,肉羊牧业年度存栏头数达到25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2.3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建农村三级公路167公里,完成2900户沼气池建设,解决了5万人和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5%和93.4%。

支农资金力度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预计分别达到9320万元和951万元,市本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方面的资金达到13115万元。

(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全年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27.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增长31%。

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蒙牛六期液态奶项目建成投产,利乐包装、伊利奶粉等项目开工建设,亿阳汽车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公告,一汽燃气卡车底盘装配项目已获国家和自治区核准,三联化工40万吨PVC与40万吨烧碱项目已获自治区备案;力帆汽车生产项目、深圳富士康项目取得进展,托县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大青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度良好;北方电力2×600MW发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中石油炼油厂5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济和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农牧业获得丰收,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物价相对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4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032.47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5508.44亿元,增长9.4%。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319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0189美元。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3%,农村牧区上涨2.5%。

分类别看,食品和衣着类价格涨幅,超过了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8%,衣着类价格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1%,居住类价格上涨2.4%。

从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2%和0.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7%。

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6万人,增长4.1%。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增长8%。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增长13.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0.2万人。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1年6月18日2000年,是全国各地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的一年。

东、中、西部旅游业全面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9%,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业主要指标全面增长,外国旅游者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

——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外国人101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港澳同胞700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台湾同胞31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22.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继续居世界第5位。

在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中,外国人80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港澳同胞203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台湾同胞271.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162.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继续居世界第7位,相当于当年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6.5%。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2000年,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呈现出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的特点,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国办发[2000]46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使我国假日旅游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7.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5%。

其中:城镇居民3.29亿人次,农民4.15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175.5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235.26亿元,农民旅游消费940.28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26.6元,比上年增长8.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00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给我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

初步测算,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490亿元,增长10.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优势增强。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1%、43.0%和35.9%,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跌回稳,但仍未走出低谷。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7%。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在岗职工257.9万人,比上年下降4.8%;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58.1万人,增长12.3%。

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305家,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人员32万人,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6.2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50.8%。

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11 10:31:00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扩大区内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加快增长。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4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增速较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5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1.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3223元/人,比上年提高9.2%。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重型化结构得到改善,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市场物价止降转升。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8%,居住价格上涨3%,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和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下降2.8%、1.4%、1.1%和0.1%。

受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需求回升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9%。

但农畜产品收购价格仍下降0.3%。

[见附表1]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06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9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9.3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631.52万人。

劳动就业向多渠道发展,城乡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01.10万人,增加14.72万人。

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05万人,全年通过多种渠道使15.77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区财政总收入155.60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67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95.09亿元,增长11.8%;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4.91亿元,增长4.8%。

财政支出明显扩大。

全区地方财政支出25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42.78亿元,增长21.9%,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农林水气事业费、行政管理费等支出增幅较大。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基本实现。

通过抓大放小、实施债转股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了生机和活力。

到2000年底,列入国家考核的7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80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由上年净亏损1.65亿元转为净盈利13.23亿元。

金融体制和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和效益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农牧业生产遭受罕见自然灾害给农牧民增收带来较大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任务仍相当艰巨;社会经济秩序、安全生产和发展环境等有待进一步治理。

二、农业第一产业保持增长。

尽管全区农牧业生产遭受历史罕见的干旱等因素影响,但农业生产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畜牧业出栏明显增加,农牧业科技投入和产业化发展继续得到加强,使农林牧渔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仍能保持一定增长。

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粮食总产量因受灾和调减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减产,主要经济作物、水果和蔬菜产量均有明显增加,特别是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绿色农业发展较快。

在农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的情况下,扩大了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由上年的16.4%提高到21.4%。

粮食总产量1241.88万吨,比上年减产13.1%。

其中,小麦、玉米减产,稻谷、大豆和薯类增产。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16.37万吨,增长15.3%;甜菜产量141.28万吨,增长3.3%;瓜类产量161.68万吨,增长32.8%;蔬菜产量759.87万吨,增长27.7%。

[见附表2]林业继续呈现较快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全区完成造林面积58.9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6%;幼林抚育面积45.13万公顷。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4.51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牧业年度牲畜总增头数2563 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45.67万头(只),总增率34.5%;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5402.8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6%,比重为74%,提高3.2个百分点。

受干旱影响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增加,全区牲畜出栏3125.3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5%,出栏率为60.7%,提高3.2个百分点。

肉类总产量1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奶类产量82.99万吨,增长16.6%;禽蛋产量24.41万吨,增长3.9%。

[见附表2] 渔业生产保持增长。

全区水产品产量7.21万吨,比上年增长5.2%,淡水养渔业继续稳步发展。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50.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机耕地面积404.54万公顷,比重达68.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机电井数量28.09万眼,增长3.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17万公顷,增长5.5%;节水灌溉面积75.69万公顷,增长32.5%;农村牧区用电量21.30亿度,增长9.6%;化肥施用量(折纯)74.75万吨,下降1.7%。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区工业增加值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9.52亿元,增长15.8%。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32.21亿元,增长14.6%;集体企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8.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3.74亿元,增长1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1.14亿元,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8.85亿元,增长24.4%。

轻工业增加值80.55亿元,增长25.5%;重工业增加值198.97亿元,增长11.2%。

产销衔接明显趋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8.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

煤炭、冶金、纺织和制糖行业通过调整、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资产重组,取得积极成效。

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乳制品增长27.7%,液体乳增长1.52倍,葡萄酒增长79.8%,软饮料增长35.1%,食用植物油增长43.4%,鲜、冻畜肉增长49.9%,糕点增长1.52倍,配混合饲料增长49.3%,服装增长16.3%。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卷烟、呢绒、绒线、布、纱、机制糖等也明显呈现恢复性增长。

电子工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彩色电视机增长3.13倍,电子元件增长32.8%;机械工业在调整中稳定发展,小型拖拉机增长44.9%,载货汽车增长1.08倍,铁路货车增长87.8%,场上作业机械增长53%。

重工业中的原煤、电力、多数主要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受市场需求回升拉动增长加快;冶金行业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取得积极进展,钢产量仅增长1.8%,成品钢材增长5.3%。

[见附表3]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88.8,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经过三年的改革调整,特别是国家实施债转股、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强企业管理等,使多数企业和多数行业实现了扭亏增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上年的 1.22 亿元增加到17.32 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扭转了净亏损的局面。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减亏幅度达45.4%。

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8个主要行业中,到年底实现盈利和整体扭亏的行业有28个。

特别是冶金、化工、医药、建材、造纸、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和制造等行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煤炭行业实现了扭亏,电力蒸气热水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减亏明显。

年末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23.4%,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8160个。

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053个,占全部工程总数的37.4%;房屋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增长8.7%;竣工房屋面积883万平方米,减少5.4%。

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19亿元,实现税金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3%和20%;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7040元,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80.16亿元,增长15.8%;集体经济单位投资26.25亿元,增长7.2%;城乡个人投资55.55亿元,增长1.0%;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8.05亿元,增长9.7%。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44.30亿元,增长25.2%;更新改造投资59.64亿元,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44.79亿元,增长55.8%;其他投资12.81亿元,增长48.6%。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368.99亿元,增长22.5%;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1.02亿元,下降25.8%。

投资结构明显调整。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水利业投资15.03亿元,增长1.07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9.46亿元,增长1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投资94.62亿元,增长7.9%,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15.8%;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社会服务业投资16.40亿元,增长33.6%。

新增一批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全区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94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0.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14.6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