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1级和2级为无感地震 3级和4级为有感地震 5~8级及以上为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的程度
1~2度:人们没感觉 3度:室内有人感到轻微的震动
4~5度:室内物件有些摆动,门窗作响 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倾倒,房屋出现裂缝
7~8度:人站立不稳,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能断裂 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铁轨变形 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说一说地震有哪些危害?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 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而且由地震的破坏还会引起一系列其它的灾害,如:火灾、水灾和煤气、 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火山
1.火山的形成 2.火山的类型 3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地震
说一说火山喷发有哪些现象?
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大气中。
滚滚的岩浆
喷发的火山
火山形成的岛屿
辩论会
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的危害太大了,喷发的岩浆堵塞交通,铺天盖地的火山灰使河 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公路瘫痪、造成严重的损失,给人 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1节 火山与地震(1)
1、知道火山和地震均能改变地形 2、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利与弊和地震的危害
想一想
为什么地形会产生变化?
地形的变化是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产生剧变。
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树木和庄稼长势 良好。火山中还常有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1.根据素材一思考 (1)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从何而来?与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什么关 系? (2)氢能具有哪些优点?
提示:(1)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来自物质的内能,与化学反应中化 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2)氢能的优点:①清洁燃料,是零排放能源;②来源广泛,可来 自可再生能源,也可来自工业流程中的副产品;③应用广泛;④热值 高、安全性好。
(3)吸热反应均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4)化石燃料储量有限,燃烧时又产生污染,故尽可能减少化石燃
料的使用。
()
[答案] (1)√ (2)× (3)× (4)√
2.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A.硫的燃烧
B.水的分解
C.食物的氧化变质
D.中和反应
[答案] B
3.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把试管放入盛有 25 ℃的饱和石灰 水的烧杯中,在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再向试管中滴入 5 mL 稀盐 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多能源结构时期 ——风能、地热能等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一是其短期内不__可__再__生__,储量有限; (2)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_S_O_2_、__N_O__x_、__C_O__等是大 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在燃料利用过程中,节能的主要环节 (1)燃料燃烧阶段——可通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 积灰等方法提高燃料的_燃__烧__效__率_; (2)能量利用阶段——可通过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 构,以及发电厂、钢铁厂余热与城市供热联产等措施促进能源循环利 用,有效提高能源利__用__率__。
提示:都不一定;原因是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和 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在相同时间内,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 度 基本相同 ,说明 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 速率是 相同的 。
(2)请计算直径为 20 μm 和 30 μm 的球形细胞 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球体的体积公式 V=4πr3/3, 表面积公式 S=4πr2),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②(a+d)不是一个细胞周期,因为一个细胞周期在 时间上是连续的。
[总结升华]
1.对细胞周期的理解 (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 束后不再进行分裂,它们就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 成熟叶肉细胞、动物肌肉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2)生物体有细胞周期的细胞有:受精卵、早期胚胎细胞、 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不 正常分裂的细胞)等。 (3)细胞周期必须是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不能颠倒。
[共研探究] 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就要进行细胞分裂,保证细胞体积微小。 请分析教材实验过程,找出细胞趋向于小的原因: 1.实验原理
(1)酚酞遇 NaOH 呈 紫红 色。 (2)用琼脂块的大小模拟 细胞 的大小。 (3)用 NaOH 扩散的体积 与 整个琼脂块的体积 之比
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2.实验步骤
(2)染色体数目根据着丝点数目计数,有几个着丝
点就有几条染色体。 (3)着丝点分裂 不是纺锤丝牵引 所致。但是
移向两极的过程是 纺锤丝牵引 的结果。
(4)染色体与 DNA 的数量关系:无染色单体时,
染色体∶DNA= 1∶1
;有染色单体存在时,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1∶2∶2

3.辨析赤道板和细胞板
(6)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是限制细胞长大的唯 一原因。( )

新人教版 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新人教版 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学能与热能主要为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②化学能与电能通过原电池、电解池装置③化学能与光能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成键释放能量,断键吸收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4、物质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物质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具有的能量越低。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示,常见图示如下6、吸热反应、放热反应7、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燃料状态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不同,燃料燃烧是产生热量主要来源,其他的化学反应也会伴随热量变化。

8、化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问题:不可再生、排放粉尘、SO2、NO X、CO等大气污染物。

(2)解决方法:节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例如改进锅炉和燃料空气的比、清理积灰、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钢铁厂余热的利用等寻找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

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易进行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进行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3、有人预言:H2是2l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根据不正确的是()A.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阔B.在等质量的可燃气体中,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C.H2易液化,携带方便D.燃烧时无污染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汽油B.煤C.天然气D.氢气5、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O2参加C.燃烧一定有H2O生成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6若石油井着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讲述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

如:某地区拟发展某种农业,请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否适宜发展该农业。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有丝分裂中,DNA加倍在间期,染色体数目暂 时加倍在后期。
6.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 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 (1)实验结果:[填表]
琼脂块 的边长
(cm)
表面积 (cm2)
体积 (cm3)
表面积与 体积之比
NaOH 扩散的 深度(cm)
(3)若②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自父方,那么与之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的染色体为________,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段。 解析:图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中着丝点分裂 后,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8 条。由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是由同一个DNA分 子复制而来,所以两者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图乙处于有丝分裂 后期,对应于图甲的e~f,而图丙可以表示DNA复制结束之后着丝 点分裂之前的一段,即c~e段。
道板上,如图④所示;在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两条子染
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如图③所示;在分裂的末期时只存
在含有一个DNA分子的染色体,如图②所示。
4.下图为某生物一个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________条。 (2)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图像。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 扩 散 体 积 与整个琼脂块体 积之比
1
6
1
_6 _
0.5
_1 _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2)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2)

解析:A项“水村山郭”描述的是南方地区的景象;B项描述的是西北 地区内蒙古草原的景象;C项“北国风光”描述的是北方地区的景
象;D项描述的是昆仑山脉,是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一段分界线。
快乐预习感知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5~6题。 5.下列各省级行政区域中,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D )。
6.下列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跨我国的中温带、暖温带和寒温带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其气候特点 D.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快乐预习感知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 冷湿 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 黑色 土壤,人们常 把东北平原称为“ 黑土地 ”。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 黄土 所覆盖, 黄河 、 海河 从黄土高原 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 堆积 ,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 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黄土地 ”。
快乐预习感知
7.下列地形区中,被称为“黄土地”的是( D )。 ①东北平原 ②华北平原 ③黄土高原 ④内蒙古高原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快乐预习感知
快乐预习感知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渤海和黄海。 答案:略。 (2)A小兴安岭(山脉),B长白山脉(山脉),C太行山脉(山脉), D 东北 平原,E 华北 平原,F 黄土 高原。 (3)① 俄罗斯 (邻国),② 朝鲜 (邻国),③ 松花江 (河流), ④ 黄河 (河流),⑤ 淮河 (河流),⑥ 京杭 运河。 (4)a 黑龙江省,b 山东 半岛,c省的行政中心是 西安 ,d省简 称豫 。
第六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快乐预习感知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化学反应与电能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及其应用。 (2)掌握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3)了解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及常用的化学电源。 (4)理解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初步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认识可逆反应及其特征。 (2)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新课情景呈现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700多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看见中国人 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 载了这件新鲜事。书中写到,中国有一种黑色石头,能燃烧,着起火来 像木柴一样,而且终夜不灭。现代科学可以这样解释,煤中含有大量的 碳,燃烧时放出热能。你一定想知道,这种能量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 质和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请随我一起走进教材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其短期内不可再生,储量有限;
(2)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x、CO等是大气污染物 的主要来源。
3.在燃料利用过程中,节能的主要环节
(1)燃料燃烧阶段——可通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积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属放热反应,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知识梳理】
1.物质以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溶液是
、的;其特征具有性(、等都相同)、
性(静置一段时间不出现现象)、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

在日常生活中,矿泉水就是多种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

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①酒精滴入水中振荡;②面粉加入水中振荡;③豆油滴入水中振荡;
④豆油滴入汽油中振荡;⑤澄清的石灰水;⑥通入适量二氧化碳后的石灰水;
⑦葡萄糖注射液;⑧蒸馏水;⑨碘酒;⑩牛奶
3.小林同学洗衣服时,发现洗衣粉在冷水中溶解得较慢,她思考后向冷水中加入了部分热水,结果发现
洗衣粉在温水中溶解得速度变快。

结合这一现象回答,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因素
有,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物质的溶解速度加快、。

4.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

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知识巩固】
5. 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
A.氯化亚铁 B.碳酸钙粉末 C.氢氧化钠 D.葵花籽油
6.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A.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B.氢氧化钠 C.食用油 D.硫酸铜
7.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物质是()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不能确定
8.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物质是()
A.纯净物
B.乳浊液
C.悬浊液
D.溶液
9.按下表进行实验,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10.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牛奶、豆浆都是溶液
D.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
11.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各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B.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密度完全相同
C.凡是溶液都是无色澄清的透明液体
D.条件一定时,溶液长期放置,被溶解的物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12.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g/mL;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
为bg/mL,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3.日常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水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4.小文在家帮助妈妈做家务,她想要快速地洗去碗碟上的油渍,下列哪种做法最好()
A.只用洗洁精,不加水 B.只用水,不加洗洁精
C.用洗洁精和适量热水一起洗 D.用洗洁精和适量冷水一起洗
15.为了加快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适当加热 B.搅拌 C.将固体研碎 D.多加些水
16.请写出下列溶液的颜色:
(1)高锰酸钾溶液(2)硫酸铜溶液 .(3)生理盐水 .
(4)稀硫酸(5)氯化亚铁溶液 .(6)硫酸铁溶液 .
17.请各举一个实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实例:。

(3)溶液中被分散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

(4)溶液中分散的微粒只可能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

实例:。

(5)两种液体混合并充分振荡后一定得到溶液。

实例:。

18.用汽油可以擦除物品上的油污,原理是,用洗洁精可以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其原理
是。

19.
把高锰酸钾、硫酸铜、蔗糖、无水酒精、氯化钠、食用油、硝酸铵、氢氧化钠八种物质分散于蒸馏水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进行"物质分散于水"的实验探究。

【积极思考】在实验中,为了使上述固体物质能较快地分散于水中,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小组同学采用的方法可以是、。

会怎么分类呢?
(1)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把高锰酸钾、硫酸铜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
归为一类。

(2)从分散于水中的物质的角度考虑,可以把无水酒精、食用油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归为一类。

(3)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否均匀的角度考虑,形成非均匀混合物的是。

【得出结论】依据分类方法(3),物质分散于水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高锰酸钾溶液、酒精溶液、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等。

同时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中被溶解得物质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液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