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时期(1436—1449)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它以精致、华丽、洁净的外表,集成了唐代、宋朝两代瓷器的优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是以碧青(青花)为主体,蓝彩、金彩、紫砂等颜料作辅的。
其形制在元末宋五代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器形秀丽、外形富有爆发力,整体比较小巧,高色饱和,青花施工精细,精美、图案繁多。
青花釉里彩因釉色的变化,偏绿、偏黑、偏紫,其装饰有清秀文人般的古意,有流畅自然的大气。
青花釉里彩在历代瓷器史上备受青睐,因其色泽淡雅,不拘小节,多半是以花、鱼、鸟、果等为题材,可以说是青花瓷器的极品。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比较稀少,保存完好者极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艺术产物之一,其琢色精美,胎质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今天也是众多藏友收藏的对象。
- 1 -。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什么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什么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想必收藏爱好者都已有所了解,明永乐青花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永乐时期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吧,仅供大家参考。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永乐青花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
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是比较困难的,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盛世收藏小编帮藏友们大致列出下述几点: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一点: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期,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二点: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三点:白瓷器底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
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全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四点: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数发青,青花有的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明代火焰纹的特点

明代火焰纹的特点
明代火焰纹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自由且富有韵律:明代火焰纹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弯曲向上,形态自由且富有韵律的波形连接。
这种波形连接有多种形式,如三瓣叶式、团花式等,这些形态在瓷器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前后连接性强:明代火焰纹重视瓷器纹饰的前后连接,这种连接通常是由两个类似反向回纹的火焰纹组合起来,顶端前后相连,弧度自然、线条流畅、对称性强。
这种前后连接的设计使得火焰纹瓷器的风格偏于端庄,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
艺术风格独特:明代火焰纹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其火焰纹的形态和布局,以及与其他纹饰的配合使用,都展现出了明代瓷器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
观赏价值高:由于明代火焰纹瓷器的形态自由、线条流畅、对称性强,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些瓷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这些瓷器不仅代表了明代瓷器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研究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明代火焰纹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这些瓷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窗口。
大明宣德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大明宣德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大明宣德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特征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并提供鉴别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这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
一、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大明宣德瓷器釉色丰富多样,主要以天蓝色、窑变五彩和酱红色为主。
其中,天蓝色釉料晶莹剔透,呈现出蓝中透红的效果;窑变五彩则是宣德瓷器独有的特色,通过窑变技法形成多种色彩的渐变效果;酱红色则给人以浓郁的古朴之感。
2. 胎质精良:大明宣德瓷器的胎质非常坚硬而细腻,采用高岭土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反复研磨和精细制作而成。
它的胎体质地坚实,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不易破损。
3. 器型多样:宣德瓷器的器型非常丰富,包括瓶、罐、盆、盘、碗、杯等多种形状。
其中,宣德瓷器的瓶型以高颈为主,形态端庄秀丽;盘、碗、杯等器型则注重比例和曲线的优美。
4. 构图瑰丽:大明宣德瓷器的构图瑰丽精美,通常以莲花、云龙、瑞兽等纹饰为主题,形象生动而富有装饰效果。
同时,浮雕、刻线和填彩等工艺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宣德瓷器的装饰之中。
二、大明宣德瓷器的鉴别要点要准确鉴别大明宣德瓷器的真伪,以下几个要点是非常关键的:1. 釉面质地:真正的大明宣德瓷器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具有一定的厚度,没有明显的烧结和流淌痕迹。
同时,它还具有一种微微的乳光感,釉面触感柔和。
2. 胎体质地:纯正的大明宣德瓷器的胎体质地紧密坚硬,无气孔和夹杂物。
用手轻敲瓷器,应有清脆的金属音响,不会发出沉闷或低沉的声音。
3. 色彩变化:宣德瓷器的窑变五彩效果非常明显,色彩呈现出从浅到深的渐变效果。
在鉴别过程中,需仔细观察瓷器表面的色彩变化是否自然、渐进。
4. 纹饰特点:大明宣德瓷器的纹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常以天人合一、风神云动、浑然一体为特点。
在鉴别时,可以通过对纹饰造型、线条流畅性、比例协调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5. 器型特征:不同的宣德瓷器有各自独特的器型特征,需结合具体器型和年代进行综合鉴别。
国博-明瓷III-彩釉

国博-明瓷III-彩釉“国家博物馆藏瓷”系列第九期。
本期继续介绍国家博物馆藏的明代瓷器。
上一期请你欣赏了单色釉彩瓷,以五彩缤纷的颜色取胜。
本期则请你欣赏另外几种彩瓷,以多种颜色的搭配或对比为特色。
明代宣德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国家博物馆藏之前说过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每一件瓷器都是那个时代的顶级品种。
这一件也不例外,大名鼎鼎的宣德釉里红!这一类宣德釉里红高足碗存世非常少,纹样以三个果子或者三条鱼为最多,称为“三果纹”或“三鱼纹”。
瓷器进入明清,美得就越来越直白。
比如这件高足碗,妙就妙在这纯白底色上的一抹红,形成强烈反差,带来审美愉悦。
这红红得艳丽,所以又被称为“宝石红”!明代宣德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碗心)国家博物馆藏釉里红是一种在白釉下的红色,先用含铜的秞料在瓷胎上着色,之后外罩一层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
因为红色的呈色对窑温控制要求非常精确,过高或过低都烧不出这种正红,所以成品率极低,造价就极高,非官窑无法支撑这烧制成本。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姓朱,所以喜欢红色,釉里红因此在明代早期就开始流行。
宣德年间,大明国力达到极盛,釉里红也就臻于化境,之后有明一代就再没烧出高质量的釉里红!到下一次釉里红重回巅峰,居然已是数百年后大清的四爷官窑釉里红!所以这宣德釉里红也堪称里程碑式的产品,身价自然贵重。
此处请横屏欣赏明代成化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盘心)国家博物馆藏明成化瓷器中最著名的是“斗彩”,成化斗彩鸡缸杯因为前几年两亿多成交价的新闻加持,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成化还以青花出名,成化青花妙在一个“淡”字,所谓“青花淡描”,青花发色很淡,呈现效果极雅。
凡成化青花上拍,一定都是天价。
此处请横屏欣赏明代成化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平视)国家博物馆藏然而你若细看这盘子的青花发色,会发现它一点不淡,这应该是成化早期的产品,当时还未使用发色淡蓝的青花秞料,反而沿用了明早期的进口青料,以发色浓艳见长。
物以稀为贵,发色并不清淡的成化青花更加少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1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
唐、五代时,朝廷曾旨令一些制瓷质地优良的窑场烧造贡瓷,《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河南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
宋代,朝廷先是令一些制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耀州窑等烧造贡瓷,而后设立汝窑、钧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等官办瓷窑,专烧宫廷用瓷,至明代初期,皇室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名窑瓷器。
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并选派督陶官驻厂监造,不惜工本,大量烧造宫廷用瓷。
从《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大志·陶书》、《瓷务事宜示谕稿·序》、《陶成记事》等有关记载看,其烧造数量十分惊人。
如明宣德八年,应专掌御膳的机构尚膳监之需求,一次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计费帑金数万,而制进圆琢等器不下三四十万件”。
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
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其中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约三十二万件。
许多闻名于世的精品,如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宋代汝窑三足樽、哥窑鱼耳炉、官窑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定窑孩儿枕,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弘治黄釉描金双兽耳罐、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代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乾隆各色釉彩大瓶等,均属于原清宫旧藏品。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拨交、个人捐献、出土流散文物征集等方式,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日益丰厚,并弥补了原清宫收藏品在某些年代方面的欠缺。
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代陶瓷可谓自成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特别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瓷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世界上均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我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东侧。
其藏品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
在众多珍贵的文物中,不乏一些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特殊藏品。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我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些镇馆之宝。
1. 六出祁山图六出祁山图是宋代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作品,被誉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这幅作品以祁山为题材,写实地描绘了祁山的山水风景,气势恢宏,构图精妙。
画面中所涉及的诸多细节,都展现了宋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
六出祁山图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被誉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2. 青铜司母戊鼎青铜司母戊鼎是我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青铜器。
它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所呈现的青铜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大气,所使用的铭文内容丰富瑰丽,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清代官窑天球瓷清代官窑天球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被誉为“观世音菩萨出世天球瓷”。
这件瓷器釉色蓝白,绘有天球、流云和观世音菩萨,工艺精湛,图案雅致。
它展现了清代官窑在青花瓷器烧制上的高超技艺,也是清代瓷器中的一件稀世 rare之宝,对于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工艺和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秦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文物之一。
这些兵马俑形态各异、神态生动,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传统,其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展现了我国古代的艺术水平和制陶技术。
兵马俑的出土和保护,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以及秦始皇统一我国和我国古代先进制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进行介绍,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国博物学的重要标本,更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这些镇馆之宝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贵文物,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和领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代哥窑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哥窑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哥窑瓷器底足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器底特征:明代哥窑瓷器的器底多呈圆形或略平扁的形状,整体较为平整,没有明显的凸起或凹陷。
2. 纽足特征:明代哥窑瓷器的底部通常有一个纽足,纽足的形状多为圆锥形或圆柱形,与器身相连的部分较为粗壮。
3. 铁足特征:明代哥窑瓷器的一些作品底足上有明显的铁足痕迹,呈黑色或铁锈色,这是由于烧制时使用的铁箔烧烤所致。
4. 底款特征:明代哥窑瓷器的一些作品底部有刻有款识,包括制作年代、制作人名字等信息,这是明代瓷器常见的特征之一。
5. 烧制特征:明代哥窑瓷器的底足烧制工艺较为精细,瓷质细腻,釉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窑变或烧痕。
这些底足特征可以帮助鉴别明代哥窑瓷器的真伪和年代。
同时,由于哥窑瓷器在明代的烧制历程中具有一定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哥窑瓷器底足特征也会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考古和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明陈设品高12.9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12.4厘米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
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
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
黄釉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
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
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
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
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
绿彩云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1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4厘米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
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
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绿彩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9.9厘米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
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
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清新悦目。
后世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制品为佳。
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故弘治器物遗存不多。
此器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青花婴戏纹碗明陈设品高6.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5.4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
器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
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
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此器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明陈设品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足径20.4厘米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
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内心为折枝石榴花纹,内壁为折枝硕桃、柿子、樱桃、荔枝四种瑞果纹,外壁为折枝莲纹,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外底糊米痕砂底。
黄地青花为青花瓷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在青花烧成后再于白釉上挂黄釉,复炉850℃~900℃低温焙烤而成。
凝重艳丽的青花与色泽淡雅的黄釉地相互映衬,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烧,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量较大。
其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铭款难辨其朝代。
成化盘多边款砂底,弘治、正德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
所绘图案吉祥,寓有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纹饰排列别致,极富装饰效果,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987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成化地层曾出土此类盘。
斗彩婴戏纹杯明陈设品高4.9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7厘米杯直口,深腹,圈足。
外壁饰斗彩婴戏图,分为二组,一组为放风筝,一童奔跑拉拽风筝,一童在旁观望;另一组三童作斗草游戏,画面衬以流云、柱石、棕榈、芭蕉、青草等。
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斗草、放风筝是古代孩童传统游戏,晋人宗懔《荆梦岁时记》记童嬉的节令游戏,五月五有斗草之戏。
唐代路德延《孩儿诗》通篇记孩童的各式游戏,“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
柳旁庸独坐,花底困横眠”。
明成化年间,皇帝及万贵妃喜欢珍宝及精美器物,宫廷对瓷器需求猛增,制作精益求精。
斗彩瓷是成化时期的精细之作。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成窑”记:“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
”明人、清人在著书立说时将明成化斗彩瓷器统称为“五彩”。
著名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评:“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官窑大器少见,器物有杯、盘、高足杯、碗、罐等,因此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传世品多见杯类,此器为其代表作。
轻灵秀巧,胎薄体轻,釉质肥腴,施彩清新典雅,画意清新,玩童雅趣,活泼可爱,笔意纤柔,为斗彩器中的名品。
铭款笔法生动,陈浏《陶雅》称:“成化楷法峭劲,姿态飞动。
”成化斗彩瓷器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得后世敬仰。
此杯明代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竭力仿效制作。
尤以明代嘉靖仿品制作较精,其形制太小,纹饰布局等均完全仿照成化斗彩婴戏杯,绘制笔法更加稚拙朴实,由于青花用料不同,嘉靖器选用回青料,青花蓝中泛紫,呈色浓艳;而成化选用的平等青料,蓝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时代特征鲜明。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明陈设品高6.7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3.6厘米杯撇口,浅弧腹,下承以喇叭中空高足。
外壁饰斗彩折枝葡萄纹,葡萄与叶子覆以浓重的紫彩,茎蔓填以黄彩,口沿、近足处饰青花弦纹,足内边自右向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质量高超,备受世人称赞。
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有“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赞语。
明王士性《广志绎》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
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成窑以五彩为上,其画彩高轶前后,以画手高,彩料精也。
”此杯为成化官窑的创新器形,精美秀巧,施彩明艳,绘工细腻,施彩多采用平涂技法,叶无反侧,诸彩浓淡相宜,尤其是葡萄采用了成化斗彩中著名的“姹紫”绘制,串串低垂成熟的葡萄,饱满晶莹,明谷应泰《博物要览》有“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的赞誉。
斗彩花蝶纹罐明陈设品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罐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圈足。
通体以红、黄、绿、赭和青花等斗彩彩绘折枝花卉山石纹,数只彩蝶飞舞其间。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成化时期烧造的斗彩器,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争奇斗艳,雅丽精致,堪称陶瓷艺术中之珍宝。
清人朱琰《陶说》评:“古瓷五彩,成窑为最,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
画手固高,画料亦精。
”此造型源自明永乐时期翠青釉罐,成化时期有斗彩、五彩和青花品种,装饰纹样有牡丹飞蝶、九秋花草、缠枝莲花、莲塘水藻纹等。
造型饱满,胎质细腻,釉质温润肥腴,施彩明快艳丽,色彩缤纷,画意生动,绘制纤柔精细,疏朗明快,颇显宁静平和之气,为成化斗彩器中的精品。
《博物要览》记:“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明成化瓷器上承明永宣之精萃,又锐意创新,一改永乐宣德时期雄健豪放的风貌,瓷器造型多玲珑秀奇,胎釉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
《竹园陶说》评:“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青花八宝纹高足杯明陈设品高8.6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3.7厘米杯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
外壁青花装饰,绘有折枝莲托古钱、如意、银锭、方胜、宝珠、犀角、珊瑚、蕉叶八种“杂宝”。
足内自右至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时期的御窑厂瓷器烧造日益兴盛,《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有青花、斗彩、白釉、黄釉、蓝釉、釉里红、青花绿彩、黄地青花等,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
成化青花选用“平等青”料,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
”成化帝佞佛,佛以莲花喻妙法,各种净土均称莲花藏世界,又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又与“清廉”的“廉”谐音,象征着高雅与清廉,深受文人雅士的称颂,故成化时期瓷器多见莲花纹作装饰。
“杂宝”为佛教中的八件宝物,瓷器上装饰的吉祥纹样之一,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此杯为明成化时期典型器,造型隽秀,胎薄质细,釉面洁白莹润,青花发色淡雅明快,纹饰潇洒流畅,为皇室佛前供器。
此类成化器物深得清代雍正帝珍爱,传旨御窑厂仿制,制作较精细,足以乱真,常铭雍正本朝款或成化伪托款,款识笔力纤弱,无成化款识挺拔有力。
青花高士图梅瓶明陈设品高33.2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1.5厘米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通景绘高士图,高士立于郊野,旁有童仆捧剑侍候,左侧一男子向高士揖拜,周围衬以祥云、松树及山石花草,构成一幅祥和的人间仙境。
正统、天顺年间,社会混乱,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使人们产生超凡脱俗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寄托人们对美好平和生活的追求,此类高士图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所绘人物冠带、衣衫飘拂,表情生动,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画意洒脱飘逸,艺术风格活泼自然,有文人画的笔情墨意。
画面笔触不甚清爽,所绘云纹,粗重豪放,呈灵芝状,时代特征鲜明。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明代瓷绘:“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
”青花狮子戏球纹梅瓶明陈设品高37.8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13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