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酒水服务与酒

第34卷第3期阿坝师范学院学报Vol.34,No.320179JournalofAbaTeachersUniversitySep.2017收稿日期:2017-06-22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XYJ-50)。
作者简介:肖怡然(1983—),女,四川南充人,西南石油大学讲师,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酒店管理;李治兵(1988—),男,四川阆中人,阿坝师范学院研究实习员,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为例肖怡然,李治兵(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摘要:应用型本科应注重“应用”二字,酒店管理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性极强,传统的讲授多实践少及讲授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07(2017)03-0093-03一、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及目标近年来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是以职业为导向,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胜任相应职业岗位。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向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向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健全的实践教育体系为理论依据,探讨体育课程融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路径。
实践表明,开展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我国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应用型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应顺应培养职业体能、塑造职业操守、服务专业与就业需求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发展趋势,加强以创建体育创业俱乐部课程、打造职业体育课外活动的平台、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为导向的体育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是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主要路径与切入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引言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的侧重在“应用”、而关键在“实践”,这里的“应用”是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性技术或能力为教育的主线;而“实践”既是指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又包括专业之外的学习、交流、创新及适应社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要诉诸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一、体育课程融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多元智能理论为体育课程进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主要观点认为人潜在有不同范畴的智能,其智能类型与人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智能之间相互作用,对人的专业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并且环境要素和后天教育对个体智能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具备良好空间智能的人可以发展成建筑学家或画家,而具有“肢体—运动”智能的人可以有通过双手灵巧制作事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可以使人成为应用型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如心灵手巧的园林、园艺技术专业者,建筑类、机械制造类及手工艺者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肢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1.适应社会需求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理念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产业界密切合作,从他们需求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注重实践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的方法,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注重创新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应该注重创新的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创新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让学校了解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与此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吸纳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资源。
2.优化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张耀珍唐娟来源:《教学研究》 2013年第2期张耀珍唐娟(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6)[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公共关系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重要价值,而以往对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特性突出不够,为此,应当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以提高公共关系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关关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2-0039-03引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2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以“应用”为宗旨来调整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并设计教学方法,这成为高校课程教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公共关系学课程也不例外。
公共关系是人们与社会群体间互动而形成的关系,公共关系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要求[1],它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全局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个体的良好形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
为此,应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根据应用性学科的规律和特点组织教学,在公共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些改革的尝试,以发掘更完善的体系方法,适应新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关于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几个方面思考[论文]
![关于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几个方面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8b725af01dc281e53af05b.png)
关于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几个方面的思考摘要:《商务礼仪》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作为专业课程或者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
但在许多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不够系统、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等一系列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tlpe”一体化《商务礼仪》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作为专业课程或者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
该课程对于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起主要的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商务礼仪的内涵,掌握正确的商务礼仪,培养商务礼仪素养,提高素质,懂得如何塑造成功的个人商务形象及进行得体的商务交际,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一门与工作实践紧密接合的应用型课程。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够系统、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等一系列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依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紧跟企业发展趋势选取教学内容,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通过技能点的完成达到教学要求,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
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置身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技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形象系统塑造为主线,以有形、有度、有品、有智的“四有”人才培养为基点,瞄准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实际,确定融“知识—能力—素质—形象”于一体的四维培养目标,选取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商务活动策划组织及各环节礼仪规范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该课程成为符合管理类专业要求,切实起到能力培养与形象塑造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改革从商务职业活动和职业需求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项目整合内容,以任务序化内容。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展开。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只有实践能力扎实的学生才能在工作中胜任各种复杂的实际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方式来推动,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和项目设计来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
在培养目标中,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此类教育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强化专业主干课程。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主干课程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
2024年应用型本科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4年应用型本科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与教学设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以及国际化办学探索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课程与教学设计改革课程与教学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改革应关注行业需求,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
同时,采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应构建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
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
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推动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易学、易懂、难养成的特点,不仅要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礼仪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
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对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鉴于此,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基础。
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职场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外在职业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礼仪修养的展示,无不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
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从基层到管理者,职业形象、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都能体现于良好的礼仪素养。
因此,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的基础。
3.礼仪教育是职业礼仪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在礼仪课程学习中,如果单独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无法体会职业情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中去,也很难灵活地解决职场礼仪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再到考核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礼仪知识与行业紧密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情感服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对本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礼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五大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充分考虑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借鉴国内外旅游、酒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礼仪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经验,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深化学习内容的原则,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面向行业岗位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以1+4+1六大课程教学模块为项目依托(其中,第一个1为礼仪意识唤醒,4为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沟通交流应对、礼宾次序安排,第二个1为行业岗位礼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使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仿真情境相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
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和四个实训项目,这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为认知礼仪、职业妆容与职业着装、优雅姿态与服务手势、社会交往常用礼仪、如何有效沟通、学会次序安排、行业服务礼仪;四大实现项目为仪容仪表训练、仪态礼仪训练、服务用语训练、岗位礼仪训练。
2.教、学、练、做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建立基于提高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为核心,从礼仪课程特点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在仪容仪表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着装要求,会打领带、化淡妆;
在仪态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站、坐、行、蹲姿态,规范服务手势;在服务用语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礼貌用语与行业服务用语规范、表情训练;在行业岗位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导游及会展服务礼仪。
通过采用项目主体、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3.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建立适用、实用、一体化的两分法教学考核体系。
本课程考核以促进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培养情感服务能力为主线,推行课程嵌入式评估,突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考核,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主体由学校的单一主体转向学校、行业、社会的多元主体。
教学考核将以前知识本位的传统终结式考核改革为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考核,兼顾理论与实践,参照职业标准与学科竞赛相关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学、做、练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不断完善自身技术技能的意识,从而培养一批适应国际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趋势、具有较强情感服务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
两分法考核机制具体是指实训技能模块百分制与理论模块百分制考核,同时,把平时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作为课程过程性考核,理论考核作为期末考核。
课程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实训技能考核成绩(4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40%)。
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训技能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4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模拟实践、课堂案例讨论、课后准备、课后作业等构成,实训技能考核主要围绕四大实训项目展开,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考核职业形象塑造和行业情景模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外在职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把礼仪知识充分运用于行业中,并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
期末的理论考核主要是礼仪的基本知识点、行业案例分析等。
三、课程改革成效
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理论知识采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实践项目让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训中对礼仪规范有了更加真实的体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普遍反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礼仪的热情,更让他们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将会在大学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
2.实训项目的实施与技能考核,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实现项目的训练和考核,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一方面,学生在礼仪实训室真正的练习到具体的技能,切实学到实用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把礼仪知识综合运用于行业情景模拟中,充分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死记硬背。
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礼仪意识和职业礼仪素养。
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理论知识、实训项目和课外实践,多方位地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尤其是小组的实训项目,学生在团队中的个人礼仪得到系统提升。
同时,通过行业情景模拟的编排与展示,职业礼仪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能将学到的礼仪充分运用,同时在校外实习中,也能展示我院学生的礼仪风采。
四、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职业礼仪素质养成非一日之功。
本课程具有易懂、易会、难养成的特点,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们还可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礼仪的热情和状态,但把这种职业礼仪素养内化并形成自己的品质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沉淀。
考核成绩高者,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
在课程改革中,需注意多提供学生礼仪社会实践和行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岗位中礼仪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期教学进程中可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职场礼仪风采大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院有自己专门的礼仪队,通过礼仪队成员的选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礼仪热情,另一方面,让礼仪队成员成为礼仪规范的代表,尤其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礼仪队成员的风采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礼仪规范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逐渐将礼仪规范内化,成为礼仪习惯,以便更好地提升礼仪素养。
2.技能实训项目训练人数较多、时间较少。
鉴于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在过程技能实训中,难以保证每位学生在实训课上掌握应有的课程技能,以致在技能考核中,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训成绩。
在技能实训中,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带动的目的;学院配有相应的课程分散实训,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以获得较好的礼仪课程技术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礼仪知识在行业中的实际运用。
在课程学习完毕后,仍要注重礼仪知识在行业中的实际运用问题,尤其是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机会,在与人沟通交流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够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礼仪知识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互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把礼仪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联动、整合,培养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服务管理人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