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2至64页。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本课从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了解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
学生已经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一些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认识。
而对固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了解又甚少,因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气体又摸不着看不到,所以学生不容易观察,对其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容易理解。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体验液体、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简单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ESE)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2、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如铁轨接缝等)。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前言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改变球体形状的方法,并教授简单的实验操作,参与亲自操作并思考实验结果。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是物质,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气的物理特性,掌握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3.学习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追寻答案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二、教学过程教学任务一:引入1.导入主题:在教师引入下,介绍当天的主题教学内容,并询问学生们对于空气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观察场景或利用实际物体,让学生猜想什么物质能够将乒乓球鼓起来,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教学任务二:实验环节1.实验前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让学生学习相应使用方法并掌握观察乒乓球鼓起来的方法,教师手持已瘪掉的乒乓球呈现在学生眼前。
提示学生可以考虑自己的身体、桌子、椅子、空气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安排实验步骤:教师和学生一起协作,进行乒乓球鼓起来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将瘪乒乓球放入易拉罐内,注入适量的水(不超过乒乓球直径的一半)。
–第二步:口紧盖上易拉罐盖子,倒转易拉罐,让乒乓球浸泡在水中。
–第三步:找到一个合适的高低差距的台子,将易拉罐口朝下的一端放在台子的低处,另一端放在台子的高处,质点会自上而下地滴下来,直到水压力和大气压力平衡。
–第四步:轻揉易拉罐,小心取出瘪乒乓球,观察结论。
教学任务三:总结1.总结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气体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拓展实验:再次带领学生进行空气的实验,如用氢气或氦气去鼓乒乓球,以及其他乒乓球实验题材,拓宽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气体和实验的兴趣。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瘪乒乓球、玻璃杯、热水、烧杯、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红墨水、水、酒精、橙汁、酱油、可乐、小胶圈、记录表、蜡烛、金属垫圈、塑料瓶盖、木板、小钉、细线、气球、空塑料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过吗?2、师演示实验: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学生看到试管里的水溢出来了。
3、师演示实验:出示瘪乒乓球,把它放在热水中,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4、师:冬天的电线比夏天的电线紧等生活现象。
请你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
5、学生汇报,填写在62页。
(二)学习新课:1、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师:下面我们来猜想一下:商店出售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从壶中溢出来?(2)学生猜想,汇报。
(3)师:下面小组根据各组的猜想来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有难度教师进行适当提示。
)(4)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记录。
(5)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6)教师小结: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液体受冷体积收缩,受热体积膨胀。
(7)师:(出示温度计)这是我们用过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使液面上升或下降的吗?2、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师:冬季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可能是什么原因呢?(2)学生猜想,汇报。
(3)师:下面小组根据各组的猜想来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有难度教师进行适当提示。
)(4)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记录。
(5)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6)教师小结: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受冷体积收缩,受热体积膨胀。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案教案标题: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案目标:1. 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学会正确使用气泵将瘪乒乓球鼓起来。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教学准备:1. 瘪乒乓球2. 气泵3. 乒乓球拍4.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5.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6. 分组学习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在教室中展示一个瘪乒乓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让它鼓起来。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分享。
知识讲解:1. 使用教学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介绍乒乓球的基本知识,包括乒乓球的材质、大小、重量等。
2. 解释乒乓球为何会瘪下去,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内部的空气是如何影响乒乓球的形状的。
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瘪乒乓球、一个气泵和一个乒乓球拍。
2. 向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气泵给乒乓球充气的方法,强调气泵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 让学生按照演示的方法,互相帮助将瘪乒乓球鼓起来。
4. 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团队合作:1. 让学生将鼓起来的乒乓球放在桌子上,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用乒乓球拍轮流击打乒乓球。
2. 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互相协作,保持球的持续击打。
总结反思:1. 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总结乒乓球鼓起来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体验和感受。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方法将乒乓球鼓起来,如使用吸管等。
2. 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乒乓球的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对乒乓球的兴趣。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气泵的技巧和团队合作的程度。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总结反思,评估他们对乒乓球鼓起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邀请乒乓球教练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乒乓球水平。
教案撰写的重点是确保学生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正确使用气泵将瘪乒乓球鼓起来。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7课《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教案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程目标◆知识与目标使学生进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能力与过程引领学生体验“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四、教学用具热水、吹风机、瘪的及破的乒乓球、烧杯、烧瓶、气球、球等。
五、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对比、归类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入: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到了吗?(展示)教师展示相关的一些现象。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学生猜想茶壶中的水没有烧开为什么会溢出?商店的瓶装液体为什么不装满?4.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活动1: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教师)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1.分组实验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教“膨胀”这个词.)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教“收缩”这个词。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
简单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讨论)现在再来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和商店的瓶装液体为什么不装满?(拓展)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谈话)当你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教师)当我们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其他的物体——酱油、醋、桔汁、煤油、酒精等,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质.下面,我们就用研究水的方法,研究煤油、酒精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作业设计方案》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乒乓球是一项广泛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也是许多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之一。
然而,很多学生在长时间应用乒乓球后,球会逐渐变得瘪下去,影响了比赛的进行。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养乒乓球,本次作业设计将以“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养护乒乓球,延长球的应用寿命。
二、设计目标1.了解乒乓球的保养方法;2.掌握乒乓球鼓气的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三、设计内容1.乒乓球保养方法的进修通过教室讲解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乒乓球的保养方法,包括如何清洁球面、存放球等。
学生需要制作一个小册子,介绍乒乓球的保养方法,并分享给同砚。
2.乒乓球鼓气的实践在实验室或者教室上,老师将准备好一些瘪的乒乓球和充气针,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何给乒乓球鼓气。
学生需要观察鼓气前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最后,学生需要将成功鼓气的乒乓球展示给全班同砚。
3.乒乓球保养实践学生需要每周将自己的乒乓球进行保养,包括清洁球面、存放球等。
在每次保养后,学生需要填写一份保养记录表,记录下保养的时间、方法等。
老师将定期检查学生的保养记录,并给予奖励。
四、评判方式1.小册子的评判: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完备性、清晰度和创意性。
2.乒乓球鼓气实践的评判:评分标准包括鼓气的成功率、操作的熟练度和记录的准确性。
3.乒乓球保养实践的评判:评分标准包括保养的及时性、记录的完备性和乒乓球的状态。
五、作业设计意义通过“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确保养乒乓球,延长球的应用寿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大心。
六、总结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乒乓球的保养方法,掌握乒乓球鼓气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通过实践操作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乒乓球的保养技巧,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希望通过这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加热爱乒乓球运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此作业旨在通过让学生运用观察和思考,探索乒乓球的状态变化与其物理性质之间的干系。
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质量守恒”的观点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教学内容:1. 实验步骤:(1) 在一个通明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 拿起一只瘪乒乓球放在水面。
(3) 记录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如体积,浮力等)。
(4) 再次拿起乒乓球放在水面。
(5) 再次记录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对每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每个乒乓球进行数据分析。
三、作业要求:1. 理解乒乓球质量和密度的观点,能够描述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变化及其原因。
2. 用物理知识诠释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给出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诠释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
3. 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问题。
4. 尝试编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器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讨论和结论。
四、作业评分标准:1. 符合课程目标,理解乒乓球质量和密度的观点,能够准确描述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变化及其原因。
2. 理解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能给出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诠释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
3. 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表达清晰,有逻辑性。
4. 编写一份实验报告,结构完备,内容充实。
五、作业提交方式:所有作业将在截止日期前提交至学校邮箱。
六、课后反思:请在作业完成后,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以上就是这次作业的设计方案。
希望这个方案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也等候你的作品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为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物体的变形。
具体教学内容为如何通过对瘪乒乓球进行处理将其鼓起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物体变形的概念。
2.了解不同物体的变形方式。
3.掌握如何通过对瘪乒乓球进行处理将其鼓起来的方法。
能力目标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观察比较能力的提高。
3.动手能力的提高。
4.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体变形的概念。
2.掌握如何通过对瘪乒乓球进行处理将其鼓起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对瘪乒乓球进行处理能使其鼓起来。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提问法3.观察实验法4.团队合作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围绕变形这一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所理解的变形,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如何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其他小组汇报思路和方法。
3. 实验根据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将瘪乒乓球放进凉水里,然后取出,在放进热水里,再取出。
观察球的变化情况。
4. 整合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验,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整合,总结出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方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实验的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物体的变形概念和通过对瘪乒乓球进行处理将其鼓起来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物体的变形2.瘪乒乓球鼓起来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通过互相讨论和小组合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物体变形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有所参差不齐。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知识的扎实性和巩固性,同时也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观察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哪些问题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师:提出的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索这一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证实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举出更多生产生活中应用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那我们怎么来验证是空气膨胀后,乒乓球鼓起来了呢?
那究竟是空气膨胀了,还是皮泡软了,还是热气进去了呢?我们怎么办?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带气球的烧瓶,还有刚才用过的吹风机,现在我用吹风机吹烧瓶的底部,
预测一下我们看到什么现象?
师:那我们来做做看
看到什么现象?
师:气球鼓起来了,说明什么?是什么使气球鼓起来了。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执教者
苏玉斌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Nhomakorabea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和不可逆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探索思考,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的物品,先观察一下,谁来说说都有什么?
烧杯、热水、冷水、带吸管的口服液瓶、3种液体(酱油、放了气的汽水、掺有墨水的水)
师:这个瓶子是装液体的,
为了弄清液体是否由热胀冷缩的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请小组内讨论做实验的步骤,一会我们汇报。
师:这个方案行不行?怎样改进这个方案?
生:
生:用热水泡。
生:用吹风机吹。(都没有办法了?老师这有一种办法,我能用吹风机让乒乓球鼓起来)
生:吹风机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生:把乒乓球放杯子里,吹风机对着杯子里的乒乓球吹。
生:(质疑)
生:做实验
生:鼓起来了
生:因为给它加热了
生:可能是因为热气进去了
生:...有可能是热气上升,有可能是皮泡软了
生:皮泡软了不一定就能鼓起来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
教学目标
生:空气
生:空气变大了
生:实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是空气受热,体积膨胀让气球鼓起来了。
生:探讨实验过程
用玻璃瓶内装满液体,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蓝;用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液体会升到细管中。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的下降快,有的下降慢?
带着这个问题,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索。
生:
师:
三、谁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了?
1.夏天打足气容易爆胎
2.为什么壶里的水溢出来了?
3.温度计的液柱有时高、有时低
4.冬天水缸冻裂
生:冷胀热缩
师:为什么这时的水不一样了呢?
生:为什水缸冬天会冻裂而夏天没事?
生:玩过。
生:塑料表皮,里面装满空气。
师: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空气所占的空间的大小称为空气的体积。
师:现在你能够解答是什么让乒乓球鼓起来的吗?
二.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实生活中其他各类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那液体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热胀冷缩自主设计实验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能让乒乓球鼓起来吗?
师: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师:我请一位刚才纪律最好和发言特别踊跃的上来做这个实验。师:做出结果了吗?给大家展示展示!乒乓球鼓起来了吗?
师: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呢?是什么原因使它鼓起来了呢?给它施加什么条件后使它鼓起来了呢?
师:给乒乓球加热的这一过程,我们称为受热。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简单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瓶子里的液体没满,有空气存在,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呢?
师:为什么会有的上升快,有的上升慢?
师:大家想不想听听他们组的办法.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可以补充.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教“膨胀”这个词。)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教“收缩”这个词。)
师:你们玩过乒乓球吗?
师:这乒乓球什么样结构的,谁能说一说?
师:昨天老师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球弄憋了,这可急坏了我了,怎么能让球鼓起来继续玩呢?大家赶紧帮我出出主意吧!!(边说边举起乒乓球展示给学生)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怎么吹啊?
师:吹风机吹出来的热风温度很高,如果我们用手拿着球,很容易烫伤
怎么改进一下?
因为受热了,乒乓球的什么发生变化,使它鼓起来了呢?
师:这乒乓球是完好的,从哪吹进去的呢?
师:能解释一下这么想的原因吗?或者说谁有不同观点?
还有其他想法吗?
师:热气也进不去,皮泡软了也不一定能鼓起来,那是什么原因呢?
(实在想不出提示,乒乓球是由外面的表皮和里面的什么组成的?)
师:空气怎样变化了?
师:恩,我们换个词,空气膨胀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液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引导学生总结出共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