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

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2.1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关, 而经 济社会 从二 元结 构逐 渐 过 渡 到城 乡融 合 的 过 程 , 实 际上 就 是经 历 城 镇 化 和 工业 化 过 程 。 因 此, 不少 学者 对城镇 化 、 工 业化 与城 乡收入 差距 的关 系进行 了深入 研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 城镇 化对 城乡 收入差距 的影 响 , 研究 文 献 较 多 。潘 文 轩 ( 2 0 1 0) ¨ 通 过对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距 趋 于扩大 的现 象进行 研究 , 得 出城镇化 对农 民人均 收入 水平 的提 高具 有正 效应 , 缩 小 了城 乡居 民收入 差距 的结 论 。曹裕 等 ( 2 0 1 0 ) [ 2 J 基于 1 9 8 7年 ~2 0 0 6年 间 省级 面 板数 据进 行 研究 , 发 现我 国的 城镇 化 水平 、 城 乡差距 与经 济增 长之 间存 在 长 期稳 定 的 面板 协 整关 系 , 总体 看 来 , 城镇 化 对缩 小 城 乡 收 入差 距 的作用 显著 。毛其 淋 ( 2 0 1 1 ) L 3 ] 在分 析 了城镇化 、 经 济开放 水平对 城 乡收入 差距 的影 响机制 后 , 采用
系统广义 矩方 法对 我 国 1 9 9 5年 一 2 0 0 8年 的省际 面板数据 进行 实证 分析 , 结果 显示城 镇化 水平 是 缩小
我 国城 乡收人差 距 的重要 因素 。相反 , 也有 学 者认 为 城镇 化 扩大 了城 乡 收人差 距 。如 程 开 明 和李 金 昌( 2 0 0 7 ) [ 4 1 根据 1 9 7 8年 ~ 2 0 0 4年 的时序数 据 , 以城镇 化 、 城 市偏 向与城 乡 收入 差距 的相互 作 用机 制
差距 的影响 结果 表明: 城镇化缩小 了城 乡居 民收入差 距和消 费差距 , 且西部地 区效果最 明显 , 中部次之 ; 工业化具 有扩 大城 乡收入差距和 消费差距 的作用 , 并且这种作用在西部地 区更为突 出。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年-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年-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研究/ 2 0 1 3 . 1 2 / 第l 2 期 2 1
新型城镇化
二、 福建省城镇发展状况分析
( 一) 城 镇化 水平逐 步提 高 福建 经济 的发展 、 工业化 的推进和农村 的非农化
地 区 的城 镇 化 水平 均 在 6 0 %以上 ,而 闽西 北 的城
发 展带 动 了城 镇化水 平 的提 高 。从 2 0 0 0年 到 2 0 1 2 年, 福建 省年末常住人 口从 3 4 1 0万人增加 到 3 7 4 8 万
础, 对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实证考察, 在对 实证结论进行分析之后提 出了福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以期为政府的相 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词 : 城 镇化 水平 经济增 长 互动 效应 中图分类号 : F 8 1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5 4 4 ( 2 0 1 3 ) 1 2 — 0 0 2 1 — 0 6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6 — 2 0 [ 作者简介 ] 林佳丽 ,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
开放城市 , 福建省也将城镇化作为重要的议题提上 日程。2 0 1 2 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 城镇化发展 的十二条措施》 的文件 中强调 , 要加快 推进 “ 工业化 、 信 息化 、 城镇化” 并举 , “ 产业 群 、 港口 群、 城市群” 联动 , 走 出福 建 特 色 的 城镇 化 道 路 , 并 努力 实现 2 0 1 5年全 省 城镇 化率 超过 6 2 . 5 %, 可见 省 政府对城镇化建设 的支持与决心 , 而这都源于城镇 化 与经 济增 长 的密切 联 系 。然 而 , 福 建省 城镇 化 水 平 与经 济 增长 具 体存 在 怎样 的量化 关 系 , 两 者 的互 动 关 系如何 , 目前还 鲜 有 文章 做 出相 关 实证 分 析 。 因此 ,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尝试运 用 计量 模 型 , 对福 建 省城 镇 化水 平 与 经 济增 长 的关 系进 行 实证 分 析 , 以期 为 政府 的有 关 城 镇化 建 设 的 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重庆市的实证____

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重庆市的实证____

第38卷第10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月V o l.38N o.10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O c t.2013文章编号:10005471(2013)10006908基于V A R模型的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重庆市的实证①何海林1,涂建军1,林曦2,孙祥龙1,王娜1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翠屏棠湖外语学校,四川宜宾644000摘要:运用V A R模型对重庆市城镇化㊁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城乡统筹对城镇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动态角度看,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推动作用具有持续性,且随着滞后期的加大而趋于稳定;城乡统筹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贡献程度不等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城乡统筹;V A R模型;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社会经济面貌总体上发生了根本改变,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1-2],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城乡统筹是一个涵盖社会㊁经济㊁文化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它不仅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㊁政府政策或制度相关,而且与城镇化㊁工业化水平密切关联.目前,国内学者在城乡统筹影响因素㊁指标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户籍[3]㊁土地[4]㊁社会保障[5-6]等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探析城乡统筹的影响机制和发展路径.此外,学者们在对工业化㊁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关系进行研究时多从工业化或城镇化单一角度切入[1,7],未能将三者同时作为变量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多是基于定性分析,在少量的定量实证文献中其计量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基于V A R模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如杨振宁运用V A R模型建立冲击响应函数揭示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8],苏发金运用V A R模型对中国1978 2009年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存在负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9];另一类则是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如郭军华基于东㊁中㊁西部面板数据揭示出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地促进或者抑制,而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本身的水平[10].可见,运用V A R模型研究城镇化㊁工业化与城乡统筹间的动态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鉴于此,本文将城镇化㊁工业化和城乡统筹视为3变量纳入同一研究体系,运用V A R模型探寻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关系.①收稿日期:20130313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1Z D S H09).作者简介:何海林(1988),男,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的研究工作.通信作者:涂建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选择重庆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重庆不仅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且是一个大城市㊁大农村㊁大库区与大山区为一体的典型地区,地域差异明显,兼具东㊁中㊁西部的特点[11],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此外,重庆工业发达,其产值占据半壁江山;重庆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8.3%提高到2012年的5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选择重庆来研究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具有代表性.1指标、数据与评价方法1.1指标设计1)城镇化水平指标.城镇化的发展反应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农业经济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12].通常采用人口城镇化率(C Z)来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C Z=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ˑ100%2)工业化水平指标.库兹涅茨(K u z n e t s)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过程实质就是农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和工㊁商业(第二㊁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的工业化指标,即用非农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G Y)来衡量工业化发展程度.G Y=第二㊁三产业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ˑ100%3)城乡统筹水平指标.城乡统筹系统是一个包含经济㊁社会㊁资源环境等多层面㊁各要素相互作用㊁相互依赖的复杂综合系统[13].对各系统指标进行集成便形成城乡统筹度,用以测度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城乡统筹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 H P)计算出各指标权重(表1),然后进行线性加权得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值(T C).T C值越大表明城乡统筹水平越高.T C=ðm j=1W i j U i j*100%(i=1,2, ,n;j=1,2, ,m)T C代表城乡统筹度;W i j为样本i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U i j为样本i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此处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负向指标分别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U i j=(x i j-m i n x j)/(m a x x j-m i n x j)U i j=(m a x x j-x j)/(m a x x j-m i n x j)式中:X i j为样本i和指标C j的原始数值,m a x x j和m i n x j分别为C 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U i j为样本i和指标C j的极差标准化值.表1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权重W统筹指标的目标城乡统筹经济统筹(0.429)城乡就业人数比(X1)0.241城乡居民生活稳定状况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X2)0.214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X3)0.189城乡消费状况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X4)0.208城乡生活水平差异城乡社会劳动生产率比(X5)0.148城乡产出水平差异社会统筹(0.429)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X6)0.303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人均教育经费(X7)0.212城乡教育保障水平人均医疗卫生经费(X8)0.243城乡医疗卫生水平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X9)0.091城乡发展潜力状况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X10)0.151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空间和生态环境统筹(0.142)公路网密度(X11)0.674城乡交通状况人均邮电业务量(X12)0.225城乡联系状况人均绿化覆盖面积(X13)0.101城乡生态环境状况注:指标的权重是按三标度两步层次法确定的[14].经检验,表1中各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比例C R均小于0.1,说明权重的判断是合理的.2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8卷1.2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重庆市1985-2011年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时段,跨度27年.该时间序列的选择兼顾了重庆直辖前和直辖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利于纵向动态分析.各变量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86-2012)㊁‘四川统计年鉴“(1986-1998)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重庆㊁四川).其中,人均邮电业务量(1985-1987)和人均绿化面积(1985,1988)数据缺失,为保证计算结果信度,本文采用移动平移法对缺失数据补齐.1.3 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统筹水平评价首先,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出重庆城镇化率(C Z )和工业化率(G Y ),再运用层次分析法(A H P )计算出重庆城乡统筹度(T C ),进而可对3变量时序变化规律做出大致评价:1)如图1所示,总体上,重庆市城镇化率㊁工业化率和城乡统筹度在1985-2011年间均呈现出增长态势.三者比较来看,重庆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水平.以2011年为例,重庆三产业比为8.4ʒ55.4ʒ36.2,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半.比照世界112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系数,处于工业化中期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系数应在1.33左右[15],而重庆2011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系数仅为0.99(城镇化率/第二产业比重),可见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状况与重庆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脉络有关,过去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国民经济不平衡局面,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城镇常住人口聚集度偏低,直接影响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大城市㊁大农村并存的局面又导致市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偏高,城镇体系分布相对失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故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低.2)从增长速度看,重庆工业化率总体上增速稍显平缓,年均增长率只有1.19%;城镇化率在1997年前增长缓慢,而在重庆直辖后增速较快,年均增长4.01%;重庆城乡统筹度在1985-2002年间处于低水平波动上升态势,而后迅速上升,至2011年达到了82.91%,9年间城乡统筹度年均增长15.91%,这种快速增长与重庆推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政策直接相关.图1 重庆市城镇化率(C Z )㊁工业化率(G Y )和城乡统筹度(T C )时序变化情况(1985-2011年)2 分析过程与结果2.1 A D F 平稳性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V e c t o rA u t o r e gr e s s i v eM o d e l )是S i m s 于1980年提出用于研究不同变量间互动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16].本文将城镇化率㊁工业化率和城乡统筹度视为3个内生变量,符合V A R 模型基本要求.在构建回归模型前,需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平稳并避免虚假回归.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前,先对上述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用L N G Y ,L N C Z ,L N T C 表示,以便使序列线性化并消除异方差性影响.本文选择A D F 检验法并利用E v i e w s 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2可见,各原始序37第10期 何海林,等:基于V A R 模型的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 重庆市的实证列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单位根,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A D F 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 (1).表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变量A D F 检验值检验类型(C ,T ,P )临界值1%5%10%结论L N G Y -1.516(C ,T ,2)-4.394-3.612-3.243非平稳L N C Z-1.528(C ,0,1)-3.724-2.986-2.632非平稳L N T C 6.013(0,0,1)-2.53-1.836-1.625非平稳D L N G Y -5.709(C ,T ,1)-4.394-3.612-3.243平稳D L N C Z-2.846(C ,0,0)-3.724-2.986-2.632平稳D L N T C -14.083(C ,T ,0)-4.231-3.617-3.274平稳注:(1)检验类型中的C 表示常数项㊁T 表示趋势项㊁P 代表滞后阶数;(2)滞后期P 的选择依据A I C 和S C 最小原则确定;(3)D 代表一阶差分项.2.2 协整检验通过上述A D F 检验可知,重庆工业化㊁城镇化和城乡统筹3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3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选择基于多变量分析的约翰逊(J o h a n s e n )协整检验方法,根据J o h a n s e n 迹 检验来确定模型中的协整向量个数.在V A R (P )模型下L R ,F P E ,A I C ,S C 和HQ 5个指标全部显示滞后阶数为3.因此,在V A R (3)模型下对上述3变量进行J o h a n s e n 协整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表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3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3 J o h a n s e n 协整检验结果零假设:协整向量的个数特征值迹统计量5%的显著性水平P 值N o n e*0.62578338.6619429.797070.0037A tm o s t 10.43907015.0547915.494710.0412A tm o s t 20.1129682.7571063.8414660.09682.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为进一步揭示重庆工业化㊁城镇化和城乡统筹3者间的因果性,本文利用格兰杰(G r a n ge r )检验法对3变量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分析,依据A I C 和S C 准则,滞后阶数仍然选择3,检验结果见表4.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原假设H 0:样本数F 统计量P 值结论G Y 不是T C 的格兰杰原因T C 不是G Y 的格兰杰原因243.41230.0374拒绝H 00.43620.3462接受H 0C Z 不是T C 的格兰杰原因T C 不是C Z 的格兰杰原因243.34600.0364拒绝H 03.96500.0326拒绝H 0C Z 不是G Y 的格兰杰原因G Y 不是C Z 的格兰杰原因240.02620.9940接受H 07.48400.0021拒绝H 01)工业化与城乡统筹之间具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工业化是城乡统筹的G r a n ge r 原因,而城乡统筹不是工业化的G r a n g e r 原因.这是因为,重庆自直辖以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稳中有升,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大,农村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水平日渐提高,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重庆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重庆快速发展的二㊁三产业能够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从经济上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然而,重庆城乡统筹水平还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因而,城乡统筹对工业化发展的反作用还未充分显现.2)城镇化与城乡统筹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是因为,重庆城镇化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发展空间,以劳动力为载体传播了城市先进的生产㊁生活理念,密切了城乡关系,打破了城乡传统割裂,4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c n 第38卷促进了农村经济㊁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重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城乡关系趋于协调,新型城乡关系促使城镇内部结构和功能逐步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城市传统产业转移至乡村,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城市职能和社会制度逐步健全等,这将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2.4 模型参数估计与分析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城镇化㊁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选定合适的滞后阶数后,可对V A R 模型进行参数估计:L N C Z t L N G Y t LN T C éëêêêêùûúúúút =-1.271.610.éëêêêêùûúúúú39+1.060.290.040.510.90-0.011.480.230.éëêêêêùûúúúú57L N C Z t -1L N G Y t -1L N T C t -éëêêêêùûúúúú1+-0.04-0.060.03-0.74-0.80-0.10-1.070.270.éëêêêêùûúúúú34L N C Z t -2L N G Y t -2L N T C t -éëêêêêùûúúúú2+-0.230.21-0.040.260.500.140.13-0.28-0.éëêêêêùûúúúú12L N C Z t -3L N G Y t -3L N T C t -éëêêêêùûúúúú3+u 1u 2u éëêêêêùûúúúú3 经检验,上述V A R (3)特征方程|Ø(L )-δI |=0的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上述模型稳定[15].根据上述模型可分析不同变量在不同滞后期对城乡统筹当期的影响:1)城乡统筹滞后期对当期值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力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滞后1期的城乡统筹度对其当期的影响系数达0.57,滞后2期为0.34,而滞后3期时下降为负数,为-0.12.这表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累积效应,其与自身关系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影响,长期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重庆城乡统筹水平呈现出动态发展态势,其内部的质量与结构处于不断升级与转化过程中.2)城镇化水平对城乡统筹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滞后1期的城市化率与城乡统筹度的相关性最大,影响系数达1.48,滞后2期下降为-1.07,而滞后3期又上升至0.13.这表明重庆城乡统筹对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具有高度弹性,二者交互作用强.3)工业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滞后1期的工业化率对城乡统筹度的作用尤为明显,影响系数为0.23,而在滞后3期时,影响系数变为-0.28.这说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对工业化的短期作用响应明显.2.5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2.5.1 脉冲响应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城镇化㊁工业化与城乡统筹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C h o l e s k y 方法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即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V A R 模型当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17-18].图2与图3是基于本文V A R (3)模型得出的城镇化率㊁工业化率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对城乡统筹度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对应本文的样本期27年,纵轴表示城乡统筹水平所受到的冲击程度,虚线表示正负2倍标准差的置信带.从图2可以看出,在最初的6期里,城乡统筹对城镇化响应强烈,波动幅度较大.第1期的单位新息的城镇化冲击最小,为0.008,而后波动增大,到第6期时对城乡统筹水平的影响最大,达到0.02;在6~12期内,影响程度开始缓慢下降,而后趋于稳定.这说明,在短期内,重庆城镇化率对城乡统筹的带动作用较强,但长期减小并趋于收敛状态,这也符合城乡发展规律.最初,城乡二元差距大,农村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反应敏感,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强;而越到后期,城乡差距越小,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被其他因素抵消而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图3显示,当给工业化率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后,当期便对城乡统筹产生负向影响,为-0.006,随即上升至第5期的最高点0.013;在第6~9期内,城乡统筹对工业化的脉冲响应处于平稳状态,而后缓慢下降并收敛于0.004.这表明工业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度就能提高0.004个百分点.因此,重庆工业化能够对城乡统筹起到拉动作用,从长期来看,其对城乡57第10期 何海林,等:基于V A R 模型的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 重庆市的实证统筹展的拉动作用是趋于稳定的.图2城乡统筹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路径图3城乡统筹对工业化发展的响应路径2.5.2方差分解上述脉冲响应曲线只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了各变量对于随机误差项冲击的响应情况.下面借助西姆斯(S i m s)于1980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来定量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根据已建立的V A R(3)模型估计响应的方差贡献率,得出城镇化率及工业化率对城乡统筹度的贡献程度图(图4).图4显示,总体上,重庆城乡统筹所有滞后期的值对当期值的贡献度始终大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度,而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贡献度在长期内又高于城镇化的贡献度.这说明,城乡统筹不仅受自身变化的影响,还受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当期就已显现出来,城乡统筹受到来自自身的冲击在当期达到了97.89%,而后缓慢下降,这意味着工业化㊁城镇化在当期对城乡统筹的贡献度就达到了2.11%;城镇化对城乡统筹的贡献度在短期内处于上升趋势,直至第8期达到峰值8.144%,而后下降徘徊于6.53%上下;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贡献度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到第27期达到最高28.35%.图4城乡统筹度(L N T C)方差分解结果图3结论与讨论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重庆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即存在某种经济机制使得3变量在短期内不会偏离太远,长期则会走向均衡.第二,重庆工业化对城乡统筹具有单向的带动作用,而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则表现出相互推动的关系. 6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8卷第三,从动态角度看,重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对城乡统筹的带动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在短期内,重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正向带动作用强烈,长期则减弱并趋于收敛状态.此外,城乡统筹的发展对城镇化也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似乎与学界和政界部分观点相悖,但它恰好反映出了重庆大都市㊁大农村和大工业并存的典型性以及城乡互补性强的特点.第四,在所有滞后期内,重庆城乡统筹度受到来自自身滞后期的贡献度最大,而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贡献度又高于城镇化的贡献度,这说明重庆城乡统筹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同时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拉动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本文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推进 一统三化两转变 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㊁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在重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下,要充分发挥工业化㊁城镇化对城乡统筹的两轮驱动作用,必须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 新型 二字上实现突破.其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新型城镇化是依托, 两化 良性互动是关键,产城一体是途径,统筹管理是手段.通过产业梯度转移㊁生产要素扩散,城市空间拓展,政府政策倾斜等途径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在保持城乡统筹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制度的综合改革.城乡统筹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必须保持城乡统筹方向和理念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根本途径,将束缚在传统体制下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逐步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具体讲,应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主线,把城乡土地㊁户籍㊁医疗㊁教育㊁住房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改革串连起来,构建 农村人口跨区域转移 管理综合改革的 试验链 .3)走城乡融合去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引导农民就地非农化.受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制约,重庆 一圈 对 两翼 的辐射带动作用呈现出梯度减弱趋势, 两翼 地区急需新的区域增长极带动自身发展.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亦将产生诸多城市病,造成大城市人满为患,小城市人力不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可在重庆 两翼 地区培育次级经济增长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工业化发展,以此为农民本土就业和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4)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城镇增长极的作用.重庆在现有的 一圈大㊁两翼小 的城市空间格局下,应以城镇化发展为核心,以城市功能布局为依据,逐步构建等级合理㊁规模适度㊁职能分工明确的多层次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对区县㊁集镇和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参考文献:[1]吴 杨,丁家云,杜志雄.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J ].管理学报,2012,9(3):376-379.[2] 张 军,李 勤.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09(10):24.[3] 曹明华,李德燊.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J ].农村经济,2005(9):13-15.[4] 刘昌运.浅析城乡统筹中的制度建设[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45-46.[5] 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㊁问题和政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07(1):24-44.[6] 刘清芝.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6-27.[7] 许秀川,王 钊.城市化㊁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2):65-70.[8] 杨振宁.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安徽的数据[J ].农业经济问题,2008(5):49-54.[9] 苏发金.我国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132-137.[10]郭军华.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东㊁中㊁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9(12):1-7.[11]华 娟,涂建军,张 戈,等.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4):130-133.[12]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387.77第10期 何海林,等:基于V A R 模型的城镇化㊁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 重庆市的实证8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8卷[13]李娟.吉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14]吴永生,高珊,杨晨.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36-40.[15]陈永国,李士龙.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07,26(4):13-15.[16]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2-345.[17]吴振球,谢香,钟宁波.基于V A R中国城市化㊁工业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65-67.[18]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㊁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V A 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79-85.O n I m p a c t 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u p o n t h eU r b a n-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n t h eB a s i s o fV A R M o d e lA n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o fC h o n g q i n gH E H a i-l i n1, T UJ a n-j u n1, L I N X i2,S U N X i a n g-l o n g1, WA N G N a11.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715,C h i n a;2.C u i p i n g T a n g h u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S c h o o l,Y i b i n g64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r o u g hb u i l d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b y m e a n s o f t h em u l t i v a r i a b l eV A R m o d e l,t h i s p a-p e r d e a l sw i t h t h e e m p i r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i n t o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u r-b a n-r u r a l c o m b i n a t i o n.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r ea r e l o n g-t e r me q u i l i b r i u m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r u r a l c o m b i n a t i o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c a n p r o m o t et h eu p-g r a d eo f u r b a n-r u r a l a r e a s.O n t h e c o n t r a r y,u r b a n-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p l a y s a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f r o mad y n a m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e f f e c t s t h a t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m o t eu r b a n-r u r a l c o m b i n a t i o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 s u s t a i n e d,a n ds t a b i l i z e dw i t h l a g i n c r e a s e.T h i r d l y,t h e c u m u l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u r b a n-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i s o b v i o u s.M e a n w h i l e,t h e d e g r e e t h a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c o n t r i b u t e t ou r b a n-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i s d i f f e r e n t a n dh a s a g r e a t l y i m p r o v e d s p a c e.K e y w o r d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u r b a na n d 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V A R M o d e l;C h o n g q i n g责任编辑周仁惠。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

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

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

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因此加强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因素一、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地域差异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秉承着一局部地区先开展,先富裕起来的模式,然后再带动其他较落后地区开展的原那么,因此消费结构会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方的城市比拟兴旺,人们不必因为根本的温饱而奔波忙碌,生活比拟富裕和丰富,有更多的金钱和经历来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吃饭等日常花费所占总消费金额的比例比拟低,因为在先进地区食物和衣服的种类丰富且数量足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耗,因此价格相比照拟廉价,人们不必因为吃穿而发愁。

但是在一些不兴旺地区,比方山区或者是----的城市,由于所处地域比拟偏远、交通不方便和土地贫瘠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的城镇工业和效劳业大都不兴旺。

从其他方面来讲,即使能解决根本的食物问题,人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有利的环境去进行精神娱乐,因此用于购置书籍和进行娱乐的花费比拟少,人们更偏向于将金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我国中部地区,城镇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就业压力和住房压力相对较少,因此消费结构比拟平均,很少出现集中消费的情况。

并且在比拟兴旺地区的城市,人们还会适当的购置保险、基金或者股票来进行理财和增加额外收入,而偏远地区的城镇,由于经济不兴旺和信息不流通,人们对于炒股等先进理财手段还认识缺乏,因而投入到此的金钱并不是很多。

收入等级的差异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消费结构,一般来说,收入较多的人们消费范围比拟广,而收入较少的人们那么消费涉及面比拟狭窄。

对于收入比拟丰富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收入足够支付日常的根本消费,比方吃饭、穿衣和看病等,因此会有足够的金钱去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

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购买力,还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全面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

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宏观经济、社会人口、消费环境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认识,还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能为其他领域的消费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凯恩斯在其消费函数中明确指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且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即存在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实证支持,他们通过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除了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例如,价格水平、消费者信心、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其中,价格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消费者信心则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决策;教育水平则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来影响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的变化,如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会对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