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测量误差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建筑测量误差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还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认真控制建筑测量误差十分重要。
一、误差产生原因
1.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足:测量仪器精度不足是导致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量测体积的时候,如果使用的容器的刻度不够准确,就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3.天气因素:天气因素也会对测量结果造成重要影响,例如温度、风速等。
4.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误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操作人员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量或测量操作不规范等。
二、误差控制措施
1.选用精度高的测量仪器: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准确性,必须选用精度高的测量仪器。
同时还要注重仪器的保养、维护和校准。
2.合理选择测量点:在进行建筑测量时,应当合理选择测量点,选好测量方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测量点的位置。
3.合理使用测量方法:合理使用测量方法,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4.人员培训: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操作规程。
同时,要针对测量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纠正。
测量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系统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即测量过程中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来自于多种原因,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测量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一、仪器设备误差测量仪器设备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仪器本身的不准确性、零点漂移、灵敏度变化等。
例如,某个温度计的示值与实际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是仪器设备误差导致的测量系统误差。
二、环境条件误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都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量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差。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控制或者修正。
三、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指人在测量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
人为误差可能来自于测量者的经验、技能水平、操作方法等方面。
例如,测量者在读取仪器示值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是人为误差导致的测量系统误差。
四、测量方法误差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
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精度要求等,选择不当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测量系统误差。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五、样品特性误差样品的特性也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样品的形状、尺寸、材料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对样品的特性进行了解,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六、数据处理误差在测量过程中,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精度要求等,选择不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测量系统误差。
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测量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仪器设备误差、环境条件误差、人为误差、测量方法误差、样品特性误差和数据处理误差都可能导致测量系统误差的产生。
为了减小测量系统误差,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控制好环境条件,提高测量者的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了解样品的特性,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中,测量是获取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手段。
然而,测量结果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误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局限性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是产生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测量仪器都有其自身的制造精度和测量范围限制。
例如,使用一把尺子去测量一个非常小的物体长度,尺子的刻度间隔可能就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
即使是高精度的仪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这可能是由于仪器的设计缺陷、制造工艺不完善或者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和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比如,电子秤在长期使用后,传感器可能会出现灵敏度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二、测量环境的影响测量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
以长度测量为例,物体的热胀冷缩会使其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发生变化。
如果在测量时没有考虑温度的影响,就会产生误差。
在电学测量中,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电阻、电容等元件的性能,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此外,测量现场的电磁干扰、振动、噪声等也可能对测量仪器的正常工作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测量结果。
三、测量方法的不完善选择不合适的测量方法也会引入误差。
不同的测量对象和测量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方法选择不当,就难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例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如果采用不准确的近似计算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有些测量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理论误差,即使在理想条件下也无法完全消除。
四、测量人员的操作误差测量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能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确、记录错误等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
在读取测量仪器的示数时,如果测量人员的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垂直,就会产生读数误差。
导致试验机测量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导致试验机测量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仪器本身误差:
试验机作为一种精密仪器,可能存在固有的仪器误差,如传感器的非
线性、灵敏度不一致、仪器漂移等。
解决方法:
1.校正仪器:定期校正试验机的传感器,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2.选择合适的仪器:在购买试验机时,应选择品质可靠、准确度高的
仪器。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都可能对试验机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解决方法:
1.控制环境条件:在进行测量时,要尽量控制环境的稳定性,并确保
温度、湿度等参数在合理范围内。
2.考虑环境因素: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数
据的修正和调整。
解决方法:
1.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操作者的实验技能
和仪器操作水平。
四、样本本身特性:
样本本身的性质也会对试验机的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样本不
均匀、表面粗糙等。
解决方法:
1.样本的准备:在进行测量之前,对样本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处理,确
保样本的均匀性和表面的光滑度。
2.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针对不同样本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建筑测量误差是指在建筑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建筑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1. 仪器设备误差:仪器设备本身存在的制造误差和使用误差是产生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误差,应选用精度较高的仪器设备,并在测量之前进行校准和调试。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2. 观测误差:观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
观测者的操作不准确、视线不稳定等都会造成误差。
为了消除观测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让同一组观测者多次进行观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使用辅助工具,如透镜、水平仪等,提高观测的准确性。
3. 环境因素误差:建筑测量通常在室外进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气温、湿度、风力等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控制环境因素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测量之前仔细观察气象条件,选择适宜的测量时间;采用遮阳罩、风挡等辅助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4. 方式误差:建筑测量中,选择了不适当的测量方法也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为了避免方式误差,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在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法要求进行操作。
5. 数据处理误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计算方法错误或者数据输入错误等原因也可能产生误差。
为了控制数据处理误差,应使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校对。
为了控制建筑测量误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选用精度较高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保证其准确性。
2. 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测量能力和技术水平。
3. 严格按照测量方法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主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 在测量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5.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核对和校对。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建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建筑测量误差是指在建筑测量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它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可以通过一些控制措施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建筑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仪器设备误差: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使用精度低的仪器设备,或者仪器设备未经过校准和维护,就会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2. 人为误差:测量操作人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和经验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细致,或者对仪器使用不熟悉,就容易出现人为误差。
3. 自然环境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光照等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在较高温度下,线膨胀会导致水平测量误差增大;在强光照射下,测量人员的视线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准确性。
4. 建筑结构变形: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这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在进行长线测量时,建筑结构的变形会导致线方向的偏移,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针对以上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设备:选用高精度、稳定性好的测量仪器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培训测量操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测量经验,确保其能够正确、规范地操作测量仪器设备。
3. 重视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在实施测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尽量避免疏忽和粗心造成的误差。
4. 控制自然环境影响:在测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在高温条件下测量时,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在强光照射下,可以采用遮光措施保证测量人员的视线清晰。
5. 对建筑结构变形进行修正:在进行测量时,要对建筑结构的变形进行充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以减小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测量误差的产生。
测量误差基础知识—认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工程测量)

➢ 外界环境的影响 测量工作进行时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温度、气压、风力、日光照射、 大气折光、烟雾等情况时刻在变化,也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例如,气温和气压变化使光电测距差生误差,风力和日光照射使仪器的安 置不稳定,大气折光使在望远镜中的目标瞄准上、下或左、右的偏差等。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人、仪器和环境是测量工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对测量精度的不利因素,因此,测量成果 中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 凡是观测条件相同的同类观测(如:测角或测距),称为等精度观测,观 测条件不同的同类观测,则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工程测量课件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作的实践表明,对于某一客观存在的量(如:地面某两点间的距离 或高差、某三点之间连线构成的水平角等),尽管采用了合格的测量仪器 和合理的观测方法,测量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认真负责的,但多次重复观 测的结果总是有差异,这说明观测值中存在测量误差,或者说,测量误差 是不可避免的。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 一、仪器的原因 二、人的原因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 仪器的原因 测量工作是需要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的,测量仪器尽管在不断地改进,但总 是受到前科技和生产水平的限制而只具有一定的精确度,因此,使测量 结果受其影响。 例如,一般测量仪器的度盘分划误差可能达到±2″,由此使所测的角度也产 生误差。仪器结构的不完善,例如,测量仪器轴线位置不准确,也会引起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 人的原因 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操作仪器过程中的 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都会产生误差。 例如,在厘米分划的水准尺上,由观测者估读毫米数,则1mm左右的读数 误差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观测者的技术熟练度也会给观测成果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
物理学中的测量与误差分析

物理学中的测量与误差分析在物理学中,测量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实验活动。
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精确测量,还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估算,测量都是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测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
因此,对于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成为了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1. 仪器误差:每个测量仪器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称为仪器误差。
仪器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决定了仪器误差的大小。
2. 人为误差: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测量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熟练等。
3. 环境误差: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二、误差的分类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绝对误差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绝对误差 = 测量值 - 真实值绝对误差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正数表示测量值偏大,负数表示测量值偏小。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
相对误差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相对误差 = (绝对误差 / 真实值) × 100%相对误差的值表示了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的程度,其单位是百分比。
三、误差的处理1. 误差补偿: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抵消或减小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实验测量中采用零位校准、零误差补偿等方法来减小仪器误差。
2. 误差传递:当多个物理量相互影响时,其误差会相互传递,导致最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进行复杂实验时,需要考虑误差传递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方法来估计最终结果的误差。
3. 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确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过程。
通过分析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来源,评估其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得出一个误差范围,用于表达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有最大误差法、平均数法、最小二乘法等。
四、测量精确度的表示1. 绝对误差限:绝对误差限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最大允许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一、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出该 未知量的最或然值。 ,观测值为L1、L2……Ln,现 在要根据这n个观测值确定
设未知量的真值为X,写出观测值的真误差公式为 ∆i= Li-X (i=1,2…n)
将上式相加得 或 故
X
1 2 n L1 L2 Ln nX
为了直观地表示偶然误差的正负和大小的分布情 况,可以按表5-2的数据作误差频率直方图(见下图)。
k /n d
k / n(频率)
-24-21-18-16-12 -9 -6 –3 0 +3 +6 +9+12+15+18+21+24
x=△
图5-1 频率直方图
12
若误差的个数无限增大(n→∞),同时又无限缩 小误差的区间d△,则图5-1中各小长条的顶边的折 线就逐渐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该曲线在概率论中 称为“正态分布曲线”,它完整地表示了偶然误差 出现的概率P。 即当n→∞时,上述误差区间内误差 出现的频率趋于稳定,成为误差出现的概率。 正态分布曲线的数学方程式为 :
7
引进如下概念: 1.系统误差 ----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 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按一 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具有规律性。 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 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 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为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个别偶然误差虽无规律,但大量的偶然误差具有统计规律。 3.粗差----观测中的错误叫粗差。
例如:读错、记错、算错、瞄错目标等。 错误是观测者疏大意造成的,观测结果中不允许有错误。 一旦发现,应及时更正或重测。
8
(二) 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 • 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应尽可能地加以改 正、抵消或削弱。 • 对可能存在的情况不明的系统误差,可采用不同时间的多 次观测,消弱其影响。 • 消除系统误差的常用的有效方法: • ① 检校仪器:使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 ② 求改正数:将观测值加以改正,消除其影响。 • ③ 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如对向观测。 • 研究偶然误差是测量学的重要课题。 • 消除或削弱偶然误差的有效方法: • ① 适当提高仪器等级。 • ② 进行多余观测,求最或是值。
1 y f () 2
e
2 2
2
(5-3)
为标准差,标准差的平方为 2 方差。
方差为偶然误差平方的理论平均值:
13
正态分布曲线的数学方程式为 :
1 y f () 2
e
2 2
2
(5-3)
lim
2 n
1 2 n
2 2 2
n
lim
n
2
(5 4)
n
lim
n
2
n
lim
n
n
(5 5)
14
• 从5-3式可以看出正态分布具有前述的偶然误差特性。 即:
•
1.f(△)是偶函数。即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求得 的f(△)相等,所以曲线对称于纵轴。这就是偶然误差的第三 特性。 • 2.△愈小,f(△)愈大。当△=0时,f(△)有最大值; 反之, △愈大,f(△)愈小。当n→±∞时,f(△) →0,这就是偶然误 差的第一和第二特性。 • 3.如果求f(△)二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以求得曲线拐 点横坐标: △拐=± • 如果求f(△)在区间± 的积分,则误差出现在区间内 的相对次数是某个定值 ,所以当 愈小时,曲线将愈陡峭, 即误差分布比较密集;当 愈大时,曲线将愈平缓,即误差 分布比较分散。由此可见,参数 的值表征了误差扩散的特 征。 1 y f () e 2 2 15
试求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由
m
n
解得:m1=±2.7″ m2=±3.6 ″ 可见:第一组的观测精度较第二组观测精度高。
19
二,误差在微小区间d△中的概率: p(△)=f(△) · 设以k倍中误差作为区间,则 d△ 在此区间误差出现的概率为:
P( km)
2
例如: DJ6型光学经纬仪基本分划为1′,难以确保分以下 估读值完全准确无误。 使用只有厘米刻划的普通钢尺量距,难以保证厘米 以下估读值的准确性。 ②仪器构造本身也有一定误差。
例如: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则测量结果中 含有i 角误差或交叉误差。 水准尺的分划不均匀,必然产生水准尺的分划误 差。
20
三、相对误差
在某些测量工作中,对观测值的精度仅用中误差来衡量 还不能正确反映观测的质量。 例如: 用钢卷尺量200米和40米两段距离,量距的中误 差都是±2cm,但不能认为两者的精度是相同的,因为量距 的误差与其长度有关。 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的形式来描述观 测的质量。即m/L来评定精度,通常称此比值为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又可要求写成分子为1的分式,即 1 。 N 上例为 K1= m1/L1=1/10000, K2= m2/L2=1/2000 可见: 前者的精度比后者高。 与相对误差相对应,真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都称为 绝对误差。
3
2、人的原因
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观测者的习惯 因素、工作态度、技术熟练程度等也会给观测者成果带来 不同程度的影响。
3、外界条件
例如: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 的变化,均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 例如:温度变化使钢尺产生伸缩阳光曝晒使水准气泡偏 移,大气折光使望远镜的瞄准产生偏差,风力过大使仪器安置 不稳定等。 人、仪器和外界环境通常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9
四、 偶然误差的特性
若△i= Li – X
误差区间 ) d△ ″ (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 ∑ 负 误 差 个数 k 45 40 33 23 17 13 6 4 0 181 频率 k n / 0.126 0.112 0.092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 0 0.505
L nX
L
n n
22
设以x表示上式右边第一项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即
L x
n
以∆X表示算术平均值的真误差,即 x
代入上式,则得
n
X x x
由偶然误差第四特性知道,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
∆x趋近于零,即:
最大纵坐标点:
2
2
1 2
17
§5-2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一.中误差
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标准差
2
f ( )
1 2
2 e 2
lim
n
2
n
lim
n
n
在测量工作中,观测个数总是有限的,为了评定精度,一般采用下述 误差公式: ΔΔ m n ① 标准差σ 中误差 m 的不同在于观测个数 n 上; ② 标准差表征了一组同精度观测在(n→∞)时误差分布的扩散特 征,即理论上的观测指标; ③ 而中误差则是一组同精度观测在为 n 有限个数时求得的观测精 度指标; ④ 所以中误差是标准差的近似值估值;
可以看出:
误差符号始终不变,具有规律性。 误差大小与所量直线成 正比,具有累积性。 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危害性很大。
6
例
•
2:
在厘米分划的水准尺上估读毫米时,有时估读过大,有时 估过小,每次估读也不可能绝对相等,其影响大小,纯属偶 然。 • 大气折光使望远镜中目标成像不稳定,则瞄准目标有时偏左、 有时偏右。 可以看出: ① 从个别误差来考察,其符号、数值始终变化,无任 何规律性。 ② 多次重复观测,取其平均数,可抵消一些误差的影响。
(i=1,2,3,·,358) · ·
表5-2
正 误 差 个数 k 46 41 33 21 16 13 5 2 0 177 频率 k n / 0.128 0.115 0.092 0.059 0.045 0.036 0.014 0.006 0 0.495 91 81 66 44 33 26 11 6 0 358
4
三、测量误差的分类
先作两个前提假设:
① 观测条件相同.
②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直接观测在此基础上 分析出现的误差的数值 、符号及变化规律。
5
•
先看两个实例:
例1:用名义长度为30米而实际长度为30.04米的钢尺量距。 丈量结果见下表5-1: 表5-1
尺段数 观测值 真实长度 真误差 一 30 30.04 -0.04 二 60 60.08 -0.08 三 90 90.12 -0.12 四 120 120.16 -0.16 五 150 150.20 -0.20 · · · · · · · · · · · · N 30 n 30.04n -0.04 n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如下:
•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 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 偶然误差的特性 • 精度评定的指标 •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1
§5-1 测量误差概述
一、观测误差 当对某观测量进行观测,其观测值与真值(客观存 在或理论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 用数学式子表达: △i = Li – X (i=1,2…n) L —观测值 X—真值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 以下三个方面: 1、仪器的原因 ① 仪器结构、制造方面,每一种仪器具有一定的 精确度,因而使观测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