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1课 概述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变密度显示: 辉光管代替检流计 代替检流计, 变密度显示 : 用 辉光管 代替检流计 , 随模拟地震信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 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 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 密度” 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 学特征。 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 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数据采集 →计算机处理 ( 动 、 静校叠加等 )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静校叠加等)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 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 如下图)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如下图)。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地震概论第一章1

四、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
• 在抵御地震灾害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许 多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表现在工程选 址、地基、结构以及材料等许多方面,在应 急避震、易损性,以及震后重建等方面也有 不少详细的记载,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 寺观音阁等等
作者:赵克常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等) • 资源、能源探测
(水资源、矿藏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 考古 • 工程建设 • 国防安全 • 反恐
作者:赵克常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的调查
作者:赵克常
地下核爆破的侦测与监测
作者:赵克常
第二节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作者:赵克常
地球科学
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空间物理学
气象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海洋学
地震学
学科划分简明图
火山学
地磁学
地电学
地壳构造物理学
重力测量学
地热学
作者:赵克常
地球宇宙学 地质年代学
地质学 水文学
Sections of AGU
(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
• Atmospheric Sciences • Biogeosciences • Geodesy •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 Hydrology • Ocean Sciences • Planetary Sciences • Seismology • Space Physics and Aeronomy • Tectonophysics • Volcano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解释1

非周期振动与地震记录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图1-4),振幅大小与能量有关,波动理论 证明振动能量的大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视周期: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记为T*,T*表示质点从极大点 经过极小点再回到极大点完成一次振动所 需的时间。 视频率:表示质点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记为f*,以―Hz‖或周/秒为单位。T*与f* 互为倒数。视频率越高、波的视波长越短
在解析几何中知道,如果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 离之和等于定长,那末,这个动点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也就是 说,与反射波T 对应的反射点的可能位置,必然位于以Oj和SJI为 焦点,以L/2为长半轴的椭圆上。 在水平叠加时,不管界面倾角如何,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都一律 画在Oj和SJI之间中点的正下方,这在界面水平时是正确的,当反 射波是来自一段倾斜界面上的M点时,这种做法就错误地把M点画 到M‗点的位置了。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引言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1.1.2 地震波的特征
当对这个椭圆上的其它点(如M‘,M‘‘……) 进行计算时,虽然也能对Oj这一炮在SJI道上取到 一个振幅值,但因为M‘,M‘‘…等不是真正的反射 点,因而在各炮中就不可能找到P个同相的振幅值 ,而只能找到P个不同相的随机振幅值,其叠加的 结果应该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对椭圆上的各点 都用真正共反射点叠加办法计算后,只可能在反 射点M(X,H)上出现大的数值。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论文提要1.地震地质结实的核心是什么?2.地震勘探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及其制约因素3.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2)地质地震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正文一.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一)地震波的基本特征1.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如下图所示:1)反射波形成的条件:当界面波阻抗相等时只有透射波而无反射波,只有当界面波阻抗不等时才能产生反射波。
2)反射波强度:波阻抗差越大,反射系数越大,反射波能量越强;反射波的强度不仅随波阻抗差增大而增强,还随波阻抗之和的增加而减弱。
浅层反射界面与深层反射界面具有相同的波阻抗差时,深层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相对变小,反射波强度减弱。
3)反射极性:当反射界面下介质波阻抗(Z2)大于入射介质波阻抗(Z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称为正极性反射;当Z2<Z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反,相位差180º,称为负极性反射。
如下图所示:2.地震波的性质1)周期性的,具脉冲性质的振动波,没有固定的频率,稳定振幅和连续振动。
2)波剖面在波动这种复杂的运动过程中,介质中无数个质点都在振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之间的振动是有相位差的,某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即位移μ=f(x).即同一时刻各振动质点位移所构成的图形,称为波部面或波形图。
横坐标表示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表示给定时刻振动质点的位移量,则各点位移分布所构成的曲线就是该时刻的波形曲线或波剖面。
如下图所示:(4)振动曲线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只是绕着平衡位置振动。
对于介质中任一固定点振动的位移цц=f(t),把这种反映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形,叫质点的振动图形。
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从激发点到地面接受反射波最长时间约为5秒钟,这种延续时间短称为非周期的脉冲振动。
地震解释第1课—概述

第二章 地震层序分析(6+4学时)
•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和对比方法、地质 界面的类型、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成 因、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分、地震反 射界面的年代地层学意义和地震地层单 元;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级别、方 法。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的桥式对比方 法
空间特征
深层异常体
Inline 419
剖面特征
Trace 1038
可可以以充充分分利利 用用三三维维资资料料的的可可 视视化化优优势势和和雕雕刻刻 技技术术,,直直接接在在地地 震震数数据据体体上上雕雕刻刻 出出异异常常体体的的空空间间 分分布布形形态态和和规规 律律。。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2 2
(1)六十年代之前 主要采用光点地震记录仪,地震资料是一条条分
开的单道地震记录,只能记录较浅部地层的很强界面 的反射波,故地震资料解释仅能进行常规构造编图。 (2)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
以模拟地震记录仪为主,并采用了多次复盖观测 系统,地震资料为地震时间剖面,资料质量有了提 高,勘探深度增大,一些较弱的界面也能反映出来, 且可以获得速度信息。故除进行常规构造编图外还开 始了地质体识别及岩性识别的探讨。
1、地震资料解释几乎涉及到所有 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 1)地层学 • 2)构造地质学 • 3)沉积学 • 4)石油地质学
2、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资料是内容最 为丰富、综合分辨率最高的钻前原始信息源
• 地质信息可分为原始观测信息与综合分析信息,前 者为客观信息,后者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样的原始 观测信息可得出不同的综合分析结果。因此原始观 测信息是一切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地震学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学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地震现象的学科,主要涉及地震的原因、分类、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
地震作为一种地球自然灾害,造成了许多损失和伤害,因此对地震学的研究和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地震学的研究旨在揭示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产生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壳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这些能量释放会导致地球表面的震动,形成地震。
地震可按照震源的位置、震源的性质、震级的大小等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不同类型的地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对不同类型地震的了解对地震预防和减灾至关重要。
地震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破坏建筑物、基础设施甚至整个城市。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地表液化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需要加强地震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播。
通过了解地震的原因、分类以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预防地震,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深入了解和学习地震学知识对于提高地震防灾意识,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至关重要。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学将继续发展。
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将被应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测,从而提高地震的预警能力和预测准确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探索地震的内部机制和能量释放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
总之,地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地震防灾意识,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继续深入研究地震学,推动其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未来地震灾害的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次序将文中的内容进行分组和组织的方式。
一个清晰有条理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阐述的内容。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 1.1 概述:对地震学的基本定义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入读者进入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Seismic interpretation
• Check line scale and orientation. • Work from the top of the section, where
clarity is usually best, towards the bottom. • Distinguish the major reflectors and
geometries of seismic sequences.
12
Seismic Interpretation
Faults displayed in 3D
3D visualization
LG8
• 二、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发展历史
地震解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六十年代之前——简单构造解释阶段
Normal move out correction
CMP
Sound sources
Sound receivers
S1 S2 S3
R3 R2 R1
1
2
Change in lithology from mud to sand so sound is reflected back to surface
3、七十年代——地震解释的“英雄时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
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 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4、八十年代——层序地层 学和储层地震学
三维地震技术,高分辨率地 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 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 进展,地震与地质结合得更为紧 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 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 学,走向综合。
1979 年Dahm 和Graebner 第一 次在地震时间切片上看到了曲 流河道的高分辨率振幅影像, 展示了用地震资料水平成像术 直接显示沉积体系古地形、古 地貌特征的巨大潜力。 A.R.Brown(1981)最早提出 利用暹罗湾三维地震水平切片 进行沉积相解释的实例。
Brown(1981)
5、地震综合解释阶段(90年代以来):
断面与层面体视化
断层与层位立体显示
剖面与数据体立体显示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全 三 维 地 震 属 性 解 释 流 程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属性分析
河道特征标定
line327
引 自 “ ( 曾 洪 流 , 20 0 )6
Stratal Slicing Makes Seismic Imaging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Easier”
• 2008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AAPG) 圣安东尼奥年会设立了地震沉积学 专场。
• 2009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SEG) 北京会议设地震沉积学专场,集 中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2010年底,美国沉积学会海湾地区分会( GCSSEPM) 研究年会第一次召开沉积 体系地震成像国际会议,展示了30 多篇关于地震地貌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研究 论文。
人机联作地震工作站被普遍使用,三维解释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使地震解 释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为满足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需要,人们对地球物理信息的综 合分析与解释予以了更大的关注,并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当前的发展趋势 是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全三维解释、虚拟现实技术,使地震解释技术更加复 杂、深入、有效。更广泛地应用于油气勘探、油藏描述和油田开发过程中,也对 地震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logy)
• “地震沉积学是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Zeng Hongliu,Hentz T F.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om seismic sedimentology: applied to Miocene,Vermilion Block 50,Tiger Shoal area, offshore Louisiana[J]. AAPG Bulletin,2004,88 ( 2) : 153-174 )
主要采用光点地震记录仪,地震资料是一条条分开的单道地震记录,只能 记录较浅部地层的很强界面的反射波,故地震资料解释仅能进行常规构造编图。
2、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构造及简单 岩性解释阶段
以模拟地震记录仪为主,并采用了多 次复盖观测系统,地震资料为地震时间剖面, 资料质量有了提高,勘探深度增大,一些较 弱的界面也能反映出来,且可以获得速度信 息。故除进行常规构造编图外还开始了地质 体识别及岩性识别的探讨。
7
Wiggle trace to CDP gather
Wiggle traces
CDP gather
Graphs of intensity of sound as received by the recorders
Graphs of intensity for one location collected into groups and shown in a sequence. 8
energy source
Bed 1
lower velocity higher velocity
Bed 2
signal receiver
There are many reflectors on a seismic section. Major changes in properties usually produce strong, continuous reflectors as shown by the arrow.
Basic procedur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 Seismic acquisition • Seismic processing • Seismic interpretation
4
Seismic acquisition onshore
• Seismic horizons represent changes in density and allow the subsurface geology to be interpreted.
(3)多数据体综合解释及虚拟现实技术 浸入式可视化环境
The Leading Edge May 2000
Full sense interpretation
(Harding et al., 2000)
6、本世纪以来:地震地貌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提出
•(1)地震地貌学( Seismic geomorphology ):
CDP
Data for one point from different signals to different receivers
1. More time needed to reach distant receivers so the data look like a curve.
2. Correcting for normal move out restores the curve to a near horizontal display.
seismic line
10
What is a reflector?
A seismic reflector is a boundary between bed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There may be a change of lithology or fluid fill from Bed 1 to Bed 2. These property changes cause some sound waves to be reflected towards the surface.
• 2005 年地震地貌学国际会议在Houston召开,并在会后出版专集(2007)。 • London Geological Society. Seismic geomorpholog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M]∥Davies R J,Posamentier H W,Wood L J,Cartwright J A,eds. Special Publication 277,2007: 274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属性三维分析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3)多数据体综合解释及虚拟现实技术
(3)多数据体综合解释及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可视化解释描述技术图,它能够为地学工作者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 工作场所,让地质、物探、测井等多学科专家以及管理者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下协 同工作、集各家之长提高解释和决策水平。
Next, take all the sound traces for that one place and stack them on top of each other
Finally, place stacks for
adjacent locations side
by side to produce a
•是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成像结果对现今地形和埋藏于地下的古地貌 面进行研究的实用分析技术。
• 2001 年,Posamentier提出了地震地貌学( Seismic Geomorphology) 的术 语。但w未给出定义。文中讨论了channels, levees, frontal splays, and debris flow deposits.四种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海底扇结构单元。 Posamentier H W.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deep water environments; observations from offshore Nigeria,Gulf of Mexico, and Indonesia ( abs.) [M]. AAPG Annual Convention Program,2001, 10: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