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doc

合集下载

农业行业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原因与对策 (3)

农业行业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原因与对策 (3)

农业行业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原因与对策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农业行业成为了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农产品市场波动成为了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讨论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这些波动的有效对策。

一、原因分析1.天气因素:天气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进而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供应情况。

于此同时,异常天气条件也可能导致灾害性事件,如洪灾和干旱等,进一步造成市场供需失衡。

2.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会间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波动。

例如,金融危机会导致投资者情绪低迷,投资者对风险抱持谨慎态度,从而导致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和价格波动加剧。

3.政策调整:政府在内外贸易政策调整方面的变动也会对农产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关税、限制性贸易措施以及补贴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改变市场供应和需求关系。

4.生产技术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效种植方法、新型育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等可以增加产量。

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也可能导致部分农民放弃传统耕种方式,进而使得某些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

5.市场信息传播不畅:农村地区缺乏信息渠道,市场信息滞后和传输不畅是导致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使得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失真现象频繁出现。

二、对策建议1.完善天气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的天气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减轻农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农民购买相应保险,并提供适当补贴以减少他们承担的经济风险。

2.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高效流通。

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3.稳定贸易政策:政府应该制定稳定可靠的内外贸易政策,避免频繁调整出口和进口限制措施。

这将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并减少市场波动因素。

4.推广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推广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

通过引入现代化耕种技术和生态友好手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近年来,农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一、农业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农业科技所取代,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被引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农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环节得以自动化,人工投入减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让农民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更加精确的监测和防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农业品种的调整与优化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品种的调整与优化成为重要的趋势。

通过引进外来优质品种或进行基因改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在水稻生产方面,农业科技专家不断研究开发新品种,使得水稻的产量和耐病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绿色化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业的绿色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例如,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提倡自然生态循环,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由此生产出的农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偏好。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干旱和洪涝等天气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引发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例如,一年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的季节,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市场价格则相对较低;而在干旱年份,农产品的供给减少,市场价格则相对较高。

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特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分析

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分析

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分析一、引言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全球农业市场中一个重要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价格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会对农民和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以及其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

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天气变化、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供需关系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供给增加或需求下降都会导致价格下降,而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上涨。

季节性因素和天气变化也会对农产品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价格波动。

此外,市场竞争也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益和生产决策两个方面。

价格下跌会导致农民的收益减少,从而影响到其生产积极性。

如果价格低于成本,农民可能会选择减少产量或者转种其他农作物,这将对农产品的供给产生影响。

同时,农民的收益减少也会影响到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四、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成本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增加,尤其对低收入人群而言,可能会增加其经济负担。

此外,价格波动还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价格下跌可能会导致劣质产品的流入市场,从而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消费者对食品的选择和权益保护也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所需考虑的因素。

五、价格波动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影响价格波动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有着直接的影响。

价格上涨可能会增加农产品的加工成本,影响加工企业的利润。

同时,价格波动也会对农产品的流通产生影响,价格上涨会导致市场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商业环节的运作。

因此,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应对策略与措施为了应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方面,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的调节和监管,减少非理性波动的出现。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2010年至今,达茂旗种植业经历了令人心悸的市场跌宕,农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到某些农产品严重滞销,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市场冲击,生产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将影响到今后全县的农业种植、养殖、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

一、农产品、农资价格上涨的基本态势一是畜禽产品价格涨势迅猛。

2011年6月,达茂旗新鲜猪肉、牛肉、羊肉的价格分别为17.5元/斤、18元/斤和22元/斤,比2010年同期分别上涨45.8%、50%和37.5%,且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无明显下降趋势。

相对于以上的畜禽产品,活鸡、活鱼、牛奶的涨幅相对较小,分别比2010年同期上涨23.6%、26%和19%。

而鸡蛋价格却大幅上升,上涨幅度达38%。

二是油脂类价格平稳。

2011年,达茂旗油菜籽和油葵收购价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菜籽油从6.20元/斤上涨至7元/斤,涨幅较小,上涨12%。

三是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2011年达茂旗小麦和玉米的收购价和销售价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分别为1.40元/斤和1.20元/斤。

而土豆和荞麦的收购价格却出现了大幅下降,马铃薯、荞麦价格由2010年的0.9元/斤、2.60元/斤下降至0.3元/斤、1.80元/斤,同比下降了200%和30.7%。

由于达茂旗地处山区,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受2010年马铃薯销售情况影响,2011年达茂旗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增加,但价格的快速下跌使农户损失较重,家庭收入出现了下降。

四是农资价格上涨情况。

自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部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

据统计,2011年6月,碳酸氢铵由0.56元/公斤上涨至0.7元/公斤,上涨25%,尿素由1.66元/公斤上涨至2元/公斤,上涨20%,磷酸二铵由3元/公斤上涨至3.5元/公斤,上涨17%。

玉米种子为23.58元/公斤,同比上涨12.8%,而每亩小麦种子费用达23.6元,同比增加3.11元,增长15.18%。

农产业价格波动论文.doc

农产业价格波动论文.doc

农产业价格波动论文1基于马尔科夫转换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波动模式分析1.1模型构建马尔科夫转换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识别周期,因为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允许估计体系中的序列相关。

由于真正的潜在机制是不能被观察到的,因此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价格变动看起来与计量结果完全相同,即使在没有样本误差的情况下。

本文按时间序列将给定市场作为在某一给定时间的三种价格波动模式之一的一种模型。

这些模式是:(1)价格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的阶段称为缓和阶段(R);(2)价格逐渐降低的阶段称为削价阶段(U);(3)非价格周期模式(F)焦点价格将非价格周期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模式:非价格周期模式——基于成本定价(C)以及非价格周期模式——粘性定价(S)。

将非价格周期行为归为一种模式使参数可估计,并利于集中关注于研究非对称周期模式。

说明:每一个方框代表给定时间内一种可能的市场体制,每一条线代表一条可能的过渡路径。

从时间t的体制i过渡到时间t+1的体制j的概率记为λij。

非周期价格模式F由粘性定价模式S和基于成本模式C这两个子模式组成。

市场在时间t处于粘性定价子模式的概率记为Y,其前提条件是处于非价格周期模式下。

1.2模型解释在模型框架中,前两个模式捕捉了不对称价格周期的变化:缓和阶段(模式R)和削价阶段(模式U)。

预期短期内价格急剧上升的阶段称之为缓和阶段,预期价格逐渐下降的阶段称之为削价阶段。

组成这些内在模式的回归方程是完全对称的,并没有一个先验的限制强加于价格变化轨迹或价格最小变化幅度。

在周期模型中,定义市场m在时间t的价格变化如下方程。

Xi:对周期中每个阶段的价格平均变化量进行简单估计的一个向量,有助于测量周期的垂直特征。

当包含了独立小企业的渗透以及一些其他需求变量时,其垂直距离就会改变。

在基于成本定价(C)模型中,本研究预测零售价格随批发价格的变化也许会有一个延迟。

1.3转换概率有九种在这三种最高层模式中转换的马尔科夫转换概率。

当包含渗透了独立小企业的变量和其他需求变量时,周期频率和横向特征会呈现不同。

产区农贸价格变动分析论文

产区农贸价格变动分析论文

产区农贸价格变动分析论文产区农贸价格变动分析论文农产品作为国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保持其价格的相对稳定直接关系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

全国范围内,大蒜的零售价格从2009年5月的2.2元/千克上涨到2010年5月的18.4元/千克,上涨了16.2元/千克,涨幅达到了736%(数据来源于中国乡村网)。

在杨凌农业示范区,大蒜市场也和国内一样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波动,零售价格从2006年的3元/千克上涨到2010年的18元/千克,最高时为26元/千克,增幅达到了767%。

考虑到邻县兴平、武功是陕西省的大蒜主产区,近年大蒜的零售价格最高才达到5元/千克,且每年大蒜的产量都可达到5万吨—6万吨,足够当地及周边地区人民对大蒜的消费。

是什么因素推高了产地附近农产品的价格?国内学者对大蒜零售价格大幅度波动现象的思考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对产区附近这个特殊的中间地带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增长的思考较少,且已有研究从生产方面对问题的考虑较多,但并没有从市场层面上试图解释该问题,本文意在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一、数据来源为了分析产区附近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本文对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区大蒜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产区兴平县的汤坊、候村、丰仪村、桑镇和武功县的薛固、三联村、张家堡村、小村镇8个村(镇)共120个农户,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区3个蔬菜批发市场、6个农贸市场和7个超市共97个批发零售商的走访调查,并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2004年—2010年兴平、武功大蒜产区的大蒜平均收购价格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区大蒜的平均批发价格和平均零售价格数据。

对调查数据分析整理后结果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差额比较分析、增长幅度分析以及贡献率分析三种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期从大蒜收购批发过程中找到增长幅度最大的价格及其对应的环节、收购价格和批发价格的增长趋势对零售价格的推动影响以及收购价格和批发价格的增长对零售价格增长的具体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推动产区附近大蒜零售价格波动的原因。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第一篇: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幅波动,对农民收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产品涨跌犹如过山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蛛网模型对西部地区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稳定市农产品价格的对策。

将有利于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区域供求平衡;有利于政府部门调整农业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谷贱伤农;蛛网模型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 appeared inside countrywide limits fluctuations;offarmer income produced major effect.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like rollercoaster, caus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The cobweb model on the pricefluc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ause andeffect analysis, put forward to stabiliz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Countermeasures of city.Will be beneficial to correctly guide the agricultural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achieve regional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help the government to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solve3 farming problem.Keywords: Cheapgrain harming peasants;Cobweb Model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生产实行了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增加收入带来希望。

农业种植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

农业种植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

农业种植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调控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就农业种植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价格波动。

2.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波动。

例如,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当市场需求减少时,农产品的价格则会下降。

另一方面,供给的变化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当供给量增加时,农产品价格可能下跌;而供给不足时,则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3.政策因素:政府的农业政策也会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影响。

例如,农业补贴、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

二、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意义农产品价格调控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稳定市场秩序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保障农民利益:农业种植者是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他们的利益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

适当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可以保障农民的合理利益,激励他们积极种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有利于农业产能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通过价格调控可以引导农业结构合理调整,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稳定市场秩序:价格波动过大容易引发市场混乱,造成投机行为和价格异常波动。

适当的价格调控可以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市场价格的合理运行。

三、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措施为了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1.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是价格调控的基础。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发布市场行情、推动农产品期货交易等方式,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和经营者了解市场状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
一、农资价格波动给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一)农资价格波动不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国农科院的研究资料显示,农资价格与农民的种植意愿存在明显负效应,农资价格越高,农民的种植意愿就越低。

[2]相对于传统农产品的种植,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其投入往往要更高一些,大多数农民的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如果在农资产品上还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可能就会有很多农民不愿意改种收益更高、但风险同样更高的农产品。

如此一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就难以获得农民的支持。

(二)农资价格波动不利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起效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大提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可以想象,如果农资价格无法保持稳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够,会给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带来困扰。

一方面,由于农民可能会因为农资价格上涨而出现抛荒的情况,或是改种对农资要求更低的农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每年支农惠农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政府部门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范围、程度等方面的数据难以准确判断,从而影响未来一年支农惠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我国农资价格波动的历程回顾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农资价格波动的历程回顾改革开发至1994年以
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农业生产力得到释放,对农资的需求大幅提高,农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1991年~1995年的“八五”期间农资价格上涨达到高峰。

1996年全国农资价格上涨8.4%。

此后的1997年~2002年农资价格下降,以上年价格为100,共价格指数分别为99.5%、94.5%、95.8%、99.1%、99.1%和99.7%。

2003年~2007年,我国农资价格涨幅分别为1.4%、10.6%、8.3%、1.5%、7.7%,呈现强劲的上涨势头,2008年,农资涨幅高达20.3%。

2009年,农资价格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2010年起再度震荡上行,2010~2012年全国农资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9%、11.3%、5.6%。

图1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资价格指数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在1996年以前,我国农资价格稳步上升,其中在1989年~1990年,1993年~1996年,两次出现农资价格的巨大涨幅。

经过1996年~2003年的价格调整,农资价格在2003年以后进入上升通道,2008年甚至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涨幅。

(二)我国农资价格波动的成因我国农资价格波动的成因主要包括:一是政策性因素。

价格体制改革、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及其他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资料的产业政策实施,都会给农资价格带来波动。

比如,我国农资价格先后经历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及市场调节价等过程,农资流通体制也同样经历了“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分级管理”到“一主两辅渠道”最后转变为“三个渠道”并行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每一次体制改革,都会对农资市场产
生巨大冲击,且几乎都是带来农资价格的上涨。

[3]二是需求因素。

农户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方,所有可能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到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上,进而影响到农资价格。

从过去30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未来预期都有了很大提升,使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三是供给因素。

企业生产成本是决定其产品售价的基本因素,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料,如石油、天然气、用电、工业用地等原材料的价格都大幅攀升,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环节成本,同时也使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成本大大增加,直接推高了我国农资价格。

同时,工业建设用地的成本也出现了数倍、数十倍的增加,给众多农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生产成本压力,自然也会影响到农资价格。

四是突发性因素。

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性事件,都可能会影响到国内的农资生产和市场价格。

三、稳定农资价格促进农业生产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农资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要通过有效的预警与监测体系,时刻监控农资市场的价格波动,第一时间对农资价格的异动作出反应,以保证农资价格始终处于合理的价位。

一是要做好责任分解,依法明确职能部门的农资市场价格监管责任。

[4]比如,农牧局该承担什么责任,供销社该承担什么责任,都应
该明确,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加强日常市场执法的力度,实现农资市场监管的全覆盖。

二是突出做好重点工作。

农业生产具有时效性,各地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时间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项行动,以保证在重点农时,每一个重点地区、市场以及企业都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管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放心的生产资料,维持农资价格的稳定。

三是加强市场监测与预警。

商品的价格往往是市场作出反应与调整的信号,从价格的变化可以分析供求关系、市场不确定因素等。

要在当前数量庞大的价格监测队伍基础上整合力量,形成更加具有专项性与综合性的价格监测体系。

通过准确有效的价格监测,为政府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以保持农资市场的价格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严格的农资生产经营体系应建立严格的农资生产经营体系,为农资价格管理奠定基础。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源头治理与准入。

建立和完善农资产品生产与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

通过建档,将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生产经营企业清理出农资市场。

同时,加强对市场准入的审批,按照法定程序与权限,严格把关,消除市场隐患。

二是打破区域封锁,推进农资生产的调整布局,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集团引领的农资生产经营市场体系,提高农资产品质量,保证市场足够的供给能力,从供求关系角度保持农资价格稳定。

从以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过多,政府管理难度大。

企业自身也以模仿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低,在加入WTO后的今天,显然无法与国外巨
头企业竞争。

加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势在必行,要通过打破区域封锁,不断调整农资生产的布局,鼓励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兼并,不断做大企业。

同时,引导大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中国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减少进口农资产品对农资体系的影响。

三是不断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

应该看到,农资价格并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更多是来自于上游企业成本的增加。

比如,石油价格的疯涨和电力价格的上升,必须要从整体上出台政策,降低农资生产企业的成本。

实行对农资进口关税减免、对农资生产企业实行财政、税负扶持政策等,也可以对农资生产项目的土地、用水、用电等进行适当补贴等,从源头上降低农资生产成本,保障农资价格稳定。

(三)创新农资流通方式要以打造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为目标,不断提高农资流通水平。

一是要加快完善农资流通和市场服务体系。

应增加农资流通经营主体,鼓励更多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农资流通领域。

积极探索中小农资流通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体系,在现有的农资生产商、分销商和使用者三方体系中,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配送中心+连锁店”的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5]二是要不断提高农资物流效率。

理顺流通环节,缩短农资产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与时间,通过在县区等基层建立农资超市的方式,使具有信誉的品牌农资产品直接面向农民销售。

建立类似于农资超市的销售网络,并辅以完善的配送网络,既保证供给,也
保证农资价格的稳定。

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相对集中的销售主体,也有利于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农资供应质量与安全。

特别是要建立农资储备库,利用农业生产淡季低价机会进行储备,在农时销售,可以起到平抑农资价格的作用,维持农资价格稳定。

三是探索建立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农资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农村,而农村恰恰是我国物流网络的末端,不完善的物流网络不仅加大农民采购难度,也拉高了农资价格。

要不断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新网工程”和“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强产品流通。

同时,通过建设农村物流信息网络,推动农村物流网络的改造升级,为农资产品加快流通奠定基础。

(四)探索建立农资协会一方面,要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负责为家庭经营户提供有关农资的价格、服务、流通等各方面信息,也可以为合作组织内的农户进行农资采购等事宜。

[6]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户在农资采购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更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员,提高在农资产品采购上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避免出现因为农民不懂行而买到假种子、假农药等事情,通过集体采购,加大农民在与农资生产商、经销商谈判中的力量,有利于降低农资价格。

[7]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引导、指导与扶持。

如给予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作者:简玉刚单位: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