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盛山文化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是民间⽂化资源主题,如⽵枝词、祭祀巫舞、抬⼯号⼦、⽯头号⼦、薅草锣⿎、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彩龙船等;三是旅游观光⽂化主题,如长沙桔海、温泉溶洞群、雪宝⼭风景区、花仙峡、天⽔飞来瀑等;四是饮⾷⽂化主题,如⼀品⾹、⽼亲娘、醉再醉、清真⽜⾁⼩吃、瓮缸饼⼦、味真包点等;五是⼯艺⽂化主题,如⾹绸扇、⽔⽵凉席、⽵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刘备尝桔置汉丰,张献忠激战黄陵城,李靖枪挑开州蛮⼈冉肇则,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化主题,如南雅⼤佛、⼤觉寺、威灵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是园林建筑⽂化主题,如盛⼭长廊、⽂峰塔、刘帅纪念馆、盛⼭千步⽯磴等;九是⾰命⽂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纪念碑等;同时,由于开县地处三峡腹区,加之清江、浦⾥河、澎溪河所形成的三浬,三⼤槽冲地的富庶,历史上有较长时间于江、东、浦三地均有县的建置,开县⽅⾔说“⼭”为“三”,继⽽形成开县⼈特殊的“三字”情缘,也形成了以“三”为组合的⽂化现象:三⼤主流⽂化:盛⼭⽂化、帅乡⽂化、桔乡⽂化;三⼤农业⽂化:桔⽂化、蚕丝⽂化、茶⽂化;三⼤⾰命教育基地:刘伯承故居、刘伯承纪念馆、杨柳关;三⼤美誉称谓:举⼦之乡、帅乡、桔乡(总体造就了“⾦开县”的美誉);三⼤特⾊产品(三绝):龙珠茶、⾹绸扇、⽵凉席;三⼤历史名⼈:李宗羲、刘伯承、王润波;三⼤名⼭:盛⼭、⼤垭⼝、雪宝⼭;三⼤名寺:⼤觉寺、南雅⼤佛、威灵寺;三⼤古县城遗址:清⽔县遗址、巴渠县遗址、新浦县遗址;三⼤摩崖艺术遗迹:张永熙摩崖题刻、毗卢寺摩崖题刻、佛爷庙摩崖造像;三⼤传世著作:《⼩桃溪馆诗、⽂钞》、《⽜⼭诗草》、《古今同姓名⼤词典》;三⼤历史碑铭:李宗羲墓志铭、⼤觉寺记、盛⼭灵泉记;三⼤歌咏开州的历史⽂化名⼈;韦处厚、杜甫、韩愈;三⼤咏和盛⼭⼗⼆景的历史⽂化名⼈:张籍、元稹、⽩居易;三⼤古墓遗址:⽵溪东汉岩墓群、余家坝战国墓群、皇室岭汉墓群;三⼤历史古井群:报国寺井、观⾳井、汉丰“九”井;三⼤特⾊民俗:温泉元宵对骂节、正⽉初九登⾼节、节庆送桔(吉)。
开州名胜你胜古迹介绍与最后一段

开州名胜你胜古迹介绍与最后一段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盛山公园内,于1992年12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亲笔题写“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馆名。
纪念馆先后两次扩建,现占地60亩,由主展馆和东西部景区组成。
主展览馆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为陈列布展厅,共有展厅6间,以回廊相连,外院有书画厅。
纪念馆西部景区修建了借远桥、兵法小品园、刘帅功勋柱石雕广场、流水松风馆等景观。
纪念馆前耸立着刘伯承青铜塑像,座高2米,像高4.1米,前下方石梯挡土墙中有大型壁画《山河颂》镶嵌艺术图;在西面的刘伯承元帅功勋柱广场,矗立着反映刘伯承元帅丰功伟绩的8根青石圆柱浮雕。
在前院院坝中立有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学习刘伯承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品德”汉白玉碑。
著名书法家启功敬书的四条幅《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挂于展厅正中。
汉丰湖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开县境内,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工湖,开县移民新城座落在此湖畔,构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美丽画境。
汉丰湖东西跨度12.51公里,南北跨度5.86公里,西段较狭窄,东段较开阔,其中最窄处为92米,最宽处为1589米,蓄水量8000万立方米,湖湾30多个,其中有岛屿41个。
湖周有南山森林公园、文峰塔、大觉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等诸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2013年开县跻身“中国十大休闲小城”,2014年汉丰湖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龙头嘴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紫水乡雄鹰村,海拔高度1200—1600米,总占地面积322公顷,主要为针叶林、阔叶林,还有部分草地、耕地和荒地。
游人漫步林中,常见松鼠跳跃林间,百鸟鸣唱枝头,野鸡奔跑林中,苍鹰盘旋蓝天。
登高远眺,苍山如黛,峰峦叠嶂,峻岭云迷,似万马奔腾,气势壮阔。
龙头嘴森林公园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湿地景观、徒步登山、户外运动、休闲娱乐、避暑养生、种植养殖和园林空间为一身的森林公园。
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遗址一、古文化遗址二马井遗址。
在县西21公里的石碗乡平安村。
1957年,该地开发盐泉,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鹿角(生产中的打场工具),报省有关部门,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1986年2月经省文管会考古队长胡昌钰,率队前往复查,因无痕迹可考,认为此遗址定性不确。
二、古城遗址巴渠县城遗址。
县东北54公里,即今大进区所在地榨井坝场,其下街尚遗残垣一段,厚1米余,长约20余米,50年代,城门尚在,上有箭楼,后因改建街坊拆除。
现街后河边水中还埋藏一块有巴渠县记事的残碑。
谭家乡明灯村文峰塔碑,亦有“开县城东北百二十里,曰:‘榨井坝’。
考之县志盖古巴渠县也”的记载,亦可佐证榨井坝为古巴渠县城遗址。
清水县城遗址。
县东北30公里,今温泉区温泉乡县坝村。
其地为清江冲积平原,广阔数里,为古清水县城遗址,故名“县坝”。
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镌有“清水县”三字的石碑一块。
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石碑亦毁于改田改土运动中。
温泉中学学生,1980年在县坝的清江河畔掘得铁制平底锅(炸制乡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只,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来看,疑其为宋代遗物,更说明为古之集市。
西流县城遗址。
县西北50公里,与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原三汇口场,现已设入三汇水库内。
据当地群众反映,建库前尚存一块刻有“西流县”三字的石碑,建库时损毁,现城隍庙一隅尚存,咸丰《开县志》亦有记载。
新浦县城遗址。
在县南52公里今南门乡莲池村。
咸丰《开县志》载:“旧县城”一名岫岘城,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新浦县曾治此……。
现名“大寨”。
民国时期文庙、紫云庵尚存,解放后,古庙及城墙大部被拆毁,现仅南城门尚屹立未圯,其门上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城名旧县新浦遗迹”;下联“池带双河垫江流域”。
横额为“岫岘城”。
三、革命遗址黄陵城。
位于县城东2公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幛,石柱关雄居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为开县城东制高之地。
重庆市开县市民广场攻略

重庆市开县市民广场攻略(简)摘要: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市民广场,论述了市民广场文化与商业活动的必要性,阐述了市民广场面积及其与商业活动的比例关系和市民广场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建立”以商养文”营运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关键词:广场概况营运设计一. 市民广场项目概况:市民广场位于新城安康片区行政中心北面,总占地面积约110.8 亩,是开县重点打造的精品工程。
广场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帅乡文化广场、桔乡文化广场和盛山文化广场。
三个文化广场贯穿一体又各具特色,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环境设计手法将开县文化的精髓充分溶入广场的整体设计构思中,体现了开县市民广场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成为市民娱乐、休息、集会、开展民间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开县展示对外形象和文化历史的窗口。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
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
开县是移民新城,市民来自各地,人与人之间有个重新认识过程,市民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一个公众平台,市民广场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体现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二. 广场的硬件要求:1、市民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开县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
重庆市开州区《开县志》第三篇建置沿革

第一章建置沿革第一节建置演变开县夏商属梁州。
西周为庸国地。
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并入巴、秦。
秦代为朐忍县的一部分。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主四川时,分朐忍县的西北部置汉丰县,这是开县境特置为县的开始,迄今已1770年。
随着历史上统治王朝的更替,开县的建置变化比较频繁。
夏商(前21世纪-前11世纪):本境属梁州。
《四川通志》载:“夔州为荆、梁二州之域。
”系指全部而言,今唯巫溪、巫山两县属荆,余皆属梁。
西周(前11-前771):本境属庸国地。
《读史方舆纪要》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
……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皆其地也。
”春秋(前770-前476):本境为巴国地。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570),巴、楚、秦三个诸侯国结盟伐庸。
灭庸以后,瓜分其地,巴分到今下川东(含今开县)地。
战国(前475-前221):本境属巴郡朐忍县地。
《四川通志》载:“梁山、万县、云阳、开县皆朐忍地。
”《四川地理尚革概要》记:秦“巴郡治江州,辖七县”,含朐忍县(包括今开县地)。
两汉和蜀汉(前206-263):本境为朐忍县地,后置汉还县,属益州固陵郡(后改巴东郡)。
《汉书·地理志》载:“巴郡秦置。
属益州,领县十一(含朐忍县)”。
《太平寰宇记》载:“本汉朐忍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华阳国志》记:“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这是开县境特置县的开始。
西晋(265-316):本境为汉丰县。
属梁州(汉中)巴东郡。
《夔州府志》载:“后汉建安二十一年置汉丰县,属巴东郡,晋初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
”成汉(304-346):306年李雄占成都,建立“成汉”。
这时本境为汉丰县,入成汉版图,隶属荆州巴东郡。
东晋(317-420):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本境入东晋管辖区,仍为汉丰县,属荆州巴东郡。
刘宋(420-479):这时本境除汉丰县外,又增置新浦县、巴渠县,三县均属荆州巴东郡。
开县老城历史

开县老城历史
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
开县古属梁州之域。
西周为庸国地。
春秋时属巴国地。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后魏时设立)治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民国初年,开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民国24年,川政统一,改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治今万州区)所辖。
解放初期,开县属川东行署(治北碚)万县专区。
1952年改属四川省万县专区。
后属万县地区、万县市。
1997年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划归重庆市所辖。
开县文风蔚盛,人杰地灵,知名人士唐有为官开州的名相韦处厚,清有“七百名臣”之一的李宗羲和“公车上书”的6举子,今有举世闻名的军神刘伯承元帅。
开县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竹枝词、祭祀巫舞、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划彩船等艺术形式。
政协视线

《政协视线》第三期《开县民间文化论坛》脚本(修正稿)主持人:郭易(县政协委员开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嘉宾:温刚(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昌畴(县政协老委会理事、县文联副主席、《开县民间文化》主编)肖燕妮(县政协委员、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开州报记者)文字统筹:刘登平王永威陈胜利现场观众:(50人以上)本期主题:开县民间文化论坛录制场地背景资料:背景图片:旧城全景图,开县巫文化图像、开县车车灯图像、抬工号子图像、皇陵城、战国时期兵士墓葬群、盛山十二景诗石刻、状元桥、东岳庙、余家大院、清代壁画、上九登高图像、温泉溶洞群、花仙峡、香绸扇、水竹凉席、大觉寺、南雅大佛、威灵寺、东岳庙、温泉古廊桥、刘帅纪念馆,新城全景图。
主持人栏目主打词:参政议政,关注民情、民意、民生。
大家好,这里是《政协视线》。
【主持人名片:郭易:开县政协委员,开县电视台主持人】主持人开场白:开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文大县,文明史达3000余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前后,是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的重要交汇地。
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衍生并形成了开县独特的民间文化大观。
数千年来,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植根于开县民间,承载着开县文化的记忆与繁荣;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开县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开县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文化,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从旧县城图片开始,中间加入部份历史图片,以新城全景结束)[旋转式推出]——开县民间文化论坛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温刚先生。
(鼓掌,稍停)县政协老委会理事、县文联副主席、《开县民间文化》主编张昌畴先生。
(鼓掌,稍停)县政协委员、开县作协副秘书长、开州报记者肖燕妮女士。
(鼓掌,稍停)欢迎各位。
今天,来到现场的还有我县部分文艺界的朋友,欢迎大家!(稍停,鼓掌)主持人:在开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建设文化大县”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为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
开县:“三色之旅”神游千年开州

开县:“三色之旅”神游千年开州新华网重庆频道1月26日电(蒙春英姚颖)享有“举子之乡”“金开县”之称的开县,日前推出“三色之旅”文化节活动,揽天下宾客一睹它的秀美雄奇。
重庆开县第一届三色旅游文化节将于今年4月26日至5月2日举办,“三色之旅”文化节活动围绕红色颂歌、蓝色音韵、绿色诗篇三大主题,突出刘伯承元帅纪念馆、汉丰湖、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三色”旅游资源。
红色之旅——刘伯承元帅纪念馆刘伯承元帅纪念馆位于开县城北的凤凰山麓,纪念馆建筑雄伟,总占地面积50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90平方米,建筑风格融长江文化和现代气息于一体。
纪念馆展出图片500幅,实物120余种,馆内不仅有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匾额,还有中央军委铸赠的刘帅青铜像、启功先生等名人的墨宝。
刘伯承元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也是三峡库区内唯一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点打造的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刘伯承元帅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开县小华山沈家沱,刘伯承如何从峡江腹地走向中国成为一代元帅,答案就在这故居里和纵横阡陌的田园中。
推荐旅游路线:滨湖新城——刘帅故居——汉丰湖——刘帅纪念馆蓝色之旅——汉丰湖汉丰湖,是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工湖,形成了一幅滨湖开州立体画卷。
汉丰湖水面面积达14.8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面的两倍。
整个汉丰湖四面环山,湖中岛屿和半岛有40多个、大小河汊20多条、湖湾30多个,岸线逶迤曲折,有宝贵的湿地资源和各种消落区景观。
湖周有南山森林公园、大觉寺、刘伯承元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开县历史人文九大景观要素。
由汉丰湖衍生的“世界级湿地公园”、“西部水上大世界”、“市民亲水休闲中心”也即将与游客见面。
推荐旅游路线:老南河大桥旅游码头——汉丰湖(观文峰塔、汉丰湖大坝、乌杨古刹、水鸟)——石龙船大桥——滨湖公园——美食一条街绿色之旅——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7月中旬,雪宝山盛开着满山遍野的各色野花,长满齐人高的草丛,颇有花海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县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综述盛山在县城北面,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县人又称之为凤凰山。
《寰宇记》曰:“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开县举子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二者视为一体,盛山文化起于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而举子文化是“学而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荣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开县历史文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文化的主流倾向。
盛山文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见附录二[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山文化的鼎盛时期。
《盛山十二景诗》写就传至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为代表,(见附录)一代散文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山十二景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
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刊行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文风盛行开创了一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教重,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文化之空白,但盛山文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
就盛山文化亲近自然而言,后代以山水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山水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山十二景之外,尚有汉丰八景、新浦八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八景》诗(见附录二)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八景为盛山积翠,州面列屏,熊耳晓云,迎仙夕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石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县文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人的名声、宽广胸怀、“体悉民隐”而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而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心的,以至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士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方正”;宋申锡,“在开有济人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立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立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立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曰:爱百姓如子,贪一钱非官,卒如其言”;璩镇海“去曰,邑人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木厂,邑人悲之”;李用中“临行,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日,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二碑”;清代,郭孝穆“士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子”,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这也可以说是盛山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乾隆版《开县志》评论:“开于唐为州。
若韦平章、温侍御、柳左承皆卓然名卿也。
申锡、汝士各以贬至,其贤足称云。
……咸有功于时,著之非以示型范哉!但我们同时看到开县是人杰地灵,文风蔚然,举子之乡声名远播。
作为地处偏隅之邦的开县,从唐代韦处厚以后,开县文化普及和教育兴盛,唐有学宫,清中期便有三贤书院,清末民初有盛山书院、临江书院、汉丰书院,在其它类似地域确实罕见。
乾隆《开县志》,对明朝廉史汪翰、严琥加以点评:“汪光禄,乎君子也!其家教严肃,有万古君风,故其世多贤裔云。
严公之减税溥惠,是循吏也。
并著之。
嗟乎!开自韦侯诸公以文兴教,乃其乡俊落落,千载后仅一见焉,才难不其然哉”。
可见从唐代开始的重文兴教,在后世已产生了效果。
在唐代这些文人博大胸怀、关注民生的精神影响下,开县文人对民间疾苦的关照、对革命的自觉,在后世也得到了体现,如陈昆的诗、六举子的义举、刘帅的投笔从戎等。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尤为充分,陈昆的《悯饥吟》、《九龙山有虎行》,雷子惠的《感事》,都是其中的力作。
除韦处厚外,开县另一段需要记忆的文史佳话,那就是唐代著。
名诗人杜甫与开县结下的一段情缘。
当时,为避安史之乱,杜甫寄居蜀中达5年之久,“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他返乡前的一首名诗。
公元765年5月,杜甫携家小离开成都浣花溪,乘船自岷江南下,经乐山、宜宾入长江东行,在渝州小憩10余日后,赴忠州(忠县),再过万州抵云安(云阳),几个月的舟辑颠簸,诗人终于病倒了,他“伏枕云安县”,寄居张飞庙,自配药方,将息调养,滞留云阳达5个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当时的自喻。
这位年过半百、飘泊半世,投亲不置的“狐独老鸥”,着实病得不轻。
从杜诗中知他有肺病,还有消渴症(糖尿病),这在当时均为不治之症,更何况老先生一生忧国忧民,处荒年乱世,飘泊流落之际,特别是携家带小来到忠州,本打算在此多住一段时日,将息一下病体,偏遭族侄杜剌史冷遇,于是愤而离去。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老病孤舟,带给他的是致命的打击,先生还能从病床上爬起来吗?此时,身在开州府为官的常征君,惊悉杜甫卧病云安,不顾往返四百余里的远程,短期内曾两度探视。
病中逢好友,他乡遇故知,乃人生一大快事。
征君的到来,使诗人的愁怀得以宽解,病情也逐渐好转。
杜甫于欣慰中写诗《寄常征君》:“白水高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
楚妃堂上颜殊众,海鹤阶落鸣向人。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凉和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诗中杜甫对征君境遇、屈才和晚出抒发了自己的感叹,同时对秀山丽水,春色无限的开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流露出向往之情。
常征君去云阳探望杜甫时,盛情邀请杜甫前往疗养,杜诗中也已表明了应邀来开的意愿。
遗憾的是,就在杜甫即将成行之时,夔州都督柏芪林,别驾元持等分别来信相邀,并派人接杜甫前往,加之杜甫返乡顺路,杜甫最终选择了夔州(奉节),杜甫旅居夔州一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不少传世精典诗篇,就是这段历史成就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诗城——奉节。
仅差一步,杜甫就来到开县,历史能如是演译,那么,盛山文化将会更加灿烂辉煌,举子之乡将会更加声名远播。
盛山厚重的文化渗透,至清代又派生了一种文化现象——九龙山文化圈。
九龙山道光年间进士陈昆所著《咸丰开县志》载:“九龙山在县西二十里,有石楠、垂云、玉环、凝香、飞虹、啼猿、磨嵯、飞仙、青枫共九山。
峰峦联峙,势相起伏,亦名九陇山。
”现在看来,这九座山所指何处,已鲜为人知。
但整个九龙山幅园辽阔,丘陵起伏,阡陌纵横,东起小桃溪,西迄青竹溪,北抵天和、白乐,南至大海、镇安。
它不仅是开县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且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
近百余年来,在这块热土上出了两位进士(陈坤、陈昆)、三位举人(雷子惠、雷古尊、韦天恩)、三位将军(彭竹轩、陈锡九、李宏茂)、五名县长(周学人、韦德桁、刘本荣、陈远辉、张红心),三名特级教师(刘登祥、韦成昭、张昌畴),还有一代名医(冯登庸),一方名士(张别药),一门名医(张运瑞、张际楷、张际槐),八位省(市)级作家(熊建成、王楚华、温传昭、郑文燮、刘登平、汪渔、彭晓东、王斌),可以算得上是人杰地灵,今人把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文化现象称为“九龙山文化”,是盛山文化的一部分。
今人张昌畴对九龙山文化进行了整理,辑有《龙山诗稿》一部。
盛山文化自唐脱颖而出,在广袤的中华文化史上,几度辉煌。
明朝定鼎之初,一代古刹大觉寺出现在盛山的“皿”上,一百五十年后的嘉靖年间,又八十年后的万历年间,先后两次整饰和续修,是下川东有名的古刹,并为峨嵋两大名山胜地之一。
清雍正十二年,盛山书院在盛山山麓落成,时兴文重教之风使一代代开县文化人走出峡谷,戊戍变法前夕的公车上书,开县有六举子(杨绍云,欧阳熏、戴锡章、刘秉元、邓云卿、李本筠)参加,在各县参予的举子数量中,名列前茅,也因此被誉为举子之乡。
六位举人均出自盛山书院,再度扩张了盛山文化的内涵。
在盛山文化的熏染下,造就了明时为政清廉的汪瀚、严琥,晚清七百名臣之一的李宗羲,能诗善文的陈昆,中国当代出版界泰斗吴朗西,《西夏史》及《清史稿》编修戴海珊、《同姓名大词典》作者彭作祯,法学家潘大逵,历史学家隗瀛涛,汉字学家桂中枢,画家汪文仲等。
盛山文化对当代文明和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刘伯承、谢南城、邹靛澄并称当时县立中学“三才子”。
在盛山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近当代的文学艺术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书法有盛山《灵泉记》的袁光国;为四川省银行书写招牌的朱鹤林;曾在成都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的陈克望;旅居台湾的著名画家汪文仲;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的王雪崖。
文艺创作以熊建成、王楚华、王代轩等人为代表。
开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已培养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人,省(市)级作协会员11人、戏剧家协会10人、书法家协会6人、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民间文字协会5人。
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的物质基础在开县非常深厚,三大河槽冲地土地肥沃,加之有桔盐特产,但有崇山峻岭也畅北上之路,无大舟巨轮直通长江航运,仍是深山中的金凤凰,为富裕之地,今盛山原名凤凰山,盛山山头至今仍叫“凤凰头”,是吉祥文化的一个载体。
盛山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还远远不止这些,重教尚礼影响着整个开县人的文化素质,就在民间,会诗善文者便不计其数。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边耕边读,曾多次和刘伯承一起乡试秀才,是有名的“泥腿子文人”;农民画家刘晓初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许多知名画家的称赞。
但,开县文化却缺乏大家支撑,唐至今,无人能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人物,诗词歌赋传承佳作不多,甚至毫无影响,直接影响了举子之乡的含金量。
从历史角度分析,举子文化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弊端,取仕途而少潜心创作和进行科技创造。
文化人把读书作为举仕途的手段和目的,象唐代那样还有常征君等隐士,以后便少了,在开县没有一样有记载的科技成果,可以说,开县文化人没有呈献多彩的人文成就。
把盛山文化的举子文化作为开县最具有特征的主体文化是不恰当的,一是历史相对较晚,始于唐代,仅1300多年历史;二是无名家大家支撑;三是缺少经典存世作品;四是在传流的开县名片中,“举子之乡”没有“桔乡”、“帅乡”、“金开县”响亮,在全国各文化大县中,开县盛山文化不具有任何文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