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脂类与生物膜

合集下载

脂质和生物膜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名师精讲课件

脂质和生物膜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名师精讲课件

5/16.脂质和生物膜
①膜蛋白的分类 膜外在蛋白 如细胞色素C a.外膜类似球状蛋白 b.通过次级键与暴露在膜表面的亲水头部 c.通过次级键与膜内在蛋白暴露在外的部分松散结合
d.通过自身的一个疏水的小环插入到膜内 高盐或高pH溶液很容易将它们从膜上除去
膜内在蛋白 a.也是两性分子,其亲水区和疏水区主要分别有亲水氨基酸残基和疏水氨 基酸残基的R基团提供 b.疏水区通过膜内的疏水核心区,以疏水键结构,亲水区位于膜两侧的水 相中,或者在膜内形成亲水性通道 c.跨膜部分大多是一个或几个α-螺旋,如G蛋白偶联的受体。也有β-桶状 结构跨膜 内在蛋白与膜的结构紧密,只有使用具有破坏性有机溶剂或去污剂 才能将它们与膜分开
人体内的胆固醇既可自己合成,也可来自食物,但代谢异常会引起动脉粥样硬 化
④胆固醇的衍生物 在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前体,如维生素D、甾类激素、胆汁酸
和胆汁酸盐都是胆固醇的衍生物。甾类激素包括五类:雄性激素、
雌性激素、孕酮、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⑤其他固醇 植物中有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等,真菌中有麦角固醇等
18个碳原子的亚油酸是不饱和的,分子中有二个碳-碳双键
CH3-CH2-CH2-CH2-CH2-CH=CH-CH2-CH=CH-CH2-CH2-CH2-CH2-CH2-CH2-CH2-COOH
18个碳原子的α-亚麻酸是不饱和的,分子中有三个碳-碳双键
CH3-CH=CH-CH2-CH=CH-CH2-CH=CH-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OOH
5/16.脂质和生物膜
(3)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主要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花生四烯酸是多种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α-亚麻酸是DHA和EPA的前体 非必需脂肪酸是人体能够自己合成的

第五章-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第五章-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膜蛋白约占细胞蛋白的1/4。其中70%~80%为膜内在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 离子泵、膜酶、运送载体等)。
膜周边蛋白质:能溶于水,较易分离 膜蛋白
膜内在蛋白质:不溶于水,需用剧烈方法分离
10
膜结构模型的类型
关于膜的结构有流动镶嵌、板块镶嵌等模型。
(1)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强调膜的不对称性和流 动性,不对称性主要指脂类和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而流 动性则指组成膜的脂类双分子层或蛋白质都是可以流动或 运动的。膜的流动性保证了生物膜能经受一定程度的形变 而不致破裂,这也可使膜中各种成分按需要重新组合,使 之合理分布,有利于表现膜的多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允 许膜互相融合而不失去对通透性的控制,确保膜分子在细 胞分裂、膜动运输、原生质体融合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
角",能够识别外界的某些物质,并对外界的某些刺激产生相应的反 应。 (6) 物质合成:粗糙型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7)反应场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连续性, 使得某些代谢反应在膜上进行,前一反应的产物就是下一反应的底物, 如呼吸链与光合链的电子传递。 (8)吸收作用:细胞膜可通过简单扩散,杜南平衡,离子通道,离 子载体,离子泵,胞饮作用与分泌等方式调控物质的吸收与转移。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人体功能必不可少,但必须 由膳食提供,称之。
碘值: 指100g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3
脂质过氧化:一般是指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质的发 生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的现象,它是典型的活性氧参与的自 由基链式反应;
活性氧:指氧或含氧的高反应活性分子,如超氧阴离子自由 基、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等的统称;
生物膜的生理功能
(1)分室作用:把细胞内部/的空间分隔开耒,使细胞内部区域化,发 生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

生物化学 第二章 脂类和生物膜 刘博整理

生物化学 第二章  脂类和生物膜 刘博整理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第一节导言一、基本概念脂类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生物脂类是一类范围很广的化合物,化学成分及结构差异极大,脂类定义的特点就是水不溶性(water insoluble)(即脂溶性,fat-soluble),因此,多数脂类都易溶于乙醚、氯仿、己烷、苯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一般由醇和脂肪酸组成。

醇包括甘油、鞘胺醇、高级醇、固醇等。

2.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及脂的组成)单纯脂类(质) (包括脂肪、油和蜡),复合脂类(包括磷脂和糖脂),异戊二烯类(包括多萜类及固醇和类固醇类)储存脂——指含量常受营养状况和活动量的影响而变动的脂肪基本脂——不受营养状况及机体活动影响的类脂,也称固定脂3. 脂类的功能脂肪和油是很多生物主要的能量贮存形式;磷脂及固醇组成了生物膜约一半的部分;有些脂类虽然数量相对较低,但在酶的辅助因子、电子载体、光吸收色素、疏水稳定体、乳化剂、激素及胞间信息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还有些脂类有防止机械损伤及防止热量散发的保护作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组织免疫等密切相关。

脂肪富含能量,每克脂肪供能可高达38kj,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约一倍。

机体摄食能量过多,体内储存脂肪增多,人就会发胖。

若机体3d不进食,能量80%来自脂肪。

机体不能利用脂肪酸分解,合成葡萄糖以供脑和神经细胞能量需要。

在饥饿、供能不足时就必须消耗肌肉组织中的糖原和蛋白质。

是“节食减肥”的危害之一。

脂类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碳水化合物在胃中迅速排空,蛋白质排空较慢,脂肪更慢。

一次进食含50g脂肪的高脂膳食,需4~6h才能在胃中排空),因而使人有高度饱腹感。

脂肪还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如油炸食品等特有的美味感,没有脂肪是不会有的。

第二节脂酰甘油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成的酯,亦称脂肪。

二酰甘油;单酰甘油。

天然甘油酯多为混合甘油酯,形成甘油酯的脂肪酸种类很多,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甘油酯室温下为液体,被称为油(oil),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甘油酯室温下为固体,被称为脂肪(fat),前者多见于植物体,后者多见于动物体。

生物化学脂类与生物膜课件

生物化学脂类与生物膜课件
糖脂:脂+糖
PPT学习交流
6
➢脂类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
•脂肪分布:脂人体的脂肪组织中(皮下结缔组织、腹腔 大网膜、肠系膜等处); •功能:
“优质燃料”供应能量; 脂肪组织柔软,减少器官摩擦,免收损伤; 提供必须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协助维生素吸收; 复脂(类脂)分布:生物膜和原生质重要组成,体内含量 固定,有固定脂之称。是脂蛋白的主要成分。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酸的熔 点低。
✓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起化学反应。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一般在第9-10个C原子,
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顺式结构。
PPT学习交流
16
三、脂类
(一)脂酰甘油(甘油+3分子高级脂肪酸)
酯键
固态的称为脂,液态的称为油。
PPT学习交流
17
(二)甘油磷酸酯类
27
(三)鞘脂类
由1分子脂肪酸,1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以及1 分子极性头基团组成。 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 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的单分子层中。
PPT学习交流
28
鞘磷脂类
这是最简单而在高等动物组织中含量最丰富的鞘 脂类,由(神经)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及胆碱 (或胆胺)各一分子组成。由于鞘磷脂含有磷酸基 团,所以也可以划分到磷脂类中,其结构如下:
11
系统命名法:
例: 1. 月桂酸(习惯命名):CH3(CH2)10COOH
十二碳脂酸(系统命名法)
2. 油酸(习惯命名)CH3(CH2)7CH=CH(CH2)7COOH Δ9十八碳烯酸、 ω9十八碳烯酸(系统命名法)
简写:18:1 Δ9 或 18:1 ω9
PPT学习交流
12
PPT学习交流

《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7
4. 甘油磷脂
8
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季铵盐
9
脑磷脂
内盐

10
5. 鞘磷脂(神精鞘胺醇磷脂) 对神精的激动性和传导可能有重要作用
16、18、24及24烯[15]酸
11
5. 鞘磷脂(结构特征)
12
6. 半乳糖脑苷脂(神精酰胺糖脂)
+
神经酰胺
R:二十四酸,角苷酯 a羟二十四酸,羟脑苷酯(脑酸) 二十四烯[15]酸,烯脑苷酯 a羟二十四烯[15]酸,羟烯脑苷酯
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有单 一、混合之分。 CH3(CH2)16COOH 硬脂酸 CH3(CH2)14COOH 软脂酸(棕榈酸)
分布最广,橄榄油83%
葵花籽油
5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皂化值
碘值
牛油 24~32 14~32 35~48
2~4 190~200
30~48
猪油 28~30 12~18 41~48
§ 生物膜的功能
真核细胞内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微粒体、高尔基
体等,原核细胞内除此外还有质体、叶绿体和胞液等细胞器。
18
1. 细胞膜的组成
磷脂

膜脂 糖 脂

甾醇

内在蛋白
学 组
膜蛋白
外周蛋白

膜糖
糖蛋白
糖脂
19
卵磷脂的结构特征
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其它类脂分子(脑磷脂、鞘磷脂,半乳糖脑苷脂及固醇)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即含有亲水疏水头
15
在肠粘膜细胞内,胆固醇经酶催化氧化成7-脱氢胆固 醇后,经血液循环输送到皮肤组织中,若再经紫外线 照射,7-脱氢胆固醇的B环开环转变成为维生素D3。 因此常作日光浴是获得维生素D3的最简易方法。

《生物化学》05 脂类与生物膜

《生物化学》05  脂类与生物膜

(二)磷酯
最重要的是磷酸甘油脂,它由2分子脂肪酸、 磷酸甘油和其它醇(胆碱、乙醇胺)生成 的酯。是生物膜骨架成分。磷脂在水相中 自发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注意与三酰甘油 的区别)
(三)糖脂和硫脂
都是生物膜成分。甘油糖脂 与甘油磷脂的差别是3位C 上的-OH不与磷酸结合而 与糖结合。硫脂是糖脂硫 酸化形成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 外在蛋白 体 d 膜锚蛋白 f 脂双层 b 几种内在蛋白
e 组成和结构
(2)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可在膜中扩散移动, 脂质分子可流动,膜脂的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 高,流动性越强。 三.生物膜的功能 1、物质运输(被动及主动转移离子、分子、 信号物质等) 2、能量转化(如呼吸链、光合链) 3、细胞识别(如花粉与柱头的识别) 4、信息传递(如激素作用)
3、膜糖: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换 有糖脂和糖蛋白,分布于质膜的外表面,糖 链外伸好似细胞的触角,可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 细胞间的识别。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二、生物膜的结构: 膜中物质如何排列的问题,曾提出多种模 型。现广泛接受的是流动镶嵌模型,1972年由 Singer提出 模型要点: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 骨架,而蛋白质分子则象一群岛屿分布在脂质 “海洋”中。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膜的不对称性:由膜脂、膜蛋白和膜糖分 布的不对称引起。
第四章 脂类和生物膜
一、脂类
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脂肪 磷脂 脂类 糖脂 固醇
(一)脂肪(三酰甘油)
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饱和脂肪酸:软脂酸(16C)、硬脂酸(18C)。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含1个双键(油酸18C )
含2个双键(亚油酸18C )
含3个双键(亚麻酸18C ) 含4个双键(花生四烯酸 20C )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 一分子脂肪酸,一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 一分子极性头基。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9
种类(极性头基)
• 鞘磷脂类:分子简单,含量丰富,极性头为磷酰胆 碱或磷酰乙醇胺
• 脑甘脂类(糖鞘脂类):极性头不带电,糖单(D葡萄糖、D-半乳糖、N-乙酰基-D-半乳糖胺),大 部分存在于细胞膜的外层。
• 神经节苷脂类:极性头由几个糖基构成的庞大结构, 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的受体的重要组分。和专一性相 关,和组织免疫极细胞识别相关。
激素、胆固醇、维生素等。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4
三酰甘油(脂肪)
• 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 单纯甘油酯、混合甘油酯 • 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5
第一节 复合脂类
• 一、甘油磷酸酯类 • 二、鞘脂类 • 三、固醇类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6
一、 甘油磷酸酯类
• 结构特点:
• 3. 少数的膜锚蛋白:与糖链共价结合,形成蛋白 质、糖、脂类的复合物
• 生物功能:细胞物质代谢,传递,运动,内外物 质转运,信息传递与接受等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8
膜内(内嵌)蛋白与脂 通过疏水作用维系在膜中
• 内嵌蛋白通常富含疏水氨基酸区域(可在 中间段,也可在氨基端或羧基端),有些 可有多个疏水序列,如-螺旋,可横贯整 个膜脂双分子层。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0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1
三、固醇类
• 结构特点: • 极性头—OH • 非极性尾,固醇环戊烃类物质 • 细胞膜
-R
HO-
— —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2
复合脂类的共性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5章 脂类与生物膜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5章 脂类与生物膜
❖包括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s)和鞘磷脂,以甘 油磷脂为主
❖甘油中第1,2位碳原 子与脂肪酸酯基(主 要是含16碳的软脂酸 和18碳的油酸)相连, 第3位碳原子则与磷酸 酯基相连。
亲水的头部 (磷酰-X) 疏水的尾部 (脂肪链) 形成脂质的双分子层
磷脂分子是双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主要是形成双 层脂膜。这种性质,使它具有形成生物膜的特性。
16C
软脂酸(palmitic acid)
18C
亚油酸(linoleic acid)
低级脂肪酸:碳原子小于10,易溶于水,常温 下呈液态
高级饱和脂肪酸:碳原子高于10,基本不溶于 水,常温下呈固态
1) 烃基里含烷烃,且碳原子比较多 (不含不饱和键)
2) 含有羧基,所以具有酸性 例如:硬脂酸、软脂酸都是重要的高级饱和脂肪
❖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大部分以甘油三酯、 磷脂、糖脂等结合形式存在。
饱和脂肪酸 烃链不含双键,如硬脂酸、软脂酸 (saturated FA)
不饱和脂肪酸 含不饱和双键,如油酸、亚 (unsaturated FA) 油酸、亚麻酸
18C
硬脂酸(stearic acid)
18C
油酸
(oleic acid)
CH2OH O
H
O
H
H
CH2OH
O OH H
O H
HH
O H
OH H
H
NHCOCH3
H
OH
CH2OH
H H OH
OO H
H
H
OH
唾液酸
N-乙酰半乳糖胺
半乳糖
葡萄糖
神神经经节节苷苷脂脂
七、衍生脂类
❖ 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 ❖ 萜类 ❖ 类固醇类 ❖ 脂溶性维生素 ❖ 脂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 以及其 他非脂 组分
与Daneilli和Davson模型不同在于两侧的蛋 白以折叠形式存在且不对称分布
(4)生物膜的功能
① 物质传递作用
② 保护作用
③ 信息传递作用
细胞膜上有各种受体,能特异的结合激素等信号分 子,一旦与激素结合,就可将信号跨膜传向细胞内的 酶系,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 糖基部分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 • 神经酰胺与结构复杂的寡糖结合而成 • 糖基含硫酸的称为硫酸鞘糖脂(硫苷脂) • 属酸性鞘糖脂
5.5 类固醇
• 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由于含有醇基
故命名为类固醇
• 不含脂肪酸 • 游离型及固醇脂两种形式 • 性质由固醇骨架的取代基团以及碳-碳
链间饱和或不饱和的程度所决定
5.6.3 生物膜的结构
• 一种超分子复合体,脂质双分子层是所有
生物膜共有的结构特征
不对称性 流动性
(1)不对称性: 不同的膜脂在脂质双层呈不对称分布 ,膜蛋白
或镶嵌在膜上或结合在膜的表面,膜上的寡糖链 总是指向膜的胞外一侧
不对称性赋予了膜的作用具有方向性
(2)流动性: 指膜脂和膜蛋白所作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
5.4 鞘脂类
• 不含甘油而含鞘氨醇(sphingosine ) • 由一分子脂肪酸,一分子鞘氨醇或其衍
生物,以及一分子极性头基团组成
• 植物和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 • 鞘磷脂类、脑苷脂类、神经节苷脂类
糖鞘脂
X为磷酸胆碱称为鞘 磷脂(sphingmyelin)
X为糖基称为鞘糖脂 (glycosphingolipid)
(2)膜脂的多态性 当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可形成脂质体
脂质体:当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趋向 于聚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 具有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
(3)膜蛋白 分为膜周边蛋白和膜内在蛋白两种。
膜周边蛋白:约占膜蛋白 的20~30%,分布于双层脂膜 的外表层,通过静电引力或 范德华力与膜结合,与膜的 结合比较疏松,容易分离出 来,能溶于水
• 生物膜:细胞膜(质膜)和各种内膜系统
植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的结构
5.6.2 膜的化学组成
• 化学组成:脂类、蛋白质、糖和金属离子,
以及水分(占15.20%)
• 生物膜的种类不同,膜的组分也有很大的
差异,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比例越大
内嵌蛋白 糖脂
锚定膜蛋白
胆固醇
卵磷脂
(1)膜脂 构成生物膜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包括磷脂、糖
脂、固醇和其他脂类等,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
磷脂:主要为甘油磷酸二酯,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 疏水的尾部,在膜的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上有重要的作用
糖脂:动物细胞质膜几乎都含有,含量约占外层膜脂 的5%,大多都是鞘氨醇的衍生物
亲水基
疏水基
固醇:高等植物主要为谷固醇和豆固醇,动物细胞膜 的固醇多为胆固醇
胆固醇:分子具有两亲性特点,具有调节膜的流动性 ,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韧质的通透性等作用
• 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16C)、硬脂酸(18C)
• 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 (含1个双键)、亚油酸(含2个双键) 、亚麻酸 (含3个双键) 、花生四烯酸(含4个双键)
5.2.1 脂肪酸的种类
16:1 9c
O
4
3
C
1
O
2
14:0 豆蔻酸; 16:0 软脂酸;
18:0 硬脂酸;
18:1 9C 油酸;
18:2 9C,12C 亚油酸;
(2)氢化与卤化
具不饱和双键的三酰甘油可与H2和卤素等起加成反应 碘值:用于测定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3)自动氧化与酸败(指不饱和脂肪酸)
酸败作用(变蛤):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可被氧化,产生难 闻的臭味
油脂的不饱和成分发生了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并进而降解 成挥发性的醛、酮、酸的复杂混合物
5.2 脂肪酸
由磷脂分子决定;随温度变化,脂质双层呈液晶 态或凝胶态;相变温度与膜上脂肪酸烃链的长度 和饱和程度有关
凝胶态 膜脂的相变 液晶态
膜脂的几种方式
侧向移动
翻转运动
旋转运动
摆动
全反式偏转构 型异构 化运动
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膜蛋白的旋转扩散--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
相变侧向运动翻转细胞融合 小鼠H2
C
H2C
CH2 +
C H2
C H2
环戊烷

角甲基

环戊烷多氢菲
甾核=角甲基+环戊烷多氢菲
HO
Cholesterol
胆固醇是血浆蛋白及其细胞膜的重要组分, 由于其既疏水又亲水,所以属于两性分子。
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降低膜的流动性,在 相变温度以下时,保持了膜的流动性。
C3 核 有 一 β 取 向 的 羟基,C17上有烃链
5.4.1 鞘磷脂类
• 两性分子 • 由磷脂酰胆碱、鞘氨醇和两条长的脂肪酸
烃链构成的疏水尾巴组成
鞘氨醇(Sphingosine)
神经酰胺(Ceramide)
CH3
O
H 3C
N+
H2 H2 CCO
P
C H 3 磷酸胆碱 O
p h o sp h o c h o lin e
H 2C
sp h in g o s in e
常温下呈固态,俗称脂肪
• 植物中的三酰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熔点
↓,常温下呈液态,俗称油
• 三酰甘油通称为油脂
(1)水解与皂化
水解(酸、碱或脂肪酶的作用)
三酰甘油→二酰甘油、单酰甘油→甘油和脂肪酸(酸水解可逆)
皂化(碱水解)
皂化1g油脂所需的KOH的质量(mg)称为皂化值 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3×56×1000)/皂化值
膜内在蛋白:约占膜蛋白 的70~80%,部分或全部嵌在 双层脂膜的疏水层中,不溶 于水,靠疏水键与膜脂相结 合,而且不容易分离,主要 以-螺旋和-折叠形式存在 ,以-螺旋普遍
跨膜蛋白
临界胶束浓度
(3)膜糖类 以糖蛋白(多)和糖脂(少)的形式存在,一般
占质膜总量的2~10% ;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大多处于细胞膜的外侧;在信息传递和相互识别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简单甘油三酰(R相同)
O
• 混合甘油三酰(R不同) CH2-O -C‖ -R1

O

CH-O -C -R2

O ‖
CH-O -C -R3
5.1.2 三酰甘油的理化性质
• 无色、无味的稠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 天然的油脂常是多种三酰甘油的混合物,无
固定熔点
• 物中的三酰甘油饱和脂肪酸含量↑,熔点亦↑ ,
绿光 膜蛋白抗体

红光 膜蛋白抗体
37℃ 温育42min
(3)流动镶嵌模型
① 脂双层模型 1899年Overton,1925年Gorter与Grendel ② 三夹板模型 1935年Daneilli 与Davson提出的 ③ Robertson单位模型 ④ 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由S.J.singer和G.Nicolson提出的是目前为人 们所广泛接受的模型 ,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 不对称性。
⑥ 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糙面内质网膜)
糙面内质网膜和蛋白质合成和运输有关
⑦ 内部运输(高尔基体膜)。
高尔基体膜是一个内部的运输系统,把由内 质网合成并转运出来的蛋白质进行加工,通过高 尔基液泡以酶原颗粒运出细胞
⑧ 核质分开(核膜)
对稳定和的形态和化学成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与磷脂酰乙醇胺(脑
磷脂)细胞膜中含量最丰富的脂类物质。
卵磷脂常是含不同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 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磷脂酰胆碱的混合物
胆碱的成分是一种季铵离子,碱性极强 脑磷脂分子中的脂肪酸与卵磷脂相似
•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缩醛磷脂、二
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雄性激素 维生素D
可的松 胆固醇
7-去氢胆固醇
胆钙化醇(维生素D3) 1,25-二羟胆钙化醇
(1,25-二羟基维生素D3)
5.6 生物膜
5.6.1 细胞中的膜系统
• 细胞具有包被细胞的质膜,细胞器也有质
膜,甚至在细菌、病毒的外面也有质膜
• 电镜下表现出大体相同的形态、厚度
6~9nm左右的3片层结构
按能否被碱水解分类
可皂化脂类: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脂肪酸盐)的脂类 不可皂化脂类:不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脂肪酸盐)的脂类
5.1 三酰甘油
• 动植物油脂的化学本质是脂酰甘油 • 脂酰甘油主要是三酰甘油 • 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的醇羟基脱
水形成的化合物
5.1.1 三酰甘油的结构
• 有L型和D型两种构型
亚油酸(ω-6PUFA)→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α-亚麻酸(ω-3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5.3 磷脂
•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 甘油磷脂(第一大类膜脂)
• 鞘磷脂(第二大类膜脂)
鞘磷脂、鞘糖脂
O
H2C O
R1 C O CH
H2C O
phosphatidate
O C R2 O P O O
神经酰胺
O
fatty acid
S phingo m yelin
O OH
H C CH NH CH C HC R (C H 2 )12
CH3
5.4.2 脑苷脂类
• 含1个糖残基的糖鞘脂 • 神经酰胺的C1上的羟基与单糖分子以糖
苷键结合
• 糖基不含唾液酸或硫酸 • 属中性鞘糖脂
5.4.3 神经节苷脂
5.3.1 甘油磷脂
• 甘油的两个醇羟基与脂肪酸成酯,第三个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