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概念。

概念?????三个要素?????①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② ③全部个体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2.种群密度。

(1)概念: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渔业上____________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

(1)样方法。

①步骤:

②取样关键:________。

③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的密度、作物植株上______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______________。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

②步骤: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___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③计算公式:

初捕标记数种群总数=

重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

答案:1.②同种生物

2.(1)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数量(2)①监测和预报②捕捞强度

3.(1)①随机个体数平均值②随机取样③昆虫卵蚜虫④等距取样法(2)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②原来的环境重捕标记个体数

二、种群的其他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________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________→降低害虫________。

[判断]

(1)一个池塘里的鱼就是一个种群。()

(2)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3)种群的特征和生物个体的特征是相同的。()

(4)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大。()

答案: 1.单位时间该种群个体总数

2.单位时间该种群个体总数

3.(1)各年龄期(2)幼年个体数稳定成年、老年个体数

4.(1)雌雄(2)种群密度(3)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判断]

(1)×提示:一个池塘中有多种鱼。

(2)×提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宜用样方法。

(3)×提示:同一种群的个体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因此

种群具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4)×提示: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_______或______。

2.类型及实例:水稻的________型;杂草的________型;瓢虫的________型。

答案:1.位置状态布局

2.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项指的是出生率;D 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项与种群数量特征无关,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答案:C

2.(2015·惠州期末)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

解析:一个种群中的所有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A正确。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B正确。个体和种群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二

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C正确。物种是所有具有同种生物的种群的集合,D错误。

答案:D

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B

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较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A项中出生率为20/110=2/11,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

答案:B

5.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A.4 000尾B.3 200尾

C.1 600尾D.800尾

解析: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M×n÷m=(200×160)/10=3 200(尾)。

答案:B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答案:B

7.(多选)(2015·梅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会有影响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

D.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错误;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答案:AC

8.(多选)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正确的是()

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

答案:ABC

9.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2)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种群总数=(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布氏田鼠数量,因此,该草原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比值比实际高。

(3)两次捕获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捕获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4)100 m 2有3.6个洞口,则1 hm 2的洞口为3.6×100=360,而1 hm 2的田鼠数量为144,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144=2.5∶1。

答案:(1)初捕标记数×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10.(2015·韶关期末)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 1、N 2、N 3、N 4、N 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 2。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

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答案:(1)随机取样(N1+N2+N3+N4+N5)/5(2)A(3)增长型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一节生命系统的层次 生命的种类多样,不同生命形式的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只有进行生命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相应环境条件的层次性分析,才能真正认识生物生命活动的本质。生命系统具有层次性,生态学的研究也相应地划分成若干层次。生态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Population这个术语从拉丁语派生,含人或人民的意思,一般译为人口。以前,有人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鱼口、鸟口等,后来我国生态学工作者统一译为种群,但也有译为“居群”、“繁群”的,台湾译为“族群”,日语中译为“个体群”。种群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生态学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的方便成划定出种群的分界线,例如,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小家鼠,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species)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死亡和消失的,又不断通过新生个体的补充而持续,所以进化过程也就是种群中个体基因组成和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因此,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 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这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了解种群的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结构,分析种群动态。 ②空间分布特征。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即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和地理分布格局即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种群的增长 1.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分三类: (1)种群密度。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而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高中生物_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了初步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又较强,观察、分析数据、提炼其中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教师可通过合理的引导能够让他们对本节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生物学素养。 效果分析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即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学设计中,课前分发学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通过这种课前安置性评价,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攻克之。 在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如,在学生思考样方法的操作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跳跃性,或者逻辑性不强,教师该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呢?又如,在模拟实验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偏偏会“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应具有、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分制度对于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但是,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该加多少分合适呢?展示的同学呢?小组呢?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加分规则,具体到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上台展示、回

种群特征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课自主学习】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一定的 概念要素生物 个体 思考探究: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4)思考: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 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一座山峰上的树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特征。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2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 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 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A B C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以及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我将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特别是样方法的细节。标志重捕法则要会进行相关计算。 2、技能目标——通过模拟调查种群密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比如害虫的数量控制、牲畜的养殖量的确定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前面第1-3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即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模拟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教材中蒲公英的密度调查问题,初步让学生形成种群调查的两大方法,逐个计数和估算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估算法来统计、如何减少误差、如何处理边线上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法的步骤、细节。 3、归纳小结:对于种群密度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注意要点逐一讲解、板书。 四、反思 课不足之处:板书的注意了休息,但不够美;,从时间上看,如果讲述过程更快一点,留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就更完整了。 从本次活动来看,我还是有收获的,本节内容在高考中考试频率比较低,也不太好讲出亮点,按以往的教学,可能一节课会将种群的其他特征都讲了,本次经过反复琢磨,讲述的方法有提高,比原来有新意,所以只要做有心人什么内容都能讲出色彩。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 (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苏教版必修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f------------------- 学习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理解其内在联系。 2?尝试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 O自主认知?------------ 1.概念: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定方法 (1)样方法 ①概念: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 再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②适用范围:常常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③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④取样关键:保证取样的随机性。 (2)标志重捕法 ①具体操作:在被调查种群所处的样地中,捕获一部分个体(数量记为M), 将这些个体标志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对被重捕的动物数量(n)进行统计,再统计重捕中被标志的动物数量(m),最后就能估算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N)。 ②计算公式 n (重捕个体数)”+人心、 N= m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标心丨体数)

③依据:假定重捕取样中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的被标志个体比例相等。 ④前提: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 _ ⑤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 O核心突破O------------ [合作探讨] 探讨1:“一块玉米X田中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探讨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用标记重捕法吗? 提示:不一定,比如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不合适,用样方法更合适。 探讨3:统计若干样方,进行计算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再计算平均值吗? 提示:不需要。 探讨4:由于第一次捕获后做上标志,重捕时此类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增大。由于标志的个体被捕获的个体减少,所以在第二次中捕获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比实际情况小,故导致总体数值变大。 [归纳拓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原理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 、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题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 学生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 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 ?蝗虫有多少只? ? 逐个计数把它数出蒲公 英?在数量较 探讨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各自采取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方法估算 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培养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学生的观蒲公英的数量。学生察和科学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表达自己思维能力估算的。的方法和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结果。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 内, 随机抽取若干个样看课 调查种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本总结探 群密度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讨:样方发 计值。中,样方的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大小、样方 的多少、样 方的取样为用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原则、及样样方法实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方边缘的地调查种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计数问题群密度作 ①样方的大小铺垫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 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 实情况。用样 ③取样方法方法重新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估算蒲公 五点取样法英的数量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 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 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 2.1.1《种群的特征》学案(2)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1.1《种群的特征》学案(2)中 图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种群的特征;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知识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特征。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

不一样。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计算公式:N/a=b/c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____________只/公顷。 3、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 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 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分析图中 A、 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ABC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BC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2)性别比例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数量统计通常用密度,尤以植物种群而言单位面积实有个体数是常用统计密度方法。鼠类等的研究即取用相对密度,以每置100铗日捕获率作其相对密度。 3.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个体在其生话空间的位置或布局,称种群的分布型或分布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 材料用具 4. 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⑵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 )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1.实验原理:用 取样法或 取样法,对草地 (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 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 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 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预测变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思考完成: 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 捕获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 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 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_______________ ,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 ,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第1讲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 答案:B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解析:A项杂草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 项。 答案:B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A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在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在所得种群数量的数据中应取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答案:B 5()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6 中图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6 中图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一) 种群的特征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

高中种群的特征学案教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四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预习导航】 1.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说明:。 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___、___ _ 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和。 3.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指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自主探究】 一、种群思考:判断一个种群的标准有哪些? 【例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例2】:单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是() A.个体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D.出生率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公式: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样方法:探究:阅读课本60—61页,回答: ①.简要写出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②. 计算种群密度时是随便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还是各样方的平均值? 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④.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课 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 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 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1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 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 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分析思考 回答:都不 是 1不是一种 2不是自然 区域 3一定区域 内全部个 体 思考总结: 任何生物 都不能单 独生活,他 的生存既 会受到同 种生物的 影响,又会 受到异种 生物的影 响。 明确 种群概念 的含义 通过 个体和种 群之间的 关系,使学 生明白:种 群不是个 体的部分 叠加。种群 有它的特 征,引入下 面内容。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

问题探讨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 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 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 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 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 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 蒲公英的数量。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 估算的。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 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 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 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 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 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 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学生 各自采取 方法估算 学生 表达自己 的方法和 结果。 看课 本总结探 讨:样方发 中,样方的 大小、样方 的多少、样 方的取样 原则、及样 方边缘的 计数问题 用样 方法重新 估算蒲公 英的数量 培养 学生的观 察和科学 思维能力 为用 样方法实 地调查种 群密度作 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