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蛤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彩虹明樱蛤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总结

彩虹明樱蛤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总结报告彩虹明樱蛤,隶属瓣鳃纲、樱蛤科,俗称梅蛤、扁蛤、海瓜子等,分布于太平洋西岸及大洋洲北岸,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发现,尤以浙江、福建沿海产量最大。
该蛤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沿海群众喜爱,是我省沿海群众的主要采捕品种,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滩涂贝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众多涉海工程建设,**湾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使该蛤赖以生存的潮间带滩涂面积日趋减少,资源量急剧下降,而市场售价直线上升,并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滥捕现象日益加剧。
为合理利用并有效保护这一资源,并为促进彩虹明樱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所于2007年开始着手研究彩虹明樱蛤工厂化育苗技术,经两年来工作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彩虹明樱蛤工厂化育苗技术,并进行了开发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背景传统彩虹明樱蛤养殖苗种依赖自然苗,通过人工手捉及刮取海区的自然苗,通过滩涂中间培育,供滩涂或围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受气候、水文条件及自然苗质量、数量影响,养殖苗种供应不稳定,影响了彩虹明樱蛤养殖业发展。
**湾是我国著名的滩涂贝类自然附苗区,又是滩涂贝类中间培育区,我省彩虹明樱蛤养殖的苗种大部分源自**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众多涉海工程建设,**湾自然环境受一定程度破坏,彩虹明樱蛤自然苗种日益枯竭,中间培育受较大影响,彩虹明樱蛤苗种价格高速上涨.我市是我国最重要的滩涂贝类育苗基地,现有育苗场70多家,占全国滩涂贝类苗种供应量80%以上.为了解决彩虹明樱蛤养殖苗种供应问题,充分发挥我市滩涂贝类育苗设施优势,技术优势,我所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彩虹明樱蛤规模化育苗技术开发与推广,经几年努力,摸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彩虹明樱蛤规模化育苗技术.二、项目实施工作安排1、领导重视,组织机构迅速落实面对彩虹明樱蛤自然苗种日益枯竭严峻形势,尤其在近几年来彩虹明樱蛤苗种飞速涨价,供应量短缺,严重影响养殖业的情况下,为发挥我市滩涂贝类育苗基地,滩涂贝类中间培育基地品牌效益,提高我市广大育苗场业主,中间暂养养民经济效益,我局把解决彩虹明樱蛤苗种供应问题提到重要议程上来,指示我所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下,迅速有效地推广彩虹明樱蛤工厂化育苗技术。
青蛤工厂化人工苗种培育技术

青蛤工厂化人工苗种培育技术顾成柏;刘泽秀【摘要】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
青蛤是我国常见的经济贝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经济价值比较高,目前仅靠采捕自然生长的青蛤,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沿海各地已大量养殖,尤其在江浙地区,已成为沿海主要的养殖品种。
【期刊名称】《河北渔业》【年(卷),期】2009(000)002【总页数】2页(P33,42)【作者】顾成柏;刘泽秀【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00;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
青蛤是我国常见的经济贝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经济价值比较高,目前仅靠采捕自然生长的青蛤,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沿海各地已大量养殖,尤其在江浙地区,已成为沿海主要的养殖品种。
1 育苗基设施青蛤的人工育苗设施基本和其他贝类相同,可利用虾蟹、扇贝育苗场。
要求育苗水、电、气配套齐全;有育苗池、稚贝培育池、单细胞藻类培养设施;玻璃钢棚顶,备有遮光设施,光线控制在1 000~3 000 lx之间,育苗用水须黑暗沉淀并有二级砂滤,符合贝类育苗水质标准。
2 亲贝选择与产卵孵化2.1 亲贝的选择亲贝应根据育苗计划与青蛤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底至8月初选择个体均匀、壳长3~4 cm,2~3龄,外表完整,无损伤、活力强,性腺饱满,雌性呈粉红色、雄性呈淡黄色个体作为亲贝,以干法运输至育苗场。
2.2 产卵选好的亲贝先在洁净的海水中冲洗干净,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泡10 min后,阴干4~6 h,再放入催产池,遮光,加大充气量,诱导精卵排放。
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文蛤是贝中珍品,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山东东营市河口区适养文蛤的浅海沙质滩涂30余万亩,是全国闻名的文蛤苗种和成品蛤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由于酷捕乱采,使资源量受到很大的破坏。
资源量大幅度下降,虽经几年的护养管理,但因科技含量低,投入少,资源恢复慢。
为提高浅海文蛤增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河口区渔业局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文蛤、青蛤等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以来,共完成贝类增养殖面积6万亩,生产文蛤苗种320吨,生产商品文蛤2360吨,青蛤576吨,增养殖区内现有文蛤5260吨,青蛤925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圆满完成计划合同的各项指标,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浅海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现将研究技术报告如下。
一、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一)技术路线项目实施地选择在东营市河口区海星贝类养殖场内,位于5号桩~106#海域,此处海域水质无污染,底质平坦,含沙量大,适合文蛤等贝类生长,离防潮大坝近,交通、电力、通讯方便,便于项目实施。
采取的技术路线:用在繁殖季节进行海区人工采苗的方法,大批获得优良苗种,利用丰富的浅海水域,移植苗种,进行海区增养殖,采取划片轮捕,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并对产品进行暂养、吐沙、净化,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实施办法:采取集中统一指导、分散管理,搞好各项试验,抓好示范点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
(二)研究方法1.文蛤人工促熟及催产方法试验用亲贝取自海星公司贝类养殖场所产的4龄文蛤,新鲜无损,活力好,并于2001年4月15日放置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强化培育。
培育期间逐步升温(从15℃升至28℃),每天升温0.5℃,盐度为28~31‰,每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底质,换水后投喂饵料,饵料生物保持在20万个细胞/ml以上,连续充气培养,定期对性腺发育情况进行观测。
经室内强化培育,亲贝的性腺发育情况均好于海区文蛤,性腺达到ⅲ、ⅳ期的亲贝占82%,试验结果见表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作者:马玉和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来源:《河北渔业》2014年第08期摘要: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成功开展了青蛤工厂化育苗。
幼虫初始壳长(120±1.2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5.05 μm,成活率23.0%;第19~31 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4.1 μm,变态率32.9%;变态后至第53 d,壳长平均日增长32.5 μm,成活率82.3%。
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青蛤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25亿枚。
关键词:青蛤;人工育苗;生长;成活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青蛤属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为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1]。
青蛤是天津沿海主要经济贝类[2],因其对盐度难受范围广泛[3],是一种适于在天津滩涂及池塘中大面积推广增养殖的经济贝类。
近年来,天津市青蛤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增殖放流力度逐年加大[2],但苗种主要来自南方的浙江、福建,在天津的养殖过程中出现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的现象,成为天津青蛤产业发展的瓶颈,故本地土著苗种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迫在眉睫。
1980年以来,我国的青蛤育苗研究在多地展开,取得全人工育苗的重大突破[4],但由于水处理以及饵料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育苗技术在天津沿海难以应用。
2013年5-7月,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了天津土著青蛤的生产性室内人工苗种繁育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天津沿海特有的水质和气候条件,大胆改革育苗工艺,实现青蛤苗种规模培育,为青蛤在天津的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育苗室房顶覆盖玻璃钢瓦和保温板,育苗池长方体、半露式,规格为5 m×3.2 m×1.3 m。
采用锅炉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升温,采用地下水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降温。
文蛤育苗技术的研究文献综述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文蛤的养殖现状及苗种情况学院: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姓名:李林伟班级:C06生科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常抗美起止日期:2010.2.23-2010.3.232010 年03 月23 日实用文档文蛤的养殖现状及苗种情况李林伟(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C06生科(1)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x) 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 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1]。
文蛤肉质细嫩、养丰富,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文蛤养殖以其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技术管理方便等优点, 极大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文蛤产业的扩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近岸海区受到污染和破坏,使得文蛤天然苗种的数量减少,通过采捕无法获得足够的苗种。
[2]所以我海洋水产研究人员们想到了人工育苗,已满足文蛤养殖对文蛤苗种的需求。
[关键词]文蛤,养殖,亲贝,育苗前言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x) 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 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
文蛤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文蛤养殖以其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技术管理方便等优点, 极大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沿海各地区的文蛤养殖业发展迅速。
南到广西北海, 北至辽宁各地, 文蛤养殖已成为我国沿海渔区加速实现农村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支柱产业。
实用文档1文蛤的养殖1.1文蛤的养殖现状我国沿海均有文蛤分布, 其中辽宁省的辽河口附近、山东省的渤海湾、江苏省南部沿海、广西的北海湾及台湾的西海岸一带文蛤资源尤为丰富。
文蛤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的细沙或泥沙滩中。
文蛤养殖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 早在渔猎时期, 文蛤就开始被人类采捕食用; 在唐朝时期作为贡品。
渤海湾毛蚶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渤海湾毛蚶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作者:曾海祥敬中华张新峰张凯来源:《河北渔业》2024年第01期摘要: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
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 ℃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 μm,进入变态附着期。
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
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关键词:渤海湾;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俗称毛蛤、蚶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
毛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南北方沿海均有分布,渤海湾沿岸是我国重要的毛蚶资源分布区,但近些年来毛蚶资源减少,急需开展毛蚶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恢复毛蚶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渤海湾沿岸是毛蚶资源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域,拥有大量适合毛蚶养殖的池塘和滩涂,需要大量的毛蚶苗种。
近些年,有关毛蚶基础生物学[1-2]、人工育苗[3-6]和养殖[7-9]方面的研究相继开展,渤海沿岸的各个省市对毛蚶资源修复工作也非常重视,在毛蚶苗种繁育及底播增殖放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孙同秋等[10-12]在毛蚶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在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进行推广了应用。
但目前渤海湾地区繁育的毛蚶苗种无法满足本地区开展增养殖的需求,毛蚶人工育苗存在短板,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仍不成熟,原先的育苗方法需要改进。
2022年和2023年6—8月份,在滨州本地育苗场开展了毛蚶育苗试验,改进了育苗方法,取得了成功,为开展毛蚶人工育苗的规模化生产和中间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周朝生;吴应清;徐衡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06(33)3
【摘要】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哈蜊、牛眼蛤、黑蛤,隶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青蛤属,是栖息于潮间带泥沙底质或沙泥底质的埋栖型双壳贝类,分布区域广泛,为广温广盐性品种,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并可出口创汇。
浙江省现有青蛤养殖面积3.3万hm2,年产量约4.5万t。
乐清市青蛤养殖历史悠久,但苗种来源基本依赖于江苏等外省的自然苗。
【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周朝生;吴应清;徐衡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市,266003;浙江省乐清市南岳镇农
技站,乐清市,325609;浙江省乐清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乐清市,3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J], 马玉和;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
2.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生产工艺 [J], 周朝生
3.青蛤全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J], 丁理法;徐礼明
4.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之一青蛤人工育苗设施与技术 [J], 周朝生
5.贝类养殖技术之二青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J], 莫永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试验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试验作者:郑毅,马德利,傅意然来源:《河北渔业》 2016年第4期郑毅,马德利,傅意然(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丹东118000)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俗称黄蚬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山东两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在自然海区中国蛤蜊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沙或泥沙底质的海底,营埋栖生活。
中国蛤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是浅海增养殖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贝类之一,也是丹东地区最主要的经济贝类。
近年来,为了探索中国蛤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国内相继开展了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2014年,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东港市恩达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中国蛤蜊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环境条件育苗场有海水沉淀池4hm2,池深2m。
砂滤池2座,滤水量约40m3/h。
育苗池水体30m3(6m×5m×1m),底面积30m2(6m×5m)。
育苗期间水温22~30℃、海水盐度20‰~26‰、pH值8.0~8.3。
`1.2亲贝采集试验用亲贝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自5月上旬开始,采集壳长4—6cm的中国蛤蜊,定期解剖观察性腺发育情况,于繁殖盛期选取性腺发育良好、贝壳完整、活力好的中国蛤蜊作为繁殖用亲贝。
`1.3催产与孵化采取阴干刺激法催产。
将采集的亲贝用20mg/L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0min,冲洗干净后,平铺于网架上,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3~4h后,将亲贝装入产卵筐,吊挂在产卵池四周等待产卵,亲贝排放结束后及时移走亲贝。
受精卵原池孵化,孵化密度10~20个/mL,孵化期间保持连续充气。
1.4浮游幼虫培育受精卵孵化出D型幼虫后,用350目筛绢网选取健壮D型幼虫分池培育,培育密度5~6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