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行为的发展

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的发展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
备注
婴幼儿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二)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活动范围扩展,其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老师
(三)行为受影响因素众多:这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受人格,自我控制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亲子依恋与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安全开放型依恋,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主要依恋对象:父母,朋友,兄弟姐妹,成年子女
对于老年人有冷漠型依恋出现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经历依恋关系丧失的威胁,防御性变得更独立,不依赖他人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焦虑度睥分数下降了
(二)依恋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恋人,伴侣,持续时间可的依恋行为,个体应当正视这种现象,逐渐形成独立的品质,学会适应生活和面对生活的困难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的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2.1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依恋发展的阶段

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道德感往往仍是由教师对 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在中班,儿童开始把自己的 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告状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教师 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比较,并且主动地产生了 某种道德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
儿童依恋的类型
A类型——回避的(avoidant),对于抚养 人(更多的是母亲)的离开并没有明显的 反应。
B类型——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父 母是安全保障,对于母亲的离去与归来, 伴随情感反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表现出最大 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儿童表现出混乱、 矛盾的行为。
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依恋和怯生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反应
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 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 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 情绪反应,以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分 为愉快情绪反应和不愉快情绪反应。
孟昭兰:婴儿的部分情绪是进化获得, 情绪发生有时间诱因和次序;情绪发展 有规律和个体差异。
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观点:儿童害怕的对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论据支持: 杰赛尔和霍尔的经典调查结论:儿童从2——5岁,对 于噪音、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 身体支撑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了;与此 同时,对于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 害性的威胁以及其他有潜在危险情景的害怕增加了。 巴尼特研究结论:总体来看,不同年龄儿童的害怕没 有什么差别,但是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 有随着年龄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 有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系 的害怕明显增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亲子依恋; 安全性; 母亲的敏感性; 内在工作模型; 儿童发展;Abstract:Child-parent attach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ldhood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can strongly predict the security of the mother-infant attachment.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which may 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affect a chil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parent-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maternal sensitivity; internal working model; child development;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1、儿童早期依恋情感的定义依恋(attachment)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早在20世纪初叶,西格蒙·佛罗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领域就非常重视儿童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强调童年情感经验对后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得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就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她瞧护人)所形成得情感联结,也就是情感社会化得标志、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得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就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得身体联系得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与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与不信赖得个性特点有着重要得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就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得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与对人交往得基本态度得形成。
2、依恋得发展依恋行为就是与生俱来得。
主要就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得基础上,养育条件得存在就是依恋形成得首要前提,情绪得发展与认知机能得提高就是依恋形成得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与怯生得出现就是依恋形成得标志、2、1依恋发展得阶段(1)无差别得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得各种信号得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她人得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得反应都就是一样得,缺乏辨别不同个体得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她说话,都能引起她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得偏爱(2)有差别得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得反应有了区别与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得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她熟悉得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就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得警惕、戒备与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得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得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与不熟悉得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得基础与相关行为有不同得瞧法、每种理论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得解释依恋得复杂性。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如前所述,在乳儿后期,依恋开始建立。
随着婴儿期的到来,依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依恋发展的后两个阶段。
1.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在此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
此阶段的婴儿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
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对待与亲人分离。
2.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2岁以后,婴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哥哥、姐姐或同电话铃声和家务竞争注意的需要,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依恋的类型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
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她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依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依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依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特别是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依恋对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儿童的依恋关系与其心理健康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依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如何促进儿童的健康依恋关系。
一、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内在需要,这种联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保护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二、依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1. 社会情感发展:早期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情感的安全基础,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2. 自我认同形成:依恋关系对于儿童自我认同形成和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依恋关系,儿童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鼓励和激励,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信心。
3. 情绪调节和情绪稳定:依恋关系可以对儿童情绪的调节和稳定起到积极的影响。
依恋关系中,儿童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关怀和安慰,从而学会有效地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挑战。
4. 社会适应能力: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依恋关系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促进健康依恋关系的方法1.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依恋环境:为儿童提供稳定、和谐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依恋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应主动参与儿童的成长,给予他们关心、理解和鼓励,与他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3. 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教育:与儿童建立沟通、倾听和理解的关系,在儿童情绪波动时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的管理和表达。
4. 鼓励独立和探索:有助于儿童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同时,也需要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性和探索精神。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的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1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依恋的发展
儿童依恋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分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要儿还不能对特定的人物产生依恋,婴儿通过啼哭、咿呀学语、微笑等行为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也保持与其他人的接触。
大约从第三个月开始,婴儿能够把母亲与其他人加以区分时,进入了第二阶段,又叫低分化阶段。
处于3~6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人,偏爱母亲,对母亲更加敏感。
但是并不排斥其他人,对其他人也会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第三个阶段始于6个月左右,持续到近2岁半,也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亲近父亲与接触,对母亲形成了特定的依恋。
当与母亲分离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等反抗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婴儿形成了对特定对象依恋。
2岁半之后,儿童进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理解并推测到母亲经常性活动的目的,因此能够改变孩子活动来更好地达到自己亲近、接触母亲的需要。
这样,儿童与母亲在计划上达到基本一致,展现出了合作的性质。
另一方面,2岁之后的儿童也渐渐地对除了母亲之外的人,比如父亲、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老师形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