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朱建新

合集下载

211049552_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

211049552_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

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李德明邢玮李蕴礞钱松岭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历来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我国教改的集中关注点。

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的描述研究,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基于WOS全球引文数据库绘制了国外在2003-2022年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图谱,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热点词和聚类分析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整理,得出宏观层面、实施层面及结果层面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三个主要方向并对其聚类进行深度分析。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改革在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为主要研究目标,希望通过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经验的梳理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研究热点发展趋势CiteSpace作者简介李德明,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邢玮,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班吉 43600);李蕴礞,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130117);钱松岭,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2-0038-15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21世纪以来,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由教育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效益。

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奠基性工程,基础教育不仅在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方面,基础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发展身心的起始环节,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养成的学习、生活等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都会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基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的不同对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作为社会民生涉及的内容,在保证受教育对象、内容及教育设施等公平的前提下实现普惠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对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评介

《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评介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2021年5月May 2021第4卷 第2期V ol. 4 No. 2《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 语言发展》评介苏 芳 杨鲁新西安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85-88页提 要:本文对《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LanguageSocialization in Classrooms: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一书进行了评介。

作者首先对该书各部分的核心观点及章节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其次从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并指出该书对我国外语教育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义与启示。

最后,本文指出该书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课堂环境;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6105(2021)02-0085-041 引言社会化通常指人们习得知识、技能与倾向(disposition ),从而发展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Brim Jr. 1966),而语言社会化主要强调语言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中介作用。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 & Ochs (1986)提出。

从最初关注语言、社会文化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到关注儿童早期母语社会化的文化因素及学校成就(school achievement ),再到不断扩展研究对象,更加关注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具体情境在语言能力,尤其是二语及多语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介作用,语言社会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至今,语言社会化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日趋成熟。

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社会化过程既受微观语言环境的影响,如课堂,也受宏观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信仰、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观等(史兴松 2016),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学英语绘本的多元读写教学:价值、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绘本的多元读写教学:价值、设计与实施

智识专题聚焦作为小学英语课程主教材的重要补充,绘本与主教材一样,服务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也是发展多元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特殊的教学价值。

本文将基于绘本的多模态语篇特质,结合多元读写教学法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和主张,提出小学英语绘本多元读写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建议。

小学英语;英语绘本;英语学习活动观;多元读写教学绘本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补充资源。

近年来,英语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绘本教学做了诸多研究。

本期《专题聚焦》栏目的几位作者,尝试从多元读写的视角探究绘本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一、引言绘本是小学英语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材料。

一方面,绘本是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的组合,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促进语言学习。

另一方面,绘本涵盖丰富的主题。

阅读富有教益的绘本故事,赏读具有美感的绘画表达,能够助推小学生心智、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今世界,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化、交际模式和交际媒介更加丰富多元。

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类似绘本的多模态交际语篇的普及化。

因此,如何提升多模态语篇的阅读能力,用多模态方式进行表达,越来越引小学英语绘本的多元读写教学:价值、设计与实施*丁建宁*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生态视角下大中小学教科研贯通发展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2WJYB023)和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师范人才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2XWK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智识专题聚焦起教育界的关注,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的概念应运而生。

本文将简要介绍多元读写教学法,讨论英语绘本对发展小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价值,并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和主张,提出小学英语绘本多元读写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建议。

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_从EFL_ESL到EAL_朱建新_张海波

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_从EFL_ESL到EAL_朱建新_张海波

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从EFL/ESL到EAL*朱建新张海波提要:随着亚洲崛起,世界权力中心正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

这一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亚洲英语语境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

本文剖析了亚洲传统英语教育范式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难以克服的困境,指出亚洲英语教育范式亟须转变,即由传统的以“标准英语”为最终目标的EFL(英语作为外语)/ 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范式转向新的EAL(英语作为亚洲语言)范式。

文章还分析了英语作为亚洲语言教育范式的可行性,并阐明了这一新范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作为亚洲语言;英语作为外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教育;范式转变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Asia,the global power center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The power shift also brings about chang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ontext in Asia,which involves a necessary English education paradigm shift.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som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paradigm in Asia.It argues that it's time to shift the traditional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paradigm,which takes the so-called“standard English”as the goal,to the new EAL (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paradigm.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AL paradigm,and high-lights in particula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aradigm.Key words: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nglish ed-ucation;paradigm shift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4)01-0019-09一、引言著名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研究学者Kachru(1992)提出的英语传播“同心圈”模型将英语传播的区域划分为三个同心圈。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夏纪梅著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夏纪梅著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夏纪梅著第二章:外语教师问题与讨论,第一节:外语教学研究问题用于会议发言/师培讲座:外语教学研究课题与方法(抛砖引玉与教学同行分享交流)“首届中国外语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学术研讨会及科研协作高级研修班”2006年4月扬州,《中国外语》杂志主办科研,想说爱你不容易!开场白:科学研究,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痛苦的经历,一个无奈的状况,一个需要帮扶的发展过程。

就像学生说“英语,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样,老师说“科研,想说爱你不容易”。

关于科研的痛,我们时常听到老师说的不外乎:“我想搞科研,我不得不搞科研,但我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没有资料,没有资金,没有环境,没有机会,没有……---- 唉!无奈!我对此反应是:以上所谓的“没有”都是外因。

其实,内因才是主要的。

没有兴趣,没有投入,没有研究,没有信心,没有吃苦精神,没有执著的努力这些基本的前提,----怎会有成果?还有不少教学很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说:“我有教学经验,我有教学方法,但我不懂研究方法,我的论文总是不被接受”。

---- 唉!痛苦!我对这个问题要话分两头说。

英美上个世纪60年代教育界兴起的“校本研究”运动提倡“教师即研究者”。

他们认为“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是无应用价值的研究。

教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是教师能够接受的和有助于教学的”。

因此,应以教师位研究主体和本体,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需要引导和指导教师科研意识、如何开展给予自己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如何发现问题,创新型解决问题,提升自我,从中体验教学研究带来的成长和成功。

我对此体会很深。

下面与大家分享交流。

主要内容:1)外语教学研究只可采用语言学范式吗?2)外语教学研究应当以什么为主要研究对象?3)外语教学研究有哪些课题可以做?4)研究教师有什么课题可以做?5)研究学生有什么课题可以做?6)研究课堂有什么课题可以做?7)外语教学研究有哪些研究方法?8)外语教学研究需要什么条件?9)外语教学研究有什么难点?10)教学研究的心路经历与心得体会1 关于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与科研范式的争论1)外语教学研究只可采用语言学范式吗?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和界定一直被归入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范畴并且基本上被语言学学者掌握着命脉。

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设计与质量标准

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设计与质量标准

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设计与质量标准张培【摘要】实用说、辩证说、范武与方法关联说、学界信念说构成混合方法范武争论中的主要观点.类型视角和协合视角成为混合方法设计研究的主要角度.质量标准,作为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焦点,尚难有共识,但混合方法研究的本质、目的和设计方式对其质量标准有重要影响.【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4页(P441-444)【关键词】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设计;质量标准【作者】张培【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26在西方,混合方法研究在包括语言教育教学在内的社科研究领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1]。

混合方法通常被理解为在某一研究项目中将质化和量化成分加以混合使用的研究策略。

混合方法得到较为普遍的接受与“范式战争”的逐渐平息密切相关。

所谓“范式战争”是指20世纪70至80年代间质化与量化两大研究范式之间的严重对立。

时至今日,可以认为和平气候基本形成[2]。

而促使范式之争平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重要学者对于量、质二分化的批判,即实证主义定量研究与解释主义定性研究之间的简单对立。

新世纪以来,西方研究方法学领域出现了由争辩理论到关注实际问题的焦点转移,其结果是对研究实践的更多侧重和对不同范式及方法的更多包容,质化、量化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3]。

下列数据反映混合方法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学界所受到的关注:1)至2010年已出版近20部介绍混合方法的专著;2)近几年出现了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Quality and Quantity,Field Metho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等混合方法研究专门期刊;3)自2006年开始,国际混合方法研究年会已召开五届,分别在英国和美国顶尖大学举行;4)美国部分大学已开设混合方法网上课程。

以中美外语教育比较转变高校外语教育理念

以中美外语教育比较转变高校外语教育理念

达1 3 8 种 。美 国把外语教 育从 国家安全 的角 度进行规划 , 外语 教育的高度 和深度 明显优于我国。
二、 中美外语教育课 程标 准的比较 ( 一) 中国 不 同阶 段 的 课程 标 准 中国 2 0 0 1年试 行新 的小 学 、 初 中和高 中英语 课程 标 准 , 2 0 0 3年对高 中英语课程 标准 做 了修订 , 2 0 1 1年又对 小学 和初
教育部 2 0 0 7 年正式出版 了《 大 学英语 课程 教学要 求》 , 根 据分类指导 、 因材施教 的原则 , 适应 个性化 教学的实际需求 , 对 词 汇能力 、 听力理解能 力 、 口语 表达 能力 和书面表达 能力提 出
了一般要求 、 较 高要求 和更高要 求 。有些 体现 为量化 指标 , 如 对各个 阶段应 该 掌握 的词汇 量 、 阅 读速 度 和写 作速 度等做 了 规定 。
中美两 国在百余 年的外语教育发展 中 , 形成 了各 自独 特的 教 育理念和发展方 向。受西方 中心论思想 的影 响, 美 国学 生总 是认 为英语是通用 语言 , 外语 学习缺乏 动力 , 外 语教育一 直存 在诸多 问题 。但是随着国际化 的步伐 日益加快 , 美 国教育界 认 识 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 开始把外语教 育放在 国家安全教 育 的视角进行重新 审视, 并 取得 了很大 的发展 。随着 改革 开放 , 中国的外语教育 在教 学 理念 、 模 式 和方 法也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步, 但 总体上来说 , 教学 水平低 、 教学评价标 准单一 、 教 学技 术
外语教育要 有战略 眼光 和长 远规划 , 大力发展英 语教育 , 适当 关注 日、 法、 德、 俄等语种教育 ; 8 0 年带 , 教育部提 出中学外语应 以英语 为主 , 俄 语 占一定 比例 , 有条件 可以开 日语 , 这 种格局一

会议:2005年北京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剪影 教学改革研讨会

会议:2005年北京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剪影 教学改革研讨会

会议:2005年北京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剪影教学改革研讨会【说明】国际阅读协会(简称IRA)亚洲发展委员会(简称IDAC)组办的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10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这是IRA和IDAC的国际会议首次在我国内地举办。

来自美国、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的50多位代表和我国内地、台湾、香港的约200名代表,以新亚洲新读写为主题交流研讨。

IDAC主席、香港大学的梁长城博士主持了研讨会和IDACR的工作会议。

近年亚洲各国都在改革教育,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阅读轻求知重消遣、轻经典重时尚、轻读文重读图、轻母语重英语、轻纸本重网络等。

本次研讨会就大家关心的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

代表们认识到,汉语文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国际交际工具,改革读写教学,提高读写效率,有助于营造书香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提高综合国力。

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应继续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

经各国代表共同商定,2006年IDAC研讨会将在我国台湾省举办。

【会议纪要】由国际阅读协会(IRA)及其亚洲发展委员会(IDAC)组办、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CRRA)和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共同承办的2005北京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于10月14-1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这是IRA和IDAC国际会议首次在我国大陆举办。

这次研讨会是2004年7月国际阅读大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期间,由IDAC主席梁长城与我会领导人甘其勋、刘真福,首都师大外语协会王小萍教授共同商定的。

2005年3月初IRA主席玛丽艾伦.沃特和理事长埃伦.法斯特普罗专程来京考察承办单位首都师大外语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我会领导人曾祥芹、甘其勋、王云峰、刘真福与IRA领导、IDAC 领导共同确认了研讨会时间、地点和主题。

首师大外院、初教院全体师生通过一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14日晚迎来了来自美国、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55位读写教学专家和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从EFL/ESL到EAL*朱建新张海波提要:随着亚洲崛起,世界权力中心正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

这一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亚洲英语语境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亚洲英语教育范式的转变。

本文剖析了亚洲传统英语教育范式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难以克服的困境,指出亚洲英语教育范式亟须转变,即由传统的以“标准英语”为最终目标的EFL(英语作为外语)/ 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范式转向新的EAL(英语作为亚洲语言)范式。

文章还分析了英语作为亚洲语言教育范式的可行性,并阐明了这一新范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作为亚洲语言;英语作为外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教育;范式转变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Asia,the global power center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The power shift also brings about chang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ontext in Asia,which involves a necessary English education paradigm shift.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som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paradigm in Asia.It argues that it's time to shift the traditional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paradigm,which takes the so-called“standard English”as the goal,to the new EAL (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paradigm.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AL paradigm,and high-lights in particula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aradigm.Key words: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nglish ed-ucation;paradigm shift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4)01-0019-09一、引言著名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研究学者Kachru(1992)提出的英语传播“同心圈”模型将英语传播的区域划分为三个同心圈。

“内圈”(inner circle)是指英语起源区域及第一波扩散到的区域,代表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外圈”(outer circle)一般指英语第二波扩散到的区域,这些地区是印度、菲律宾等英国前殖民地。

“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则是指没有英语使用的历史渊源和官方基础但英语广泛应用的区域,包括中国、韩国等。

一直以来,以“内圈”国家为中心的所谓“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被众多英语教学专家用作万能的指挥棒,指挥着包括“外圈”和“扩展圈”所有英语学习者进行“大合唱”。

参与“大合唱”的英语学习者往往被禁止发出不协调的声音,以免破坏“大合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日渐发展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英语多样化已成为事实。

英语也早已因其不同变体而衍生出了复数形式“Englishes”。

学者Jenkins(2006b:157)指出:“近年来,对于从事对外英语教学(TESOL)的工作者和应用语言学者而言,质疑英语的‘-es’形式已经变得极不寻常。

”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约有三亿七千五百万,将英语作为外语来说的人约有七亿五千万(British Council2013)。

显然,“外圈”和“扩展圈”的英语学习者人数已经大大超过母语*衷心感谢《外语界》编辑部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为英语的人数。

随着亚洲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各国合作的不断深化,世界权力中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而且英语发展日益呈现出区域变体不断形成巩固的趋势,致使亚洲的英语环境处于持续变化之中。

为适应这些变化,亚洲的英语教育发生了怎样的角色变化?传统的英语教育范式是否还能满足当前亚洲英语学习的需求?亚洲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英语教育范式?这些问题值得英语教育界思考探索。

二、世界权力中心转移推动亚洲英语语境转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前院长Nye教授(2013)指出,21世纪有两大权力变化:一是发生在国家之间的权力变化,也就是由西方到东方的权力转移;二是从政府机构向非政府机构的权力扩散。

Nye教授还强调,前一个权力转移可以视作是亚洲的崛起。

那么,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会给语言教学带来哪些影响?《外交事务》杂志主编Hoge(2004)指出,由西方到东方的权力转移正在缓缓进行,这将改变国际环境,必然也会导致语境变化。

此处的语境变化主要是指英语使用环境的变化,即英语不再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ESL/EFL),而是作为通用语(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亚洲英语使用者的交际对象也不再以英语本族语者为主,而是以英语非本族语者为主。

传统英语教育范式的终极目标是英语学习者能够习得所谓的“标准”英语,即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代表的“内圈”国家的英语。

然而,随着母语非英语的英语学习者不断增加,他们的主要交际对象不再局限于英语本族语者,而是扩大到更多的英语非本族语者。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英语学习者的重要需求,但是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通用语更好地与其他英语非本族语者进行交际。

Seidlhofer(2004)指出,英语学习者不能只向英语本族语者学习英语,也应该向其他英语非本族语者学习英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交流,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英语非本族语者。

显然,在这样的交流背景下,语言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和跨文化理解性(intercultural comprehension)比语法准确性和标准形式重要得多。

另外,英语非本族语者之间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英语非本族语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也有学者(Ke&Suzuki2011:172)认为,英语本族语者与英语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形式的准确性问题(如语法、发音、惯用语使用等),但由于英语本族语者已经习惯了他们熟知的语言“标准”形式,在处理“残缺英语”时往往会感到棘手;相反,英语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交流时,由于彼此之间关系平等,并且他们的注意力也不是全部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往往更有利于交流和理解。

鉴于亚洲英语语境的变化,我们做出了如下大胆推断:第一,亚洲英语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更多的是与其他英语非本族语者而不是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

第二,亚洲英语非本族语者能够使用所谓的“残缺英语”更有效地与其他英语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

第三,亚洲英语非本族语者不仅能向英语本族语者学习英语,而且也能向其他英语非本族语者学习英语。

三、“西方中心”的传统亚洲英语教育范式———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从英语教育实际现状来看,传统的亚洲英语教育范式更像是一座空中楼阁,在一层薄雾之中若隐若现,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消逝。

之所以做这样的比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为这座楼阁基石的“标准英语”模糊不清;另一面,英语非本族语者,尤其是身处“外圈”的英语学习者,很难通过后天学习在英语上达到英语本族语者水平。

1.“标准英语”的不确定性传统亚洲英语教育范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标准”选择问题。

不少非专业人士或许会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要选择美国英语或者英国英语作为标准就可以了。

然而,语言政策制定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还涉及学习者的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

单考虑这些问题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选择就已经很复杂了,如果再将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或者加拿大英语列入“标准英语”的候选单,那么情况就变得更加庞杂了。

即便已经选定其中之一作为标准,比如英国英语,要求高的话还应考虑到在大不列颠岛内亦有多种英语变体,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发音和语法规则(Harmer2001:7)。

事实上,期望习得英语本族语者口音的学习者也很难分清所谓的标准口音。

Scales等(2006)的一项研究表明,37名中级以上英语水平并在美国平均居住15个月的英语学习者在参与一项辨别英语本族语者口音的任务时,分别有73%和62%的学习者认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口音是英语非本族语者口音,并且有8%和24%的学习者分别将中国人和墨西哥人的口音判断为英语本族语者口音。

以美国英语口音辨别为例,仅有29%(不到三分之一)的英语学习者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却有35%的学习者认为说话者来自亚洲国家,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图1英语学习者对美国英语口音的辨别情况(Scales et al.2006)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英语学习者中的大部分人(62%)将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位为说一口地道的本族语者英语,这其中又有68%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结合Scales等(2006)的研究数据不难发现,将习得本族语者英语作为英语学习最终目标的学习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连美国英语口音都无法辨别,对自己期望习得的“标准英语”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又何谈学习结果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选择了一个英语“标准”,也很难充分、确切地对其进行定义。

2.英语非本族语者习得本族语者英语的不可能性传统英语教育范式始终强调教授“标准英语”这一目标的唯一性和重要性,许多“扩展圈”的英语学习者也在追求这一目标。

然而,作为英语非本族语者,尤其是身处“扩展圈”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后天努力习得本族语者英语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且不论“标准英语”的不确定性,以英国英语作为“标准英语”为例,ESL/EFL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特别是EFL语境下的学习者最终能说一口地道英国英语的占多大比例?Lee(2005)认为,如果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英语本族语者,必须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惯用语,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地道的发音,学会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理应答、拒绝、甚至咒骂,要掌握大量词汇、搭配及其他辞令,能够使用隐喻及一些体态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