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AcknowledgementsAtthecompletionofmythesis,I'dliketoexpressmyheartfeltgratitudetoallthosewhohavecontributedtothisthesiswhetherdirectlyorindirectly.Mysincereandheartythanksshould,firstly,gotomysuperviser,ProfessorLtiJun,whoseprofoundknowledge,enlighteninginstructions,invaluableacademicguidance,togetherwithhisconstructivecriticismwillbenefitmeallmylife.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himnotonlybecausehispenetratinginsightintotranslationstudiesandeffectiveinstructionshaveenlightenedmeinthisfieldbutalsobecausehisuprightpersonalityandhisandmeticulouswayofdoingresearcheshaveexertedanimperceptibleinfluenceonme.WithouthisstrictinstructionsandinspiringencouragementsIcouldnothaveobtainedthepresentachievements,tosaynothingofthecompletionofmydissertation.Iamalsogratefulandindebted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ZhangJie,ProfessorGuJiazu,ProfessorChenXinandotherteachers,fromwhomIhavelearnedagreatdealduringmypastthreeyears’studies.Specialthanksshouldalsogo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WangKemingtogetherwithProfessor2;hangYinawhohavedevotedmuchtimetoreadingthisthesisandhavegivenmepricelesssuggestionsthatareverybeneficialtomyaeademicresearch.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ProfessorZhangBo—ranatNanjingUniversitywhotakesgreatinterestinmydissertationandwhoseencouragementandinsightfulcommentsonintersubjectivityhaveinspiredmealot.FinallyIamreallythankfultomywifewhotakesallfamilyburdensonhershoulderswithoutanycomplaints.Withoutherdevotionandunselfishsupport,itwouldbeverydifficultformetocompletethisthesis.4前言主体性问题是个始终谈论不尽的热门话题,它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 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语言与生态的相互作用,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为了进 一步推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近期成功召 开。本次演示将对本次研讨会的内容进行综述,旨在呈现与会者的研究成果和 新探索的方向,为读者提供参考。
3、研究方法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复杂性需求。
4、应进一步提高生态翻译学理论成果的应用价值,推动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
未来探讨的方向和建议
根据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和共识,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和探讨方向:
1、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明确其研究范畴、对 象和方法。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 综述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认知翻译学研究现状
04 认知翻译学研究不足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摘要
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着重探讨翻译过程中认知活动的本质和 规律。本次演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不足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 究的方向和建议。通过对认知翻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等方面的探讨,文章 指出认知翻译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和研究,共同推进翻译学 领域的全面发展。
3、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对翻译事业的挑战和机遇,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 用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
4、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教育、科技、文学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其理论体系。
5、培养生态翻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质 量。
结论
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平台,为进一 步推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者达成了 以下共识: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2. 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科学? 反方(实践派):劳 陇、张经浩等 正方 (文化派或理论派):谢天振、张南峰、杨自 俭、王东风等西方翻译理论派
二、翻译研究范式演进
1. 翻译研究流派或时期划分
( 1 )奈 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 会符号学派( Nida,1984: 9-15 ) ( 2 )根茨勒: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 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E. Gentzler,转引自廖七一,2000:17) ( 3 )吕俊: 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 学研究阶段、后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建构主义研 究阶段(吕俊,2001:56-58)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译)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自由与爱情, 我需要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 (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
文化学派:
(1) 翻译研究派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ol )
A. 规范论 ( Norm)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3) Theo. Hermans: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浅析汉语词英译研究的转向

浅析汉语词英译研究的转向

然而遗憾的是 , 至今 尚无关于英译转 向的特 点及 其主要方面的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分
析和梳理汉语 词英译转 向的含义 、 因、 原 原则、 影 响因素以及存 在的问题等方面 , 期望 能给汉语 词
2 汉语词英译 研究转 向的原 因
首先 , 影响汉语词英译 的因素多样, 要求通过 转向从多视角切人英译研究。翻译并非语 言间纯 粹的语言( 词汇、 句子和语篇 ) 转换行为, 而是要受 到语言文本之外的因素 ( 语言学 、 文化、 哲学、 其他 学科等 ) 的影响与制 约。翻译活动是现实世界 中 的社会现象、 心智现象 、 神现象 、 言现象 的综 精 语 合体 。一项有关 20 ~ 00 06 2 1 年间汉语词英译研究 相关文章的统计分析也证 明: 在所有 的 2 篇汉语 5
第2卷第3 0 期 21 年 9月 0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Vl 0N ・ o・ ,o3 2 Junl finA ruua Si c n eho g nvrt Sp m e,01 orao h gi lr c neadTcnl yU i sy et br2 1 J ct l e o e i e
成 为可能。转向研究更新了汉语词英译研究者 的
观念 , 为英 译研究 开辟 了更加 广 阔 的新 空 间 , 们 人
5 汉语词英译转 向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
首先, 转向研究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一方面, 转向研究的深度不够。许多转 向研究仅仅停 留在 转换视角上 , 没有进行深人地分析。例如, 已有 的 汉语词英译 的文化转 向研究 , 主要还是笼统 的从 文化角度进行思考 , 仅仅是转换 了视角 , 而没有深 入地涉及到文化视角的核心 内容或核心分支学科 ( 如女.主义翻译理论 , 眭 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等 ) 。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作者:李沛青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国际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

翻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但是,研究学者一直很注重对翻译方法的研究,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

因此,加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认知翻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以及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为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关键词:认知;翻译;范式;认知翻译学前言: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翻译学的发展,翻译界开始将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研究翻译者的心理过程当中,认知科学为翻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方法、灵感以及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

因此,认知学科与翻译学相结合成为了翻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发展,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为翻译学者甚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一、认知翻译学的介绍认知翻译学主要是指将认知科学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当中的运用,研究者通过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翻译现象进行阐述,从而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帮助翻译者进行更好的研究[1]。

认知科学是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交叉、互相融合的共同产物,目前,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主要采取认知科学研究法,而认知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因此,一些研究者将这些学科进行结合,最终出现了认知科学这一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的学科。

针对认知翻译研究主要是利用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这两大学科内容。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将信息加工作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等认知能力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翻译者的外在行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将两种语言互相比较,找到语言中的认知机制,并通过认知机制寻找规律,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论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译者角色的变迁

论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译者角色的变迁

On Ev l t n o a a ims a d Ch n e n Roeo h r n l tr ou i fP r d g n a g si l f t eT a sa o o
RUAN - i Yu hu
( c o l fF r in L n u g s S h o o eg a g a e ,AHUT,M a a s a 4 0 2 o ’ n h n 2 3 0 ,An u ,Chn ) hi ia
、) 2 l 7,No 2 (| .
M a c , 2010 rh
论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的演 变 与译 者 角 色 的 变 迁
阮玉 慧
( 安徽 工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 4 02
摘 要 : 者是 翻 译 活 动 的 主体 , 联 系原 作 者 、 本 与译 人 语 读 者 的 中间 纽 带 。然 而 , 不 同的 翻 译 研 究 时期 , 译 是 文 在
Ke r s:ta sa in su y wo d r n lto tdy;p a im ;r l ft saor ar dg oe o r lt an
在历时两 千 多年 的 翻译 活 动 中, 方 涌现 出了无 西 数优秀的翻译家 , 他们 积 累 了丰富 的实践 经验 , 索归 探 纳 出了许多行 之有 效 的 翻译 方 法 , 成 了较为 完 整 的 形 翻译理 论体系 。同样 , 在我 国灿烂 的文化 交流史 中, 也 曾涌现 过许 多著 名 的 翻译 大 家 , 如玄 奘 、 复、 雷 等 严 傅 等, 他们 的翻译 和翻译 思想 “ 至今 仍有 方法 论和价 值论 的生命 力”D 但与西 方严 谨 而系统 的 翻译研 究 比较而 o3 言, 在很长一段 时间 内 , 国的 翻译 研 究都存 在一 定 的 我 局 限性 。“ 首先 , 中国传 统 译 学 带 有 明 显 的封 闭性 , 缺 少开放 、 合和 跨 学科 系统 性 ; 次 , 统译 学 缺少 基 综 其 传 本 的翻译理论 体系 ; 三 , 统译 学 囿于传统美 学 的方 第 传 法论 , 强调 总体 把握和模 糊 形象 思维 , 缺少精 确分 析和 严谨 的科 学论 证 。L 只是到 了 2 世 纪最后 2 ”2 O O年 中, 我 国的翻译研究 才发生 了迅速 而 巨大 的转 变 ,2 年 中走 “O 过 了西 方半个 多世纪的历程 ” “ ,翻译研究 ( ) 就 经历 了语 文学研 究阶段 、 结构主 义现代 语 言学 阶段 、 构主 义 阶 解 段” [ 而译者 , 。] 3 这个 翻译实 践 活动 中的主体 , 联系 原作 者、 文本 与译人语读 者 的 中间纽 带 , 在这 几个 不 同的研 究范式 中所 扮演 的角色 和 发 挥 的作 用 也是 不 同 的 , 而 这正是本 文所 要深入探讨 的 内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动,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对等。

这无疑合理地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

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实来界定翻译。

典型的定义有:“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茅盾,1984:511)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再到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都是遵循忠实原则,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的语言转换活动。

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对等”来界定翻译。

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美国翻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将翻译定义翻译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对等效应原则”。

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的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1991:24)卡特福德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参照,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符际转换性质,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如何去译,它将忠实或“等值”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将研究的视角锁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揭示了翻译是跨语际、跨符际的转化活动,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质,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

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性质和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翻译研究学派(也称文化学派、操纵学派),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译文为中心。

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认为翻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研究的中心从“如何去译”第12期 龙佳红: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191的规定研究转变为“为什么会这样译”的描写研究。

他们将翻译界定为文化层面的改写甚至是操纵。

该派代表人物美国文化学者勒菲费尔认为翻译与文选编篡、文学批评、影视改编等一样,都是对文本的改写。

“而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因此翻译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

”(郭建中,2000:159)该派另一代表人物英国学者赫曼斯说:“从目的语文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语文本的操纵行为。

”(1985:9)“改写”和“操纵”动摇了原文的权威地位,揭示了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社会属性。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站在文化层面研究翻译能深入地审视翻译在沟通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翻译研究,甚至提倡比较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王宁将翻译界定为“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2001:2)谢天振则是国内较早系统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他的专著《译介学》主要研究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和增删,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翻译与理解、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哲学解释学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精辟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

当代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创造过程。

翻译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当然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尊重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

英国学者斯坦纳借鉴解释学理论,在其著作《巴塔塔之后》提出了翻译的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国内许多学者也将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两者都肯定读者是生成文本意义的重要主体)引入翻译研究。

如杨武能从解释哲学角度将翻译界定为“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杨武能,1987:6)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呼唤译者的阐释和再创造。

译者作为一个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见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北京和置身于此背景中的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策略或是追随主流、或是反叛、或是做出种种调整,因各种不同需要解释或转化文本的不确定性。

当然译者的再创造绝非任意地胡译乱译,成功的译者在尊重原文文本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认真履行沟通原文化和目标文话的跨文化交流使命。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其犀利的批判思维进一步提高了翻译、译文和译者以及翻译学的地位。

美国学者保罗德曼认为翻译类似于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批评解读,因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批评解读,“这种解读将原作置于动态,并质疑其权威性。

”(德曼,2005:52)德里达从哲学层面思考翻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哲学的起源就是翻译或者是可译性问题。

翻译涉及言语能否把握意义以及意义在那里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它不断地在延异、在散播。

德里达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翻译”是一种有调节的转换,即“翻译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有调节的转换。

因为在语言之间或同一语言之内从未传递过纯粹的所指。

”(费小平,2005:7)换言之,翻译转换的不是意义的整体,而是意义的碎片。

“翻译所表现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再现,而是踪迹的延宕;不是纵向的词语转换,而是横向的能指推延;不是同一性追求的信,而是重复所要达到的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两端由两极对立转向了横向的空间流动,变成了语言或文化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

”(陈永国,2005:4)如果说传统、现代译论对翻译的界定侧重“对等”,解构主义译论的界定则突出了对“差异”的研究。

正是差异激活了同一性的原文使其得以在他者文化中获得再生。

在解构主义视域下,陈永国将翻译界定为在自我与他者、同一性与位移之间的一种差异游戏。

翻译将原文引入一个新的文化接受链中从而拓展延长了原文的生命。

解构主义使翻译研究突破了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翻译使得原文与译文相互补充。

“翻译是我们开启和逃脱各自语言牢笼的唯一方式。

”(西奥赫尔曼,2005:7)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承担着拯救被囚禁在原文中纯语言的任务。

不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完全抛开对原文的忠实,有其片面和不足。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则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更为激进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该派主要探讨翻译背后潜藏的权力政治关系,尤其注重拷问翻译中体现出的两种文化和两种民族间的不平等关系。

该派在西方以印度裔美国学者斯皮瓦克、印度学者妮南贾娜和英国学者罗宾逊为主要代表。

这些学者在90年代中后期的著述中深入探讨了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暴力、翻译中的性别政治等问题,使翻译研究再次与文化研究相对接。

当下的文化研究可指广义的全人类文化研究,如性别、意识形态、权力等。

该派学者认为翻译是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文化实践,因为“翻译是一个传介过程,它不是超越意识形态而是穿行其中。

”(Sherry.Simmon,1976:7)妮南贾娜认为翻译自始至终是一个政治行为,她呼吁给翻译重新定位,把它当成一个抵抗和转化的场所。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策略成为抵制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策略。

“就后殖民翻译而言就是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以在他者眼光中略显扭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世界公民的生存权利。

”(陈永国,2005:8)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译学界已注意到翻译与权力和政治的关系。

如吕俊将翻译界定为“翻译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更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活动,一种文本间话语符号的转换和替代,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环境里的改造、变形或再创造。

”(2002:109)张喻将翻译界定为“在译入语文化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对原文本的重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